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部分

關燈
注解:鲋魚也。

    鲋見易、禮。

    鄭注易曰:鲋魚微小。

    虞翻曰:鲋,小鮮也。

    王□注大招及廣雅皆雲:□,鲋也。

    從魚付聲。

    符遇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qínɡ 注解:□魚也。

    尚書大傳曰:大都□魚。

    鄭注:大都,明都。

    □魚,今江南以為鮑。

    從魚巠聲。

    仇成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jì 注解:□魚也。

    今人所常食也。

    從魚□聲。

    資昔切。

    十六部。

    按或作鰿,責聲亦十六部也。

    或作鲫,非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鲡lí 注解:鲡魚也。

    此卽今人謂鳗為鳗鲡之字也。

    與鳢□鯉皆不同。

    類篇雲:小鲖也。

    此用郭注爾雅語。

    從魚麗聲。

    郞兮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鳗mán 注解:鳗魚也。

    亦二篆相比近,而不言為一。

    葢許于此等在疑信之閑。

    從魚曼聲。

    母官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鳠huà 注解:鳠魚也。

    郭注釋魚曰:鳠佀鲇而大,白色。

    按今江中多有之,俗訛為回魚,聲之誤耳。

    水經注:沔陽縣度口水有二源,一曰淸檢,一曰濁檢。

    淸水出鳠,濁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

    華陽國志鳠訛為□。

    從魚蒦聲。

    胡化切。

    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魾pī 注解:大鳠也。

    其小者名鮡。

    見釋魚。

    丕訓大,此會意兼形聲也。

    爾雅鲂魾,亦謂鲂之大者為魾。

    從魚丕聲。

    敷悲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鳢lǐ 注解:鳠也。

    釋魚、毛傳鳢鲩為一。

    許鳢鳠為一。

    各有所受之也。

    從魚豊聲。

    盧啟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huà 注解:鳢也。

    廣韻曰:□似鲇。

    與說文合。

    從魚果聲。

    胡瓦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鲿chánɡ 注解:揚也。

    揚,各本從木者,誤。

    魚麗傳曰:鲿,揚也。

    陸疏曰:今黃頰魚也。

    似燕頭魚身,形厚而長大,頰骨正黃,魚之大而有力解飛者。

    徐州人謂之揚。

    按山海經之鳡,郭雲黃頰魚也。

    從魚嘗聲。

    市羊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鱏xún 注解:鱏魚也。

    郭景純說:鲔卽鱏也。

    許意不尒,故二篆割分異處。

    劉注蜀都賦曰:鱏魚出江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

    亦與陸玑所說鲔狀正同。

    鱏今字作鲟,見陳藏器本艹。

    從魚□聲。

    餘箴切。

    七部。

    師古曰:今俗語讀尋。

    《傳》曰:“伯牙鼓琴,鱏魚出聽。

    ”傳曰者,諸書多有之,不定為何書也。

    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

    傳意謂大魚耳。

    淫者,大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鲵ní 注解:剌魚也。

    剌,盧達切。

    或作刺者,誤。

    剌魚者,乖剌之魚。

    謂其如小兒能緣木。

    史、漢謂之人魚。

    釋魚曰:鲵大者謂之鰕。

    郭雲:今鲵魚似鲇,四腳,前似彌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别名鰕。

    按此魚見書傳者不下數十處,而人不之信,少見則多怪也。

    餘在雅州親見之。

    廣雅:魶,鲵也。

    亦謂此。

    集韻有□字,剌之俗。

    從魚兒聲。

    形與聲皆如小兒,故從兒。

    舉形聲關會意也。

    五雞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鳛xí 注解:鳅也。

    見釋魚。

    郭雲:今泥鳅。

    按山海經之鳛魚,别是一物。

    從魚習聲。

    似入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鳅qiū 注解:鳛也。

    從魚酋聲。

    七由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鲩huàn 注解:鲩魚也。

    釋魚:鳢,鲩也。

    毛傳同。

    許于鳢下雲鳠也,不雲鲩也。

    故鲩篆割分異處。

    葢其所傳不同。

    鲩鯶古今字。

    今人曰鯶子,讀如混,多食之。

    從魚完聲。

    戸版切,舊音也。

    十四部。

    又胡本切。

    今音也。

    音轉而形改為鯶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魠tuō 注解:哆口魚也。

    哆者,張口也。

    上林賦:鰅鰫□魠。

    郭注:魠,鳡也。

    一名黃頰。

    郭語恐非許意。

    傥是黃頰,則當與鲿為伍。

    廣雅曰:魧,□,魠也。

    以魠為名,取開袥之意。

    從魚乇聲。

    他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鮆jì 注解:刀魚也。

    □而不食,各本作飲而不食刀魚也,今依韻會本。

    漢書貨殖傳顔注正如此,下多者字。

    刀魚,今人語尚如此,以其形像刀也。

    俗字作鱽。

    尚書大傳有魚刀,葢卽此。

    飲而不食,故其形纖削而味淸隽。

    春出江中,人多食之。

    山海經雲:苕水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

    郭雲: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太湖中今饒之。

    郭不系江系太湖者,以經雲具區也。

    今太湖中尚時有之。

    又按釋魚鮤鱴刀,郭雲:今之鮆魚。

    亦呼鱽魚。

    郭說葢非。

    鄭注周禮薶物為鱴刀,含漿之屬。

    鱴刀、含漿必皆蚌蛤之類,故謂之薶物。

    不得因一刀字附會也。

    ○周禮正義雲:孫注爾雅刀魚與鱴别。

    然則孫鮤鱴為逗,刀為句。

    郭葢同。

    九江有之。

    九江謂岷江東至于醴以下也。

    從魚此聲。

    徂禮切。

    十五、十六部。

    漢書音義曰:楚人言荠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鮀tu&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