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舊史宜注意之點
關燈
小
中
大
起之說,亦同此例。
(見《元史·亦都護傳》)以此推之,《左氏》所載夏姬的事迹,亦甯非此類?不過其粉飾的程度較高而已。
此等性質的傳說,至漢初實尚不乏,斷不容輕信為事實。
(試舉俗所謂鴻門宴之事為例。
按當時反動之思想正盛,其視列國并立,轉為常局,一統轉為變局,所欲取法者,則東周之世,天子僅擁虛名,實權皆在霸主之局。
不過戰國時七國之君,皆已易公侯之稱而為王,所以當時之人,所拟臨制諸王之名為帝。
齊湣王與秦昭王并稱東西帝;秦圍趙之邯鄲,魏又使辛垣衍間入圍城,勸趙尊秦為帝是也。
戲下之會,以空名奉義帝;而項羽以霸王之稱為諸王之長,即系實現戰國以來此種理想。
在當時,安有一個人想據有天下,再做秦皇帝之理?其後漢雖滅楚稱皇帝,然其下仍有諸王,則與秦始皇的盡廢封建,仍異其局。
在當時,人人之思想,皆系如此;蒯徹勸韓信中立于楚、漢之間,韓信不聽,《史記》說由韓信自信功高,漢終不奪我齊。
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相信漢高祖是個知恩報恩、不肯背信棄義的人;不過自當時想來,皇帝任意誅滅諸王,實不能有此事耳,此乃自古相傳之國際法也。
漢高祖盡滅異姓諸王,乃系半靠陰謀,半靠實力,并非法律上的權利。
而滅異姓諸王後,亦不能不改封同姓,仍不能一人據之,恢複秦始皇之舊局面也。
漢帝對諸王權力之增大,乃由滅異姓、封同姓,中央與列國間,有宗法上統屬的關系,亦非自古相傳天子之國對諸侯之國的權利。
然則,當秦朝甫滅之時,安有一人敢萌據有天下、繼承秦皇帝之地位之想?範增說:與項王争天下者必沛公,豈是事實?且軍門警衛,何等森嚴,安有樊哙能撞倒衛士,直達筵前,指責項王之理?古人筵宴,中間誠有離席休息之時,且或曆時頗久,然亦必有一個限度;乃漢高祖可招張良、樊哙等同出,與哙等脫身回向本軍,張良度其已至,然後入謝,筵宴間的特客,離席至于如此之久而無人查問;帶有敵意的賓客,與數人間行出軍,亦無人盤诘,項羽的軍紀,有如此之廢弛者?張良獻玉鬥于範增,範增受而碎之,罵項王“豎子不足與謀”,且當場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增年已七十,素好奇計,有如此之魯莽者乎?種種事迹,無一在情理之中。
然則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傳者,亦一則想象編造的故事也。
此等傳說,在秦、漢間實未易枚舉。
且如指鹿為馬之說,又豈可以欺孩稚邪?) (三)為傳說時代。
此期的史實,其最初的來源,仍為人口中的傳說,但其所說很接近事實,絕非如傳奇時代的離奇怪誕了;然仔細思之,其中所含的文學成分仍不少。
譬如《史記》的《魏其武安侯列傳》,詳述魏其的外高亢而内實勢利,喜趨附;武安的器小易盈,驕縱龌龊;以及灌夫的粗魯任氣,以一朝之憤而忘其身,可謂窮形盡相。
這斷不能憑空杜撰,自然其中多含史實。
然觀其篇末說武安侯死時,竟有冤鬼來索命,即可知篇中所言,亦仍不可盡信了。
此類材料,在唐、宋史中,實尚不免,試觀《舊唐書》、《舊五代史》及《宋史》,多載時人評論之辭可知。
至《元史》以後,則漸少了。
口傳較之書面,易于變動,所以史事出于傳述的,無意之中,自能将無味的材料删減,有趣的材料增加。
這正如《三國演義》,其原始,實系說書先生的底本,不過抄撮曆史事實,以備參考,其内容,實和正式的史籍,無甚同異;然到後來,逐漸将說時所附會增益的話,亦行寫入,與舊來抄撮的材料,混雜一處,久之遂稍離其真,又久之則面目全非了。
試觀其愈說得多的部分,離真愈遠;而說得少或不甚說及的部分,則仍和正式史籍無甚異同可知。
史籍來源出于傳說的,其性質實亦如此,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天下有文學好尚的人多,有史學好尚的人少。
史學要推求事實的真相;文學則必求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晦暗的事情明朗化。
從前軍閥紛争的時候,彼此之間,日日鈎心鬥角,使政治日益紊亂,社會大受影響,這自然是人民所深切關心的。
然而多數人,都喜讀其時所謂小報,其中内幕新聞之類最受歡迎;而于大報,則能認真閱讀者較少。
此無他,大報多記事實的外形,其所以然之故,須據事實推求;小報則說得頭頭是道,如指諸掌,不徒使人相說以解,并可作茶餘酒後的談助而已,然其所言乃無一得實。
此其故何哉?人之做事,無不受環境的制約。
利用環境,雖可馴服環境,然必能利用,乃能馴服之,即其受環境的制約。
所以對于某一個人的行為,苟能熟知其環境者,自易明了其所以然,正不必從幕後窺測,然要熟悉各方面的情勢甚難。
若将某一個人的行為,歸之于其人的性格,或則雲由于某一策士的陰謀,或又雲由于某一事件的挑動,則其說甚易了解。
如此,複雜的事情就簡單化,晦暗的事情就明朗化,合乎多數人的脾胃了。
這種情況,距今不過數年,總還是我們所親曆,至少是得諸“所聞”的。
其來源靠得住麼?然而曆史事實的來源,如此者亦不乏。
任何人都有一種感覺,讀古代的曆史,了解及記憶均較易;時代愈後則愈難,因此薄今而愛古。
其實适得其反。
這正和人們喜歡讀小報而不喜歡讀大報相同。
曆史的材料有兩種:一種自始即為記錄,偏于叙述事情的外形,官文書為最,私家所作碑、銘、傳、狀等次之;一種則原始出于口傳,經過若幹歲月,
(見《元史·亦都護傳》)以此推之,《左氏》所載夏姬的事迹,亦甯非此類?不過其粉飾的程度較高而已。
此等性質的傳說,至漢初實尚不乏,斷不容輕信為事實。
(試舉俗所謂鴻門宴之事為例。
按當時反動之思想正盛,其視列國并立,轉為常局,一統轉為變局,所欲取法者,則東周之世,天子僅擁虛名,實權皆在霸主之局。
不過戰國時七國之君,皆已易公侯之稱而為王,所以當時之人,所拟臨制諸王之名為帝。
齊湣王與秦昭王并稱東西帝;秦圍趙之邯鄲,魏又使辛垣衍間入圍城,勸趙尊秦為帝是也。
戲下之會,以空名奉義帝;而項羽以霸王之稱為諸王之長,即系實現戰國以來此種理想。
在當時,安有一個人想據有天下,再做秦皇帝之理?其後漢雖滅楚稱皇帝,然其下仍有諸王,則與秦始皇的盡廢封建,仍異其局。
在當時,人人之思想,皆系如此;蒯徹勸韓信中立于楚、漢之間,韓信不聽,《史記》說由韓信自信功高,漢終不奪我齊。
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相信漢高祖是個知恩報恩、不肯背信棄義的人;不過自當時想來,皇帝任意誅滅諸王,實不能有此事耳,此乃自古相傳之國際法也。
漢高祖盡滅異姓諸王,乃系半靠陰謀,半靠實力,并非法律上的權利。
而滅異姓諸王後,亦不能不改封同姓,仍不能一人據之,恢複秦始皇之舊局面也。
漢帝對諸王權力之增大,乃由滅異姓、封同姓,中央與列國間,有宗法上統屬的關系,亦非自古相傳天子之國對諸侯之國的權利。
然則,當秦朝甫滅之時,安有一人敢萌據有天下、繼承秦皇帝之地位之想?範增說:與項王争天下者必沛公,豈是事實?且軍門警衛,何等森嚴,安有樊哙能撞倒衛士,直達筵前,指責項王之理?古人筵宴,中間誠有離席休息之時,且或曆時頗久,然亦必有一個限度;乃漢高祖可招張良、樊哙等同出,與哙等脫身回向本軍,張良度其已至,然後入謝,筵宴間的特客,離席至于如此之久而無人查問;帶有敵意的賓客,與數人間行出軍,亦無人盤诘,項羽的軍紀,有如此之廢弛者?張良獻玉鬥于範增,範增受而碎之,罵項王“豎子不足與謀”,且當場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增年已七十,素好奇計,有如此之魯莽者乎?種種事迹,無一在情理之中。
然則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傳者,亦一則想象編造的故事也。
此等傳說,在秦、漢間實未易枚舉。
且如指鹿為馬之說,又豈可以欺孩稚邪?) (三)為傳說時代。
此期的史實,其最初的來源,仍為人口中的傳說,但其所說很接近事實,絕非如傳奇時代的離奇怪誕了;然仔細思之,其中所含的文學成分仍不少。
譬如《史記》的《魏其武安侯列傳》,詳述魏其的外高亢而内實勢利,喜趨附;武安的器小易盈,驕縱龌龊;以及灌夫的粗魯任氣,以一朝之憤而忘其身,可謂窮形盡相。
這斷不能憑空杜撰,自然其中多含史實。
然觀其篇末說武安侯死時,竟有冤鬼來索命,即可知篇中所言,亦仍不可盡信了。
此類材料,在唐、宋史中,實尚不免,試觀《舊唐書》、《舊五代史》及《宋史》,多載時人評論之辭可知。
至《元史》以後,則漸少了。
口傳較之書面,易于變動,所以史事出于傳述的,無意之中,自能将無味的材料删減,有趣的材料增加。
這正如《三國演義》,其原始,實系說書先生的底本,不過抄撮曆史事實,以備參考,其内容,實和正式的史籍,無甚同異;然到後來,逐漸将說時所附會增益的話,亦行寫入,與舊來抄撮的材料,混雜一處,久之遂稍離其真,又久之則面目全非了。
試觀其愈說得多的部分,離真愈遠;而說得少或不甚說及的部分,則仍和正式史籍無甚異同可知。
史籍來源出于傳說的,其性質實亦如此,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天下有文學好尚的人多,有史學好尚的人少。
史學要推求事實的真相;文學則必求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晦暗的事情明朗化。
從前軍閥紛争的時候,彼此之間,日日鈎心鬥角,使政治日益紊亂,社會大受影響,這自然是人民所深切關心的。
然而多數人,都喜讀其時所謂小報,其中内幕新聞之類最受歡迎;而于大報,則能認真閱讀者較少。
此無他,大報多記事實的外形,其所以然之故,須據事實推求;小報則說得頭頭是道,如指諸掌,不徒使人相說以解,并可作茶餘酒後的談助而已,然其所言乃無一得實。
此其故何哉?人之做事,無不受環境的制約。
利用環境,雖可馴服環境,然必能利用,乃能馴服之,即其受環境的制約。
所以對于某一個人的行為,苟能熟知其環境者,自易明了其所以然,正不必從幕後窺測,然要熟悉各方面的情勢甚難。
若将某一個人的行為,歸之于其人的性格,或則雲由于某一策士的陰謀,或又雲由于某一事件的挑動,則其說甚易了解。
如此,複雜的事情就簡單化,晦暗的事情就明朗化,合乎多數人的脾胃了。
這種情況,距今不過數年,總還是我們所親曆,至少是得諸“所聞”的。
其來源靠得住麼?然而曆史事實的來源,如此者亦不乏。
任何人都有一種感覺,讀古代的曆史,了解及記憶均較易;時代愈後則愈難,因此薄今而愛古。
其實适得其反。
這正和人們喜歡讀小報而不喜歡讀大報相同。
曆史的材料有兩種:一種自始即為記錄,偏于叙述事情的外形,官文書為最,私家所作碑、銘、傳、狀等次之;一種則原始出于口傳,經過若幹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