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疝伍者,以有疝痛而不痳者也。
從□林聲。
力尋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痔zhì 注解:後病也。
從□寺聲。
直理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痿wěi 注解:痹也。
如淳曰:痿音□踒弩,病兩足不能相過曰痿。
張揖曰:痿不能行。
師古曰:□踒,弩名。
見晉令。
煩蕤二音。
按古多痿痹聯言,因痹而痿也。
素問曰:有漸于濕,肌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
從□委聲。
儒隹切。
古音在十六部。
玉篇曰:說文音蕤。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痹bì 注解:濕病也。
素問痹論,痿論各為篇。
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從□畀聲。
必至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bì 注解:足氣不至也。
玉篇雲:足氣不至,轉筋也。
從□畢聲。
毗至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瘃zhúp351上 注解:中寒腫核。
趙充國傳:手足皲瘃。
文穎曰:瘃,寒創也。
按腫核者,腫而肉中鞭如果中有核也。
核核古今字。
從□豖聲。
□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piān 注解:半枯也。
尚書大傳:禹其跳,湯扁。
其跳者,踦也。
鄭注雲:其發聲也。
踦,步足不能相過也。
扁者,枯也。
注言湯體半小扁枯。
按扁卽□字之叚借,□之言偏也。
從□扁聲。
匹連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zhǒnɡ 注解:胫氣腫。
小雅巧言:旣微且尰。
□訓、毛傳皆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按雲胫氣腫卽足腫也。
大徐本雲胫氣足腫,非。
從□童聲。
時重切。
九部。
《詩》曰:“旣微且□。
”□,籒文。
左從尣,烏光切。
右從籒文童。
爾雅音義雲:尰本或作□,同,并籒文瘇字也。
按籒文本作□,又或變為尰耳,非有兩籒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è 注解:跛病也。
廣韻曰:□,短氣也。
此今義也。
從□盇聲,讀若脅,又讀若掩。
烏盍切。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疻zhǐ 注解:疻痏,毆傷也。
疻痏二字各本無,依全書通例補。
漢書薛宣傳:廷尉引傳曰: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
惡不直也。
應劭曰:以杖手毆擊人,剝其皮膚,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
按此應注訛脫。
急就篇顔注雲:毆人皮膚腫起曰疻,毆傷曰痏。
葢應注律謂疻下奪去六字,當作其有創瘢者謂痏。
文□嵇康詩:怛若創痏。
李善引說文:痏,瘢也。
正與應語合,皆本漢律也。
疻輕痏重,遇人不以義而見疻,罪與痏人等。
是疻人者輕論,見疻者重論,故曰惡不直也。
創瘢謂皮破血流。
從□隻聲。
諸氏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痏wěi 注解:疻痏也。
按依許全書之例,則疻下雲疻痏,毆傷也。
此但雲疻痏也,而義已足。
此等往往為淺人妄删,緻文理不可讀矣。
或曰依應仲遠則疻痏異事,何為合之也。
曰:應析言之,許渾言之。
許曰毆傷,則固兼無創瘢、有創瘢者言之。
文□注引倉颉篇:痏,毆傷也。
與許正合。
從□有聲。
榮美切。
古音在一部。
一曰痏,瘢也。
據文□嵇康詩注補此五字。
此析言之,與應劭引律合。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wěi 注解:創裂也。
一曰疾□玉篇作一曰疾也。
。
從□巂聲。
以水切。
當依廣韻羊捶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chān 注解:皮剝也。
剝,裂也。
從□冄聲。
讀若枏,又讀若襜。
小徐有此七字。
赤占切。
七部。
□,各本下從□,今按屍部□字也,故正之。
籒文從□。
〖注〗□字原刻作疒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癑nònɡp351下 注解:痛也。
從□□聲。
奴動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痍yí 注解:傷也。
成十六年:晉矦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楚子、鄭師敗績。
公羊傳曰:敗
從□林聲。
力尋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痔zhì 注解:後病也。
從□寺聲。
直理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痿wěi 注解:痹也。
如淳曰:痿音□踒弩,病兩足不能相過曰痿。
張揖曰:痿不能行。
師古曰:□踒,弩名。
見晉令。
煩蕤二音。
按古多痿痹聯言,因痹而痿也。
素問曰:有漸于濕,肌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
從□委聲。
儒隹切。
古音在十六部。
玉篇曰:說文音蕤。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痹bì 注解:濕病也。
素問痹論,痿論各為篇。
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從□畀聲。
必至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bì 注解:足氣不至也。
玉篇雲:足氣不至,轉筋也。
從□畢聲。
毗至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瘃zhúp351上 注解:中寒腫核。
趙充國傳:手足皲瘃。
文穎曰:瘃,寒創也。
按腫核者,腫而肉中鞭如果中有核也。
核核古今字。
從□豖聲。
□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piān 注解:半枯也。
尚書大傳:禹其跳,湯扁。
其跳者,踦也。
鄭注雲:其發聲也。
踦,步足不能相過也。
扁者,枯也。
注言湯體半小扁枯。
按扁卽□字之叚借,□之言偏也。
從□扁聲。
匹連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zhǒnɡ 注解:胫氣腫。
小雅巧言:旣微且尰。
□訓、毛傳皆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按雲胫氣腫卽足腫也。
大徐本雲胫氣足腫,非。
從□童聲。
時重切。
九部。
《詩》曰:“旣微且□。
”□,籒文。
左從尣,烏光切。
右從籒文童。
爾雅音義雲:尰本或作□,同,并籒文瘇字也。
按籒文本作□,又或變為尰耳,非有兩籒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è 注解:跛病也。
廣韻曰:□,短氣也。
此今義也。
從□盇聲,讀若脅,又讀若掩。
烏盍切。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疻zhǐ 注解:疻痏,毆傷也。
疻痏二字各本無,依全書通例補。
漢書薛宣傳:廷尉引傳曰: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
惡不直也。
應劭曰:以杖手毆擊人,剝其皮膚,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
按此應注訛脫。
急就篇顔注雲:毆人皮膚腫起曰疻,毆傷曰痏。
葢應注律謂疻下奪去六字,當作其有創瘢者謂痏。
文□嵇康詩:怛若創痏。
李善引說文:痏,瘢也。
正與應語合,皆本漢律也。
疻輕痏重,遇人不以義而見疻,罪與痏人等。
是疻人者輕論,見疻者重論,故曰惡不直也。
創瘢謂皮破血流。
從□隻聲。
諸氏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痏wěi 注解:疻痏也。
按依許全書之例,則疻下雲疻痏,毆傷也。
此但雲疻痏也,而義已足。
此等往往為淺人妄删,緻文理不可讀矣。
或曰依應仲遠則疻痏異事,何為合之也。
曰:應析言之,許渾言之。
許曰毆傷,則固兼無創瘢、有創瘢者言之。
文□注引倉颉篇:痏,毆傷也。
與許正合。
從□有聲。
榮美切。
古音在一部。
一曰痏,瘢也。
據文□嵇康詩注補此五字。
此析言之,與應劭引律合。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wěi 注解:創裂也。
一曰疾□玉篇作一曰疾也。
。
從□巂聲。
以水切。
當依廣韻羊捶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chān 注解:皮剝也。
剝,裂也。
從□冄聲。
讀若枏,又讀若襜。
小徐有此七字。
赤占切。
七部。
□,各本下從□,今按屍部□字也,故正之。
籒文從□。
〖注〗□字原刻作疒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癑nònɡp351下 注解:痛也。
從□□聲。
奴動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部 痍yí 注解:傷也。
成十六年:晉矦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楚子、鄭師敗績。
公羊傳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