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部分

關燈
而不屈,而用之以度深,則必上下其左右手而側其身焉。

    身側則胸與所度之物不能相摩,于是□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形,弧而求其弦以為仞必不能八尺,故七尺曰仞,亦其勢然也。

    說文測下雲:深所至也。

    玉篇雲:度深曰測,測之為言側也。

    餘說與之合矣。

    玉裁謂:程說甚精,仞說可定矣。

    考工記: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浍。

    倘其度同八尺,何不皆曰二尋,如上文廣二尺,深二尺之例也。

    許書于尺下旣尋仞兼舉。

    尋者,八尺也,見寸部。

    則仞下必當雲七尺,今本乃淺人所竄易耳。

    程氏又曰:小爾雅雲四尺,應邵雲五尺六寸。

    此其缪易見也。

    從人刃聲。

    而震切。

    十二部。

    或借為牣滿字。

    孟子:掘井九轫。

    借轫為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仕shìp366上 注解:學也。

    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

    古義宧訓仕,仕訓學,故毛詩傳五言士,事也。

    而文王有聲傳亦言仕,事也。

    是仕與士皆事其事之謂,學者,覺悟也,事其事則日就于覺悟也。

    若論語子張篇: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公冶長篇:子使漆雕開仕。

    注雲:仕,仕于朝也。

    以仕學分出處,起于此時矣。

    許說其故訓。

    從人士聲。

    鉏裡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佼jiāo 注解:交也。

    佼見管子明法解,曰:羣臣,皆忘主而趨私佼。

    又曰:養所與佼而不以官為務。

    又曰:小臣持祿養佼,不以官為事。

    其訓皆交也。

    而韻會引小徐本作好也,锴引史記後有長姣美人。

    按小徐本女部:姣,好也。

    引史記長姣美人。

    韻會移入此,甚誤。

    從人交聲。

    下巧切。

    二部。

    按交義當依廣韻古肴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僎zhuàn 注解:具也。

    具者,共置也。

    論語有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卿飲酒禮:遵者降席。

    注曰:今文遵為僎,或為全。

    禮記從今文禮作僎。

    從人巺聲。

    士勉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俅qiú 注解:冠飾皃。

    周頌絲衣曰:載弁俅俅。

    釋訓曰:俅俅,服也。

    傳曰:俅俅,恭順、(玉篇作愼。

    )皃。

    按許以上文紑屬衣言之,則俅俅亦當屬冠言之。

    故此用爾雅、易傳義,而紑下不易傳也。

    從人求聲。

    巨鸠切。

    三部。

    《詩》曰:“戴弁俅俅。

    ”毛詩戴作載。

    鄭箋雲:載猶戴也。

    按載戴古書多互訛者。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佩pèi 注解:大帶佩也。

    大帶佩者,謂佩必系于大帶也。

    古者有大帶有革帶,佩系于革帶,不在大帶,何以言大帶佩也。

    革帶統于大帶也。

    許于纟部之紳、革部之鞶皆曰大帶,實則紳為大帶,鞶為革帶也。

    佩者,内則左右佩用是。

    從人凡巾。

    從人者,人所以利用也。

    從凡者,所謂無所不佩也。

    從巾者,其一端也。

    蒲妹切。

    古音在一部。

    俗作佩。

    佩必有巾,故從巾。

    故字依韻會補。

    巾部之□帥也。

    說從巾之意。

    巾謂之飾。

    巾部曰:飾,□也。

    又部曰:□,飾也。

    飾拭古今字。

    巾以飾物,故謂之飾。

    禮經詳帨。

    左氏偁率巾者,冣切于用者也,故倉颉制佩帶二文皆箸巾。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儒rú 注解:柔也。

    以疊韻為訓。

    鄭目錄雲: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

    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術士之偁。

    術,邑中也,因以為道之偁。

    周禮:儒以道得民。

    注曰:儒有六藝以教民者。

    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

    四曰聯師儒。

    注雲:儒,鄉裡教以道藝者。

    按六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也。

    周禮謂六德六行六藝曰德行道藝。

    自眞儒不見,而以儒相诟病矣。

    從人需聲。

    人朱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俊jùnp366下 注解:材過千人也。

    大徐本無過字。

    尹文子曰:千人才曰俊,萬人曰傑。

    淮南泰俗訓曰: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

    春秋繁露曰:萬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傑。

    十人者曰豪。

    臯陶谟鄭注曰: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呂氏春秋孟秋紀高注曰:才過萬人曰桀,千人曰俊。

    王逸注懷沙曰:千人才為俊,一國高為桀。

    諸家說俊皆同,惟月令正義引蔡氏辨名記雲:十人曰□,倍□曰俊,萬人曰桀。

    其說不同。

    方言曰:孑,俊也。

    遵,俊也。

    ○又按月令疏蔡氏下奪引字,辨名記卽白虎通之别名記,古文記二百十四篇之一也。

    禮運及左傳宣十五年疏皆引辨名記雲:倍人曰茂,十人曰□,倍□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桀,倍桀曰聖。

    語較完。

    而白虎通引别名記:五人曰茂,十人曰□,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

    又不同。

    乖異。

    從人夋聲。

    子峻切。

    十三部。

    按尚書以畯為俊,山海經以俊為舜。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傑jié 注解:埶也。

    以疊韻為訓。

    埶本穜埶字,引伸為勢力字。

    傑者言其勢傑然也。

    衛風毛傳曰:桀,特立也。

    材過萬人也。

    辨名記、尹文子、高誘、趙岐、王逸說同。

    以上七字大徐作傲也二字,非古義,且何不與傲篆相屬而廁之俊篆下乎。

    二傳相屬則義相近,全書之例也。

    從人桀聲。

    渠列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wén 注解:人姓。

    從人軍聲。

    吾昆切。

    十三部。

    按此篆必淺人所增。

    許書自女部外,□有言人姓者,且廣韻此字□韻□見,雲女字,又姓,出纂文。

    此姓旣出何氏之書,安得雲出許書乎。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伋jí 注解:人名。

    以此為解,亦非例也。

    古人名字相應,孔子伋字子思,仲尼弟子燕伋字子思,然則伋字非無義矣。

    人名二字非許書之舊也。

    荀卿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辟耳目之欲,遠蚊□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

    此葢設言善思之人,名之以觙乎。

    觙與伋音義葢相近。

    從人及聲。

    居立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伉kànɡp367上 注解:人名。

    非例也。

    左傳:施氏婦曰:不能庇其伉麗。

    杜注曰:伉,敵也。

    俪,偶也。

    從人亢聲。

    苦浪切。

    十部。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