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部分

關燈
恒山也,在今直□省定州曲陽縣。

    中大室。

    大各本作泰,今正。

    古書大字,俗或讀他葢切。

    改為太,又改為泰,葢不可□正矣。

    爾雅曰:嵩高為中嶽。

    封禅書,郊祀志皆曰:中嶽,嵩高也。

    按禹貢曰外方,左傳曰大室,國語曰崇山,崇之字亦作崈,亦作嵩,故崇山亦曰崈高山,亦日嵩高山。

    地理志:颍川郡崈高縣武帝置,以奉大室山,是為中嶽。

    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也。

    大室,崇高錯舉。

    可見一山數名,卽河南,河南府登封縣北之嵩山也。

    王者之所□巡狩所至。

    □,用也。

    王者所用至此而巡狩也。

    巡狩者,巡所守也。

    天子适諸侯曰:巡狩,按堯典。

    二月至于岱宗,五月至于南嶽,八月至于西嶽。

    十有一月至于北嶽。

    不言中嶽也。

    而封禅書,郊祀志述堯典皆雲:中嶽,嵩高也。

    何氏注公羊則偁堯典。

    而補其文曰:還至嵩,如初禮。

    應劭風俗通則曰:中嶽,嵩高也。

    王者所居。

    故不巡焉。

    其說乖異。

    從山獄聲。

    五角切。

    三部。

    嶽,古文。

    象高形。

    今字作嶽。

    古文之變。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岱dài 注解:大山也。

    大作太者,俗改也。

    域中冣大之山,故曰:大山,作太,作泰皆俗。

    釋山曰:泰山為東嶽。

    毛傳曰:東嶽岱。

    堯典,至于岱宗,封禅書,郊祀志曰:岱宗,泰山也。

    禹貢、職方皆曰:岱,在今山東泰安府泰安縣北。

    從山代聲。

    徒耐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dǎo 注解: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

    禹貢、鳥夷、皮服、某氏傳讀為□。

    與馬,鄭注如字不同。

    衛包徑改經為□字。

    非也。

    從山鳥聲,韻會作鳥省聲,非。

    讀若《詩》曰:茑與女蘿。

    小雅頍弁文,都晧切。

    二部。

    玉篇丁了、多老二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峱náo 注解:峱山也,舊奪峱字,也字。

    今補。

    三字句。

    在齊地。

    上文五獄不言在者,人所共知,不待言也。

    齊風還曰:遭我乎峱之閑兮。

    傳曰:峱,峱山也。

    地理志引作嶩。

    師古雲:亦作巎。

    音皆乃高反。

    從山狃聲。

    奴刀切。

    古音在三部。

    《詩》曰:遭我于峱之閑兮。

    今詩于作乎,漢書作虖。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峄yì 注解:葛峄山也,地理志:東海郡下邳,葛峄山在西。

    古文以為峄陽。

    郡國志:下邳國下邳縣葛峄山,本峄陽山,按今在江蘇省淮安府邳州西北六裡,非山東兖州府鄒縣東南二十五裡之釋山也。

    魯頌:□有凫繹。

    傳曰:繹,繹山也。

    左傳:邾文公十遷于繹。

    杜雲:繹,邾邑。

    魯國鄒縣北有釋山。

    哀七年,邾衆□于釋。

    杜雲:繹,邾山也。

    史記:秦始皇上鄒峄山,刻石頌功德。

    地理志:魯國驺縣,峄山在北,此山字作繹。

    從纟不從山,與東海葛峄山字從山不同,史記作鄒峄,漢志作峄山,乃訛字也。

    秦時石刻字作繹。

    在東海下邳,此用永平以前地志也。

    從山睪聲。

    羊益切。

    古音在五部。

    《夏書》曰:峄陽孤桐。

    禹貢靑州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嵎yú 注解:封嵎之山,在吳楚之閑,□芒之國。

    魯語。

    孔子曰:防風氏者,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

    韋雲:封,封山。

    嵎,嵎山。

    在今吳郡永安縣,按據許則封嵎乃一山名耳。

    今封嵎二山在浙江省湖州府武康縣東,實一山也。

    楚當依玉篇作越。

    邑部曰:在夏為防風氏,在殷為汪芒氏,孔子謂防風氏為汪芒氏之君者,以今釋古之例,謂夏之防風氏其國在殷之汪芒氏也。

    從山禺聲。

    噳俱切,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嶷yí 注解:九嶷山也,舜所葬,海内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畍中。

    郭雲:山今在零陵營道縣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雲九疑。

    古者總名其地為蒼梧也。

    在零陵營道,山在今湖南永州府甯遠縣南六十裡,桂陽州藍山縣西南五十裡。

    從山疑聲。

    語其切,一部。

    按諸書多作九疑,惟山海經作嶷,音疑,而郭注亦作九疑。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mín 注解:□山也,禹貢,岷山道江。

    夏本紀作汶山。

    封禅書曰:渎山,蜀之汶山也。

    在蜀湔氐西徼外。

    地理志:蜀郡湔氐道。

    禹貢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郡國志同。

    今四川直□茂州西北有湔氐廢縣,□山在茂州西北五百裡,江水所出,卽隴山之南首。

    連峯千裡不絕,蜀西之山皆□也。

    水部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山,入海。

    從山□聲。

    武巾切。

    古音在十三部。

    按此篆省作崏,□變作汶,作文,作□,作□,俗作□,作岷。

    漢蜀郡有汶江道,漢元鼎六年置,汶山郡亦作文山郡。

    汶文皆卽□字之叚借也。

    考工記:貉踰汶則□,自謂魯北之水,殷敬順乃疑為岷江。

    殊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jǐ 注解:□山也。

    三字句。

    各本無□字,淺人所□,乃使文理不完。

    許書之例,以說解釋文字。

    若□篆為文字,□山也為說解。

    淺人往往泛謂複字而□之。

    如髦篆下雲髦髪也,巂篆下雲巂周,河篆江篆下雲河水江水皆□一字,今皆補正。

    玉篇、廣韻皆曰:女□,山名。

    按中山經曰: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之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

    許立交□□系聯,與山經合,豈古本作女□山與。

    或曰溺水之所出。

    溺各本作弱。

    誤,今正。

    水部曰:溺水自張掖□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桑欽說:不雲出女□山也。

    此雲或曰者,廣異聞。

    按集韻,類篇引說文:山名,一曰女□山,弱水所出。

    與今本異,恐未可從。

    從山幾聲。

    居履切,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巀jié 注解:巀□山也。

    四字句。

    在左馮翊池陽。

    左字各本無,今補地理志:左馮翊池陽,惠帝四年置,巀嶭山在北,漢池陽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府三原縣西北二十裡,嵯峨山在西安府泾陽縣北四十裡。

    卽巀嶭山也。

    巀嶭嵳峩,語音之轉。

    本謂山□皃,因以為山名也。

    楊雄長楊賦曰:椓巀嶭而為戈。

    從山□聲。

    才葛切,十五部。

    按語□為嵳。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niè 注解:巀□山也。

    從山辥聲。

    五曷切,十五部。

    按語□為峩。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嵏zōnɡ 注解:九嵏山也,在左馮翊谷口。

    左字各本無。

    今補。

    地理志曰:左馮翊谷口,九嵏山在西。

    谷口故城今在西安府醴泉縣東北七十裡,九嵏山今在縣東北五十裡,有九峯,俱峻。

    從山□聲。

    子紅切,九部。

    按此篆各本在峣□二篆之後,非其次,今依玉篇次弟正。

    又按古書皆作嵕山。

    山在左。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山部 标題:□huà 注解:崋山也,在弘農華陰。

    地理志:京兆尹華陰,大華山在南,豫州山。

    郡國志:弘農郡華陰,故屬京兆。

    有大華山,漢之華陰,今陜西同州府華陰縣是其地,泰華山在縣南十裡,卽西嶽也。

    從山□聲。

    各本作□省聲。

    今正,□卽□聲也。

    胡化切。

    古音在五部。

    按西嶽字各書皆作華,華行而崋廢矣,漢碑多有從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