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部分

關燈
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缢于薳澨。

    服□或謂之邑,又謂之地。

    京相璠、杜預亦雲:水際及邊地名也。

    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閑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

    從水筮聲。

    筮水篆作□。

    時制切。

    十五部。

    《夏書》曰:“過三澨。

    ”禹貢文。

    水經曰: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

    郦注雲: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别山阪。

    故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鹹以為三澨水名也。

    惟許愼說異。

    按水經釋為地,與許合。

    水經者,或謂桑欽所作。

    然則許正用孔氏古文尚書說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津jīn 注解:水渡也。

    商書微子曰:若涉大水其無津。

    俗本妄增涯字。

    按經傳多假借津為□潤字,周禮其民黑而津是。

    從水□聲。

    将鄰切。

    十二部。

    隸省作津。

    □,古文津,從舟淮。

    按當是從舟,從水,進省聲。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淜pínɡ 注解:無舟渡河也。

    小雅傳曰:徒涉曰馮河,徒搏曰暴虎。

    爾雅釋訓、論語孔注同。

    淜正字,馮假借字。

    從水朋聲。

    皮冰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hénɡ 注解:小津也。

    謂渡之小者也,非地大人衆之所。

    小一作水,非。

    從水橫聲。

    戸孟切。

    按玉篇戸□切為長。

    古音在十部。

    一曰□船渡也。

    方言曰:方舟謂之□。

    郭雲:楊州人呼渡津舫為杭。

    荊州人呼□,音橫。

    廣雅:□,筏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泭fū 注解:編木□渡也。

    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傳曰:方,泭也。

    卽釋言之舫,泭也。

    爾雅字多從俗耳。

    釋水曰: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方言曰:泭謂之□。

    □謂之筏。

    筏,秦晉之通語也。

    廣韻曰:大曰□,曰筏。

    小曰泭。

    按論語乘桴于海,假桴為泭也。

    凡竹木蘆葦皆可編為之。

    今江蘇,四川之語曰□。

    從水付聲。

    芳無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渡dù 注解:濟也。

    上文濟篆下無此義,此補見。

    邶風傳曰:濟,渡也。

    方言曰:過度謂之涉濟。

    凡過其處皆曰渡假。

    借多作度。

    天體三百六十五度,謂所過者三百六十五也。

    從水度聲。

    徒故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沿yán 注解:緣水而下也。

    禹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鄭本沿作松,字之誤也。

    馬本作均,依今文尚書也。

    均者,沿之假借字。

    如三年問反巡過其故鄉。

    荀卿巡作鉛,假鉛為巡,其理一也。

    從水□聲。

    與專切。

    十四部。

    □古文沇。

    《春秋傳》曰:“王沿夏。

    ”左傳昭十三年曰:王沿夏,将欲入鄢。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泝sù 注解:逆流而上曰□洄。

    秦風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

    順流而涉曰遡遊。

    釋水同,涉作下。

    □向也。

    向當作鄉。

    淺人所改也。

    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不作向。

    中庸素隐注曰:素讀為攻城攻其所傃之傃。

    傃猶鄉也。

    按遡者,從其朔。

    傃者,從其素。

    故字從朔,從素。

    水欲下,違之而上也。

    此釋洄字之義。

    洄違疊韻。

    從水□聲。

    桑故切。

    五部。

    遡,□或從辵朔。

    朔亦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洄huí 注解:□洄也。

    從水回聲。

    以形聲包會意。

    戸灰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泳yǒnɡ 注解:潛行水中也。

    周南:不可泳思。

    釋水、毛傳皆曰:潛行為泳。

    下文雲潛,涉水也。

    涉,徒行厲水也。

    從水永聲。

    為命切。

    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潛qián 注解:涉水也。

    上文雲潛行水中,對下文浮行水上言之。

    邶風傳雲:由厀以上為涉。

    然則言潛者,自其厀以下□于水言之,所謂泳也。

    左傳哀十七年:越子以三軍潛涉。

    又按潛汓等字,後人不甚分明。

    若水經注江水篇雲:有潛客泳而視之,見水下有兩石牛。

    此則謂潛全□水中矣。

    一曰藏也。

    此今日通行義。

    釋言曰:潛,深也。

    方言曰:潛,涵,沈也。

    從水朁聲。

    昨鹽切。

    七部。

    一曰漢為潛。

    釋水文。

    劉逵注蜀都賦雲:禹貢梁州,沲潛旣道。

    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大穴中,通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伏水。

    舊說雲禹貢潛水也。

    郭樸爾雅音義同此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淦ɡàn 注解:水入船中也。

    水入船中,必由朕而入。

    淦者,浸淫随理之意。

    從水金聲。

    古暗切。

    古音在七部。

    一曰泥也。

    謂塗泥。

    汵,淦或從今。

    今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泛fàn 注解:浮也。

    邶風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上泛謂泛泛,浮皃也。

    下泛當作泛,浮也。

    泛泛古同音,而字有區别如此。

    左傳僖十三年:泛舟之役。

    亦當作泛。

    從水乏聲。

    孚梵切。

    古音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汓qiú 注解:浮行水上也。

    若今人能劃水者是也。

    列子曰:習于水,勇于泅。

    從水子。

    子猶小也。

    浮于水上,望之甚小也。

    似由切。

    三部。

    古文或□汓為□字。

    此古文小篆之别也。

    其義其音其形皆别矣。

    按善水者或□或浮皆無不可,則不妨同字同音也。

    泅,汓或從囚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砅lì 注解: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