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寤言
關燈
小
中
大
系累也。
向子平曰:“我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生不如死耳。
”然就是以觀,則生不如死,亦可知矣。
“緩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
”《史記》顔阖之言也。
論曰:“謂顔氏之子可謂巧于處貧。
”漢楊王孫遺命裸葬,其言曰:“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返其真也。
”又曰:“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焉用久?”即其言似非中道,然亦不可謂巧于處生死者乎? 唐裴炎之序猩猩也,曰:“與之酒,兼與之屐。
醉酒穿屐,則擒而刺血,随所問而得,否則甯死,含血不與。
”夫身死矣,而猶靳于血。
獸之愚若此。
人靈于物,而其愚有類是者。
今夫财色名利之溺人也,其若猩猩之于酒乎?爵賞祿位之羁人也,其若猩猩之于屐乎?饕餮緻禍,重利忘身,之死而無悔者,其猩猩之甯死含血乎? 乾之内一陽交于坤而為坎,坎為水。
坤之内一陽交于乾而為離,離為火。
乾坤交而為水火,水火凝合而生人。
坎離者天地之用,故人之受形于天地也。
先天之氣具水火,而後天之養生也,不能一日無水火。
南離而北坎,心居上而賢居下,心賢交為水火既濟。
故曰:“水火合則生,水火離則病,水火絕則死。
” 紀昌學飛衛之射,視小如大,視微知著,不易于物,而物為我轉。
造父學泰豆氏之禦,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得之于手,而應之于心。
孔周挾含光之劍,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經物而物不覺。
覺道者之于養生也,堕肢體,黜聰明,存其精于何思何慮若有若亡之間,沖兮若虛,神妙合而入無間,亦若此。
若三子者之習于技不同,而得之神解則一,是亦可謂技而進于道矣。
神依形則生,神離形則死。
故形骸者,神之宅舍,形骸屬陰,而元神屬陽,陰以實為質,陽以虛為用。
心者虛靈之府,神明之舍,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
《玉皇印經》解雲:“子在心内運黃庭,晝夜存之得長生。
”黃言中,廷言虛。
故養生家有曰:“心死則神活。
”曰心死者,則虛之謂也。
又曰:“未死而學死,當生而無生。
”曰無生者,學死而忘生之謂也。
如曰:“忘氣以養形,忘形以養神矣。
”而又曰:“忘神以養虛。
”蓋虛之所藏者深矣。
夫養生者,視身為太重,則憂患易入,而憂患因以傷生。
吾故曰:“養生者戒于傷生。
”然而世有以養傷生者矣。
《老子》曰:“我有大患,惟我有身。
我若無身,我則何患?”山谷老曰:“衆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夫既身同太虛,而視身若無,則憂患不能入,是能齊生死而處之一矣。
故曰:“夭壽不貳然。
”又曰:“修身以俟,則又非漫然無當,而虛生浪死者矣。
”此正先儒所謂養,則付命于天道,則責成于己養生者所宜體此。
楊朱之友季梁有疾,其子三緻醫。
其一矯氏之醫曰:“病在有生之後,欲攻其漸。
”季梁曰:“衆醫也。
”其一俞氏之醫曰:“病在未生之前,其甚弗可已也。
”季梁曰:“良醫也。
”其一為盧氏之醫曰:“病出于禀生未形之先,齊生死而一之也。
”季梁曰:“神醫也。
”遣之而疾瘳。
夫季梁之疾,三緻醫而疾瘳。
餘也齋居三月,内達于生死,而疾自愈,若季梁則猶有外之心也。
向子平曰:“我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生不如死耳。
”然就是以觀,則生不如死,亦可知矣。
“緩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
”《史記》顔阖之言也。
論曰:“謂顔氏之子可謂巧于處貧。
”漢楊王孫遺命裸葬,其言曰:“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返其真也。
”又曰:“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焉用久?”即其言似非中道,然亦不可謂巧于處生死者乎? 唐裴炎之序猩猩也,曰:“與之酒,兼與之屐。
醉酒穿屐,則擒而刺血,随所問而得,否則甯死,含血不與。
”夫身死矣,而猶靳于血。
獸之愚若此。
人靈于物,而其愚有類是者。
今夫财色名利之溺人也,其若猩猩之于酒乎?爵賞祿位之羁人也,其若猩猩之于屐乎?饕餮緻禍,重利忘身,之死而無悔者,其猩猩之甯死含血乎? 乾之内一陽交于坤而為坎,坎為水。
坤之内一陽交于乾而為離,離為火。
乾坤交而為水火,水火凝合而生人。
坎離者天地之用,故人之受形于天地也。
先天之氣具水火,而後天之養生也,不能一日無水火。
南離而北坎,心居上而賢居下,心賢交為水火既濟。
故曰:“水火合則生,水火離則病,水火絕則死。
” 紀昌學飛衛之射,視小如大,視微知著,不易于物,而物為我轉。
造父學泰豆氏之禦,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得之于手,而應之于心。
孔周挾含光之劍,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經物而物不覺。
覺道者之于養生也,堕肢體,黜聰明,存其精于何思何慮若有若亡之間,沖兮若虛,神妙合而入無間,亦若此。
若三子者之習于技不同,而得之神解則一,是亦可謂技而進于道矣。
神依形則生,神離形則死。
故形骸者,神之宅舍,形骸屬陰,而元神屬陽,陰以實為質,陽以虛為用。
心者虛靈之府,神明之舍,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
《玉皇印經》解雲:“子在心内運黃庭,晝夜存之得長生。
”黃言中,廷言虛。
故養生家有曰:“心死則神活。
”曰心死者,則虛之謂也。
又曰:“未死而學死,當生而無生。
”曰無生者,學死而忘生之謂也。
如曰:“忘氣以養形,忘形以養神矣。
”而又曰:“忘神以養虛。
”蓋虛之所藏者深矣。
夫養生者,視身為太重,則憂患易入,而憂患因以傷生。
吾故曰:“養生者戒于傷生。
”然而世有以養傷生者矣。
《老子》曰:“我有大患,惟我有身。
我若無身,我則何患?”山谷老曰:“衆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夫既身同太虛,而視身若無,則憂患不能入,是能齊生死而處之一矣。
故曰:“夭壽不貳然。
”又曰:“修身以俟,則又非漫然無當,而虛生浪死者矣。
”此正先儒所謂養,則付命于天道,則責成于己養生者所宜體此。
楊朱之友季梁有疾,其子三緻醫。
其一矯氏之醫曰:“病在有生之後,欲攻其漸。
”季梁曰:“衆醫也。
”其一俞氏之醫曰:“病在未生之前,其甚弗可已也。
”季梁曰:“良醫也。
”其一為盧氏之醫曰:“病出于禀生未形之先,齊生死而一之也。
”季梁曰:“神醫也。
”遣之而疾瘳。
夫季梁之疾,三緻醫而疾瘳。
餘也齋居三月,内達于生死,而疾自愈,若季梁則猶有外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