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關燈
儉故能廣”者,謂以一人之儉啬,而得天下之富有,非能廣而何!是以三皇用之,以克九黎;五帝用之,而去四兇;湯武用之,而以兵勝天下;成康文景用之,而刑罰皆措;及其桀纣舍之而國滅,幽厲舍之而身亡,秦嬴舍之而二代夷戮,項藉舍之而五體割分,漢武舍之而天下減半,曹公舍之而吳蜀鼎峙,故曰: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

    夫言舍其慈者,謂去慈愛于人,人無死力之報,乃以一人之膽烈,欲得天下之仇雠,安可施其勇敢哉!夫言舍其儉者,謂不知愛啬,厚其聚斂,奢其宮室,加其師旅财谷皆空,君孰與足?又經曰:“後其身而身先。

    ”又雲:“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常不敢為天下先,而終為天下先矣!故自黃帝至于文景用之之效也如彼,自桀纣至于曹公舍之之驗也如此,故曰:“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 《善為士者不武章》第六十八 臣真述曰:夫體道之君,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奚武之所尚哉!又善戰者不敗,必以恬淡為上。

    既日勝而不美,猶以悲哀喪禮而處之,何怒之有哉!又聖君德合天地,自然無争,故曰:“善勝敵者不争。

    ”夫王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用輔弼之臣則比之股肱心膂,用将帥之臣則跪而受钺、行而推毂,此必先得其心,後用其力者也,故曰:“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可以配天立極,故曰: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臣真述曰:道君謙讓不能自言,故假用兵者有言也。

    夫兵者,必以先舉者為主,後應者為客也。

    且聖人之兵常為不得已而用之,故應敵而後起;應敵而後起者,所以常為客也。

    進少退多者,是沉機密、用重敵之意也。

    故雖有敵至,我則善師而不陣;善師而不陣,即自無征伐矣!故曰:“行無行也”。

    既無征行,即我之師徒抱義以守,何攘臂之有哉?夫有道之君,縱有兇暴之冠妄動而求,我師告之以文詞、舞之以幹羽,彼必聞義而退,自然無敵。

    故曰:“仍無敵”。

    敵既退郄,幹戈戢藏,故曰:“執無兵”。

    兵既戢藏,恐其忘戰,故又戒之曰:“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輕敵者,謂好戰于外、無備于内,與其無備于内、甯好戰于外。

    好戰于外猶有勝負,無備于内必至滅亡。

    夫聖人在上,誠無敵于天下,然以其時主理亂言之,則敵亦衆矣!何者?《書》雲:“撫我則後,虐我則雠。

    ”若然者,即天下皆吾敵也,一國亦吾敵也,一鄉亦吾敵也,一家亦吾敵也,一身亦吾敵也。

    故王者不遺卑小之臣,即得萬國之歡心矣!公侯不侮于鳏寡,即得百姓之歡心矣!卿大夫不失其臣妾,即得小大之歡心矣!士庶人不忘于修身,即得真實之歡心矣!可以全吾所寶矣!吾寶者,身與位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凡言哀者,慈愛發于衷誠之謂也!若上存慈愛之心,不失使臣之禮;下輸忠勇之節,盡得事君之義;即何向而不勝哉!故曰:“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臣真述曰:天下之利害,莫大于用兵。

    是以道君殷勤懇恻于此,前章已極言用兵重敵之義矣,猶恐後之人不能曉達,于此章又特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又曰:“言有宗,事有君。

    ”宗者,根本之謂;君者,主守之謂。

    此謂吾之雲言皆有宗本,吾之叙事皆有主守,而人但不能知不能行爾!故歎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則,法也;貴,亦猶希也。

    今既不能見知于我,又不能法則于我,即是道德不行。

    道德不行,是以聖人見暗于外、藏明于内處,而不出之義也。

    故曰:“被褐懷玉”。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臣真述曰:夫有知其所知,而不言其所知,此人之上也。

    蓋有不知其所知,而強言其所知者,是人之病也。

    故知此妄知為病,則不病也。

    至于用兵之機,尤在于此。

    唯聖與賢乃能知之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臣真述曰:大威者,甲兵之謂也。

    凡士庶人無所畏,則刑罰至;卿大夫無所畏,則黜辱至;侯王無所畏,則甲兵至。

    又《書》雲:“不畏入畏。

    ”同此義也。

    又戒其為人上者,當以寬大居心,無令狹隘為體,又不得自鄙薄其生之理。

    夫不自鄙薄,必重于治人;重于治人,人必樂推;人既樂推,又誰厭乎!故先為不可厭之事,然後得人不厭。

    故曰:“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夫聖人之明,固已自知,安肯揚已露才,以自呈見。

    聖人之仁,固當自愛,安肯驕人傲物,以為尊貴。

    是以去彼自見自貴之大迷,取此自知自愛之弘益,故曰:“去彼取此。

    ” 《勇于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臣真述曰:此章言人君若果敢而為勇猛者,必好兵強于天下,而殘殺其人也;若果敢而不為勇猛者,必務道行域中,而全活其人也。

    故曰:此兩者有利有害。

    夫天之所惡者,好殺之人也,聖人知之久矣!今又言“猶難之”者,蓋重戒之極也。

    夫聖人則天行道,無為而立事,不言而設教,在天下豈有争之者乎!既無所争,則何從而不勝,故曰:“不争而善勝。

    ”夫天從人欲,疾于影響,非善應欤!寒則夏至,熱則冬至,非自來欤!品物流形,各正性命,非善謀欤!恢恢之網,人君象法也,宥過無大,非疏而何!刑故無小非,不失而何?又《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亦同此義也。

     《人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臣真述曰:窮兵黩武,峻制嚴刑,則人必無聊也。

    人既無聊,則不得畏其死,明矣。

    既不畏死,如何更以罪罪之,民免而無恥,其在茲乎!若人君以道德化之,則人必懷生而畏死!自然有恥且格,既有恥且格,而複有兇惡之徒忽為奇者,即吾得執而殺之,此謂用兵之徒作奇巧詐僞而亂人惑衆者也,則吾得執持而誅殺之。

    然以其是天之所惡,猶不得自專,故曰:孰敢。

    常有司殺者,司殺者謂天網也。

    且王者萬方有罪,當自責躬以俟天神自行誅殛也!豈可寄情遷怒、濫罰無辜,故曰:“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 《人之饑章》第七十五 臣真述曰:此章言人君役繁賦厚、稅重入多,由此兇饑,理固然矣!又言有為者,是人君好為兵革之事。

    夫一家有兵,以及一鄉;一鄉有兵,以及一國;一國有兵,以及天下;天下有兵,亂靡有定,于是耕夫釋耒而執幹戈,工女投機而休織纴,齊人編戶大半從戎,子弟父兄、鄰裡宗黨同為鋒俠,共作奸回,雖善誘恂恂,孰雲孔易!故曰:難治。

    夫人之輕死者,為君上營之過厚,使下之人無聊,是以輕死,故歎曰:“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賢,猶善也。

    此謂好積财以貴其生者也,非保道以養其生者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臣真述曰:此章又極言柔弱之用,指陳生死之徒。

    臣愚,竊稽其深意,都在于兵強則不勝之義。

    又下文雲:“水強則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者,蓋又切戒其兵強之患也!何者?夫兵者,所謂兇險之器、鬥争之具,所觸之境與敵對者也。

    故兵強則主不憂,主不憂則将驕,将驕則卒暴。

    夫以不憂之君禦驕将,以驕将臨暴卒,且敗覆之不暇,何勝敵之有哉?故夏商之衰,以百萬之師而傾四海;始皇之末,以一統之業而喪九州;項羽忽霸而遽亡,新莽既篡而旋滅,符堅狼狽于淮上,隋炀分崩于楚宮。

    此數家之兵,皆多至數兆、少猶數億,無不自恃其成,以取其敗,此皆強則不勝之明驗也。

    又兵者求勝非難,持勝其難,唯有道之君然後能持勝。

    向數君之敗,皆由不能持勝之過也。

    豈不信哉!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臣真述曰:此一章所引張弓之喻者,正在于損益之道爾。

    言侯王若能知此損益利害之要,則天下将自均平矣!《易》曰:“何以聚人?曰财理。

    ”财正辭禁人為非曰義,且成财者,耕織之人也;破财者,軍旅之人也。

    夫成者寡,而破者衆。

    此其所以長損不足,而奉有餘也。

    若使化兵為農,損上益下,則自然無偏無黨、平施大同,故曰:“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此言理财正辭以佐佑人之義也。

    又聖人雖能變化兩儀,而不恃其力;雖能生成萬物,不處其功。

    蓋欲陰德潛行,不言所利,故曰:“不欲見賢。

    ”見賢,謂揚己伐善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臣真述曰:此一章又特引水柔弱能攻堅強者也。

    嘗試論之曰:且夫五行之用土能制水,原其至極;土在水中,鑽石流金,無所不克,萬川朝海,四海朝宗。

    夫孰雲剛強而有勝,此故曰:“其無以易之。

    ”是以道君深歎天下之人不能知此之妙用,勤而行之,故曰:“莫能知,莫能行。

    ”複引聖人之言、受國之垢與其不祥,此所謂“百姓有過,在餘一人;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王者之心誠兼此義,言之有似反倒,故曰:“正言若反。

    ”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臣真述曰:夫天生蒸人,而大欲各存于心。

    争勝逐利,背正為邪。

    大者相雠,小者相怨。

    天既愍之,樹君以理,令其革弊,乃有餘弊生焉,豈得為善也!故曰:“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持德信之心、行不易之教,加恩于九月,恕罪于萬方。

    夫契者,德信之謂。

    又吉事尚左,無問智愚,皆同赤子,故曰:“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也。

    ”若人君不以道化天下,但齊之以刑、導之以政,即不得盡善之道,故曰:“無德司徹。

    ”徹者,有迹之謂也。

    言守其禮法之徹迹耳。

    又言人君若長能體道理國者,則天地靈祇必常隆其景祚也,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臣真述曰:此章言為君之道,雖大國之強,亦常須自為卑小;雖有衆庶之力,亦常須自示寡弱。

    夫自為卑小者,且無矜大之過,不失謙柔之道;自示寡弱者,且無恃賴之尤,不失限防之備。

    設使國中有什人之豪、百人之長者,亦不任用以生其必。

    夫如是,則人各懷戀其生,畏重其死,既安鄉土甯、遠遷移又饋饷不行,則舟車無所用。

    戰争既息,則兵甲無所陳。

    自然人緻太平,以複結繩之政,由是甘其食、美其服,止足存于衷也;安其居、樂其俗,風化行于時也。

    自然鄰國對境,無相觊觎,詐僞不行,忠信為寶,不相姑息,俱無聘問之私,不懷隐欺,自絕往來之禮,故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

    ”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臣真述曰:此一章道君自以為親着五千之文,将傳億萬之代,明彰日月,德合乾坤,弘大道先天而生表,聖人法地而理,定德仁之優劣,論禮義之重輕,去彼薄華!居斯厚實,是以重标三節,将明兩端,此蓋同出而異塗,言行之深戒者也。

    夫誠信者,不務谄谀、不矜捷給,無甘巧之說,絕詭飾之詞,安得而美哉! 夫善德善言,天之道也。

    聖人奉而行之,豈容辯僞生乎其間!又曰:“聖人不積者”,此言聖人非無積也,但以其财積則能散之,德積則能行之,故下文又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者,終欲重明聖人象天地之大德,以佐佑生生之理,故又曰:“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夫聖人所以貴之者,無為也。

    今此乃言“為而不争”,何也?臣以為此之一章乃是八十篇之末章,此之一句又是五千言之末句,故知言之宗、事之君,其義盡在此矣!此蓋不言有為與無為,而直言為者,欲其人君為無為也;又欲其為不為也,其義明矣!夫一家不争,即鬥訟息矣!一國不争,即戰陣息矣!天下不争,則征伐息矣!夫鬥訟息于家,戰陣息于國,征伐息于天下,此聖人之理也,故曰:“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其此之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