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六

關燈
趙秋谷談龍錄雲:「昆山吳修齡【喬】論詩甚精,所著圍爐詩話,餘三客吳門,求之不可得。

    」餘因秋谷之言,徧訪其書,一日得之于友人張君所。

    書凡六卷,議論果有為前人所未發者,因節錄十三則于後。

     作詩者不可有詞而無意,無意則賦尚不成,何況比興。

    唐詩有意,而托比興以雜出之,其詞婉而微。

    宋詩亦有意,惟賦而少比興,其詞徑以直,如人而赤體。

    明之瞎盛唐詩,字面煥然,無意無法,真是木偶被文繡耳。

     詩非一途得入,景龍、開、寶之詩端重,能養人器度,而不能發人心光;大曆、開成之詩深銳,能發人心光,而亦傷人器度。

    所以學景龍、開、寶者,心光雖發,大都滞于皮毛;學大曆、開成者,器度易傷,不免流于險琢。

    人能以大曆、開成發其心光,而後以景龍、開、寶養其器度,斯為得之。

     意喻之米,飯與酒所同出。

    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文之措詞必副乎意,猶飯之不變米形,噉之則飽也。

    詩之措詞不必副乎意,猶酒之變盡米形,飲之則醉也。

    醉則憂者以樂,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詩之失比興,非細故也。

    比興是虛句、活句,賦是實句。

    有比興,則實句變為活句;無比興,則實句變成死句。

    許渾詩有力量,而當時以為不如不作,無比興,下死句也。

     詩中須有人,乃得成詩。

    蓋人之境遇不同,而心之哀樂生焉。

    夫子言詩,亦不出于哀樂之情也。

    詩而有境有情,則自有人在其中矣。

    如劉長卿之「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數行淚,白首一窮鱗」。

    王铎為都統,詩曰:「再登上相慚明主,九合諸侯愧昔賢。

    」有情有境,有人在其中也。

    子美黑白鷹、曹唐病馬,亦然。

    魚玄機詠柳雲:「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黃巢詠菊雲:「堪與百花為總領,自然天賜赭黃袍。

    」即蕩婦反賊詩,亦有人在其中也。

    不然,陳言剿句,萬篇一篇,萬人一人,了不知作者為何等人,又何以詩為哉? 餘讀韓緻堯落花詩結聯,知其為朱溫将篡而作,乃以時事考之,無一不合。

    起語雲:「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态靜中深。

    」是題面。

    又雲:「眼尋片片随流去」,言君民之東遷也。

    「恨滿枝枝被雨淋」,言諸王之見殺也。

    「倘得苔遮猶尉意」,言李克用、王師範之勤王也。

    「若教泥污更傷心」,言韓建之為賊臣弱帝室也。

    「臨階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意顯然矣。

    此詩使子美見之,亦當心服。

    詩可以初、盛、中、晚為定界乎? 唐人詩用意,有在一二字中,不說破不覺,說破則其意煥然者。

    如崔輔國漢宮詞雲:「朝日點紅妝,拟上銅雀台。

    畫眉猶未了,魏帝使人催。

    」稱帝者曹丕也。

    下一帝字,而其母狗彘不食[其餘]之語自見,嚴于鈇钺矣。

    詩歸評媚甚,豈非說夢。

    韓翃寒食詩雲:「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

    此詩在德宗建中初,隻五侯二字見意。

    唐詩之通于春秋者也。

     詩意之明顯者,無可着論,惟意之隐僻者,詞必纡回婉轉,必須發明。

    溫飛卿過陳琳墓詩,意有望于君相也。

    飛卿于邂逅無聊中,語言開罪于宣宗,又為令狐绹所嫉,遂被遠貶。

    陳琳為袁紹作檄,辱及曹操之祖先,可謂刻毒矣,操能赦而用之,視宣宗何如哉?又不可将曹操比宣宗,故托之陳琳以便于措詞,亦未必真過其墓也。

    起曰:「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零過古墳。

    」言神交以叙題面,引起下文也。

    「詞客有靈應識我」,刺令狐绹之無目也。

    「伯才無主始憐君」,「憐」字,詩中多作羨字解。

    因今日無伯才之君,大度容人之過如孟德者,是以深羨于君耳。

    「石麟埋沒藏春草」,賦實境也。

    「銅雀荒涼起暮雲」,憶孟德也。

    此句是一詩之主意。

    「莫怪臨風倍惆怅,欲将書劍學從軍。

    」言将受辟于藩府,永為朝廷所棄絕,無複可望也。

    怨而不怒,可謂深得風人之意矣。

     唐人詩妙處,在于不着議論,而含蓄無窮,近日惟常熟馮定遠詩有之。

    其詩雲:「禾黍離離天阙高,空城寂寞見回潮。

    當時最憶姚斯道,曾對青山詠六朝。

    」金陵、北平事,盡在其中。

    又有雲:「隔岸吹唇日沸天,羽書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還蒼翠,虛對圍碁憶謝玄。

    馬、阮四鎮事,盡在其中。

    又有雲:「席卷中原更向吳,小朝廷又作降俘。

    不為宰相真閑事,留得丹青夜宴圖。

    」以韓熙載寓刺時相也。

    又有雲:「王氣消沈三百年,難将人事盡憑天。

    石頭形勝分明在,不遇英雄自枉然。

    」以孫仲謀寓亡國之戚也。

    所謂不着議論聲色,而含蓄無窮者也。

     詩苦于無意,有意矣,又苦于無辭。

    如聶夷中之「鋤禾當日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意則合矣,而其辭率直又迫切,全失詩體。

     五七言律,皆須不離古詩,氣脈乃不衰弱,而五言尤甚。

     詩意大抵出側面。

    鄭仲賢送别雲:「亭亭畫舸系春潭,隻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将離恨過江南。

    」人自别離,卻怨畫舸。

    義山憶往事而怨錦瑟,亦然。

    文出正面,詩出側面,其道果然。

     作詩學古則窒心,騁心則違古,惟是學古人用心之路,則有入處。

     吾邑魏叔子【沖】負才不羁,中年蹭蹬,寄興詩酒,嘗與馮嗣宗【複京】輩為裡社,祀隋陳司徒。

    一日,叔子舉社祭畢,聚飲。

    坐有老妓,狎一少年,意不在魏,調之不對,魏向之大哭。

    因贈嗣宗詩曰:「今昔人情太不同,朝來殘媪亦嗔侬,紅裙無分青衫老,恸哭窮途向嗣宗。

    」 無錫杜太史紫綸【诏】,少時以詞賦擅名,久留京師。

    康熙辛卯,遂舉京兆。

    壬辰,欽賜進士,入詞館。

    旋假歸,林居二十年,遊名山幾徧。

    嘗與羽士榮泂泉【漣】、釋天鈞【妙複】結方外交,所至辄挾以往,人稱「梁溪三逸」。

    太史遂屬善畫者繪為圖,題詠紛如。

    乾隆丙辰六月,遊西湖歸,作詩一絕授其子,曰:「此即我之遺令也!」未及半月,以微疾卒。

    其詩雲:「半生空自逐浮華,放浪湖山亦大差。

    分付兒曹無别語,讀書為善做人家。

    」卒之前三日為其七十誕辰,張宴廳事,大書一聯,粘諸壁。

    出句為「教子課孫完我分」,而對句即用所作詩結語雲。

     柳柳州之文章,昌黎所謂:「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者也。

    」而千載以下,乃有從而議其非者。

    友人某自京師歸,為餘述之,且深為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