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部分

關燈
于門。

    □而殺之。

    玉篇所引如是。

    今左傳作批,俗字也。

    從手□聲。

    匹齊切。

    十五部。

    俗作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攪jiǎo 注解:亂也。

    毛傳同。

    從手覺聲。

    古巧切。

    古音在三部。

    《詩》曰:“祇攪我心。

    ”小雅何人斯文。

    隻,各本訛作祇,誤。

    我行其野傳曰:隻,适也。

    唐人凡此訓必從衣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搑rǒnɡ 注解:推搗也。

    漢書:而仆又茸以蠶室。

    師古曰:茸音人勇反,推也。

    謂推緻蠶室之中也。

    如顔說,則茸者搑之叚借字。

    從手茸聲。

    而隴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撞zhuànɡ 注解:卂搗也。

    卂者,疾也。

    從手童聲。

    宅江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yīn 注解:就也。

    □與因音義同,今則因行而□廢矣。

    從手因聲。

    于眞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扔rēnɡ 注解:□也。

    □,各本作因,今正。

    扔與仍音義同。

    老子曰: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從手乃聲。

    如乘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括kuò 注解:絜也。

    絜者,麻一端也。

    引申為絜束之絜,凡物圍度之曰絜。

    賈子度長絜大是也。

    束之亦曰絜。

    凡經言□髪者,皆謂束髪也。

    髟部曰:□者,絜髪也。

    然則束髪曰□。

    □為凡物緫會之偁。

    毛詩傳曰:□,至也。

    其引申之義也。

    易□囊,借為□字也。

    從手□聲。

    古□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抲hē 注解:抲,此複舉字之未□者。

    撝也。

    從手可聲。

    虎何切。

    十七部。

    《周書》曰:“盡執,抲。

    ”小徐本抲下有獻字,葢誤衍。

    酒诰文。

    今尚書抲作拘,字之誤也,此如許所言苛之字止句也,後漢書郡國志菏水訛為苟水正同。

    周書當盡執為逗。

    下雲抲以歸于周,謂指撝以歸于周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擘bò 注解:撝也。

    禮記:燔黍捭豚。

    釋文雲:捭,十麥反。

    注作擗,又作擘,皆同。

    按卑聲、辟聲皆在十六部,故記作捭,注作擘。

    今注亦作捭矣。

    擘豚,謂手裂豚肉也。

    又周禮瓬人注曰:薜讀如藥黃檗之檗,破裂也。

    按薜乃擘之叚借。

    西京賦雲:剖析豪厘,擘肌分理。

    李善引周禮注作擘,豈其所據與今不同欤。

    内則曰:塗皆幹擘之。

    喪大記:絞一幅不辟。

    内則:麕為辟雞。

    皆假辟為擘也。

    若孟子以仲子為巨擘。

    巨擘,謂手大指也。

    凡大指主開,飾四指主合,故謂之巨擘。

    從手辟聲。

    博戹切。

    十六部。

    今俗語謂裂之曰擘開,其字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撝huī 注解:裂也。

    易:撝謙。

    馬曰:撝猶離也。

    按撝謙者,溥散其謙,無所往而不用謙,裂義之引申也。

    曲禮:為國君削瓜者華之。

    注曰:華,中裂之也。

    華音如花,撝古音如呵,故知華卽撝之叚借也。

    從手為聲。

    許歸切。

    按歸必是規字之誤,此字必在五支,不得入八微也。

    古音在十七部。

    一曰手指撝也。

    叙曰:比類合□,以見指撝。

    易撝謙注曰:指撝皆謙。

    凡指撝當作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捇huò 注解:裂也。

    周禮有赤犮氏,注雲:亦犮猶捇拔也。

    捇拔,葢漢時有此語。

    從手赤聲。

    呼麥切。

    釋文采昔反。

    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扐lè 注解:《易》□再扐而後卦。

    易擊辭傳文也。

    卦,今易作挂。

    釋文雲:京作卦,雲再扐而後布卦。

    葢許同京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

    虞翻曰:奇,所挂一策。

    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

    取奇以歸扐,扐幷合挂左手之小指。

    為一扐,則似閏月定四時成歲,故歸奇于扐以象閏者也。

    已一扐,複分挂如初揲之。

    歸奇于初扐,幷挂左手次小指閑。

    為再扐,則再閏也。

    雙分扐揲之如初,而挂左手第三指閑。

    成一變,則布卦之一爻。

    謂已二扐,又加一為三,幷重合前二扐為五歲,故五歲再閏。

    再扐,而後挂。

    據虞則字作挂者,謂再為分二挂一。

    或作卦者,謂于此起卦爻。

    皆可通也。

    凡數之餘曰扐。

    王制:祭用數之仂,喪用三年之仂。

    鄭皆以為數之什一。

    仂、扐葢同字。

    考工記雲:以其圍之阞捎其薮。

    假阞為之。

    鄭以為三分之一。

    然則權度多少中其節謂之扐,無定數也。

    從手力聲。

    盧則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技jì 注解:巧也。

    工部曰:巧者,技也。

    二篆為轉注。

    古多叚伎為技能字。

    人部曰:伎,與也。

    從手支聲。

    渠绮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