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丘耳夢錄甲集
關燈
小
中
大
目次
禦墨賜像斟尋杞城聖水山鄭公鄉韓信壩管公都康王台書院山三人為一龍黃公冢瘦羊博士鄭公避害董郎中辍奁嫁婢陳大令馬仲君劉憲副王侍禦馬中丞馬給谏周核修司理公遺事孝廉公遺事先大人全城紀略侍禦公遺事諧谑
禦墨
世祖章皇帝天藻飛翔,且深畫理,寫成多賜近臣。
劉少傅得者尤多,遂築禦墨樓貯之。
貞每過從,辄獲展玩。
一為雲林雪景,山巒村樹凡作數層,雪光林影,遞為浮動。
一為米山墨渖,淋漓極酣适之趣。
一為墨竹,最得李息齋法。
一為梅花,任意圈掃,天真爛然。
一為蒲萄,雖潑墨為之,意極閑适,殊不草草。
一為達磨〔摩〕,虬須碧眼,所履葦航,一花五葉,俨然六祖東渡風神,各印禦寶。
又一條印,作二十字,雲:寄興圖書,漱六藝之芳潤;怡情翰墨,措萬物于筆端。
世祖雄武冠世,得天下于馬上,又孜孜治理,身緻太平。
而翰墨圖史之樂與寒士角,真天人也。
賜像 本朝相國得君之專,未有如少傅劉公者。
世廟晚年,眷注尤殷。
丁酉秋日,欽遣内供奉就直舍,為之寫像。
攜入大内,寶钿瑞錦,裝潢成軸。
上臨内院,中使捧出賜之。
公有詩紀恩雲:供奉螭頭筆,來描遲暮顔。
毫端雙鬓雪,夢裡五湖山。
久負移文愧,仍銷伴食間。
難酬明聖意,敢向鹿門還。
又七言二律雲:寫照生绡傍日開,彩毫遙落五雲隈。
朱顔久向京塵改,古态仍從畫意回。
浪閱滄桑堪自認,相憐形影更誰猜。
淩煙欲啟君恩重,報稱無能念未灰。
龍鐘近态益隤然,圖畫驚看落九天。
寶軸昨煩中使捧,隆恩今借彩毫傳。
空嗟骨相虞翻老,敢拟遭逢傅說賢。
珍重瑤章輝座右,彌令形影自相憐。
高念東侍郎歌雲:丙申孟夏值西苑,曾逢相國承天眷。
供奉朝銜禦墨鮮,筆花飒爽開生面。
丁酉秋吉裝潢成,仙跸親臨賜輔臣。
英姿晝敞平津閣,喜起風傳丹地綸。
我公高潔如海鶴,三山夜唳霜天落。
鳳起麟遊盛世祯,統均綸綍深谘度。
功業已聞銘鼎彜,餘情更複及歌詩。
光芒不在開元後,音律還超正始時。
良辰勝地多佳句,吟成每下重瞳顧。
龍箋手拂索新題,虞鈎歐畫盈毫素。
上方書畫富宣徽,必經鑒識始稱奇。
玉軸每镌北海筆,幹将唯許茂先知。
調元有暇真風雅,君臣如此古來寡。
即今一幅對清标,霜髯赤舄何潇灑。
飛塵不到讀書樓,涼風左右吹新秋。
齊纨湘管烏皮幾,我公退食相夷猶。
凝眸似有經營色,太平已定何凄恻。
恩深不敢問山林,午橋夢向中宵測。
伊昔圖形啟商宗,既王三年夢始通。
未聞促膝資谟弼,繪事能傳毛發工。
雲台麟閣屹相向,長劍高冠勞意匠。
亦皆事後報功名,未見當前酬将相。
聖朝綱紀壽山河,欲從圖畫永赓歌。
淩煙直踞玄齡上,标軸誰言李孟過。
我公矍铄如年少,九仙骨逼丹青妙。
小子再拜俨儀型,星辰嶽渎歌維肖。
其後,曹澹餘中丞《拜遺像》詩雲:近睹須眉尚俨然,當年頒自九重天。
肖形已入商王夢,繪閣堪追漢代賢。
家學儀型情倍切,毫端鬓雪句空傳。
鶴姿癯立常憂國,仿佛清風到幾筵。
斟尋 《竹書紀年》:夏帝相二十七年甲子,澆伐斟尋,大戰于濰,覆其舟,滅之。
斟尋,今縣東北杞城一帶是也。
杜預曰:斟尋,在平壽縣東南。
平壽在今濰縣,故知淳于、平壽皆古斟尋之地。
詳見《水經》。
杞城 杞城在邑東北三十裡,古淳于國也。
郦道元雲: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
周武王以封淳于公,遂号淳于。
《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
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
後為杞人所有。
杜元凱曰:杞舊都陳留雍丘,桓公六年遷都于淳于。
僖十四年遷緣陵,襄二十九年又遷淳于,晉人合諸侯城之。
及考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
其時杞已在東方,不得言桓公六年始遷淳于也。
若謂陳留,其道必出齊衛之郊。
莒,小國也,安得越境伐人取邑哉?且陳留無牟婁,當是淳于之杞。
由是觀之,淳于之亡,當在春秋初年,杞人遷而居之。
逮桓公六年,淳于公始以寓公如曹,見經也。
漢因以為淳于縣。
聖水山 邑東十八裡,曰聖水山。
舊傳山上石池一窳〔窊〕,冬夏不涸,旱禱辄應。
今涸矣。
山左一石,狀如伏雞,旁小石數十,如雞雛,土人謂之石雞。
或以占歲,不知何物候之。
劉少傅有石雞山房印章。
其旁産兩頭蟻,樵、牧往往見之。
鄭公鄉 鄭公鄉在濰河東宿家裡中,漢大司農鄭玄之故鄉。
《漢書》:公,高密人。
唐賈公彥謂北海人。
安丘古來多屬北海,高密雖境土分割,而公家實在安丘之東境,《水經》所謂砺阜是也。
公時設教于鄉,齊魯門人從而遊者,嘗數千百人,地隘不能容。
孔融為北海太守,表其裡為鄭公鄉,号通德門。
錢子義有詩美之,載公墓表。
即今鄭公店。
韓信壩 韓信壩在邑東五十裡。
昔韓信與楚将龍且夾濰水而陣于此。
信令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
引軍擊且,僞退,且追北。
信決水,水大至
劉少傅得者尤多,遂築禦墨樓貯之。
貞每過從,辄獲展玩。
一為雲林雪景,山巒村樹凡作數層,雪光林影,遞為浮動。
一為米山墨渖,淋漓極酣适之趣。
一為墨竹,最得李息齋法。
一為梅花,任意圈掃,天真爛然。
一為蒲萄,雖潑墨為之,意極閑适,殊不草草。
一為達磨〔摩〕,虬須碧眼,所履葦航,一花五葉,俨然六祖東渡風神,各印禦寶。
又一條印,作二十字,雲:寄興圖書,漱六藝之芳潤;怡情翰墨,措萬物于筆端。
世祖雄武冠世,得天下于馬上,又孜孜治理,身緻太平。
而翰墨圖史之樂與寒士角,真天人也。
賜像 本朝相國得君之專,未有如少傅劉公者。
世廟晚年,眷注尤殷。
丁酉秋日,欽遣内供奉就直舍,為之寫像。
攜入大内,寶钿瑞錦,裝潢成軸。
上臨内院,中使捧出賜之。
公有詩紀恩雲:供奉螭頭筆,來描遲暮顔。
毫端雙鬓雪,夢裡五湖山。
久負移文愧,仍銷伴食間。
難酬明聖意,敢向鹿門還。
又七言二律雲:寫照生绡傍日開,彩毫遙落五雲隈。
朱顔久向京塵改,古态仍從畫意回。
浪閱滄桑堪自認,相憐形影更誰猜。
淩煙欲啟君恩重,報稱無能念未灰。
龍鐘近态益隤然,圖畫驚看落九天。
寶軸昨煩中使捧,隆恩今借彩毫傳。
空嗟骨相虞翻老,敢拟遭逢傅說賢。
珍重瑤章輝座右,彌令形影自相憐。
高念東侍郎歌雲:丙申孟夏值西苑,曾逢相國承天眷。
供奉朝銜禦墨鮮,筆花飒爽開生面。
丁酉秋吉裝潢成,仙跸親臨賜輔臣。
英姿晝敞平津閣,喜起風傳丹地綸。
我公高潔如海鶴,三山夜唳霜天落。
鳳起麟遊盛世祯,統均綸綍深谘度。
功業已聞銘鼎彜,餘情更複及歌詩。
光芒不在開元後,音律還超正始時。
良辰勝地多佳句,吟成每下重瞳顧。
龍箋手拂索新題,虞鈎歐畫盈毫素。
上方書畫富宣徽,必經鑒識始稱奇。
玉軸每镌北海筆,幹将唯許茂先知。
調元有暇真風雅,君臣如此古來寡。
即今一幅對清标,霜髯赤舄何潇灑。
飛塵不到讀書樓,涼風左右吹新秋。
齊纨湘管烏皮幾,我公退食相夷猶。
凝眸似有經營色,太平已定何凄恻。
恩深不敢問山林,午橋夢向中宵測。
伊昔圖形啟商宗,既王三年夢始通。
未聞促膝資谟弼,繪事能傳毛發工。
雲台麟閣屹相向,長劍高冠勞意匠。
亦皆事後報功名,未見當前酬将相。
聖朝綱紀壽山河,欲從圖畫永赓歌。
淩煙直踞玄齡上,标軸誰言李孟過。
我公矍铄如年少,九仙骨逼丹青妙。
小子再拜俨儀型,星辰嶽渎歌維肖。
其後,曹澹餘中丞《拜遺像》詩雲:近睹須眉尚俨然,當年頒自九重天。
肖形已入商王夢,繪閣堪追漢代賢。
家學儀型情倍切,毫端鬓雪句空傳。
鶴姿癯立常憂國,仿佛清風到幾筵。
斟尋 《竹書紀年》:夏帝相二十七年甲子,澆伐斟尋,大戰于濰,覆其舟,滅之。
斟尋,今縣東北杞城一帶是也。
杜預曰:斟尋,在平壽縣東南。
平壽在今濰縣,故知淳于、平壽皆古斟尋之地。
詳見《水經》。
杞城 杞城在邑東北三十裡,古淳于國也。
郦道元雲: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
周武王以封淳于公,遂号淳于。
《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
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
後為杞人所有。
杜元凱曰:杞舊都陳留雍丘,桓公六年遷都于淳于。
僖十四年遷緣陵,襄二十九年又遷淳于,晉人合諸侯城之。
及考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
其時杞已在東方,不得言桓公六年始遷淳于也。
若謂陳留,其道必出齊衛之郊。
莒,小國也,安得越境伐人取邑哉?且陳留無牟婁,當是淳于之杞。
由是觀之,淳于之亡,當在春秋初年,杞人遷而居之。
逮桓公六年,淳于公始以寓公如曹,見經也。
漢因以為淳于縣。
聖水山 邑東十八裡,曰聖水山。
舊傳山上石池一窳〔窊〕,冬夏不涸,旱禱辄應。
今涸矣。
山左一石,狀如伏雞,旁小石數十,如雞雛,土人謂之石雞。
或以占歲,不知何物候之。
劉少傅有石雞山房印章。
其旁産兩頭蟻,樵、牧往往見之。
鄭公鄉 鄭公鄉在濰河東宿家裡中,漢大司農鄭玄之故鄉。
《漢書》:公,高密人。
唐賈公彥謂北海人。
安丘古來多屬北海,高密雖境土分割,而公家實在安丘之東境,《水經》所謂砺阜是也。
公時設教于鄉,齊魯門人從而遊者,嘗數千百人,地隘不能容。
孔融為北海太守,表其裡為鄭公鄉,号通德門。
錢子義有詩美之,載公墓表。
即今鄭公店。
韓信壩 韓信壩在邑東五十裡。
昔韓信與楚将龍且夾濰水而陣于此。
信令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
引軍擊且,僞退,且追北。
信決水,水大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