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之學

關燈
虛,複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

    太虛之中,脈絡分辨,指之為理,乃更其次圈取坎填離之名曰陽動陰靜。

    氣生于理,名為氣質之性,乃更第三圈五氣朝元之名曰五行各一性。

    理氣既具,而形質呈,得其全者、靈者為人,人有男女,乃更第四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為萬物,乃更下圈玄牝之名曰萬物化生。

    ”案《參同契》有《水火匡廓》及《三五至精》兩圖,即周子《太極圖》之第二、第三圈也。

    胡朏明《易圖明辨》曰:“唐《真玄妙精品》有《太極先天圖》,合三輪五行為一,而以三輪中一〇,五行下一〇為太極。

    又加以陰靜陽動,男女萬物之象,凡四大〇。

    陰靜在三輪之上,陰動在三輪之下。

    (三輪左離右坎,水火既濟之象。

    二〇上陰下陽,天地交泰之象。

    《鼎器歌》雲:‘陰在上,陽在奔,即此義也’)男女萬物,皆在五行之下。

    與宋紹興甲寅朱震在經筵所進周子《太極圖》正同。

    今《性理大全》所載,以三輪之左為陽動,右為陰靜,而虛其上下二〇,以為大極,乃後人所改,非其舊也。

    ”其說與晦木,又有異同。

    蓋在道家,此圖亦非一本也。

    然《太極圖》之源出道家,則無疑矣。

    然此不過借用其圖,其用意則固大異也。

     朱、陸無極、太極之辯,亦為理學家一重公案。

    案此說似陸子誤也。

    《通書》與《太極圖說》,實相貫通,已如前說。

    而梭山謂“《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否則其學未成時作,又或傳他人之文,後人不辨”似于周子之學,知之未審。

    象山謂無極二字,出《老子·知其雄章》。

    以引用二氏之言為罪案,此實宋儒習氣。

    理之不同者,雖措語相同,而不害其為異。

    理之不易者,凡古今中外,皆不能不從同。

    安得摭拾字面,以為非難乎?(象山又謂“二程言論文字至多,亦未嘗一及無極字。

    ”案即就字面論,儒家用“無極”二字者,亦不但周子。

    黃百家曰:“柳子厚曰:‘無極之極’。

    邵康節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

    有極之後,陽分陰也。

    ’是周子之前,已有無極之說”)若謂“《系辭》言神無方矣,豈可言無神?言易無體矣,豈可言無易?”則《系辭》乃就宇宙自然之力,無乎不在言之。

    周子之言,則謂世界本體,無從追原其所自始。

    其所言者,固異物也。

    無極而太極,猶佛家言“無始以來”,言“法爾而有”耳。

    必責作《系辭傳》者,推原神與易所自始,彼亦隻得雲無從說起矣。

    安得拘泥字面,而疑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乃謂有生于無,落“斷空”之見哉?朱子曰:“無極而太極,猶曰莫之為而為,莫之緻而至。

    乃語勢當然,非謂别有一物也。

    ”又曰:“無極二字,乃周子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太極之妙,不屬有無,不落方體。

    ”可謂能得周子之意矣。

    故“無極而太極”之辯,實陸子誤會文義,以辭害意也。

    又陸子謂“一陰一陽,即是形而上者”;朱子則謂“一陰一陽,屬于形器。

    所以一陰一陽者,乃道理之所為”,亦為兩家一争端。

    案此說兩家所見本同,而立言未明,遂生辯難。

    蓋陸子之意:以為人之所知,止于現象;現象之外,不得謂更有本體其物,為之統馭。

    朱子之意:謂現象之然,雖不必有使之然者;然自理論言之,有其然,即可謂有其所以然。

    固不妨假立一名,名之曰道,而以現象為形器。

    陸子疑朱子謂本體實有其物,立于現象之外,遂生辯難。

    若知朱子所謂道者,乃系就人之觀念,虛立一名,而非謂實有其物,則辯難可以無庸矣。

    陸子曰:“直以陰陽為形器,而不得為道,尤不敢聞命。

    《易》之為道,一陰一陽而已。

    先後,始終,動靜,晦明,上下,進退,往來,阖辟,盈虛,消長,尊卑,貴賤,表裡,隐顯,向背,順逆,存亡,得喪,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陰一陽哉?奇耦相尋,變化無窮,故曰其為道也屢遷。

    ”朱子曰:“若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則形而下者,複是何物?熹則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則道也。

    如是,則來書所謂始終、晦明、奇耦之屬,皆陰陽所為之形器。

    獨其所以為是器之理,乃為道耳。

    ”此則謂現象之所以然;雖不可知;然自理論言之,不得不分為兩層:名其然曰器,名其所以然曰道也。

    此特立言之異,其意固不甚懸殊也(朱陸辯論之辭甚多,除此節所舉兩端外,皆無甚關系,故今不之及。

    〇朱子論道與形器之說,須與其論理氣之說參看。

    〇又案太極、兩儀等,皆抽象之名,由人之觀念而立。

    後人或誤謂實有其物,遂生。

    許白雲曰:“太極,陰陽,五行之生,非如母之生子,而母子各具其形也。

    太極生陰陽,而太極即具陰陽之中;陰陽生五行,而太極、陰陽,又具五行之中,安能相離也?何不即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之言觀之乎?”其言最為明析。

    昔之講哲學者,不知有認識論,此太極、陰陽、理氣等說,所以不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