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部分

關燈
樂府或作丁倒,引伸為凡在冣上之偁。

    故廣雅雲:頂上也。

    按頂之假借字作定。

    詩周南,麟之定。

    釋言:毛傳皆曰:定,題也。

    毛傳一本作颠也。

    亦與爾雅無不合。

    葢禽獸橫生,以頟為頂,故秦風白颠傳曰:旳颡,亦以颡釋颠。

    從□丁聲,都挺切。

    十一部。

    □,或從□作。

    鈕曰:從古文□也。

    舊作□。

    誤,□,籀文從鼎。

    鼎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颡sǎnɡ 注解:頟也。

    方言: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颡。

    九拜中之頓首必重用其颡,故凡言稽颡者,皆謂頓首,非稽首也。

    公羊傳曰再拜颡者,卽拜而後稽颡也。

    何曰:颡者猶今叩頭,按叩頭者,經之頓首也。

    從□桑聲,稣朗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題tí 注解:頟也。

    釋言,毛傳曰:定題也。

    引伸為凡居前之偁。

    從□是聲,杜兮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頟é 注解:颡也。

    釋名曰:額,鄂也。

    有垠鄂也。

    引伸為凡有垠鄂之偁。

    如喪服疏引大戴禮雲:大功已上唯唯,小功已下額額然,臯陶暮。

    書夜頟頟釋名雲:頟頟然憚之。

    韓碑雲:頟頟蔡城。

    從□各聲。

    五陌切。

    古音在五部。

    今□作額。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頞è 注解:鼻莖也。

    鼻謂之準,鼻直莖謂之頞。

    史記唐舉相蔡澤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顔,蹙齃。

    卽言鼻又言頞者,曷同遏。

    遏鼻,言其内不通而齆。

    蹙齃則言在外鼻莖也。

    鼻有中□者,蔡澤、諸葛恪之相是也。

    有憂愁而蹴縮者,孟子言蹙頞是也。

    有病而辛頞者,此言其内酸辛,素問所言是也。

    從頁安聲,□割切。

    十五部。

    釋名曰:頞,鞍也。

    偃折如鞍也,知固可讀如安。

    齃,或從鼻曷。

    曷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頯kuí 注解:權也。

    權者今之顴字。

    戰國策: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其字正作權。

    易夬九三,壯于頄。

    王雲:面權也,翟雲:面顴,頰間骨也,鄭作頯。

    頯,夾面也。

    王與許說同。

    國策謂之權衡者,象其平也,按大□視次四頯須姝為韻。

    今本頯作□,誤。

    肉部曰:肫者,面頯也。

    儀禮釋文引說文肫章允反,漢高祖隆準,準與肫音同。

    故應劭曰:隆,高也。

    準,頰權準也。

    入聲,音拙。

    則字又作□。

    從□□聲。

    渠追切。

    按古音仇,在三部。

    是以蜀才作仇也。

    三篇竹部□從肉聲,讀如逵。

    逵同馗,讀如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頰jiá 注解:面旁也。

    面者,顔前也。

    顔前者,□眉閑□目閑已下至頰閑也,其旁曰頰。

    面部曰:□頰也。

    易鹹上六,鹹其輔頰舌,輔卽□之假借字也。

    凡言頰車者,今俗謂牙床骨,牙所載也。

    與單言頰不同。

    從□夾聲。

    古葉切。

    八部。

    □,籒文頰。

    各本右作〈巛下□〉,誤。

    今依集韻正。

    又左體之夾,今改從籒文大。

    〖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ɡěn 注解:頰後也。

    頰後謂近耳及耳下也。

    從□□聲,古恨切。

    十三部。

    廣韻古很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颌hàn 注解:顄也。

    公羊傳,呼□而屬之,□亦躇階而從之,祁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颔。

    何雲:以足逆躢曰踆。

    颔,口也。

    按玉篇引作絕其颌,此謂以足迎蹋之,遂使獒之頣不能噬也。

    方言,颔頤颌也。

    南楚謂之颔,秦晉謂之颌。

    頣其通語也。

    從□合聲。

    胡感切。

    按依方言則緩言曰颔,急言曰颌。

    颌當讀如合也。

    玉篇公荅切,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hán 注解:□也。

    □下曰:顄也。

    □者古文頤,與此為□注。

    王莽傳作顄,正字也。

    方言作颔。

    于說文為假借字。

    從□圅聲。

    胡男切,七部。

    顄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頸jǐnɡ 注解:頭莖也。

    從□巠聲,居郢切,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領lǐnɡ 注解:項也。

    按項當作頸。

    碩人。

    桑扈傳曰:領,頸也。

    此許所本也。

    釋名,國語注同。

    領字以全頸言之,不當釋以頭後。

    若廣雅領,頸,項也。

    合宜分别者渾言之,其全書之例類皆然矣,衣之曲祫謂之領,亦不謂衣後也。

    仲尼燕居注:領,猶治也。

    淮南書高注:領,理也。

    皆引伸之義,謂得其首領也。

    □策傳用領為蓮,異部假借。

    從□令聲。

    良郢切。

    古音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項xiànɡ 注解:頭後也。

    頭後者,在頭之後。

    後項雙聲。

    故項槖亦曰:後槖也。

    肉部曰:脰,項也。

    公羊傳:搏闵公之脰。

    何雲:脰,頸也。

    齊人語,此當曰項,而曰頸者,渾言則不别。

    小雅:四牡項領。

    傳曰:項,大也。

    此謂項與□同。

    從□工聲。

    胡講切,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zhěn 注解:玉枕也。

    玉枕各本作項□,小徐作項枕,廣韻作顼□。

    雲顼魚切。

    醫經本作玉枕。

    許說同。

    一訛為顼□,再訛為項□,皆非也。

    沈氏彤詳考内經甲乙經,作釋骨曰:顚之後橫起者,曰頭橫骨,曰枕骨,其□旁尤起者,曰玉枕骨。

    玉枕骨卽偃卧箸枕之處。

    單□曰□。

    玉篇引蒼颉雲:垂頭之皃,此别一義。

    從□冘聲。

    章衽切,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顀chuí 注解:出頟也。

    謂頟胅出向前也。

    □應曰:今江南言顀頭胅額,乃以顀為後枕之名,按後枕卽上文之□也。

    從頁隹聲。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