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緣起

關燈
史籍非即史學,前已言之矣。

    然則吾國史學,果始何時乎?曰:其必始于周、秦之際矣。

    何以言之? 史學者,合衆事而觀其會通,以得社會進化之公例者也。

    夫合衆事而觀其會通,以得社會進化之公例,非易事也。

    必先于社會之事,多所記識;然後以吾之意,為之分類;又就各類之事,一一繹之而得其所以然,然後能立一公例;所積既衆,則又合諸小公例而成一較大之公例焉,而史學之公例乃漸出。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手一足之烈,史學初萌,斷不足以語此。

    先河後海,大辂椎輪,但求其記識搜輯,确以備他日繹之須,則亦可謂之史學矣。

    信如是也,吾必謂中國史學,起于周、秦之際。

    何以言之? 吾國有史,由來久矣。

    然其初之記識,非以供他日納繹之資也。

    史官之載筆,蓋如後世之胥吏;其所記識,則如後世之檔案。

    纣之欲立微子啟,則殷之大史,執簡以争,此奉檔案之舊例為不可違也。

    職是故,則珍其檔案,而不忍輕棄者出焉。

    夏之亡也,太史終古抱其圖法以奔商;商之亡也,太史向摯抱其圖法以奔周(《呂氏春秋·先識篇》),則是也。

    儒者之“必則古昔,稱先王”(《禮記·曲禮》),意亦如此。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泛不能以自行。

    ”《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孟子·離婁上》)此皆不脫以史籍為檔案之思想,未足語于史學。

    又有視史事若父老相傳之故事,用為鑒戒之資者:《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皆此意也。

    此亦未足語于史學。

    古之能繹史事,求其公例者,其惟道家乎?《漢書·藝文志》曰:“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觀史事而得所以自處之方,可謂能繹衆事,得其公例矣;然于史事初無所傳,此仍隻可謂之哲學,而不可謂之史學也。

    《韓非子》曰:“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

    堯、舜不複生,将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顯學篇》)可見當時諸家,于史事各以意說,意說而不求其真,此為非史學之誠證矣。

    且如孔子,删《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古代之史籍,幾無不借以傳。

    然《春秋》之作,實以明義。

    (《左氏》為《春秋》之傳與否,姑不論,即謂《春秋》之傳,亦隻可謂治《春秋》者當兼明本事耳,不能謂《春秋》之作,非以明義也)堯、舜禅讓,事究如何,殊難質言,孔子之亟稱之,蓋亦以示公天下之義耳。

    《孟子·萬章上》所陳,蓋即孔門書說也。

    此事予别有《廣疑古篇》明之。

    《左氏》出于《國語》。

    《國語》者,《尚書》之流,其為士夫所傳習,則吾所謂視如故事、資為鑒戒者耳。

    《戰國策》者,縱衡家之書,今已亡佚之《蘇子》、《張子》等(見《漢書·藝文志》),蓋當與相出入,以為史籍則缪矣。

    然則十家九流,信未有能知史學者也。

     今稱史書,必始《史記》。

    《史記》體例,實源于《世本》,前已明之。

    史公之作此書,意蓋亦以為一家之著述,故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報任安書》,見《漢書》本傳。

    其告壺遂,不敢自比于《春秋》,《史記·太史公自序》。

    乃其謙辭耳。

    然《史記》論議,率與記事别行,論贊是也。

    間有不然者,如《伯夷列傳》之類,然較少)與孔子作《春秋》,删改舊史以明義者迥别。

    其言曰:“述故事,整齊其史傳。

    ”(《太史公自序》)則始知保存史實,以備後人之研究;與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