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劍編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志古迹
志名勝
○志古迹
峽山,據清遠之上遊三十裡。
二禺穹窿對峙,束浈水而注之海,故名峽山。
世傳黃帝二庶子,長太禺,次仲陽,降居南海。
二子善音律,采昆崘竹為黃鐘之管,與二臣曰初曰武俱隐峽中。
禺居峽南,陽居峽北,故山号曰二禺。
漢時海潮至此,經宿而反。
五羊又名中宿峽。
【見東漢譚子相海峤志。
餘考南越志雲:「秦時,中宿縣有民至洛,見一人寄書雲:『吾家在中宿縣之觀亭,亭廟前石間有懸藤,君叩之自有應者。
』歸者如其言,果有人在水中出,取書而沒。
」似中宿之名不始于漢。
及考始興記與異苑,載寄書事乃是晉時。
疑南越志誤也。
】峽中洞巗泉石,說者多傅以謬悠之詞,似欲為茲山增勝者。
然文敏驅虎,事未百年,山中父老所目覩,其它種種,何至盡如齊諧、諾臯所傳也?因征其事于山僧,略而識之。
飛來殿。
梁普通中,有二居士往舒州叩上元延祚寺貞俊禅師,曰:「峽據清遠上流,江山郁秀,吾欲建一道場,師居之否?」師許諾。
中夜,風雨大作,旦視佛殿金相,已失所在。
師因至峽求之,則已莊嚴此山中矣。
世傳二居士即禺、陽二庶子所化也。
殿移時,一角挂于梅關,今為雲封寺雲。
獅石。
梁時,跋多羅法師至禺山,見一老僧,形容怪甚,師問:「大德何來?」曰:「居此山中,不知幾寒暑矣。
」因邀師過舍,偕行數裡,忽轉林樾,遂失僧所在。
顧視宿莽中,有怪石蹲踞,狀若狻猊,疑即此石所化也。
缥幡嶺,在江之南,與飛來寺所踞山對峙,疑即所謂南禺山也。
唐時哥舒晃叛廣,朝廷遣帥讨之。
帥夢二神人語曰:「見幡即回。
」及于此地平賊,果見幡挂嶺上,乃悟為峽山神助。
釣鯉台,在寺西。
一大石從橫二丈許,當山之翠微,下俯江流,古樹覆之,如施幕然。
昔趙佗于此釣一金鯉魚,重百斤,以獻秦王,故名。
達磨石,在釣鯉台之上丈餘,又其上為葛洪石。
犀牛潭,在寺西。
舊雲,昆侖國貢水犀牛,金鎖系項間,犀至此,忽斷鎖入潭。
晉鹹康間,漁者于此獲金鎖,索長尺餘,故又名金鎖潭。
潭之上流為放生池,正值峽山寺之中。
又其上為白泡潭,在寺東矣。
總之浈水下注,自是一派,好事者随地傅名耳。
歸猿洞。
唐孫恪遊洛,至魏王池,有指旁院可僦者。
恪欵扉久之,得戶隅以入。
見一女子絕豔,庭中摘萱草賦詩,見恪驚避。
已而遣青衣延恪入。
恪私叩氏族,青衣曰:「含山袁長官女,擇對于此耳。
」頃之,出見如禮,青衣為之除館而授室焉。
居十餘年,袁生二子。
恪謀仕,複入長安,谒王相國缙,俾依番禺帥幕,挈家而南。
袁每遇崇山茂林,必為延竚。
一日,至峽山,謂恪曰:「是間有僧曰慧豳,别數十載,德臘俱高,當飯衆,以資南征之福。
」恪許諾。
袁遂詣老僧,持碧玉環授之,曰:「此院中舊物也。
」僧殊未解。
忽有野猿數十,扪蘿悲嘯,袁怆然抱二子,語恪曰:「好住,好住,吾從此逝矣。
」遂裂衣,還故形,追嘯者而去。
僧始悟曰:「昔為沙彌時,豢一小猿。
高力士使南海經此,喜其黠慧,易以金帛,并求胡人所施碧玉環置之項間,歸獻于上。
每天使來,多言其馴擾上陽宮。
安、史之亂,不知所在,讵意作如許怪異。
」恪惘然自失,二子登舟,不複南矣。
定心泉,在寺中。
昔跋多羅法師居此山,慮寺無泉,求之不獲。
忽一老人指石謂曰:「但定其心,何患無泉?」師因禅坐久之,石間果汩汩流泉出。
今寺僧引以為庖湢之用。
和光洞,宋安昌期隐處。
昌期初為永淳尉,以事去宮,遂不複仕,日放浪山水間。
後至峽山,謂寺僧曰:「久聞峽山有和光洞,來此一遊。
」遂往,數日不返。
僧迹之,莫知所在,但見深山絕壁間一詩,後題安昌期筆耳。
說者謂昌期仙去也。
老人松,在飛來殿之坤方大觀中。
五仙皇城使錢師愈北還,舣舟寺岸,從者執斧剮松。
明年,殿直錢吉老過此,夢一老人揖曰:「餘居此山三百載矣。
曩公族不戒,從者斧餘膝下,餘血流潰,迄今尚爾,公能一療治之否?」吉老叩其姓名居第,則曰:「公當訪我于飛來殿之西南隅土扉蔀樓間,即是矣。
」覺而異之。
會舟師已解維,去寺遠甚,大為悒悒,因語所知彭球。
球方移官嶺外,詣寺尋訪,得一斧松于飛來殿側,因命寺僧善護之。
伏虎碑,在寺右,正德末,峽有虎患。
霍文敏公韬入都門,維舟山下,聞虎白晝噬人無筭,移文峽山神,切責之。
因與神約:三月内誅擊必盡;不然者告于上帝,罰無赦。
立石寺中。
忽一日,迅雷擊殺四虎,餘俱走死溪源,随漲流出,遂無虎患。
嘉靖中,文敏卒,僧仆其碑,虎出噬人如故。
僧懼,豎碑祭告之,虎患複息。
【已上俱峽山古迹。
】 廣城東六十裡為南海神祠,門左有達奚司空立像。
按宋阮遵記雲「菩提達磨與二弟由天竺入中國,達奚其季也。
經過廟,欵谒王,王留與共治。
達奚不可,揖欲去,俄死座間,化為神。
航海者或遇風波,呼司空輙有應雲」。
或曰司空本夷人,入中國,因植波羅樹,不克歸,立化于此。
二禺穹窿對峙,束浈水而注之海,故名峽山。
世傳黃帝二庶子,長太禺,次仲陽,降居南海。
二子善音律,采昆崘竹為黃鐘之管,與二臣曰初曰武俱隐峽中。
禺居峽南,陽居峽北,故山号曰二禺。
漢時海潮至此,經宿而反。
五羊又名中宿峽。
【見東漢譚子相海峤志。
餘考南越志雲:「秦時,中宿縣有民至洛,見一人寄書雲:『吾家在中宿縣之觀亭,亭廟前石間有懸藤,君叩之自有應者。
』歸者如其言,果有人在水中出,取書而沒。
」似中宿之名不始于漢。
及考始興記與異苑,載寄書事乃是晉時。
疑南越志誤也。
】峽中洞巗泉石,說者多傅以謬悠之詞,似欲為茲山增勝者。
然文敏驅虎,事未百年,山中父老所目覩,其它種種,何至盡如齊諧、諾臯所傳也?因征其事于山僧,略而識之。
飛來殿。
梁普通中,有二居士往舒州叩上元延祚寺貞俊禅師,曰:「峽據清遠上流,江山郁秀,吾欲建一道場,師居之否?」師許諾。
中夜,風雨大作,旦視佛殿金相,已失所在。
師因至峽求之,則已莊嚴此山中矣。
世傳二居士即禺、陽二庶子所化也。
殿移時,一角挂于梅關,今為雲封寺雲。
獅石。
梁時,跋多羅法師至禺山,見一老僧,形容怪甚,師問:「大德何來?」曰:「居此山中,不知幾寒暑矣。
」因邀師過舍,偕行數裡,忽轉林樾,遂失僧所在。
顧視宿莽中,有怪石蹲踞,狀若狻猊,疑即此石所化也。
缥幡嶺,在江之南,與飛來寺所踞山對峙,疑即所謂南禺山也。
唐時哥舒晃叛廣,朝廷遣帥讨之。
帥夢二神人語曰:「見幡即回。
」及于此地平賊,果見幡挂嶺上,乃悟為峽山神助。
釣鯉台,在寺西。
一大石從橫二丈許,當山之翠微,下俯江流,古樹覆之,如施幕然。
昔趙佗于此釣一金鯉魚,重百斤,以獻秦王,故名。
達磨石,在釣鯉台之上丈餘,又其上為葛洪石。
犀牛潭,在寺西。
舊雲,昆侖國貢水犀牛,金鎖系項間,犀至此,忽斷鎖入潭。
晉鹹康間,漁者于此獲金鎖,索長尺餘,故又名金鎖潭。
潭之上流為放生池,正值峽山寺之中。
又其上為白泡潭,在寺東矣。
總之浈水下注,自是一派,好事者随地傅名耳。
歸猿洞。
唐孫恪遊洛,至魏王池,有指旁院可僦者。
恪欵扉久之,得戶隅以入。
見一女子絕豔,庭中摘萱草賦詩,見恪驚避。
已而遣青衣延恪入。
恪私叩氏族,青衣曰:「含山袁長官女,擇對于此耳。
」頃之,出見如禮,青衣為之除館而授室焉。
居十餘年,袁生二子。
恪謀仕,複入長安,谒王相國缙,俾依番禺帥幕,挈家而南。
袁每遇崇山茂林,必為延竚。
一日,至峽山,謂恪曰:「是間有僧曰慧豳,别數十載,德臘俱高,當飯衆,以資南征之福。
」恪許諾。
袁遂詣老僧,持碧玉環授之,曰:「此院中舊物也。
」僧殊未解。
忽有野猿數十,扪蘿悲嘯,袁怆然抱二子,語恪曰:「好住,好住,吾從此逝矣。
」遂裂衣,還故形,追嘯者而去。
僧始悟曰:「昔為沙彌時,豢一小猿。
高力士使南海經此,喜其黠慧,易以金帛,并求胡人所施碧玉環置之項間,歸獻于上。
每天使來,多言其馴擾上陽宮。
安、史之亂,不知所在,讵意作如許怪異。
」恪惘然自失,二子登舟,不複南矣。
定心泉,在寺中。
昔跋多羅法師居此山,慮寺無泉,求之不獲。
忽一老人指石謂曰:「但定其心,何患無泉?」師因禅坐久之,石間果汩汩流泉出。
今寺僧引以為庖湢之用。
和光洞,宋安昌期隐處。
昌期初為永淳尉,以事去宮,遂不複仕,日放浪山水間。
後至峽山,謂寺僧曰:「久聞峽山有和光洞,來此一遊。
」遂往,數日不返。
僧迹之,莫知所在,但見深山絕壁間一詩,後題安昌期筆耳。
說者謂昌期仙去也。
老人松,在飛來殿之坤方大觀中。
五仙皇城使錢師愈北還,舣舟寺岸,從者執斧剮松。
明年,殿直錢吉老過此,夢一老人揖曰:「餘居此山三百載矣。
曩公族不戒,從者斧餘膝下,餘血流潰,迄今尚爾,公能一療治之否?」吉老叩其姓名居第,則曰:「公當訪我于飛來殿之西南隅土扉蔀樓間,即是矣。
」覺而異之。
會舟師已解維,去寺遠甚,大為悒悒,因語所知彭球。
球方移官嶺外,詣寺尋訪,得一斧松于飛來殿側,因命寺僧善護之。
伏虎碑,在寺右,正德末,峽有虎患。
霍文敏公韬入都門,維舟山下,聞虎白晝噬人無筭,移文峽山神,切責之。
因與神約:三月内誅擊必盡;不然者告于上帝,罰無赦。
立石寺中。
忽一日,迅雷擊殺四虎,餘俱走死溪源,随漲流出,遂無虎患。
嘉靖中,文敏卒,僧仆其碑,虎出噬人如故。
僧懼,豎碑祭告之,虎患複息。
【已上俱峽山古迹。
】 廣城東六十裡為南海神祠,門左有達奚司空立像。
按宋阮遵記雲「菩提達磨與二弟由天竺入中國,達奚其季也。
經過廟,欵谒王,王留與共治。
達奚不可,揖欲去,俄死座間,化為神。
航海者或遇風波,呼司空輙有應雲」。
或曰司空本夷人,入中國,因植波羅樹,不克歸,立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