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寤言

關燈
餘卧病榻間,冥心攝息,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

    欲言嗫嚅,時複假寐,頃焉得寤,蹶然起坐,憑幾捉筆,造次疾書。

    雖語無倫次,其於生死之故,養生之旨,間亦億中,存之以自觀省。

    曰“寤言”者,以其得之寤寐也。

     壬辰秋,餘卧病兩月,一切世慮,芒無縈罣。

    追思此身未生之前,與此生已盡之後,何者為我?乃知是身非實,一聚之形,氣至則生,氣返歸空,生理無常,而一空常在。

    故曰:“生者死之根,必至之期,達生知命者,委順以待之耳。

    ”先儒曰:“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

    ”餘曰:“透得生死關,此是大休歇。

    ” 昔人有言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

    夫人之生也,自少而得壯,自壯而得老。

    其得也,以時至而得也。

    然至壯則失少矣,至老則失壯矣。

    其失也,以順而失也。

    故鳥之溯風也,魚之溯流也,皆逆也。

    陰陽家之沙水取逆者,迎生氣也。

    《易》乾下坤上之為泰,外坎内離之為既濟。

    養生家之取坎填離,返老複丁者,皆取逆也。

    《易》曰:“生生之謂易。

    ”又曰:“易逆數也,陽上陰下,而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先于陽,正不測之神也。

    ” 人之有生也,則有生計。

    自一歲至十歲以上,為身計;二十至三十以上,為家計;三十至四十以上,為子孫計;五十至六十以上,為老計;六十至七十以上,為死計。

    中間營營擾擾,或追憶其既往,逆料其将來。

    外則苦其身以事勞攘,内則苦其心以密思慮,用以為周身之防,善後之策者,總之曰:“勞生。

    ”然或計未周而生先盡,慮未及而形難留,譬之誇父逐日,務奔驚而不止,臧榖求羊,多歧路而終亡。

     死生者,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定于禀氣受形之初,不以貴賤愛惡有所增損。

    故曰:賢愚同盡。

    然而顔跖之辨,大椿之於朝菌,玉石俱焚,薰莸同臭,而其辨不可紊也。

    故有死而不朽,沒世而名無稱,與草木同腐者,非所論於生死之同也。

    故曰:至人以萬世為箕裘,蜉蝣以旦暮為大年,蠛蠓以甕天為一世。

     夫生人之初,陰陽和會,絪缊凝結,資血氣以為榮衛,故血陰而氣陽,陽旺乃生陰血。

    方其少壯,則氣盛而血華。

    及其老也,氣餒而血衰。

    發白膚皺,是其徵也,加之以五欲交攻,二火焚和。

    語雲:“燥萬物者,莫燥乎火。

    ”膏油所以繼火于無窮。

    人當暮齒,則壯膏既盡,衰燼漸微。

    譬之春楊條枝,柔可绾結,至秋枯瘁,脆若拉朽,木液竭而生理盡矣。

    故養生者以惜精氣為本。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大戒存焉。

    故有以肥甘為酖毒,衽席為畏途者,戒于所易溺也,砒霜之于甘露也。

    美惡不同,用之而生死立異。

    然謂甘露可以殺人,砒霜亦能活命。

    夫旨酒美色,沉面荒淫,以伐命戕生,此非以甘露殺人者乎?良藥苦口,而利于衛生;忠言逆耳,而藉以寡過,此非以砒霜活命者乎?故曰:“甚美者惡亦稱美,好者溺性亡生之尤物,世知惡之為惡矣,抑有察于美之果得為美乎?” 倪文節公雲:“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

    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

    夫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又曰:“富貴貧賤,所處不同,至三者緊要處則一曰老病死。

    以愚觀之,則富貴者之于斯三者,反不若貧賤者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