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部分

關燈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銳ruì 注解:芒也。

    芒者,艹端也。

    艹端必鑯,故引申為芒角字。

    今俗用鋒铓字,古隻用夆芒。

    從金兌聲。

    以芮切。

    十五部。

    □,籒文銳,從廠剡。

    從剡廠聲。

    □、罽字從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镘màn 注解:□杇也。

    杇所以塗也。

    秦謂之杇,關東謂之槾。

    從木。

    是則木為者曰杇,金為者曰镘,許以從木從金别之也。

    戰國策:豫讓刃其杅。

    杅而有刃,知古者通偁。

    從金曼聲。

    母官切。

    十四部。

    槾,镘或從木。

    已見木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鑽zuàn 注解:所□穿也。

    本是器名,因之謂穿亦曰鑽。

    從金贊聲。

    借官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鑢lǜ 注解:□銅□也。

    厝作錯,誤。

    厝者,厲石也,故以為凡砥厲之字。

    厲銅□謂之鑢,故其字從金。

    周禮注作□。

    從金慮聲。

    良據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铨quán 注解:稱也。

    稱各本作衡,今正。

    禾部稱,铨也。

    與此為轉注,乃全書之通例。

    稱卽今秤字。

    衡者,牛觸橫大木其角。

    權衡字經典用之,許不尒,葢古權衡二字皆叚借字。

    權為垂之叚借。

    古十四部與十七部合音,是以若幹為若柯,桓表為和表,斟灌為斟戈。

    毛詩顴為多之借,單聲之鼍鄲入戈韻。

    垂古音陀,叚權為之,俗乃作錘。

    若衡則叚借之橫字。

    權衡者,一直一橫之謂。

    從金,稱錘以金為之。

    故從金。

    全聲。

    此緣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铢zhū 注解:權十絫黍之重也。

    各本作權十分黍之重也,今正。

    權,五權也。

    五權,铢兩斤鈞□也。

    厽部曰:絫,十黍之重也。

    此雲铢,權十絫黍之重也。

    □部曰:兩,二十四铢為一兩。

    斤本無其字,以斫木之斤為之,十六兩也。

    鈞,三十斤也。

    禾部曰:□,百二十斤也。

    按許說與漢律曆志合。

    志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之,二十四铢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此許所本。

    言十絫黍者,謂百黍也。

    必言黍者,蒙十黍之重為絫而言。

    又使兩、斤、鈞、□、黍數可計也。

    若禾部稱下雲: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铢。

    則用淮南天文訓,與律曆志别為一說。

    粟者,禾實也。

    以今禾黍驗之,粟輕于黍遠甚。

    程氏瑤田說。

    從金朱聲。

    市朱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锊lüè 注解: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

    各本十一铢作十铢,二十五分铢奪铢字。

    今依尚書音義、漢蕭望之傳注、廣韻十七薛正。

    十一铢,計黍千一百。

    雲二十五分铢之十三者,此用命分之法。

    百黍以四除之,凡二十五而除盡,命為二十五分。

    二十五分之十三,得五十二黍,命為二十五分铢之十三,合十一铢,共為黍千一百五十二。

    從金寽聲。

    力辍切。

    十五部。

    《周禮》曰:“重三锊。

    ”考工記弓人文。

    北方□二十兩為三锊。

    三各本無。

    戴仲逹作一。

    今依東原師補正。

    師說曰:無三字者,誤也。

    考尚書僞孔傳及馬融、王肅皆雲:锾重六兩。

    鄭康成雲:锾重六兩大半兩。

    锊卽锾。

    賈逵雲:俗儒以锊重六兩。

    此俗儒相傳訛失,不能核實,脫去大半兩言之。

    說文多宗賈待中,故曰北方二十兩為三锊,正謂六兩大半兩為一锊也。

    按三锊為黍四萬八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锾huán 注解:锊也。

    尚書釋文引六锊也。

    六誤衍。

    鄭注考工記曰:許叔重說文解字雲:锊,锾也。

    今東萊謂大半兩為鈞,十鈞為環,環重六兩大半兩。

    锾锊似同矣。

    周禮職金正義曰:夏侯、歐陽說:墨罰疑赦,其罰百率。

    古以六兩為率。

    古尚書說百锾。

    锾者,率也。

    一率,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也。

    百锾為三斤。

    鄭玄以為古之率多作锾。

    玉裁按:古文尚書呂□作锾。

    今文尚書作率,亦作□,或作馔。

    史記周本紀作率。

    尚書大傳一□六兩,作□。

    漢書蕭望之傳金□之法,作□。

    皆今文尚書也。

    今文謂率六兩。

    說古文者謂锾六兩大半兩。

    許用古文說者也。

    百锾為三斤,正與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數相合。

    從金爰聲。

    戶關切。

    十四部。

    《書》曰:古本作書曰,趙本作虞書曰,今按當作周書曰。

    “罰百锾。

    ”呂□文。

    東原師曰:锾、锊篆體易訛。

    說者合為一,恐未然也。

    锾當為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

    考工記作垸,其叚借字。

    锊當為六兩大半兩。

    史記作率,漢書作□,其假借字。

    二十五锾而成十二兩。

    三锊而成二十兩。

    呂□之锾當為锊。

    弓人膠三锊當為锾。

    一弓之膠,三十四铢二十五分铢之十四,不得多至二十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标題:锱zī 注解:六铢也。

    為黍六百。

    鄭注禮記儒行曰:八兩為鍿。

    高注诠言訓曰:六兩曰鍿,倍锱曰錘。

    風俗通義曰:铢六則錘。

    錘,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