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空碧,琴水山城入半青。
」和孫陶庵【镕】「花」字雲:「有限光陰丁噩夢,不情風雨妬梨花。
」和周以甯【桢】「蕖」字雲:「可有風情依碧柳,未須顔色借紅蕖。
」和許南交【永】「春」字雲:「花糁碧苔三月暮,酒潮紅頰十分春。
」又是歲之夏,西澗先生招同人集尊道堂,分韻賦詩,再寄道人,道人亦各依韻和之。
和西澗「兒」字雲:「茶酽碧香浮雀舌,酒清黃色借鵝兒。
」和露湑「銀」字雲:「雙尖聳塔排空碧,一澗噴泉倒立銀。
」和陶庵「中」字雲:「妝罷桃笙尋獨見,【自注獨見,卧履名。
】夢回茉莉入通中。
」【自注:通中,枕名。
】和孫麗明【楊光】「然」字雲:「山黛染成眉入翠,火榴簪得鬓初然。
」和侯秉衡【铨】「書」字雲:「碧紅初泛盈缸酒,黃白新标插架書。
」和陳亦韓【祖範】「郎」字雲:「結成舊恨兼新恨,嫁得蕭郎是漫郎。
」和西京「浮」字雲:「簟碧琉璃三伏冷,绡輕煙霧一身浮。
」和靜川「深」字雲:「風生蓮渚擎紅堕,雨罨茶煙暈碧深。
」和予「微」字雲:「山雨嵌空籠黯淡,柳煙橫翠入霏微。
」此數十句皆秀麗可誦。
又我我齋賞梅同西京作雲:「愁來萬事壓眉端,忽覩梅開意自歡。
我欲問花花問我,相逢夜半不知寒。
」病中送西京還虞山雲:「亂頭粗服送君行,分手難為此際情。
願向生前拚一死,好從死後訂三生。
」此二詩亦佳。
道人在近代,蓋馬湘蘭、王修微之流亞也,不幸年未四十而殁。
西京收拾遺詩,僅得數十首,編成白雲遺稿,好事者争傳之。
明天啟三年,邑東門人市一鼈,歸而煮之,鍋中唧唧作聲。
始猶不以為異,細聽之,則似人言「莫殺我!莫殺我!」其人不顧,煮愈急,須臾聲止,鼈亦糜矣。
剖之,于肋下得一人焉,長寸許,巨口、高鼻、粗眉、大眼、落胡,俨然一波斯胡也。
頭上有發,發有髻,腹有臍,手足俱十指,股有毛,有勢亦有囊。
獨惜煮死,不能言耳!城中一時傳哄,士夫争取傳看,凡月餘不敗。
見徐陽初【複祚】村老委談。
讀書須讀古本,往往一字之誤,而文義遂至判然。
如周語「昔我先王世後稷」,注雲:「後,君也。
稷,官也。
父子相繼為世。
」蓋指棄與不窋而言,謂昔我先王世君此稷之官也。
考之史記周本紀亦然。
而今本直雲「昔我先世後稷」,似後稷專屬之一人,又幾訛為周家之後稷矣。
若将我先二字讀斷,則又成何句法乎?又「瞽獻曲」注雲:「曲,樂曲也。
」曲字與典字筆畫相近,今本遂多誤刊,而不知瞽之于典,初不相蒙也。
又桃花源記「欣然規往」。
規,畫也。
規字與親字筆畫相近,今本亦多誤刊,而不知既雲「親往」,下文不應又說「未果」矣。
宋詩有四靈體,謂翁靈舒、徐靈淵、徐靈晖、趙靈秀也。
按靈舒名卷,詩曰西岩集。
靈淵名機,詩曰泉山集。
靈晖名照,詩曰山民集。
靈秀名師秀,詩曰天樂堂集。
馮定遠雲:「四君詩薄弱,其鍛煉處露斧鑿痕,所取者氣味清淳,不害詩品耳。
」又雲:「清詩有僧氣、山人氣,皆是俗。
四靈雖寒苦,卻無此病。
」馮已蒼雲:「四靈氣味似詩,所嫌者用思太苦,而首尾多餒弱耳!」 明制,京官三品以上例予谥;其品秩未高而侍從有勞,或以死勤事者,不拘成例。
又詞林始得谥為「文」,若非詞林而得谥為「文」者,「文」字必系于他字之下,若端文、忠文之類。
又吾友汪西京【沈琇】述鄂相國之言雲:「不由詞林而入相者,亦谥為文。
」以甫拜命,無所謂閣老衙門,即在翰林院莅任,坐居中,故稱中堂。
雖掌院莅任,亦隻坐東偏,避相國坐處也,中堂谥「文」以此。
然明之魏文靖骥、葉文莊盛、吳文恪讷、姚文敏夔四公,皆不由翰林,亦未嘗入相,而亦谥曰「文」,則又不知何說也。
火有文武之稱,蓋言其緩急也。
參同契爐火說雲:「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陳。
」又雲:「首尾文,中間武,此即文武火之始。
」又曹唐詩「自添文武養丹砂」,又司空圖詩「文武輕銷丹竈火」。
明太祖既登極,避勝朝國号,遂以元年為原年。
民間相傳如此,而史書不載。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以孔門言之,有字其祖者矣,如「仲尼祖述堯、舜」是也;有字其師者矣,如「仲尼日月也」是也。
蓋古人敬其名,則未有不稱字者。
自宋人多着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長之說。
然當時大儒如朱晦庵、魏鶴山之徒,猶不謂然。
自明迄今,人尤重号,一登仕闆,遂不複以字行矣。
方遜志與潘擇可書雲:「交際之崇卑,稱号之輕重,固有常禮矣。
非尊而尊之,過也;非稱而受之,愧也。
若某之少且愚,字之已過矣;于字加稱号焉,于稱号加先生焉,于禮得無不相似乎?」近華陰王山史與人書雲:「今人相稱字,輙曰某翁、某老。
近日市井屠沽,莫不皆然,可笑也。
子貢、子思皆字謂聖人,未聞有罪其肆者。
」觀方、王兩先生之言,知前輩于稱謂之際,不肯苟且如此,吾輩當知所法矣。
别号古人所無,不知起于何時。
或雲自寒泉子、樗裡子始,至唐而漸衆,至宋而益多。
近則市井屠沽,皆有庵、齋、軒、亭之稱。
若止有字而無号,吳次尾所謂如此大雅之士,吾不數見也。
嘗見祝希哲前聞記載江西一令訊盜。
盜對曰:「守愚不敢。
」令不知所謂,問之左右,一胥雲:「守愚者,其号耳!」則知今日賊亦有号矣。
此等風俗,不知何時可變也? 五月時有養日,十月時有養夜,言浸長也。
見夏小正。
方虛谷律髓一書,頗推江西一派,馮已蒼極駁之,于黃、陳之作,塗抹幾盡。
其說謂:「江西之體,大略如農夫之指掌,驢夫之腳跟,本臭硬可憎也,而曰強健;老僧嫠女之床席,奇臭惱人,而曰孤高;守節老妪之絮新婦,塾師之訓弟子,語言面目,無不可厭,而曰我正經也。
山谷再起,我必遠避,否則别尋生活,永不作有韻語耳!」餘謂江西一派,雖不無可議,然涪翁之作,即東坡亦極賞之,何至诋毀若是。
已蒼之論,亦殊失其平矣。
人懷不良之心者,俗諺辄曰:「黑心當被雷擊。
」而蠶豆花開時,聞雷則不實,亦以花心黑也。
此固天地間不可解之理。
然以物例人,乃知諺語非妄,人可不知所懼哉! 江陰湯廷尉公餘日錄謂閩之林
」和孫陶庵【镕】「花」字雲:「有限光陰丁噩夢,不情風雨妬梨花。
」和周以甯【桢】「蕖」字雲:「可有風情依碧柳,未須顔色借紅蕖。
」和許南交【永】「春」字雲:「花糁碧苔三月暮,酒潮紅頰十分春。
」又是歲之夏,西澗先生招同人集尊道堂,分韻賦詩,再寄道人,道人亦各依韻和之。
和西澗「兒」字雲:「茶酽碧香浮雀舌,酒清黃色借鵝兒。
」和露湑「銀」字雲:「雙尖聳塔排空碧,一澗噴泉倒立銀。
」和陶庵「中」字雲:「妝罷桃笙尋獨見,【自注獨見,卧履名。
】夢回茉莉入通中。
」【自注:通中,枕名。
】和孫麗明【楊光】「然」字雲:「山黛染成眉入翠,火榴簪得鬓初然。
」和侯秉衡【铨】「書」字雲:「碧紅初泛盈缸酒,黃白新标插架書。
」和陳亦韓【祖範】「郎」字雲:「結成舊恨兼新恨,嫁得蕭郎是漫郎。
」和西京「浮」字雲:「簟碧琉璃三伏冷,绡輕煙霧一身浮。
」和靜川「深」字雲:「風生蓮渚擎紅堕,雨罨茶煙暈碧深。
」和予「微」字雲:「山雨嵌空籠黯淡,柳煙橫翠入霏微。
」此數十句皆秀麗可誦。
又我我齋賞梅同西京作雲:「愁來萬事壓眉端,忽覩梅開意自歡。
我欲問花花問我,相逢夜半不知寒。
」病中送西京還虞山雲:「亂頭粗服送君行,分手難為此際情。
願向生前拚一死,好從死後訂三生。
」此二詩亦佳。
道人在近代,蓋馬湘蘭、王修微之流亞也,不幸年未四十而殁。
西京收拾遺詩,僅得數十首,編成白雲遺稿,好事者争傳之。
明天啟三年,邑東門人市一鼈,歸而煮之,鍋中唧唧作聲。
始猶不以為異,細聽之,則似人言「莫殺我!莫殺我!」其人不顧,煮愈急,須臾聲止,鼈亦糜矣。
剖之,于肋下得一人焉,長寸許,巨口、高鼻、粗眉、大眼、落胡,俨然一波斯胡也。
頭上有發,發有髻,腹有臍,手足俱十指,股有毛,有勢亦有囊。
獨惜煮死,不能言耳!城中一時傳哄,士夫争取傳看,凡月餘不敗。
見徐陽初【複祚】村老委談。
讀書須讀古本,往往一字之誤,而文義遂至判然。
如周語「昔我先王世後稷」,注雲:「後,君也。
稷,官也。
父子相繼為世。
」蓋指棄與不窋而言,謂昔我先王世君此稷之官也。
考之史記周本紀亦然。
而今本直雲「昔我先世後稷」,似後稷專屬之一人,又幾訛為周家之後稷矣。
若将我先二字讀斷,則又成何句法乎?又「瞽獻曲」注雲:「曲,樂曲也。
」曲字與典字筆畫相近,今本遂多誤刊,而不知瞽之于典,初不相蒙也。
又桃花源記「欣然規往」。
規,畫也。
規字與親字筆畫相近,今本亦多誤刊,而不知既雲「親往」,下文不應又說「未果」矣。
宋詩有四靈體,謂翁靈舒、徐靈淵、徐靈晖、趙靈秀也。
按靈舒名卷,詩曰西岩集。
靈淵名機,詩曰泉山集。
靈晖名照,詩曰山民集。
靈秀名師秀,詩曰天樂堂集。
馮定遠雲:「四君詩薄弱,其鍛煉處露斧鑿痕,所取者氣味清淳,不害詩品耳。
」又雲:「清詩有僧氣、山人氣,皆是俗。
四靈雖寒苦,卻無此病。
」馮已蒼雲:「四靈氣味似詩,所嫌者用思太苦,而首尾多餒弱耳!」 明制,京官三品以上例予谥;其品秩未高而侍從有勞,或以死勤事者,不拘成例。
又詞林始得谥為「文」,若非詞林而得谥為「文」者,「文」字必系于他字之下,若端文、忠文之類。
又吾友汪西京【沈琇】述鄂相國之言雲:「不由詞林而入相者,亦谥為文。
」以甫拜命,無所謂閣老衙門,即在翰林院莅任,坐居中,故稱中堂。
雖掌院莅任,亦隻坐東偏,避相國坐處也,中堂谥「文」以此。
然明之魏文靖骥、葉文莊盛、吳文恪讷、姚文敏夔四公,皆不由翰林,亦未嘗入相,而亦谥曰「文」,則又不知何說也。
火有文武之稱,蓋言其緩急也。
參同契爐火說雲:「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陳。
」又雲:「首尾文,中間武,此即文武火之始。
」又曹唐詩「自添文武養丹砂」,又司空圖詩「文武輕銷丹竈火」。
明太祖既登極,避勝朝國号,遂以元年為原年。
民間相傳如此,而史書不載。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以孔門言之,有字其祖者矣,如「仲尼祖述堯、舜」是也;有字其師者矣,如「仲尼日月也」是也。
蓋古人敬其名,則未有不稱字者。
自宋人多着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長之說。
然當時大儒如朱晦庵、魏鶴山之徒,猶不謂然。
自明迄今,人尤重号,一登仕闆,遂不複以字行矣。
方遜志與潘擇可書雲:「交際之崇卑,稱号之輕重,固有常禮矣。
非尊而尊之,過也;非稱而受之,愧也。
若某之少且愚,字之已過矣;于字加稱号焉,于稱号加先生焉,于禮得無不相似乎?」近華陰王山史與人書雲:「今人相稱字,輙曰某翁、某老。
近日市井屠沽,莫不皆然,可笑也。
子貢、子思皆字謂聖人,未聞有罪其肆者。
」觀方、王兩先生之言,知前輩于稱謂之際,不肯苟且如此,吾輩當知所法矣。
别号古人所無,不知起于何時。
或雲自寒泉子、樗裡子始,至唐而漸衆,至宋而益多。
近則市井屠沽,皆有庵、齋、軒、亭之稱。
若止有字而無号,吳次尾所謂如此大雅之士,吾不數見也。
嘗見祝希哲前聞記載江西一令訊盜。
盜對曰:「守愚不敢。
」令不知所謂,問之左右,一胥雲:「守愚者,其号耳!」則知今日賊亦有号矣。
此等風俗,不知何時可變也? 五月時有養日,十月時有養夜,言浸長也。
見夏小正。
方虛谷律髓一書,頗推江西一派,馮已蒼極駁之,于黃、陳之作,塗抹幾盡。
其說謂:「江西之體,大略如農夫之指掌,驢夫之腳跟,本臭硬可憎也,而曰強健;老僧嫠女之床席,奇臭惱人,而曰孤高;守節老妪之絮新婦,塾師之訓弟子,語言面目,無不可厭,而曰我正經也。
山谷再起,我必遠避,否則别尋生活,永不作有韻語耳!」餘謂江西一派,雖不無可議,然涪翁之作,即東坡亦極賞之,何至诋毀若是。
已蒼之論,亦殊失其平矣。
人懷不良之心者,俗諺辄曰:「黑心當被雷擊。
」而蠶豆花開時,聞雷則不實,亦以花心黑也。
此固天地間不可解之理。
然以物例人,乃知諺語非妄,人可不知所懼哉! 江陰湯廷尉公餘日錄謂閩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