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
禹貢:五百裡甸服。
周語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韋注雲:邦内,謂天子畿内千裡之地。
商頌曰:邦畿千裡,惟民所止。
王制曰:千裡之内曰甸,京邑在其中央。
故夏書曰:五百裡甸服。
則古今同矣。
甸,王田也。
服,服其職業也。
自商以前,邦畿内為甸服。
武王克殷,周公緻大平。
因禹所弼除甸内,更制天下為九服。
千裡之内謂之王畿,王畿之外曰侯服,侯服之外曰甸服。
祭謀父谏穆王稱先王之制,猶以王畿為甸服者,甸古名,世俗所習也。
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裡以為甸服是也。
周禮亦以蠻服為要服,足以相況也。
按周制王畿千裡,不在九服,而亦未嘗不從古曰甸服也。
若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
鄭雲甸之言乘也,讀如維禹敶之之敶。
别一義。
毛詩:維禹甸之。
傳曰:甸,治也。
從勹田。
各本作從田,包省。
小徐作包省聲。
今正。
勹,裹也。
布交切。
甸之外九服重重勹之,故從勹田。
堂練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畿jī 注解:天子千裡地。
卽天子五百裡内田也。
五百裡自其一面言,千裡自其四面言,為方百裡者百也。
商頌:邦畿千裡。
傳曰:畿,疆也。
大司馬九畿注曰:畿猶限也。
□逮近言之則言畿。
逮字依小徐本。
逮者,及也。
九畿注曰:故書畿為近。
鄭司農雲:近當言畿。
按故書作近,猶他書叚圻作畿耳。
許言以逮近言之則曰畿者,謂畿冣近天子,故稱畿,畿與近合音冣切。
古惟王畿偁畿,甸服外無偁畿者。
至周而侯、甸、男、采、衛、蠻、夷、鎭、藩皆曰畿,直以其遞相傳近轉移叚借名之,非古也。
故許以近釋畿。
畿之言垠也,故亦作圻。
邶風:薄送我畿。
傳曰:畿,門内也。
謂門限也。
小雅:如畿如式。
傳曰:畿,期也。
禮記:丹漆雕畿。
注曰:畿,圻堮也。
古幾畿通用。
從田,幾省聲。
形聲中包會意。
巨衣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畦qí 注解:田五十畮曰畦。
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王逸注:五十畞曰畦。
蜀都賦劉注曰:楚辭倚沼畦瀛。
王逸曰:瀛,澤中也。
班固以為畦,田五十畞也。
此葢班固釋畦留夷之語:今俗本文□逸之。
按孟子曰:圭田五十畞。
然則畦從圭田會意兼形聲與。
又用為畦畛。
史記:千畦姜韭。
韋昭曰:畦猶壟也。
從田圭聲。
戶圭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畹wǎn 注解:田三十畮曰畹。
大徐本三作二,誤。
魏都賦:下畹高堂。
張注雲:班固曰畹,三十畞也。
此葢孟堅離騷章句滋蘭九畹。
之解也。
王注乃雲十二畞曰畹,或曰田之長為畹,恐非是。
從田宛聲。
于阮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畔pàn 注解:田界也。
田畍者,田之竟處也。
左傳:子産曰: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一夫百畞,則畔為百畞之界也。
引申為凡界之偁。
或叚泮為之。
氓詩曰:隰則有泮。
傳曰:泮,坡也。
直卽陂。
箋雲:泮讀畔。
畔,涯也。
經典多借為叛字。
論語:佛肸以中牟畔。
大雅:無然畔援。
傳曰:無是畔道,無是援取。
從田半聲。
薄半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界jiè 注解:竟也。
竟俗本作境。
今正。
樂曲盡為竟。
引申為凡邊竟之偁。
界之言介也。
介者,畫也。
畫者,介也。
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介界古今字。
爾雅曰:疆,界,垂也。
按垂,遠邊也。
從田介聲。
形聲中有會意。
古拜切。
十五部。
此篆上田下介。
小徐舊本、五經文字、篇、韻、漢碑可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ɡǎnɡ 注解:竟也。
竟俗本作境。
今正。
一曰百也。
百,今之陌字。
趙魏謂百為□。
方語也。
從田亢聲。
古朗切。
十部。
按此古朗今訛古郞,因諱朗改為郞也。
鼎臣時未嘗諱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畷zhuì 注解:□百閑道也,百者,百夫洫上之塗也。
兩百夫之閑而有洫,洫上有塗。
兩千夫之閑而有浍,浍上有道,所謂阡也。
洫橫則浍縱,塗橫則道縱。
故道在中縱,而左右各十塗皆橫,是謂兩陌閑道,是之謂畷。
郊特牲:飨農及郵表畷。
注雲:郵表畷,謂田畯所以督約百姓于井閑之處。
引詩為下國畷郵。
按畷之言綴也,衆塗所綴也。
于此為田畯督約百姓之處,若街彈室者然,曰郵表畷。
百廣六尺。
百字各本無,今補。
所以知必有百者,鄭注周禮雲:徑容牛馬,畛容大車,塗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軌者,徹也。
考工記曰:徹廣六尺。
塗容一軌,是陌容六尺也。
道容二軌,是阡容丈二尺也。
許隻言陌之廣,使徑畛道路之廣皆可意知。
從田叕聲。
陡劣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畛zhěn 注解:井田閑百也。
井田閑者,謂十夫閑也。
兩十夫之閑猶井閑也。
徑畛塗道路皆可謂之陌阡,故曰井田閑陌。
遂人曰: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周頌曰:徂隰徂畛。
毛傳曰:畛,埸也。
按埸者,疆埸也。
信南山疆埸有瓜是也。
古隻作易。
左傳曰:封畛土略。
謂疆界。
從田□聲。
之忍切。
十二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畤zhì 注解:天地五帝所基止祭地也。
止依韻會正,下基也。
以基止釋畤,以疊韻為訓也。
所基止祭地謂祭天地五帝者,立基止于此而祭之之地也。
畤不見于經,秦人因周制垗五帝于四郊,依附為之。
垗字音訛,遂制畤字耳。
考封禅書:秦襄公居西垂,作西畤,祠白帝。
其後文公都汧,作鄜畤,郊祭白帝。
其後德公居雍。
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靑帝。
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
作下畤,祭炎帝。
獻公作畦畤栎陽,祀白帝。
漢高祖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按密上下三畤及鄜畤及北畤,謂之雍五畤,祭靑黃赤白黑五帝之地也。
先言天地者,秦時謂五帝卽天地。
故曰唯雍四畤,上帝為尊。
秦之郊見卽祭畤也。
從田寺聲。
周市切。
一部。
右扶風雝有五畤。
地理志右扶風雍下曰:有五畤。
按雍隻有四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也。
史記雍五畤,漢志右扶風有五畤,葢兼鄜縣之鄜畤祀白帝而言。
鄜雖屬左馮翊,而馮翊、扶風故皆内史地,故得統偁之。
史記于高祖未立北畤前曰雍四畤,葢亦謂密、上、下、鄜四畤。
是以四畤上親郊見,而西畤、畦畤上不親往。
别白言之也。
好畤、鄜畤皆黃帝時築。
築各本作祭。
今依韻會訂。
封禅書曰:自未作鄜畤也。
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
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
葢黃
禹貢:五百裡甸服。
周語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韋注雲:邦内,謂天子畿内千裡之地。
商頌曰:邦畿千裡,惟民所止。
王制曰:千裡之内曰甸,京邑在其中央。
故夏書曰:五百裡甸服。
則古今同矣。
甸,王田也。
服,服其職業也。
自商以前,邦畿内為甸服。
武王克殷,周公緻大平。
因禹所弼除甸内,更制天下為九服。
千裡之内謂之王畿,王畿之外曰侯服,侯服之外曰甸服。
祭謀父谏穆王稱先王之制,猶以王畿為甸服者,甸古名,世俗所習也。
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裡以為甸服是也。
周禮亦以蠻服為要服,足以相況也。
按周制王畿千裡,不在九服,而亦未嘗不從古曰甸服也。
若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
鄭雲甸之言乘也,讀如維禹敶之之敶。
别一義。
毛詩:維禹甸之。
傳曰:甸,治也。
從勹田。
各本作從田,包省。
小徐作包省聲。
今正。
勹,裹也。
布交切。
甸之外九服重重勹之,故從勹田。
堂練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畿jī 注解:天子千裡地。
卽天子五百裡内田也。
五百裡自其一面言,千裡自其四面言,為方百裡者百也。
商頌:邦畿千裡。
傳曰:畿,疆也。
大司馬九畿注曰:畿猶限也。
□逮近言之則言畿。
逮字依小徐本。
逮者,及也。
九畿注曰:故書畿為近。
鄭司農雲:近當言畿。
按故書作近,猶他書叚圻作畿耳。
許言以逮近言之則曰畿者,謂畿冣近天子,故稱畿,畿與近合音冣切。
古惟王畿偁畿,甸服外無偁畿者。
至周而侯、甸、男、采、衛、蠻、夷、鎭、藩皆曰畿,直以其遞相傳近轉移叚借名之,非古也。
故許以近釋畿。
畿之言垠也,故亦作圻。
邶風:薄送我畿。
傳曰:畿,門内也。
謂門限也。
小雅:如畿如式。
傳曰:畿,期也。
禮記:丹漆雕畿。
注曰:畿,圻堮也。
古幾畿通用。
從田,幾省聲。
形聲中包會意。
巨衣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畦qí 注解:田五十畮曰畦。
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王逸注:五十畞曰畦。
蜀都賦劉注曰:楚辭倚沼畦瀛。
王逸曰:瀛,澤中也。
班固以為畦,田五十畞也。
此葢班固釋畦留夷之語:今俗本文□逸之。
按孟子曰:圭田五十畞。
然則畦從圭田會意兼形聲與。
又用為畦畛。
史記:千畦姜韭。
韋昭曰:畦猶壟也。
從田圭聲。
戶圭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畹wǎn 注解:田三十畮曰畹。
大徐本三作二,誤。
魏都賦:下畹高堂。
張注雲:班固曰畹,三十畞也。
此葢孟堅離騷章句滋蘭九畹。
之解也。
王注乃雲十二畞曰畹,或曰田之長為畹,恐非是。
從田宛聲。
于阮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畔pàn 注解:田界也。
田畍者,田之竟處也。
左傳:子産曰: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一夫百畞,則畔為百畞之界也。
引申為凡界之偁。
或叚泮為之。
氓詩曰:隰則有泮。
傳曰:泮,坡也。
直卽陂。
箋雲:泮讀畔。
畔,涯也。
經典多借為叛字。
論語:佛肸以中牟畔。
大雅:無然畔援。
傳曰:無是畔道,無是援取。
從田半聲。
薄半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界jiè 注解:竟也。
竟俗本作境。
今正。
樂曲盡為竟。
引申為凡邊竟之偁。
界之言介也。
介者,畫也。
畫者,介也。
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介界古今字。
爾雅曰:疆,界,垂也。
按垂,遠邊也。
從田介聲。
形聲中有會意。
古拜切。
十五部。
此篆上田下介。
小徐舊本、五經文字、篇、韻、漢碑可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ɡǎnɡ 注解:竟也。
竟俗本作境。
今正。
一曰百也。
百,今之陌字。
趙魏謂百為□。
方語也。
從田亢聲。
古朗切。
十部。
按此古朗今訛古郞,因諱朗改為郞也。
鼎臣時未嘗諱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畷zhuì 注解:□百閑道也,百者,百夫洫上之塗也。
兩百夫之閑而有洫,洫上有塗。
兩千夫之閑而有浍,浍上有道,所謂阡也。
洫橫則浍縱,塗橫則道縱。
故道在中縱,而左右各十塗皆橫,是謂兩陌閑道,是之謂畷。
郊特牲:飨農及郵表畷。
注雲:郵表畷,謂田畯所以督約百姓于井閑之處。
引詩為下國畷郵。
按畷之言綴也,衆塗所綴也。
于此為田畯督約百姓之處,若街彈室者然,曰郵表畷。
百廣六尺。
百字各本無,今補。
所以知必有百者,鄭注周禮雲:徑容牛馬,畛容大車,塗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軌者,徹也。
考工記曰:徹廣六尺。
塗容一軌,是陌容六尺也。
道容二軌,是阡容丈二尺也。
許隻言陌之廣,使徑畛道路之廣皆可意知。
從田叕聲。
陡劣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畛zhěn 注解:井田閑百也。
井田閑者,謂十夫閑也。
兩十夫之閑猶井閑也。
徑畛塗道路皆可謂之陌阡,故曰井田閑陌。
遂人曰: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周頌曰:徂隰徂畛。
毛傳曰:畛,埸也。
按埸者,疆埸也。
信南山疆埸有瓜是也。
古隻作易。
左傳曰:封畛土略。
謂疆界。
從田□聲。
之忍切。
十二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田部 标題:畤zhì 注解:天地五帝所基止祭地也。
止依韻會正,下基也。
以基止釋畤,以疊韻為訓也。
所基止祭地謂祭天地五帝者,立基止于此而祭之之地也。
畤不見于經,秦人因周制垗五帝于四郊,依附為之。
垗字音訛,遂制畤字耳。
考封禅書:秦襄公居西垂,作西畤,祠白帝。
其後文公都汧,作鄜畤,郊祭白帝。
其後德公居雍。
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靑帝。
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
作下畤,祭炎帝。
獻公作畦畤栎陽,祀白帝。
漢高祖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按密上下三畤及鄜畤及北畤,謂之雍五畤,祭靑黃赤白黑五帝之地也。
先言天地者,秦時謂五帝卽天地。
故曰唯雍四畤,上帝為尊。
秦之郊見卽祭畤也。
從田寺聲。
周市切。
一部。
右扶風雝有五畤。
地理志右扶風雍下曰:有五畤。
按雍隻有四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也。
史記雍五畤,漢志右扶風有五畤,葢兼鄜縣之鄜畤祀白帝而言。
鄜雖屬左馮翊,而馮翊、扶風故皆内史地,故得統偁之。
史記于高祖未立北畤前曰雍四畤,葢亦謂密、上、下、鄜四畤。
是以四畤上親郊見,而西畤、畦畤上不親往。
别白言之也。
好畤、鄜畤皆黃帝時築。
築各本作祭。
今依韻會訂。
封禅書曰:自未作鄜畤也。
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
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
葢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