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部分

關燈
盧召弓重刻莊子音義,又改音溫作音铙,可不急辨其非哉。

    乃昆之音可為乃回,而□不可為乃高。

    斯聲音自然之理,學者所當究心也。

    十三部。

    ○又按廣韻、集韻六豪内皆無□乃高切之語,且師古明雲□,抆拭也,故謂塗者為□人。

    其語故依傍說文及漢書音義,其音必同漢書音義,□不自造乃高一反先于乃回一反也。

    葢師古之後字誤作獿,而後有妄改顔注者耳。

    一曰箸也。

    箸直略反。

    此别一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帑tǎnɡ 注解:金币所藏也。

    此與府庫廥等一律。

    帑讀如奴。

    帑之言囊也。

    以币帛所藏,故從巾。

    從巾奴聲。

    乃都切。

    五部。

    小雅常棣傳曰。

    帑,子也。

    此叚帑為奴。

    周禮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稾。

    本謂罪人之子孫為奴,引伸之則凡子孫皆可偁奴。

    又叚帑為之。

    鳥尾曰帑,亦其意也。

    今音帑藏他朗切,以别于于妻帑乃都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布bùp362上 注解:枲織也。

    其艹曰枲,曰萉。

    析其皮曰林,曰木。

    屋下治之曰麻。

    緝而績之曰線,曰縷,曰纑。

    織而成之曰布。

    布之屬曰紨,曰□,曰絟,曰缌,曰緆,曰緰赀,曰□,曰幏。

    古者無今之木綿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

    引伸之凡散之曰布,取義于可卷舒也。

    外府注曰:布,泉也。

    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泉者今之錢也。

    衛風:抱布貿絲。

    傳曰:布,币也。

    箋雲:币者所以貿買物也。

    此币為凡貨之偁,布帛金錢皆是也。

    從巾父聲。

    博故切。

    五部,隸變作布。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幏jià 注解:南郡蠻夷賨布也。

    貝部曰:賨者,南蠻賦也。

    文□魏都賦注引風俗通曰:盤瓠之後。

    輸布一匹,小口二丈,(後漢書少小口二字)是為賨布。

    廪君之巴氏出幏布八丈。

    (後漢雲八丈二尺)幏亦賨也,故統謂之賨布。

    從巾家聲。

    古訝切。

    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xián 注解:□布也。

    各本删□字,今補。

    布名也。

    出東萊。

    地理志、郡國志東萊郡皆有□縣。

    葢以布得名也。

    □縣故城在今山東登州府黃縣南百二十裡。

    ○按廣韻:□,布名。

    □,縣名,在東萊。

    集韻亦雲:□,縣名。

    □,布名。

    出東萊□縣。

    而魏地形志、晉地理志皆作惤縣,字從忄。

    今本郡國志亦從忄,未能是正。

    從巾弦聲。

    胡田切。

    十二部。

    師古音堅。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mù 注解:□布也。

    □者,桼也。

    廣韻、集韻十遇作發巾。

    一曰車衡上衣。

    衡上各本誤倒。

    今依小徐及廣韻、玉篇、集韻、類篇訂。

    廣韻曰:□,轅上絲。

    從巾敄聲,讀若顼。

    莫蔔切。

    三部。

    按此字集韻六引皆不雲出說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幦mì 注解:□布也。

    旣夕禮玉藻少儀鄭注、公羊傳昭卄五年何注皆曰:幦,□笭也。

    按車□笭與車笭是二事。

    車笭者,周禮之蔽,毛詩、爾雅之笰,說文之篚。

    鄭曰:車旁禦風塵者也。

    □笭者,禮經、周禮、禮記、公羊傳之幦,大雅、曲禮之幭。

    今周禮之幎,葢乎轼上者也,以禦旁之名名之也。

    車笭多以竹,故字從竹。

    □笭不用竹,用皮。

    巾車曰:王喪之車,犬□、鹿淺□、然□、豻□,各用其皮也。

    大雅之淺幭,虎皮也。

    與玉藻之羔幦、鹿幦皆諸矦大夫士之吉禮也。

    曲禮之素幭卽十喪禮之白狗幦,大夫士之兇禮也。

    然則車□笭古無用桼布者,許以□布釋幦,幦之本義也。

    經典用為車□笭之字也。

    從巾辟聲。

    莫狄切。

    十六部。

    《周禮》曰:“駹車犬幦。

    ”巾車職文。

    按巾車雲:木車犬□,素車犬□,駹車然□。

    葢許一時筆誤,如或簸或舀之比。

    □幦不同,葢故書今書之異。

    車□笭之字當是幭為正字,上文雲葢幭是也。

    幦為叚借字。

    大雅毛傳曰:幭□轼。

    然則幦者主謂轼□。

    輿服志曰:文虎伏轼,經之淺幦也。

    士喪禮記曰:古文幦為幂。

    又可證禮古文不作幦。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zhép362下 注解:領端也。

    從巾□聲。

    陟葉切。

    八部。

    按此篆與□篆同義。

    篇、韻皆有□無□,集韻乃兼有之,葢此書當删□,而存□于□處。

    文六十二 重八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巾部 巿fú 注解:韠也。

    韋部曰:韠,韨也。

    二字相轉注也。

    鄭曰:韠之言蔽也,韨之言亦蔽也。

    祭服偁韨,□端服偁韠。

    上古衣蔽前而已,巿□象之。

    鄭注禮曰:古者佃漁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

    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獨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

    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

    卿大夫下當有赤巿二字,奪文也。

    斯幹箋雲:芾,天子純朱,諸矦黃朱。

    采芑傳曰:芾,黃朱芾也。

    鄭注易雲:朱深于赤,則黃朱為赤也。

    幹□度曰:困九五,文王為纣三公,故言困于赤绂。

    至于九二,周将王,故言朱绂方來。

    引孔子曰:天子三公九卿朱绂,諸矦赤绂。

    玉藻曰: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蔥衡。

    鄭注:缊,赤黃之閑色。

    所謂韎也。

    衡,佩玉之衡也。

    (同珩)幽讀為黝,黑謂之黝,靑謂之蔥。

    周禮:公矦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

    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

    按雲赤巿蔥衡者,以别于再命之赤巿也。

    從巾,象連帶之形。

    謂一也。

    玉藻雲:頸五寸,肩革□博二寸。

    鄭曰:頸五寸亦謂廣也。

    頸中央,肩兩角,皆上接革□以系之。

    肩與革□廣同。

    分勿切。

    十五部。

    凡巿之屬皆從巿。

    韨,篆文巿,從韋從犮。

    犮聲也。

    此為篆文,則知巿為古文也。

    先古文後小篆,此亦二部之例。

    以有從巿之□,故以巿為部首,而韨次之。

    假令無從巿之字,則以韨入韋,而以巿次之。

    俗作绂。

    疑當出一篆而注之。

    按經傳或借黻為韨,如明堂位注曰,韨或作黻是也。

    或借芾為之,如詩□人,斯幹,采菽是也。

    或借沛為之,如易豐其沛一作芾,鄭雲蔽厀是也。

    芾與沛葢本用古文作巿,而後人改之。

    或借茀為之,如詩釋文所載及李善所引詩皆是也。

    或作绂,如今周易幹□度朱绂、赤绂是也。

    倉颉篇曰:绂,绶也。

    韨佩廢而存其系縌。

    秦乃以采組連結于縌。

    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绶,亦謂之绂。

    纟部曰:绶,韨維也。

    然則韨廢而绶乃出。

    韨字廢而绂字乃出。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巿部 □jiáp363上 注解:士無巿有□。

    大夫以上祭服用□冕爵弁服,其韠曰韨。

    士與君祭之服用爵弁服,其韠曰□,不曰韨,故曰士無韨有□也。

    玉藻之缊韨卽□韐,則非不可偁韨也。

    制如□,缺四角。

    玉藻曰:韠,天子直四角,直無圜殺也。

    公矦前後方,殺四角使之方,變于天子也。

    所殺者去上下各五寸。

    大夫前方後挫角,圜其上角,變于君也。

    韠以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