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春秋
關燈
小
中
大
損,果失其真,論其本事何益?今《公羊》固非全不及事,特本為解經,故其述事但取足以說明經意而止耳。
然則弟子固非不知本事,安有所謂空言說經者,而有待于左丘明之論乎?故“左氏不傳春秋”,說實至确。
唯《公》、《谷》述事,既僅取足以解經,語焉不詳。
生當今日,而欲知《春秋》之本事,則《左氏》誠勝于二傳。
此則不徒以經作史讀者,不可不究心;即欲求《春秋》之義者,本事亦不可昧,《左氏》固仍必讀之書也)。
傳必釋經,儒家通義,故漢儒治此者,鄭衆、賈逵、服虔、許惠卿等,皆引《公》、《谷》之例以釋之。
至杜預,乃自立體例,謂“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
經之條貫,必出于《傳》;《傳》之義例,總歸于凡”。
于是《左氏》一書,始離《公》、《谷》而獨立矣。
今學說六經,皆以為孔子之制作,古學家乃推諸周公。
杜預以“凡五十為周公垂法,史書舊章,仲尼從而明之。
其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乃為孔子變例”。
而六經出周公之說,益完密矣。
杜預亦古學之功臣也。
釋例一書,已散入疏中,仍别有單行之本。
此可考見杜氏一家之學耳。
不獨非《春秋》義,即漢儒治《左氏》者,亦不如此也。
欲考杜以前《左氏》注,可看洪亮吉《春秋左傳诂》、李贻德《賈服注輯述》兩書。
《左氏》之專用杜義,亦唐定《正義》後始然。
前此主賈、服諸家者,與杜相攻頗甚;劉炫規過,尤為有名。
今之《孔疏》,往往襲劉炫規過之詞,轉以申杜。
劉文淇《曰疏考證》,将今疏中襲用舊疏者,一一考出,頗足考見《孔疏》以前之舊疏也。
《左氏》一書,本隻可作史讀。
故杜氏治此,即于史事極詳。
《釋例》而外,又有《世族譜盟會圖》、《長曆》,以考年月事迹世系。
後儒治此,亦多注重史事,其中最便考索者,當推馬骕《左傳事緯》、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兩書。
《事緯》系紀事本末體,讀《左氏》時參檢之,可助貫串。
《大事表》一書,将全書事迹分門别類,悉列為表,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尤必須一讀。
不獨有裨于《左》,兼可取其法以讀他書耳。
唯以《左氏》作史讀,亦有不可不知者兩端:(一)則《左氏》記事,多不可信。
前人論者已多,無待贅述。
(二)則《左氏》記事,亦有須參證《公》、《谷》,乃能明白者。
《公》、《谷》述事,本為解經,故其所述,但取足說明經義而止,前已言之。
《左氏》則不然,故其記事之詳,十倍《公》、《谷》,且皆較為可信。
如邲之戰:據《公羊》,楚莊王幾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而據《左氏》,則先以和诳晉,繼乃乘夜襲之,實不免于谲詐。
《公羊》之說,蓋雜以解經者之主觀矣。
然《左氏》雲:“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旋,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當交戰之時,而教敵人以遁逃,以緻反為所笑,殊不近情。
故有訓“惎”為“毒”,以“惎之”斷句者。
然如此,則晉人“顧曰”之語,不可解矣。
必知《公羊》“還師以佚晉寇”之說,乃知莊王此役,雖蓄謀以敗晉軍,而初不主于殺戮;故其下得教敵人以遁逃。
然則“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之語,蓋亦見莊王之寬大。
杜注謂譏晉師多而其将師不能用,殆非也。
此則非兼考《公羊》,不能明史事之真,并不能明《左氏》者矣。
舉此一事,餘可類推。
世之不信《公羊》者,每謂其不近情理;其實言《春秋》而不知《公羊》之條例,其事乃真不近情理。
即如《春秋》所記,諸侯盟會,前半皆寥寥數國,愈後而其國愈多。
若撥棄《公羊》之義,即作為史事讀,豈《春秋》諸國,其初皆不相往來者乎? 宋人之治《春秋》,别為一派。
其端實啟于唐之啖助、趙匡。
二人始于“三傳”皆不置信,而自以意求之經文。
啖、趙皆未嘗著書。
其弟子陸淳,著《春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皆祖述啖、趙之說。
宋儒之不守“三傳”,亦與啖、趙同;而其用意則又各異。
宋儒所著之書,以孫複之《春秋尊王發微》、胡安國之《春秋傳》為最著。
孫書專主尊攘,蓋亦北宋時勢始然。
《胡傳》本經筵進講之書,時值南宋高宗,故尤發揮大複仇之義,欲激其君以進取;意有所主,不專于說經也。
明初頒諸經于儒學,皆取宋人之注;以胡氏學出程氏,遂取其書。
學者乃并“三傳”而稱為“四傳”焉。
宋人講《春秋》者,多近空談;既未必得經之意,于史事亦鮮所裨益。
非研究宋學者,可以不必措意。
然則弟子固非不知本事,安有所謂空言說經者,而有待于左丘明之論乎?故“左氏不傳春秋”,說實至确。
唯《公》、《谷》述事,既僅取足以解經,語焉不詳。
生當今日,而欲知《春秋》之本事,則《左氏》誠勝于二傳。
此則不徒以經作史讀者,不可不究心;即欲求《春秋》之義者,本事亦不可昧,《左氏》固仍必讀之書也)。
傳必釋經,儒家通義,故漢儒治此者,鄭衆、賈逵、服虔、許惠卿等,皆引《公》、《谷》之例以釋之。
至杜預,乃自立體例,謂“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
經之條貫,必出于《傳》;《傳》之義例,總歸于凡”。
于是《左氏》一書,始離《公》、《谷》而獨立矣。
今學說六經,皆以為孔子之制作,古學家乃推諸周公。
杜預以“凡五十為周公垂法,史書舊章,仲尼從而明之。
其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乃為孔子變例”。
而六經出周公之說,益完密矣。
杜預亦古學之功臣也。
釋例一書,已散入疏中,仍别有單行之本。
此可考見杜氏一家之學耳。
不獨非《春秋》義,即漢儒治《左氏》者,亦不如此也。
欲考杜以前《左氏》注,可看洪亮吉《春秋左傳诂》、李贻德《賈服注輯述》兩書。
《左氏》之專用杜義,亦唐定《正義》後始然。
前此主賈、服諸家者,與杜相攻頗甚;劉炫規過,尤為有名。
今之《孔疏》,往往襲劉炫規過之詞,轉以申杜。
劉文淇《曰疏考證》,将今疏中襲用舊疏者,一一考出,頗足考見《孔疏》以前之舊疏也。
《左氏》一書,本隻可作史讀。
故杜氏治此,即于史事極詳。
《釋例》而外,又有《世族譜盟會圖》、《長曆》,以考年月事迹世系。
後儒治此,亦多注重史事,其中最便考索者,當推馬骕《左傳事緯》、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兩書。
《事緯》系紀事本末體,讀《左氏》時參檢之,可助貫串。
《大事表》一書,将全書事迹分門别類,悉列為表,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尤必須一讀。
不獨有裨于《左》,兼可取其法以讀他書耳。
唯以《左氏》作史讀,亦有不可不知者兩端:(一)則《左氏》記事,多不可信。
前人論者已多,無待贅述。
(二)則《左氏》記事,亦有須參證《公》、《谷》,乃能明白者。
《公》、《谷》述事,本為解經,故其所述,但取足說明經義而止,前已言之。
《左氏》則不然,故其記事之詳,十倍《公》、《谷》,且皆較為可信。
如邲之戰:據《公羊》,楚莊王幾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而據《左氏》,則先以和诳晉,繼乃乘夜襲之,實不免于谲詐。
《公羊》之說,蓋雜以解經者之主觀矣。
然《左氏》雲:“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旋,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當交戰之時,而教敵人以遁逃,以緻反為所笑,殊不近情。
故有訓“惎”為“毒”,以“惎之”斷句者。
然如此,則晉人“顧曰”之語,不可解矣。
必知《公羊》“還師以佚晉寇”之說,乃知莊王此役,雖蓄謀以敗晉軍,而初不主于殺戮;故其下得教敵人以遁逃。
然則“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之語,蓋亦見莊王之寬大。
杜注謂譏晉師多而其将師不能用,殆非也。
此則非兼考《公羊》,不能明史事之真,并不能明《左氏》者矣。
舉此一事,餘可類推。
世之不信《公羊》者,每謂其不近情理;其實言《春秋》而不知《公羊》之條例,其事乃真不近情理。
即如《春秋》所記,諸侯盟會,前半皆寥寥數國,愈後而其國愈多。
若撥棄《公羊》之義,即作為史事讀,豈《春秋》諸國,其初皆不相往來者乎? 宋人之治《春秋》,别為一派。
其端實啟于唐之啖助、趙匡。
二人始于“三傳”皆不置信,而自以意求之經文。
啖、趙皆未嘗著書。
其弟子陸淳,著《春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皆祖述啖、趙之說。
宋儒之不守“三傳”,亦與啖、趙同;而其用意則又各異。
宋儒所著之書,以孫複之《春秋尊王發微》、胡安國之《春秋傳》為最著。
孫書專主尊攘,蓋亦北宋時勢始然。
《胡傳》本經筵進講之書,時值南宋高宗,故尤發揮大複仇之義,欲激其君以進取;意有所主,不專于說經也。
明初頒諸經于儒學,皆取宋人之注;以胡氏學出程氏,遂取其書。
學者乃并“三傳”而稱為“四傳”焉。
宋人講《春秋》者,多近空談;既未必得經之意,于史事亦鮮所裨益。
非研究宋學者,可以不必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