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莊子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仁義,與上篇宗旨意同。
《膚箧》第十 此篇言善惡不唯其名唯其實,因欲止世之為惡者,而分别善惡,為惡者即能并善之名而竊之;夫善之名而為為惡者所竊,則世俗之所謂善者,不足為善,惡者不足為惡審矣。
乃極徹底之論也。
《在宥》第十一 此篇言以無為為治,而後物各得其性命之情。
戒幹涉、主放任之論也(性命二字之義見前)。
《天地》第十二 此篇為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極要。
《天道》第十三 此篇由哲學中之宇宙論,而推論治天下之道,見道德名法,皆相一貫,而歸本于無為。
《天運》第十四 此篇言仁義等之不足尚。
《刻意》第十五 此篇言虛無無為之貴。
《繕性》第十六 此篇言心之所欲,多非本真,故戒去“性”而從心,當反情性而複其初。
《秋水》第十七 此篇首設河伯、海若問答,亦齊物之旨。
“夔憐蚿”一節,言人當任天而動。
“孔子畏于匡”一節,言窮通由于時命,非人所能為。
“莊子與惠子遊濠梁”一節,言名學之理頗深。
唯“莊子釣于濮水”,“惠子相梁”兩節粗淺。
《至樂》第十八 此篇言“無為為至樂,至樂者無樂”,因極言生死之同。
“種有幾”一段亦此義。
(郭注:有變化而無死生也)近人以牽合生物學,似非也。
《達生》第十九 此篇言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可止;能遺世則為善養生。
亦委心任運之論。
《山木》第二十 此篇言人之處世,材不材皆足嬰患,唯乘道德而遊者不然。
所謂乘道德者,虛己之謂也,虛己則無計較利害之心;無計較利害之心,則物莫之能累矣。
亦《人間世》、《德充符》兩篇之旨也。
《田子方》第二十一 此篇記孔子告顔回語,亦齊物之旨。
老聃告孔子語,推論生物之源,由于陰陽二力,亦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也。
《知北遊》第二十二 以上外篇。
此篇言“道”,亦古代哲學中宇宙論也。
其言“無無”之義,已頗涉認識論矣。
《庚桑楚》第二十三 此篇文頗艱深。
其大意謂一切禍福,皆心所造;故心無利害之念,則物自莫之能侵。
所謂“寇莫大于陰陽,猶今言自然力。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自使之”;“身若槁木,心若死灰,禍亦不至,福亦不來”也。
其雲“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
聖人藏于是”,闡無有之理尤精。
(此言一切萬物,彼不能為此之原因,此亦不能為彼之原因)乃道家虛無無為之旨所從出也。
《徐無鬼》第二十四 此篇亦言為仁義,則必流于不仁義;道家所以貴道德而賤仁義者由此。
末段亦涉及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文頗難解。
《則陽》第二十五 此篇亦言為仁義則必流于不仁不義,兼涉及宇宙論,與上篇同。
篇末“莫為”、“或使”之辯,即哲學中“有神”、“無神”之争也。
其論犯罪者非其罪一節,尤有合于社會主義。
《外物》第二十六 此篇為雜論。
《寓言》第二十七 此篇亦雜論,有與他篇重複處。
《讓王》第二十八 此篇雜記讓國之事,言唯輕天下重一身者,乃足以治天下。
詞意似淺。
然道家所謂“養生”,其意實謂必如此之人,乃足以治天下,而非徒寶愛其身,欲求全其性命。
即此可見此義道家屢及之,如《呂覽·貴生》、《淮南·精神訓/诠言訓》是。
神仙家之竊取附會,而自托于道家者,其失不待辯而自明矣。
《盜跖》第二十九 此篇言君子小人,名異實同,莫如恣睢而求目前之樂。
與《列子·楊朱篇》同義。
其言富者之苦樂一節,頗可考見古代社會生計情形。
《說劍》第三十 此篇記莊子說止趙文王好劍之事,意義淺薄,與《莊子》全書,了無關涉。
且此事散見他書者甚多,所屬之人亦各異。
凡古代傳說之事,固多如此。
蓋此事相傳,一說以屬莊子,故編《莊子》書者,遂以之輯入為一篇也。
《漁父》第三十一 此篇亦淺薄。
《列禦寇》第三十二 此篇亦淺薄,而間有精論。
《天下》第三十三 此篇蓋《莊子》之自叙,前總論,後分列諸家,可考見古代學術源流。
論古代學術源流者,以《莊子》此篇、《淮南·要略》、《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四篇為最有條理,而四篇又各有勝處。
《漢志》推論諸家之學所自出,可見其各有所本;《莊子》此篇,則言道術始合而後分,可見諸家之學,雖各有所本,而仍同出一源,(同出一源,謂其同根據于古代之哲學;各有所本,則言其以一種哲學,而推衍之于各方面)其義相反而相成;《淮南》論諸子之學,皆起于救時之弊,有某種弊即有某種學,如方藥然,各有主治即各有用處;而《太史公自序》,則言諸家之學,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其義亦相反而相成也。
《膚箧》第十 此篇言善惡不唯其名唯其實,因欲止世之為惡者,而分别善惡,為惡者即能并善之名而竊之;夫善之名而為為惡者所竊,則世俗之所謂善者,不足為善,惡者不足為惡審矣。
乃極徹底之論也。
《在宥》第十一 此篇言以無為為治,而後物各得其性命之情。
戒幹涉、主放任之論也(性命二字之義見前)。
《天地》第十二 此篇為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極要。
《天道》第十三 此篇由哲學中之宇宙論,而推論治天下之道,見道德名法,皆相一貫,而歸本于無為。
《天運》第十四 此篇言仁義等之不足尚。
《刻意》第十五 此篇言虛無無為之貴。
《繕性》第十六 此篇言心之所欲,多非本真,故戒去“性”而從心,當反情性而複其初。
《秋水》第十七 此篇首設河伯、海若問答,亦齊物之旨。
“夔憐蚿”一節,言人當任天而動。
“孔子畏于匡”一節,言窮通由于時命,非人所能為。
“莊子與惠子遊濠梁”一節,言名學之理頗深。
唯“莊子釣于濮水”,“惠子相梁”兩節粗淺。
《至樂》第十八 此篇言“無為為至樂,至樂者無樂”,因極言生死之同。
“種有幾”一段亦此義。
(郭注:有變化而無死生也)近人以牽合生物學,似非也。
《達生》第十九 此篇言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可止;能遺世則為善養生。
亦委心任運之論。
《山木》第二十 此篇言人之處世,材不材皆足嬰患,唯乘道德而遊者不然。
所謂乘道德者,虛己之謂也,虛己則無計較利害之心;無計較利害之心,則物莫之能累矣。
亦《人間世》、《德充符》兩篇之旨也。
《田子方》第二十一 此篇記孔子告顔回語,亦齊物之旨。
老聃告孔子語,推論生物之源,由于陰陽二力,亦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也。
《知北遊》第二十二 以上外篇。
此篇言“道”,亦古代哲學中宇宙論也。
其言“無無”之義,已頗涉認識論矣。
《庚桑楚》第二十三 此篇文頗艱深。
其大意謂一切禍福,皆心所造;故心無利害之念,則物自莫之能侵。
所謂“寇莫大于陰陽,猶今言自然力。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自使之”;“身若槁木,心若死灰,禍亦不至,福亦不來”也。
其雲“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
聖人藏于是”,闡無有之理尤精。
(此言一切萬物,彼不能為此之原因,此亦不能為彼之原因)乃道家虛無無為之旨所從出也。
《徐無鬼》第二十四 此篇亦言為仁義,則必流于不仁義;道家所以貴道德而賤仁義者由此。
末段亦涉及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文頗難解。
《則陽》第二十五 此篇亦言為仁義則必流于不仁不義,兼涉及宇宙論,與上篇同。
篇末“莫為”、“或使”之辯,即哲學中“有神”、“無神”之争也。
其論犯罪者非其罪一節,尤有合于社會主義。
《外物》第二十六 此篇為雜論。
《寓言》第二十七 此篇亦雜論,有與他篇重複處。
《讓王》第二十八 此篇雜記讓國之事,言唯輕天下重一身者,乃足以治天下。
詞意似淺。
然道家所謂“養生”,其意實謂必如此之人,乃足以治天下,而非徒寶愛其身,欲求全其性命。
即此可見此義道家屢及之,如《呂覽·貴生》、《淮南·精神訓/诠言訓》是。
神仙家之竊取附會,而自托于道家者,其失不待辯而自明矣。
《盜跖》第二十九 此篇言君子小人,名異實同,莫如恣睢而求目前之樂。
與《列子·楊朱篇》同義。
其言富者之苦樂一節,頗可考見古代社會生計情形。
《說劍》第三十 此篇記莊子說止趙文王好劍之事,意義淺薄,與《莊子》全書,了無關涉。
且此事散見他書者甚多,所屬之人亦各異。
凡古代傳說之事,固多如此。
蓋此事相傳,一說以屬莊子,故編《莊子》書者,遂以之輯入為一篇也。
《漁父》第三十一 此篇亦淺薄。
《列禦寇》第三十二 此篇亦淺薄,而間有精論。
《天下》第三十三 此篇蓋《莊子》之自叙,前總論,後分列諸家,可考見古代學術源流。
論古代學術源流者,以《莊子》此篇、《淮南·要略》、《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四篇為最有條理,而四篇又各有勝處。
《漢志》推論諸家之學所自出,可見其各有所本;《莊子》此篇,則言道術始合而後分,可見諸家之學,雖各有所本,而仍同出一源,(同出一源,謂其同根據于古代之哲學;各有所本,則言其以一種哲學,而推衍之于各方面)其義相反而相成;《淮南》論諸子之學,皆起于救時之弊,有某種弊即有某種學,如方藥然,各有主治即各有用處;而《太史公自序》,則言諸家之學,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其義亦相反而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