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莊子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與《老子》,同屬道家,而學術宗旨實異,前已言之。
《莊子》之旨,主于委心任運,頗近頹廢自甘;然其說理實極精深。
中國哲學,偏重應用,而輕純理;固以此免歐洲、印度哲學不周人用之诮,而亦以此乏究極玄眇之觀。
先秦諸子中,善言名理,有今純理哲學之意者,則莫《莊子》若矣。
(《列子》宗旨與《莊子》大同。
然其書似出後人纂輯,不免羼雜;精義亦不逮《莊子》之多。
又據《莊子》末篇,則惠施之學,頗與莊子相近。
然惠施學說,除此以外,無可考見;他書引惠子事,多無關哲理,如今《莊子》之有《說劍篇》耳)章太炎于先秦諸子中,最服膺《莊子》,良有由也。
今《莊子》書,分内篇、外篇及雜篇。
昔人多重内篇,然外篇實亦精絕,唯雜篇中有數篇無謂耳。
分見後。
《莊子注》以郭象為最古,《世說新語》謂其竊諸向秀,據後人所考校,誠然。
(可參看《四庫書目提要》)此注與《列子張湛注》,皆善言名理;(似尚勝王弼之《易注》及《老子注》)兼可考見魏、晉人之哲學,實可寶也。
《四庫》所著錄者,有來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
纂郭象、呂惠卿、林疑獨、陳祥道、陳景元、王雲、劉概、吳俦、趙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範元應十三家之說。
《提要》謂宋以前解《莊子》者,梗概略具于是。
又焦竑《莊子翼》八卷,體例與其《老子翼》同;雖《提要》議其不如彼書之精,然亦多存舊說也。
近人注釋,有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
郭氏書兼載郭象注及唐成玄英疏,更集衆說,加以疏釋,頗為詳備;王氏書較郭氏為略,蓋其書成于郭氏之後,不取重複,故但說明大意而止也。
《逍遙遊》第一 此篇借物之大小不同,以明當境各足之義。
蓋世間之境,貧富貴賤,智愚勇怯,一若兩端相對者然;語其苦樂,實亦相同。
然世多以彼羨此,故借大小一端,以明各當其分;大者不必有餘,小者不必不足《郭注》所謂“以絕羨欲之累”也。
“列子禦風而行”一段,為《莊子》所謂逍遙者,其義主于“無待”。
夫世間之物,無不兩端相對待者,欲求無待,非超乎此世界之外不可,則其說更進矣。
此篇文極诙詭,然須知諸子皆非有意為文。
其所以看似诙詭者,以當時言語程度尚低,抽象之詞已少;專供哲學用之語,更幾于絕無;欲說高深之理,必須取譬于實事實物;而眼前事物,欲以說明高深之理極難,故不得不如是也。
此等處宜探其意而弗泥其辭;苟能心知其意,自覺其言雖诙詭,而其所說之理,實與普通哲學家所說者無殊矣。
至于世俗評文之家,竟謂諸子有意于文字求奇,其說更不足論。
此凡讀古書皆然;然《莊子》書為後人穿鑿附會最甚,故于此發其凡(此篇引《齊諧》之言。
所謂《齊諧》者,蓋誠古志怪之書,而作此篇者引之。
不然,初不必既撰寓言,又僞造一書名,而以其寓言托之也。
然則此篇中诙詭之語,尚未必撰此篇者所自造;有意于文字求奇之說,不攻自破矣)。
《齊物論》第二“論”與“倫”古字相通。
倫者類也,物必各有不同,然後可分為若幹類,故“倫”字有“不同”之義。
(猶今人各種東西之“種”字耳)此篇極言世界上物,雖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然其實仍系一物。
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去彼則此之名不存,去此則彼之名亦不立。
又宇宙之間,變化不已,此物可化為彼,彼物亦可變為此。
此足見分别彼此,多立名目者,乃愚俗人之見矣。
此篇宗旨,在“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十二字。
惠施“泛愛天地,萬物一體”之說,見《天下篇》。
亦由此理而出。
實仍本于古代哲學,宇宙萬物皆同一原質所成之觀念也;亦可見先秦諸子之學,同出一源矣。
《養生主》第三 此篇言做事必順天理,以庖丁解牛為喻。
天者自然,理者條理;随順天理,即随順自然之條理也。
人能知此理,則能安時處順,使哀樂不入,而可以養生。
《人間世》第四 此篇言處世之道,貴于虛己。
所謂“虛己”者,即無我之謂也;人而能無我,則物莫能害矣(物兼人為之事,及自然之力言)。
《德充符》第五 此篇舉兀者等事,見無我者之為人所悅,是為德充之符。
《大宗師》第六 郭注雲:“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此篇蓋發揮哲學中之機械論,夫舉全宇宙而為一大機械,則人處其間,隻有委心任運而已。
故曰:“天地大爐,造化大冶,唯所陶鑄,無乎不可”也。
《應帝王》第七 以上内篇。
此篇言應世之術,貴乎無所容心。
其言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乃全篇之宗旨也。
蓋言無我則能因物付物,是為應世之術。
《骈拇》第八 此篇言仁義非人性。
伯夷、盜跖,雖善惡不同,而其為失本性則均,齊是非之論也。
《馬蹄》第九 此篇言伯樂失馬之性,聖人毀道德
《莊子》之旨,主于委心任運,頗近頹廢自甘;然其說理實極精深。
中國哲學,偏重應用,而輕純理;固以此免歐洲、印度哲學不周人用之诮,而亦以此乏究極玄眇之觀。
先秦諸子中,善言名理,有今純理哲學之意者,則莫《莊子》若矣。
(《列子》宗旨與《莊子》大同。
然其書似出後人纂輯,不免羼雜;精義亦不逮《莊子》之多。
又據《莊子》末篇,則惠施之學,頗與莊子相近。
然惠施學說,除此以外,無可考見;他書引惠子事,多無關哲理,如今《莊子》之有《說劍篇》耳)章太炎于先秦諸子中,最服膺《莊子》,良有由也。
今《莊子》書,分内篇、外篇及雜篇。
昔人多重内篇,然外篇實亦精絕,唯雜篇中有數篇無謂耳。
分見後。
《莊子注》以郭象為最古,《世說新語》謂其竊諸向秀,據後人所考校,誠然。
(可參看《四庫書目提要》)此注與《列子張湛注》,皆善言名理;(似尚勝王弼之《易注》及《老子注》)兼可考見魏、晉人之哲學,實可寶也。
《四庫》所著錄者,有來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
纂郭象、呂惠卿、林疑獨、陳祥道、陳景元、王雲、劉概、吳俦、趙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範元應十三家之說。
《提要》謂宋以前解《莊子》者,梗概略具于是。
又焦竑《莊子翼》八卷,體例與其《老子翼》同;雖《提要》議其不如彼書之精,然亦多存舊說也。
近人注釋,有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
郭氏書兼載郭象注及唐成玄英疏,更集衆說,加以疏釋,頗為詳備;王氏書較郭氏為略,蓋其書成于郭氏之後,不取重複,故但說明大意而止也。
《逍遙遊》第一 此篇借物之大小不同,以明當境各足之義。
蓋世間之境,貧富貴賤,智愚勇怯,一若兩端相對者然;語其苦樂,實亦相同。
然世多以彼羨此,故借大小一端,以明各當其分;大者不必有餘,小者不必不足《郭注》所謂“以絕羨欲之累”也。
“列子禦風而行”一段,為《莊子》所謂逍遙者,其義主于“無待”。
夫世間之物,無不兩端相對待者,欲求無待,非超乎此世界之外不可,則其說更進矣。
此篇文極诙詭,然須知諸子皆非有意為文。
其所以看似诙詭者,以當時言語程度尚低,抽象之詞已少;專供哲學用之語,更幾于絕無;欲說高深之理,必須取譬于實事實物;而眼前事物,欲以說明高深之理極難,故不得不如是也。
此等處宜探其意而弗泥其辭;苟能心知其意,自覺其言雖诙詭,而其所說之理,實與普通哲學家所說者無殊矣。
至于世俗評文之家,竟謂諸子有意于文字求奇,其說更不足論。
此凡讀古書皆然;然《莊子》書為後人穿鑿附會最甚,故于此發其凡(此篇引《齊諧》之言。
所謂《齊諧》者,蓋誠古志怪之書,而作此篇者引之。
不然,初不必既撰寓言,又僞造一書名,而以其寓言托之也。
然則此篇中诙詭之語,尚未必撰此篇者所自造;有意于文字求奇之說,不攻自破矣)。
《齊物論》第二“論”與“倫”古字相通。
倫者類也,物必各有不同,然後可分為若幹類,故“倫”字有“不同”之義。
(猶今人各種東西之“種”字耳)此篇極言世界上物,雖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然其實仍系一物。
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去彼則此之名不存,去此則彼之名亦不立。
又宇宙之間,變化不已,此物可化為彼,彼物亦可變為此。
此足見分别彼此,多立名目者,乃愚俗人之見矣。
此篇宗旨,在“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十二字。
惠施“泛愛天地,萬物一體”之說,見《天下篇》。
亦由此理而出。
實仍本于古代哲學,宇宙萬物皆同一原質所成之觀念也;亦可見先秦諸子之學,同出一源矣。
《養生主》第三 此篇言做事必順天理,以庖丁解牛為喻。
天者自然,理者條理;随順天理,即随順自然之條理也。
人能知此理,則能安時處順,使哀樂不入,而可以養生。
《人間世》第四 此篇言處世之道,貴于虛己。
所謂“虛己”者,即無我之謂也;人而能無我,則物莫能害矣(物兼人為之事,及自然之力言)。
《德充符》第五 此篇舉兀者等事,見無我者之為人所悅,是為德充之符。
《大宗師》第六 郭注雲:“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此篇蓋發揮哲學中之機械論,夫舉全宇宙而為一大機械,則人處其間,隻有委心任運而已。
故曰:“天地大爐,造化大冶,唯所陶鑄,無乎不可”也。
《應帝王》第七 以上内篇。
此篇言應世之術,貴乎無所容心。
其言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乃全篇之宗旨也。
蓋言無我則能因物付物,是為應世之術。
《骈拇》第八 此篇言仁義非人性。
伯夷、盜跖,雖善惡不同,而其為失本性則均,齊是非之論也。
《馬蹄》第九 此篇言伯樂失馬之性,聖人毀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