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春秋
關燈
小
中
大
之,崔适《春秋複始》,考證甚詳;(其實諸經皆然,今之《儀禮》中即有傳,《易》之《系辭傳》,亦與經并列)今之所謂《春秋》經者,乃從《公羊》中摘出者耳。
漢儒言《春秋》者于齊、魯,自胡母生;于趙,自董仲舒。
今仲舒書存者有《春秋繁露》;何氏《公羊解诂》,系依胡母生條例。
今學家之書傳于後者,當以此為最完矣。
(伏生《書傳》,阙佚更甚于《繁露》。
《韓詩》僅存《外傳》。
此外今學家經說,更無完全之書)清儒之治今學,其始必自《春秋》人,蓋有由也。
《繁露》淩曙有注;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條理極明,可合看。
清儒疏《公羊》者,有孔廣森之《通義》,及陳立之《義疏》。
陳書校勝于孔,以孔于今古文家法,實未明白也。
董子曰:“《詩》無達诂,《易》無達占,《春秋》無達例。
”蓋文字古疏今密,著書之體例亦然。
孔子作《春秋》,為欲借以示義,原不能無義例。
然欲如後人之詳密,則必不能。
若必一一磨勘,則“三傳”之例,皆有可疑;過泥于例,而背自古相傳之義,非所宜也。
然初學治《春秋》,必先略明其例,乃覺自有把握,不至茫無頭緒,特不當過泥耳。
欲明《公羊》條例者,宜讀劉逢祿《公羊何氏釋例》、崔适《春秋複始》兩書。
《谷梁》雖亦古學,然其體例,實與《公羊》為近。
《公羊》先師有子沈子,《谷梁》亦有之。
其大義雖不如《公羊》之精,然今《公羊》之義,實亦阙而不完;凡有經無傳者皆是。
《谷梁》既有先師之說,亦足以資參證也。
範甯《集解自序》,于“三傳”皆加诋,謂“當棄所滞,擇善而從。
若擇善靡從,即并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
此自晉人治經新法,已開啖、趙“三傳”束閣之先聲矣。
(《範注》屢有駁《傳》之處,如隐九年、莊元年、僖八年、十四年、哀二年皆是。
《楊疏》亦屢有駁《注》之處,見僖四年及文二年。
僖元年“護莒拏”一事,《注》既駁《傳》,《疏》又駁《注》)楊士勳《疏》稱甯别有《略例》百餘條,今皆不見。
蓋已散入《疏》中?清儒治此經者,柳興宗《谷梁大義述》、許桂林《谷梁釋例》兩書最好。
至《左氏》一書,則與《公羊》大異。
孔子之修《春秋》,必取其義,說已見前。
今《左氏》一書,則釋《春秋》之義者甚少。
或有經而無傳,或有傳而無經。
莊二十六年之傳全不釋經。
夫傳以解經,既不解經,何謂之傳?故漢博士謂《左氏》不傳《春秋》。
杜預謂其“或先經以起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乃曲說也。
《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诂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此語實最可疑。
傳本釋經,何待歆引;曰“歆引以解”,則傳之本不釋經明矣。
故信今學者,以此經為劉歆僞造。
謂大史公《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雲左丘”不雲“左丘明”,(下文左丘明無目,“明”字乃後人所加。
《論語》“左丘明恥之”一章,出古論,齊、魯論皆無之,見崔适《論語足征記》)雲《國語》不雲《左氏傳》,則本有《國語》而無《左氏傳》,有左丘而無左丘明。
今之《左傳》,蓋劉歆據《國語》所編;今之《國語》,則劉歆編《左傳》之餘也。
“其說信否難定。
要之《左氏》為史,《春秋》為經;《春秋》之義,不存于《左氏》;《左氏》之事,足以考《春秋》,則持平之論矣(《左氏》、《國語》為一家言,人人知之。
其書與《晏子春秋》,亦極相似:所記之事,既多重複;且《左氏》時有君子曰”,《晏子春秋》亦有之,蓋皆當時史記舊文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說。
為有所刺譏褒諱貶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說甚遊移。
具論其語,為論孔子傳指,抑論史記舊聞。
雲成《左氏春秋》,則此書果為左氏一家言?抑孔子所修《春秋》之傳乎?《漢志》曰:“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借朝聘以正禮樂。
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異言。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
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說較明白。
然褒諱貶
漢儒言《春秋》者于齊、魯,自胡母生;于趙,自董仲舒。
今仲舒書存者有《春秋繁露》;何氏《公羊解诂》,系依胡母生條例。
今學家之書傳于後者,當以此為最完矣。
(伏生《書傳》,阙佚更甚于《繁露》。
《韓詩》僅存《外傳》。
此外今學家經說,更無完全之書)清儒之治今學,其始必自《春秋》人,蓋有由也。
《繁露》淩曙有注;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條理極明,可合看。
清儒疏《公羊》者,有孔廣森之《通義》,及陳立之《義疏》。
陳書校勝于孔,以孔于今古文家法,實未明白也。
董子曰:“《詩》無達诂,《易》無達占,《春秋》無達例。
”蓋文字古疏今密,著書之體例亦然。
孔子作《春秋》,為欲借以示義,原不能無義例。
然欲如後人之詳密,則必不能。
若必一一磨勘,則“三傳”之例,皆有可疑;過泥于例,而背自古相傳之義,非所宜也。
然初學治《春秋》,必先略明其例,乃覺自有把握,不至茫無頭緒,特不當過泥耳。
欲明《公羊》條例者,宜讀劉逢祿《公羊何氏釋例》、崔适《春秋複始》兩書。
《谷梁》雖亦古學,然其體例,實與《公羊》為近。
《公羊》先師有子沈子,《谷梁》亦有之。
其大義雖不如《公羊》之精,然今《公羊》之義,實亦阙而不完;凡有經無傳者皆是。
《谷梁》既有先師之說,亦足以資參證也。
範甯《集解自序》,于“三傳”皆加诋,謂“當棄所滞,擇善而從。
若擇善靡從,即并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
此自晉人治經新法,已開啖、趙“三傳”束閣之先聲矣。
(《範注》屢有駁《傳》之處,如隐九年、莊元年、僖八年、十四年、哀二年皆是。
《楊疏》亦屢有駁《注》之處,見僖四年及文二年。
僖元年“護莒拏”一事,《注》既駁《傳》,《疏》又駁《注》)楊士勳《疏》稱甯别有《略例》百餘條,今皆不見。
蓋已散入《疏》中?清儒治此經者,柳興宗《谷梁大義述》、許桂林《谷梁釋例》兩書最好。
至《左氏》一書,則與《公羊》大異。
孔子之修《春秋》,必取其義,說已見前。
今《左氏》一書,則釋《春秋》之義者甚少。
或有經而無傳,或有傳而無經。
莊二十六年之傳全不釋經。
夫傳以解經,既不解經,何謂之傳?故漢博士謂《左氏》不傳《春秋》。
杜預謂其“或先經以起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乃曲說也。
《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诂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此語實最可疑。
傳本釋經,何待歆引;曰“歆引以解”,則傳之本不釋經明矣。
故信今學者,以此經為劉歆僞造。
謂大史公《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雲左丘”不雲“左丘明”,(下文左丘明無目,“明”字乃後人所加。
《論語》“左丘明恥之”一章,出古論,齊、魯論皆無之,見崔适《論語足征記》)雲《國語》不雲《左氏傳》,則本有《國語》而無《左氏傳》,有左丘而無左丘明。
今之《左傳》,蓋劉歆據《國語》所編;今之《國語》,則劉歆編《左傳》之餘也。
“其說信否難定。
要之《左氏》為史,《春秋》為經;《春秋》之義,不存于《左氏》;《左氏》之事,足以考《春秋》,則持平之論矣(《左氏》、《國語》為一家言,人人知之。
其書與《晏子春秋》,亦極相似:所記之事,既多重複;且《左氏》時有君子曰”,《晏子春秋》亦有之,蓋皆當時史記舊文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說。
為有所刺譏褒諱貶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說甚遊移。
具論其語,為論孔子傳指,抑論史記舊聞。
雲成《左氏春秋》,則此書果為左氏一家言?抑孔子所修《春秋》之傳乎?《漢志》曰:“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借朝聘以正禮樂。
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異言。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
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說較明白。
然褒諱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