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部分

關燈
ave 注解:□也。

    □,各本作□,小徐本及集韻、類篇、廣韻作批,今正。

    批者,□之訛。

    □者,□之訛也。

    手部□、□二篆義别。

    □下雲:一曰□搣頰旁也。

    與此曰搣□也相為轉注。

    廣韻、玉篇皆曰:搣者,摩也。

    然則搣頰旁者,謂摩其頰旁,養生家之一法,故莊子曰靜默可以補病,□□可以休老。

    □□卽□搣之叚借字。

    一本作揃搣。

    釋文引字林搣,□也。

    千米反。

    □亦□之誤。

    若作批,則□之俗字,訓反手擊也,尤誤。

    〇按廣韻、玉篇雲:摩也。

    此字本義。

    廣韻又曰:批也。

    批卽□之誤。

    又曰:捽也。

    捽卽□之解也。

    又雲:手拔也。

    玉篇雲:莊子雲揃搣,拔除也。

    是皆用師古急就篇注而誤。

    葢訓诂之難如此。

    從手烕聲。

    亡列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zǐ 注解:捽也。

    捽之訓在下。

    按□應書□引說文□,撠也。

    撠,居逆反。

    謂撠,撮取也。

    又引通俗文掣挽曰□。

    按□應本較今本為長。

    但許本無撠,隻用□,是亦以俗字改許書也。

    從手此聲。

    側氏切。

    十五、十六部。

    此與下手上此字義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揤jí 注解:捽也。

    從手卽聲。

    子力切。

    古音在十二部。

    魏郡有揤裴矦國。

    漢地理志作卽。

    王子矦表作揤。

    據此則今本地理志誤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捽zuó 注解:持頭發也。

    金日磾傳:日磾捽胡,□何羅殿下。

    孟康曰:胡音互。

    捽胡,若今相僻卧輪之類也。

    晉灼曰:胡,頸也。

    捽其頸而□殿下也。

    從手卒聲。

    昨沒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撮cuō 注解:四圭也。

    漢律曆志曰: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

    按廣韻圭下雲:孟子曰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

    孟子卽孟康。

    經典釋文序□有孟子注老子二卷,或曰孟康也。

    康字公休。

    孫子筭經: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

    說與孟異。

    本艹序例曰:凡散藥有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

    一撮者,四刀圭也。

    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

    此葢醫家用四圭為撮之說,可相發明。

    從手最聲。

    倉括切。

    十五部。

    亦二指撮也。

    大徐作一曰兩指撮也。

    按許此别為一義。

    而應仲遠注漢雲: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

    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不說是二義。

    三指所撮為四圭,則四圭甚少,殆卽孫子所謂六粟為圭乎。

    二十四粟,三指可撮也。

    小徐本作二指,二疑三之誤,大徐本又改為兩耳。

    圭者,瑞玉,上圜下方,故應雲自然之形,陰陽之始。

    易之數,陰變于六,故六粟曰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jú 注解:撮也。

    此蒙三指撮而言,不蒙四圭也。

    從手,□省聲。

    居六切。

    三部。

    按字之同音者有三。

    此謂三指撮也。

    臼,謂叉手也。

    匊,謂在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摕dì 注解:撮取也。

    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

    有司徹:乃摭于魚臘俎。

    俎釋三個,其餘皆取之。

    古文摭為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

    俗本作今文摭為揲者,非也。

    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依古文為是。

    西京賦:摕飛鼯。

    亦謂撮取。

    薜解雲:捎取之也。

    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

    揥當是摕之誤。

    今俗語雲捎帶者,當作摕。

    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

    謂讀若螮也。

    都計切。

    十五部。

    經典釋文之舌切。

    李善大結切。

    □,摕或從□從示。

    葢從□而示聲。

    □手急持人也。

    其義有别。

    廣韻不雲二形一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捊póu 注解:引埾也。

    埾,各本作取,今正。

    詩釋文作埾,今本訛為取土二字,非也。

    埾義同聚。

    引埾者,引使聚也。

    玉篇正作引聚也。

    大雅:捄之陑陑。

    傳曰:捄,虆也。

    陑陑,眔也。

    箋雲:捄,捊也。

    度,□也。

    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

    賓筵之仇,鄭讀為□。

    此捄,鄭釋為捊。

    皆于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

    常棣:原隰裒矣。

    傳雲:裒,聚也。

    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

    裒者,捊之俗。

    易:君子以裒多益寡。

    鄭、荀、董、蜀才作捊,雲取也。

    此重引,故但言取也。

    從手孚聲。

    步侯切。

    三部。

    《詩》曰:“原隰捊矣。

    ”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抱,捊或從包。

    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

    後人用抱為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揜yǎn 注解:自關以東取曰揜。

    取上俗本有謂字,今依宋本。

    方言曰:掩、□,取也。

    自關而東曰掩。

    自關而西曰□,或曰抯。

    按許所據方言葢作揜。

    李善注子虛、上林賦引方言亦作揜也。

    今廣雅掩,取也。

    字作掩。

    從手弇聲。

    衣檢切。

    七部。

    一曰覆也。

    弇,葢也。

    故從弇之揜為覆。

    凡大學揜其不善,中庸誠不可揜皆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授shòu 注解:予也。

    予者,推予也。

    象相予之形。

    從手受,手付之,令其受也。

    故從手受。

    受亦聲。

    殖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承chénɡ 注解:奉也。

    受也。

    □部曰:奉者,承也。

    是二篆為轉注也。

    □部曰:受者,相付也。

    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

    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劎皆相付之訓也。

    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

    此叚承為□也。

    從手卪□。

    合三字會意。

    署陵切。

    六部。

    〖注〗□,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