●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後以與先世明元帝同号,遂改永熙。
桓玄初篡立,改年為建始,以與趙王倫同号,遂改永始。
而永始又王莽受封之年,乃改大享。
西夏元昊建元開運,或告以石晉亡國之号,遂改廣運。
以偏安閏位僭竊之朝,尚知檢避,有明諸臣乃反不如元魏、西夏,何也?蓋前代正統紀年載在史策,易于稽核,至僭竊之号,則散見于他書,非如正史編年之可考,遂不覺暗合而不自和其陋耳。
昔宋庠有《紀年通譜》,今已失傳。
王應麟《玉海》所載頗詳,而宋以後無述。
近日陳景雲有《紀元要略》,具載史代正史所紀年号。
景雲子黃中,又增輯諸僭僞之國,頗為該備。
然于草竊盜賊所建僞号尚多遺漏,今撮錄各朝紀年及僭竊各年号,分列于後,庶覽者有所考焉。
○曆代正史編年各号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昭帝(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甯)。
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建平、元壽。
帝又以方士言,欲改太初元将四字,中止)。
平帝(元始)。
孺子嬰(初始)。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永平)。
章帝(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永元、元興)。
殇帝(延平,又号元延,見《玉海》)。
安帝(永初、元初、永甯、建光、延光)。
順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永嘉)。
質帝(本初)。
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建甯、熹平、光和、中平)。
少帝辯(節光、昭甯)。
獻帝(永興、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蜀昭烈帝(章武)。
後主禅(建興、延熙、景耀、炎興),魏文帝(黃初)。
明帝(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髦(正元、甘露)。
元帝奂(景元、鹹熙)。
吳大帝(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侯官侯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休(永安)。
歸命侯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玺、天紀)。
晉武帝(泰始、鹹甯、太康、太熙)。
惠帝(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甯、太安、永興、建武、永安、光熙)。
懷帝(永嘉)。
愍帝(建興)。
東晉元帝(建武、太興、永昌)。
明帝(太甯)。
成帝(鹹和、鹹康)。
康帝(建元)。
穆帝(永和、升平)。
哀帝(隆和、興甯)。
海西公奕(太和)。
簡文帝(鹹安)。
孝武帝(甯康、太元)。
安帝(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元熙) 宋武帝(永初。
又号大甯,見《玉海》)。
營陽王義符(景平)。
文帝(元嘉)。
孝武帝(孝建、大明)。
廢帝子業(永光、景和)。
明帝(泰始、泰豫)。
蒼梧五昱(元徽)。
順帝(升平)。
齊高祖(建元)。
武帝(永明)。
郁林王昭業(隆昌)。
海陵王昭文(延興)。
明帝(建武、永泰)。
東昏侯寶卷(永元)。
和帝寶融(中興)。
梁武帝(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簡文帝(大寶)。
元帝(承聖)。
敬帝(紹泰、太平)。
陳武帝(永定)。
文帝(天嘉、天康)。
臨海王伯宗(光大)。
宣帝(太建)。
後主叔寶(至德、祯明)。
後魏道武帝(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永興、神瑞、泰常。
又号鹹熙,見《玉海》)。
太武帝(始光、神、延和、太平真君、太延、正平)。
文成帝(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天安、皇興)。
孝文帝(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又号熙平,見《玉海》)。
孝明帝(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莊帝(建義、永安)。
節闵帝(普泰)。
孝武帝(太昌、永熙)。
孝靜帝(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文帝(大統)。
廢帝(無年号)。
恭帝(無年号)。
北齊文宣帝(天保)。
廢帝殷(乾明)。
孝昭帝(皇建)。
武成帝(太甯、河清)。
後主緯(天統、武平、隆化)。
恒(承光)。
後周明帝(武成)。
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宣帝(大成)。
靜帝(大象、大定)。
隋文帝(開皇、仁壽)。
炀帝(大業)。
代王侑(義甯)。
越王侗(皇泰)。
唐高祖(武德)。
太宗(貞觀)。
高宗(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享、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宏道)。
豫王旦(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後(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
中宗(嗣聖、神龍、景龍)。
睿宗(景雲、太極、延和、先天)。
玄宗(開元、天寶)。
肅宗(至德、乾元、上元、寶應)。
代宗(廣德、永泰、大曆)。
德宗(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永貞)。
憲宗(元和)。
穆宗(長慶)。
敬宗(寶曆)。
文宗(太和、開成)。
武宗(會昌)。
宣宗(大中)。
懿宗(鹹通)。
宗(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龍紀、大順、景福、乾甯、光化、天複、天)。
梁光祖(開平、乾化)。
末帝(貞明、龍德)。
後唐莊宗(同光)。
明宗(天成、長興)。
愍帝(應順)。
潞王從珂(清泰)晉高祖(天福)。
出帝(開運)。
漢高祖(乾)。
隐帝(年号同)。
周太祖(廣順、顯德。
《玉海》又有天和、建德二号)。
世宗(仍顯德)。
恭帝(仍顯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開寶)。
太宗(太平興國。
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天聖、明道、景、寶元、康定、慶曆、皇、至和、嘉)。
英宗(治平)。
神宗(熙甯、元豐)。
哲宗(元、紹聖、元符)。
徽宗(建中靖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靖
桓玄初篡立,改年為建始,以與趙王倫同号,遂改永始。
而永始又王莽受封之年,乃改大享。
西夏元昊建元開運,或告以石晉亡國之号,遂改廣運。
以偏安閏位僭竊之朝,尚知檢避,有明諸臣乃反不如元魏、西夏,何也?蓋前代正統紀年載在史策,易于稽核,至僭竊之号,則散見于他書,非如正史編年之可考,遂不覺暗合而不自和其陋耳。
昔宋庠有《紀年通譜》,今已失傳。
王應麟《玉海》所載頗詳,而宋以後無述。
近日陳景雲有《紀元要略》,具載史代正史所紀年号。
景雲子黃中,又增輯諸僭僞之國,頗為該備。
然于草竊盜賊所建僞号尚多遺漏,今撮錄各朝紀年及僭竊各年号,分列于後,庶覽者有所考焉。
○曆代正史編年各号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昭帝(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甯)。
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建平、元壽。
帝又以方士言,欲改太初元将四字,中止)。
平帝(元始)。
孺子嬰(初始)。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永平)。
章帝(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永元、元興)。
殇帝(延平,又号元延,見《玉海》)。
安帝(永初、元初、永甯、建光、延光)。
順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永嘉)。
質帝(本初)。
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建甯、熹平、光和、中平)。
少帝辯(節光、昭甯)。
獻帝(永興、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蜀昭烈帝(章武)。
後主禅(建興、延熙、景耀、炎興),魏文帝(黃初)。
明帝(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髦(正元、甘露)。
元帝奂(景元、鹹熙)。
吳大帝(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侯官侯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休(永安)。
歸命侯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玺、天紀)。
晉武帝(泰始、鹹甯、太康、太熙)。
惠帝(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甯、太安、永興、建武、永安、光熙)。
懷帝(永嘉)。
愍帝(建興)。
東晉元帝(建武、太興、永昌)。
明帝(太甯)。
成帝(鹹和、鹹康)。
康帝(建元)。
穆帝(永和、升平)。
哀帝(隆和、興甯)。
海西公奕(太和)。
簡文帝(鹹安)。
孝武帝(甯康、太元)。
安帝(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元熙) 宋武帝(永初。
又号大甯,見《玉海》)。
營陽王義符(景平)。
文帝(元嘉)。
孝武帝(孝建、大明)。
廢帝子業(永光、景和)。
明帝(泰始、泰豫)。
蒼梧五昱(元徽)。
順帝(升平)。
齊高祖(建元)。
武帝(永明)。
郁林王昭業(隆昌)。
海陵王昭文(延興)。
明帝(建武、永泰)。
東昏侯寶卷(永元)。
和帝寶融(中興)。
梁武帝(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簡文帝(大寶)。
元帝(承聖)。
敬帝(紹泰、太平)。
陳武帝(永定)。
文帝(天嘉、天康)。
臨海王伯宗(光大)。
宣帝(太建)。
後主叔寶(至德、祯明)。
後魏道武帝(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永興、神瑞、泰常。
又号鹹熙,見《玉海》)。
太武帝(始光、神、延和、太平真君、太延、正平)。
文成帝(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天安、皇興)。
孝文帝(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又号熙平,見《玉海》)。
孝明帝(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莊帝(建義、永安)。
節闵帝(普泰)。
孝武帝(太昌、永熙)。
孝靜帝(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文帝(大統)。
廢帝(無年号)。
恭帝(無年号)。
北齊文宣帝(天保)。
廢帝殷(乾明)。
孝昭帝(皇建)。
武成帝(太甯、河清)。
後主緯(天統、武平、隆化)。
恒(承光)。
後周明帝(武成)。
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宣帝(大成)。
靜帝(大象、大定)。
隋文帝(開皇、仁壽)。
炀帝(大業)。
代王侑(義甯)。
越王侗(皇泰)。
唐高祖(武德)。
太宗(貞觀)。
高宗(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享、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宏道)。
豫王旦(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後(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
中宗(嗣聖、神龍、景龍)。
睿宗(景雲、太極、延和、先天)。
玄宗(開元、天寶)。
肅宗(至德、乾元、上元、寶應)。
代宗(廣德、永泰、大曆)。
德宗(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永貞)。
憲宗(元和)。
穆宗(長慶)。
敬宗(寶曆)。
文宗(太和、開成)。
武宗(會昌)。
宣宗(大中)。
懿宗(鹹通)。
宗(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龍紀、大順、景福、乾甯、光化、天複、天)。
梁光祖(開平、乾化)。
末帝(貞明、龍德)。
後唐莊宗(同光)。
明宗(天成、長興)。
愍帝(應順)。
潞王從珂(清泰)晉高祖(天福)。
出帝(開運)。
漢高祖(乾)。
隐帝(年号同)。
周太祖(廣順、顯德。
《玉海》又有天和、建德二号)。
世宗(仍顯德)。
恭帝(仍顯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開寶)。
太宗(太平興國。
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天聖、明道、景、寶元、康定、慶曆、皇、至和、嘉)。
英宗(治平)。
神宗(熙甯、元豐)。
哲宗(元、紹聖、元符)。
徽宗(建中靖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