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部分

關燈
舌以柔而存。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從舌非無意也。

    私列切。

    十五部。

    《論語》曰:“絬衣長,短右袂。

    ”鄉黨篇文。

    今論語絬衣作□裘。

    衣部曰:□,私服也。

    然則論語自訓私服,而作絬者,同音叚借也。

    許偁之者,說六書之叚借也。

    如□,人姓也。

    而偁無有作□。

    堋,喪葬下土也。

    而偁堋淫于家。

    尚書叚□為好,叚堋為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累léi 注解:綴得理也。

    綴者,合箸也。

    合箸得其理,則有條不紊,是曰累。

    樂記曰:累累乎端如貫珠。

    此其證也。

    一曰大索也。

    論語作缧,字之誤。

    注雲:黑索也。

    亦誤作累,如孟子系累其子弟是。

    亦作羸,如易大壯羸其角,馬雲大索也。

    鄭、虞作累。

    引申之,不以罪死曰累,見楊雄反離騷注。

    從纟畾聲。

    畾聲卽靁省聲也。

    力追切。

    十五部。

    按累絫二字大不同。

    累在十五部,大索也。

    其隸變不得作累。

    絫在十六部,增也。

    引申之延及也。

    其俗體作累,古所不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缡lí 注解:□絲介□也。

    介者,書也。

    謂以絲介書□閑為飾也。

    葢卽周禮之繶絇。

    從纟離聲。

    力知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ɡōu 注解:刀劍缑也。

    廣韻曰:刀劍頭纏絲為缑也。

    按謂人所把處如人之喉然。

    從纟矦聲。

    古侯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繄yī 注解:□衣也。

    所以韬□者,猶盛弓弩矢器曰醫也。

    叚借為語□。

    左傳: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毛詩:伊可懷也。

    箋雲:伊當作繄。

    繄猶是也。

    從纟殹聲。

    烏雞切。

    十五部。

    一曰赤黑色缯。

    赤當依玉篇作靑。

    巾車:王後安車,雕面繄總。

    注曰:繄讀為凫鹥之鹥。

    鹥總者,靑黑色,以缯為之。

    鄭司農說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縿shān 注解:旌旗之遊所屬也。

    各本失所屬二字。

    今補。

    □部曰:遊,旌旗之流也。

    周禮巾車注雲:正幅為糁,遊則屬焉。

    正義曰:正幅為縿,爾雅文。

    又觐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為縿。

    唐後爾雅奪正幅為縿四字,邢疏不能考補。

    縿是旌旗之體,遊則屬焉。

    故孫炎注曰:為旒于縿。

    郭璞曰:縿,衆旒所箸。

    戴先生曰:遊箸縿垂者也。

    交龍鳥隼之屬皆畫于縿。

    爾雅曰:纁帛縿。

    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绛。

    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觐禮、明堂位、考工記。

    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

    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遊長曳地。

    毛詩:素絲纰之,大夫旌旗之遊亦維持之也。

    遊屬于縿而統于縿。

    然□部遊下不雲旌旗之縿也。

    則知縿下□不雲旌旗之遊。

    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

    從纟參聲。

    所銜切。

    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徽huī 注解:衺幅也。

    卽詩之邪幅也。

    傳曰:邪幅,偪也。

    所以自偪束也。

    箋雲:邪幅,如今行縢也。

    偪束其胫,自足至厀。

    按内則謂之偪,許雲謂之徽,未見所出,葢猶蔽厀謂之袆與。

    釋诂曰:徽,善也,止也。

    大雅箋雲:美也。

    自偪束之義文引申也。

    一曰三糾繩也。

    三糾,謂三合而糾之也。

    丩部曰:糾,三合繩。

    易系用徽纆。

    劉表曰:三股曰徽,□股曰纆。

    一說糾本三股,三糾當為九股。

    從纟,微省聲。

    許歸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biē 注解:扁緒也。

    見縧下。

    一曰弩要,俗作□。

    鈎帶。

    從纟□聲。

    □者,籒文折字。

    并列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紉rèn 注解:單繩也。

    單各本及集韻作繟,非其義。

    李文仲字鑒作繹。

    今依廣韻,佩觿作單。

    太平禦覽引通俗文曰:合繩曰糾,單展曰紉,織繩曰辮,大繩曰絚。

    釋玄應引字林單繩曰紉。

    單對合言之。

    凡言綸言糾皆合三股二股為之,紉則單股為之。

    玉篇曰:紉,繩縷也,展而續之。

    方言曰:□,□,續也。

    楚謂之紉。

    葢單股必以他股連接而成。

    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

    注:紉,索也。

    内則:紉針請補綴。

    亦謂線接于針曰紉。

    從纟刃聲。

    女鄰切。

    古音在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繩shénɡ 注解:索也。

    索下雲:繩也。

    艹有莖葉,可作繩索也,故從□纟。

    繩可以縣,可以束,可以為閑,故釋訓曰:兢兢,繩繩,戒也。

    周南傳曰:繩繩,戒愼也。

    從纟,蠅省聲。

    食陵切。

    蠅字入黾部者,謂其蟲大腹如黾類也。

    故蠅以黾會意,不以黾形聲。

    繩為蠅省聲,故同在古音弟六部。

    黾則古音如芒,在弟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zhēnɡ 注解:□未萦繩。

    未萦繩,謂未重疊繞之如環者。

    纡者,诎也,少少诎曲之而已。

    将萦繩先诎曲之。

    引申為凡纡曲之偁。

    士喪禮:陳襲事于房中,西領南上不綪。

    注雲:綪讀為□。

    □,屈也。

    江沔之閑謂萦收繩索為□。

    按許纡下一曰萦也,此卽江沔之閑語也。

    此雲纡未萦繩,用诎訓也。

    凡器物曲陳之皆曰□。

    一曰急弦之聲。

    聲□然也。

    從纟争聲。

    讀若旌。

    側莖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萦yínɡ 注解:收卷也。

    卷居轉切。

    各本作韏,非也。

    今依韻會、玉篇正。

    凡舒卷字,古用厀曲之卷。

    今用氣勢之卷,非也。

    收卷長繩,重疊如環,是為萦。

    于營切。

    今俗語尚不誤。

    詩周南:葛藟萦之。

    傳曰:萦,旋也。

    從纟,熒省聲。

    于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絇qú 注解:纑繩絇也。

    纑者,布縷也。

    繩者,索也。

    絇,糾合之謂。

    以讀若鸠知之,謂若纑若繩之合少為多皆是也。

    廣韻:絇,九遇切。

    絲絇也。

    唐會眞記崔氏書曰:奉寄采絲一絇。

    元稹詩曰:棼絲不成絇。

    正讀九遇切。

    是唐人多用此語。

    若屦絇,禮經及禮記皆作絇。

    周禮作句。

    鄭雲:箸舄屦之頭以為行戒。

    句當為絇。

    聲之誤也。

    玉裁按許不言屦飾,但言纑繩絇。

    許意屦絇字當從周禮作句為正,取拘止之意。

    從纟句聲。

    讀若鸠。

    古音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