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劍編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故至今海神廟土人皆呼為波羅廟。
又謂司空像本肉身也,而泥傅其外,未知真否。
南海神廟中有銅鼓,唐僖宗朝鄭續鎮番禺日,高州太守林霭所獻。
初因鄉裡小兒聞蛇鳴,掘之,得此鼓于蠻酋大冢中。
徑五尺餘,高半之,制作精巧,遍體青綠,的然出土物也。
正統中,海賊謀取之去,纔舁至廟門,忽鐵索斷絕,更不能舉移。
賊懼,乃止。
官窯而下五裡為靈洲。
周圍裡許,高可四五丈,浮出江心,故又名小金山。
最上曰妙高台,蘇長公肖像其中。
其陰曰環翠亭,長公手筆也。
長公谪昌化時,過宿洲下,忽悟前身是德雲和尚,題詩曰:「靈峰山上寶陀院,白發東坡又到來。
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
」今有石刻在。
郭璞謂南海之間有衣冠之氣,即其地也。
其上别有一院,奉景純像。
浮丘,在廣城西門外,不能半裡,相傳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
一統志雲:「宋初有陳崇藝者,年百二十歲,自言兒時見舟泊山根。
今四面篙痕宛然,已去海四裡矣。
」如志所雲,浮丘本是一山。
然餘數遊其地,夷然平壤,即求一拳石亦不可得,豈滄桑數更,山亦有頹敝耶?此地本黃冠宮,其漸而升,行人不覺耳。
東下六十裡為長樂縣,泉俱從東流,達潮州而入海。
西下五十裡為龍川縣,泉俱從西流,過惠州而入海。
餘以五月初經此,爾時積雨初霁,萬壑皆泉聲,洪者如震雷,細者如蛙鼓,怒而駛者如萬馬赴敵,徐而衍者如一鶴橫江。
諸泉會歸處,大小疾徐不一,其響又如數部鼓吹引客子出山也。
上下山坂,纡回曲折,夾道多古木蔭之,雜以新篁,令人衣袂皆碧。
時經阡陌,新稻已吐花,香拂人鼻矣。
陸行得此,亦大忘疲。
程鄉而下百裡為蓬辣灘,懸溜百尺,澎湃喧豗,舟行最險道也。
宦遊者經此,多從陸以避之。
其地兩山夾程水而下注,逶迤屈曲,具有幽緻,當出七裡濑上。
出潮之北關,折而西,是為西湖。
湖之東附城,城倚湖為濠。
其西則壽安岩、蓮花峰、南岩,若列障焉。
諸山石理都不甚秀,而具有嵳峩偉怪磊砢驚人之勢。
宋、元以來,人多就其削立處斧以為碑記,或标識勝迹,或列載詩歌,或仿鴈塔以題名,或陟龍宮而紀事,無慮數十百。
至有榷民間錢以浚湖者,一一紀之堤石,前人好事如此。
鳳凰台,在鳄溪下流,當城之巽方,蓋江中一洲也。
好事者構傑閣,以奉文昌神,二水夾之,宛在中央。
四山環拱,以為外護,足供覽眺,而尤宜于月下觀。
餘以六月望後一日遊此,舉杯邀月,長嘯淩風,身如在廣寒清虛府矣。
會城五層樓,在城之北山,高聳傑壯,無與為比。
登其杪,可以全收一郡之勝。
有言會城地脈自西北諸山來,凝結于此,蓋王氣所聚也,故作高樓鎮壓之。
城外一小山,與此樓對峙,不能裡許,舊亦有崇構,志所稱越王台是也。
餘始至會城,問台所在,人言近已廢之。
餘頗以為怪,奈何湮此名迹?及登樓而知台不可不廢也。
蓋此台負郭而立,登之足以俯瞰城中,廢台者有深意矣。
羅浮山,在博羅縣之西北六十裡。
周遭三百裡,高二十餘裡,志稱高三千六百丈,恐未盡也。
其山半是宿莽,半是灌木,峰巒頗不甚秀,不知何以名滿天下。
人言西樵山遠過羅浮,餘以未及一遊為恨。
西樵在會城西南百裡外。
海珠寺,在會城南門外海中,形圓若珠。
宦遊者以為餞别之所,故是煙雨樓之冢嫡,而黃婆墩之鼻祖也。
朱氏園,在會城東北,倚山為之。
松竹交蔭,花草争妍,馴禽飛舞于軒墀,圖史高擁于左右,曲徑閑亭,高堂密室,在在足娛心目,蓋幽居之最勝者也。
主人兄弟皆博士弟子,每以園為贽而遊搢紳間。
餘師大參晴翁不與交。
一日,餘問晴師:「曾遊朱氏園乎?」曰:「未也。
」問:「何以不一遊?」晴師笑而不答。
晴師之慎密如此。
潮之廣濟橋,西連潮城,東接韓山,中跨惡溪,橫亘二裡許。
餘嘗從月下觀,俨然蒼龍卧玉波也。
倘推萬安冢嫡,應屬之廣濟矣。
【粵稅之大者,無過此橋。
舊屬制府,用以克饷,今為稅使有矣。
】 七星巗,在端城東北六七裡,大小七峰,石骨矗立,參差如鬥,故名。
山石白質而黑章,森然如戈矛剱戟攅列羽林,而中複嵌空玲珑為巗洞者,不下十數。
蓋表裡悉稱奇秀雲。
中一峰,形如筆架,周回可三裡許,在水中央。
水中遍栽蓮花,其西南更渺茫無際。
面南一洞,從水窦入,漸入漸廣,亦以漸高。
其峰乳下垂,怪石怒起,■〈山含〉牙相錯,不可名狀。
水窮而蹑石磴以上,其石益奇。
巗中供大士像,下石承而上石覆,奇巧奪目。
人工耶!鬼工耶!令人怳然自失矣。
又上為羽士房,謂可通山北,而未陟也。
渡水東北一山,亦七星之一。
旁有含珠洞,最奇秀,然非冬杪水枯,不能入也。
餘舟過洞口,水離石尺許,不可入,僅呼青州一桮,酹之而已。
其旁一小洞可登。
舣舟而上,秀色亦可餐而飽也。
問之同遊,謂是含珠之輿台耳。
山巅巀嵲不可上,好事者攀援陟之,見有池三四處。
池中有魚,見人不驚,取之則随手可得。
遊擊将軍劉繼寬目覩雲。
然餘聞浙中天柱、江郎,其
又謂司空像本肉身也,而泥傅其外,未知真否。
南海神廟中有銅鼓,唐僖宗朝鄭續鎮番禺日,高州太守林霭所獻。
初因鄉裡小兒聞蛇鳴,掘之,得此鼓于蠻酋大冢中。
徑五尺餘,高半之,制作精巧,遍體青綠,的然出土物也。
正統中,海賊謀取之去,纔舁至廟門,忽鐵索斷絕,更不能舉移。
賊懼,乃止。
官窯而下五裡為靈洲。
周圍裡許,高可四五丈,浮出江心,故又名小金山。
最上曰妙高台,蘇長公肖像其中。
其陰曰環翠亭,長公手筆也。
長公谪昌化時,過宿洲下,忽悟前身是德雲和尚,題詩曰:「靈峰山上寶陀院,白發東坡又到來。
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
」今有石刻在。
郭璞謂南海之間有衣冠之氣,即其地也。
其上别有一院,奉景純像。
浮丘,在廣城西門外,不能半裡,相傳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
一統志雲:「宋初有陳崇藝者,年百二十歲,自言兒時見舟泊山根。
今四面篙痕宛然,已去海四裡矣。
」如志所雲,浮丘本是一山。
然餘數遊其地,夷然平壤,即求一拳石亦不可得,豈滄桑數更,山亦有頹敝耶?此地本黃冠宮,其漸而升,行人不覺耳。
東下六十裡為長樂縣,泉俱從東流,達潮州而入海。
西下五十裡為龍川縣,泉俱從西流,過惠州而入海。
餘以五月初經此,爾時積雨初霁,萬壑皆泉聲,洪者如震雷,細者如蛙鼓,怒而駛者如萬馬赴敵,徐而衍者如一鶴橫江。
諸泉會歸處,大小疾徐不一,其響又如數部鼓吹引客子出山也。
上下山坂,纡回曲折,夾道多古木蔭之,雜以新篁,令人衣袂皆碧。
時經阡陌,新稻已吐花,香拂人鼻矣。
陸行得此,亦大忘疲。
程鄉而下百裡為蓬辣灘,懸溜百尺,澎湃喧豗,舟行最險道也。
宦遊者經此,多從陸以避之。
其地兩山夾程水而下注,逶迤屈曲,具有幽緻,當出七裡濑上。
出潮之北關,折而西,是為西湖。
湖之東附城,城倚湖為濠。
其西則壽安岩、蓮花峰、南岩,若列障焉。
諸山石理都不甚秀,而具有嵳峩偉怪磊砢驚人之勢。
宋、元以來,人多就其削立處斧以為碑記,或标識勝迹,或列載詩歌,或仿鴈塔以題名,或陟龍宮而紀事,無慮數十百。
至有榷民間錢以浚湖者,一一紀之堤石,前人好事如此。
鳳凰台,在鳄溪下流,當城之巽方,蓋江中一洲也。
好事者構傑閣,以奉文昌神,二水夾之,宛在中央。
四山環拱,以為外護,足供覽眺,而尤宜于月下觀。
餘以六月望後一日遊此,舉杯邀月,長嘯淩風,身如在廣寒清虛府矣。
會城五層樓,在城之北山,高聳傑壯,無與為比。
登其杪,可以全收一郡之勝。
有言會城地脈自西北諸山來,凝結于此,蓋王氣所聚也,故作高樓鎮壓之。
城外一小山,與此樓對峙,不能裡許,舊亦有崇構,志所稱越王台是也。
餘始至會城,問台所在,人言近已廢之。
餘頗以為怪,奈何湮此名迹?及登樓而知台不可不廢也。
蓋此台負郭而立,登之足以俯瞰城中,廢台者有深意矣。
羅浮山,在博羅縣之西北六十裡。
周遭三百裡,高二十餘裡,志稱高三千六百丈,恐未盡也。
其山半是宿莽,半是灌木,峰巒頗不甚秀,不知何以名滿天下。
人言西樵山遠過羅浮,餘以未及一遊為恨。
西樵在會城西南百裡外。
海珠寺,在會城南門外海中,形圓若珠。
宦遊者以為餞别之所,故是煙雨樓之冢嫡,而黃婆墩之鼻祖也。
朱氏園,在會城東北,倚山為之。
松竹交蔭,花草争妍,馴禽飛舞于軒墀,圖史高擁于左右,曲徑閑亭,高堂密室,在在足娛心目,蓋幽居之最勝者也。
主人兄弟皆博士弟子,每以園為贽而遊搢紳間。
餘師大參晴翁不與交。
一日,餘問晴師:「曾遊朱氏園乎?」曰:「未也。
」問:「何以不一遊?」晴師笑而不答。
晴師之慎密如此。
潮之廣濟橋,西連潮城,東接韓山,中跨惡溪,橫亘二裡許。
餘嘗從月下觀,俨然蒼龍卧玉波也。
倘推萬安冢嫡,應屬之廣濟矣。
【粵稅之大者,無過此橋。
舊屬制府,用以克饷,今為稅使有矣。
】 七星巗,在端城東北六七裡,大小七峰,石骨矗立,參差如鬥,故名。
山石白質而黑章,森然如戈矛剱戟攅列羽林,而中複嵌空玲珑為巗洞者,不下十數。
蓋表裡悉稱奇秀雲。
中一峰,形如筆架,周回可三裡許,在水中央。
水中遍栽蓮花,其西南更渺茫無際。
面南一洞,從水窦入,漸入漸廣,亦以漸高。
其峰乳下垂,怪石怒起,■〈山含〉牙相錯,不可名狀。
水窮而蹑石磴以上,其石益奇。
巗中供大士像,下石承而上石覆,奇巧奪目。
人工耶!鬼工耶!令人怳然自失矣。
又上為羽士房,謂可通山北,而未陟也。
渡水東北一山,亦七星之一。
旁有含珠洞,最奇秀,然非冬杪水枯,不能入也。
餘舟過洞口,水離石尺許,不可入,僅呼青州一桮,酹之而已。
其旁一小洞可登。
舣舟而上,秀色亦可餐而飽也。
問之同遊,謂是含珠之輿台耳。
山巅巀嵲不可上,好事者攀援陟之,見有池三四處。
池中有魚,見人不驚,取之則随手可得。
遊擊将軍劉繼寬目覩雲。
然餘聞浙中天柱、江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