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涼,薄也。
紬繹上下文,乃周禮六飮之涼,當作薄酒也。
□則為事有不善之言,若亮則為朙也,諒則為信也。
四字在說文義别,而古經傳多相假。
《爾雅》:“□,薄也。
”按爾雅無此文,爾雅二字淺人所增耳。
□,薄也。
許以足上文意有未盡之語。
桑柔、毛傳、杜注、左傳、小爾雅皆雲:涼,薄也。
涼卽□字。
廣雅釋诂曰:□,□也。
□卽薄字。
從□京聲。
力讓切。
按篇、韻皆力章力尚二切。
十部。
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旡部 标題:頁xié 注解:頭也。
從□從兒。
古文□首如此,按此十二字蓋後人所改竄,非許氏原文。
原文當雲:頁,古文□□字如此。
從□,從兒。
共十一字。
□字見下文□部。
□者,小篆。
依常例當于□下出□。
解雲:古文□,而以如是立文,則從□之九十三文無所附,故别出□為部首。
正如兒卽古文奇字人,穴卽籒文大。
而皆必别出之為部首,雲兒古文奇字人也,雲穴籒文大改古文也。
皆不必再釋兒字穴字□字之義。
後人乃于兒下贅之雲仁人也。
□下贅之雲頭也,而倒亂其文,皆由不知許氏立言之變例故爾。
□部不廁□部後而列于前者,蒙八篇從兒之字為次也。
小篆□,古文作□,小篆□古文作□。
今□則□用古文□用稽字,而□□□皆不行矣,從□兒為□首字。
如從氣兒為欠從目兒為見。
會意。
字本與□同音,康禮切。
十五部。
今音□為胡結切。
凡頁之屬皆從頁。
大徐本此下有□者□□字也。
小徐本□作□。
此古注謂□卽□字也,要非許語,今□。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頭tóu 注解:□也。
□各本作□,今正。
小篆作□,說文據小篆為書。
故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籒也。
漢人多用□不用□者,自系一時相習而然。
許造字書則有定體。
□下曰:頭也。
頭下曰:□也。
是曰□注。
禮記曰:頭容直,頭頸必中。
從□。
□以□為冣重,故字多從□。
豆聲。
度侯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顔yán 注解:睂之閑也。
各本作睂目之間。
淺人妄增字耳,今正。
睂與目之間不名顔。
釋言曰:猗嗟名兮,目上為名。
郭注雲:眉眼之閑,西京賦名作眳。
薛注曰:睂睫之閑,是不謂之顔也。
若雲□睂間,□目間。
則□目間已是鼻莖謂之頞,又非顔也。
面下曰:顔前也,色下曰:顔氣也,是可證顔為眉間,醫經之所謂阙,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
按庸風,揚且之皙也。
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
傳曰:揚睂上廣也。
清,視清明也。
揚且之顔者,廣揚而顔角豐滿也。
毛雲:顔角,葢指全頟而言。
中謂之顔,旁謂之角,由□睂閑以直上皆得謂之顔,醫經頟曰顔曰庭是也。
國語角犀豐盈,亦角謂旁,犀謂中。
犀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故相法有骨自印堂至頂者曰伏犀貫頂。
若方言雲:□頟顔颡也。
湘江之閑謂之□。
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颡,汝颍淮泗之閑謂之顔,此則依方語通謂頟為顔。
非毛、許意也。
小雅,顔之厚矣。
凡羞媿喜憂必形于顔,謂之顔色。
故色下曰顔氣也。
從頁彥聲。
五奸切。
十四部。
□,籒文。
鈕樹玉曰:各本篆體右作〈巛下□〉。
誤也。
此從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頌rónɡ 注解:皃也。
皃下曰:頌儀也。
與此為□注。
不曰頌也,而曰頌儀也者,其義小别也,于此同之,于彼别之也。
古作頌皃,今作容皃,古今字之異也。
容者,盛也。
與頌義别。
六詩:一曰頌。
周禮注雲:頌之言誦也,容也。
誦今之德廣以美之。
詩諩曰: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焘,無不持載,此之謂容。
于是和興焉,頌聲乃作。
此皆以容受釋頌,似頌為容之假借字矣。
而毛詩序曰: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此與鄭義無異而相成,鄭謂德能包容故作頌。
序謂頌以形容其德,但以形容釋頌而不作形頌,則知假容為頌其來已久。
以頌字專系之六詩,而頌之本義廢矣。
漢書曰:徐生善為頌,曰頌禮甚嚴,其本義也。
曰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此假頌為寛容字也。
從□公聲。
餘封切,又似用切。
九部。
按古隻餘封一切。
□,籒文。
疑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duó 注解:□顱,首骨也。
此五字各本作顱也二字。
今依全書通例正。
骨部曰:髑髅,頂也。
□顱卽髑髅。
語之□也。
□顱亦□韻。
玉篇引博雅,聲類作顼顱,恐有誤。
戰國策雲:頭顱僵仆,相望于竟。
從□乇聲,徒谷切,按此音誤也。
廣韻一屋,無此字。
十九铎音徒落切,是不誤矣。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顱lú 注解:□顱也。
各本作□顱□骨也。
五字。
今依全書通例正。
漢書武五子傳作盧。
從□盧聲,洛乎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yuàn 注解:顚頂也。
篇、韻皆雲:□願二同。
按說文義異。
從□□聲。
穴部曰:□讀若傿。
魚怨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顚diān 注解:頂也。
見釋言:國語班序顚毛注同,引伸為凡物之頂,如秦風有馬白顚。
傳曰:白顚,旳颡也。
馬以颡為頂也,唐風首陽之顚。
山頂亦曰顚也。
顚為冣上,倒之則為冣下,故大雅顚沛之揭。
傳曰:顚仆也。
論語顚沛,馬注曰:僵仆也,離騷注曰:自上下曰顚。
廣雅曰:顚,末也。
從□眞聲。
都秊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頂dǐnɡ 注解:顚也。
頂颠異部□韻字,故颠倒
紬繹上下文,乃周禮六飮之涼,當作薄酒也。
□則為事有不善之言,若亮則為朙也,諒則為信也。
四字在說文義别,而古經傳多相假。
《爾雅》:“□,薄也。
”按爾雅無此文,爾雅二字淺人所增耳。
□,薄也。
許以足上文意有未盡之語。
桑柔、毛傳、杜注、左傳、小爾雅皆雲:涼,薄也。
涼卽□字。
廣雅釋诂曰:□,□也。
□卽薄字。
從□京聲。
力讓切。
按篇、韻皆力章力尚二切。
十部。
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旡部 标題:頁xié 注解:頭也。
從□從兒。
古文□首如此,按此十二字蓋後人所改竄,非許氏原文。
原文當雲:頁,古文□□字如此。
從□,從兒。
共十一字。
□字見下文□部。
□者,小篆。
依常例當于□下出□。
解雲:古文□,而以如是立文,則從□之九十三文無所附,故别出□為部首。
正如兒卽古文奇字人,穴卽籒文大。
而皆必别出之為部首,雲兒古文奇字人也,雲穴籒文大改古文也。
皆不必再釋兒字穴字□字之義。
後人乃于兒下贅之雲仁人也。
□下贅之雲頭也,而倒亂其文,皆由不知許氏立言之變例故爾。
□部不廁□部後而列于前者,蒙八篇從兒之字為次也。
小篆□,古文作□,小篆□古文作□。
今□則□用古文□用稽字,而□□□皆不行矣,從□兒為□首字。
如從氣兒為欠從目兒為見。
會意。
字本與□同音,康禮切。
十五部。
今音□為胡結切。
凡頁之屬皆從頁。
大徐本此下有□者□□字也。
小徐本□作□。
此古注謂□卽□字也,要非許語,今□。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頭tóu 注解:□也。
□各本作□,今正。
小篆作□,說文據小篆為書。
故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籒也。
漢人多用□不用□者,自系一時相習而然。
許造字書則有定體。
□下曰:頭也。
頭下曰:□也。
是曰□注。
禮記曰:頭容直,頭頸必中。
從□。
□以□為冣重,故字多從□。
豆聲。
度侯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顔yán 注解:睂之閑也。
各本作睂目之間。
淺人妄增字耳,今正。
睂與目之間不名顔。
釋言曰:猗嗟名兮,目上為名。
郭注雲:眉眼之閑,西京賦名作眳。
薛注曰:睂睫之閑,是不謂之顔也。
若雲□睂間,□目間。
則□目間已是鼻莖謂之頞,又非顔也。
面下曰:顔前也,色下曰:顔氣也,是可證顔為眉間,醫經之所謂阙,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
按庸風,揚且之皙也。
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
傳曰:揚睂上廣也。
清,視清明也。
揚且之顔者,廣揚而顔角豐滿也。
毛雲:顔角,葢指全頟而言。
中謂之顔,旁謂之角,由□睂閑以直上皆得謂之顔,醫經頟曰顔曰庭是也。
國語角犀豐盈,亦角謂旁,犀謂中。
犀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故相法有骨自印堂至頂者曰伏犀貫頂。
若方言雲:□頟顔颡也。
湘江之閑謂之□。
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颡,汝颍淮泗之閑謂之顔,此則依方語通謂頟為顔。
非毛、許意也。
小雅,顔之厚矣。
凡羞媿喜憂必形于顔,謂之顔色。
故色下曰顔氣也。
從頁彥聲。
五奸切。
十四部。
□,籒文。
鈕樹玉曰:各本篆體右作〈巛下□〉。
誤也。
此從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頌rónɡ 注解:皃也。
皃下曰:頌儀也。
與此為□注。
不曰頌也,而曰頌儀也者,其義小别也,于此同之,于彼别之也。
古作頌皃,今作容皃,古今字之異也。
容者,盛也。
與頌義别。
六詩:一曰頌。
周禮注雲:頌之言誦也,容也。
誦今之德廣以美之。
詩諩曰: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焘,無不持載,此之謂容。
于是和興焉,頌聲乃作。
此皆以容受釋頌,似頌為容之假借字矣。
而毛詩序曰: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此與鄭義無異而相成,鄭謂德能包容故作頌。
序謂頌以形容其德,但以形容釋頌而不作形頌,則知假容為頌其來已久。
以頌字專系之六詩,而頌之本義廢矣。
漢書曰:徐生善為頌,曰頌禮甚嚴,其本義也。
曰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此假頌為寛容字也。
從□公聲。
餘封切,又似用切。
九部。
按古隻餘封一切。
□,籒文。
疑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duó 注解:□顱,首骨也。
此五字各本作顱也二字。
今依全書通例正。
骨部曰:髑髅,頂也。
□顱卽髑髅。
語之□也。
□顱亦□韻。
玉篇引博雅,聲類作顼顱,恐有誤。
戰國策雲:頭顱僵仆,相望于竟。
從□乇聲,徒谷切,按此音誤也。
廣韻一屋,無此字。
十九铎音徒落切,是不誤矣。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顱lú 注解:□顱也。
各本作□顱□骨也。
五字。
今依全書通例正。
漢書武五子傳作盧。
從□盧聲,洛乎切,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yuàn 注解:顚頂也。
篇、韻皆雲:□願二同。
按說文義異。
從□□聲。
穴部曰:□讀若傿。
魚怨切,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顚diān 注解:頂也。
見釋言:國語班序顚毛注同,引伸為凡物之頂,如秦風有馬白顚。
傳曰:白顚,旳颡也。
馬以颡為頂也,唐風首陽之顚。
山頂亦曰顚也。
顚為冣上,倒之則為冣下,故大雅顚沛之揭。
傳曰:顚仆也。
論語顚沛,馬注曰:僵仆也,離騷注曰:自上下曰顚。
廣雅曰:顚,末也。
從□眞聲。
都秊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九卷□頁部 标題:頂dǐnɡ 注解:顚也。
頂颠異部□韻字,故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