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部分

關燈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宮部 文二 呂lǚp343上 注解:□骨也。

    象形。

    呂象顆顆相承,中象其系聯也。

    沈氏彤釋骨曰:項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

    或以上七節曰背骨,第八節以下乃曰膂骨。

    力舉切。

    五部。

    昔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

    周語:大子晉曰: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共之從孫四嶽佐之。

    高高下下,疏川道滞。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

    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

    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胙四嶽國,命為矦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按曰共之從孫,賈逵、韋昭皆曰:共,共工也。

    外傳曰四嶽,内傳曰大嶽,一也,官名也。

    外傳以祉訓姒,以殷富訓夏,以膂訓呂,以養訓姜。

    韋解雲:呂之為言膂也,是呂膂各字。

    呂者,國名,以國為氏。

    許雲: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

    膂為小篆呂,是許所據國語股肱心膂作股肱心呂,本無二字。

    後之為國語學者不得其解,乃以氏曰有呂作古文,股肱心膂作小篆。

    韋氏習而不察,乃雲呂之為言膂矣,以心呂之意名其地,而矦之,而氏之。

    潛夫論曰:宛西三十裡有呂。

    郦道元、徐廣、司馬貞說皆同。

    宛城今南陽府治附郭南陽縣是也。

    許自序曰:大嶽左夏,呂叔作藩,俾矦于許,世胙遺靈。

    大嶽者,許之先也,故詳之。

    凡呂之屬皆從呂。

    膂,篆文呂,從肉旅聲。

    呂本古文。

    以古文為部首者,因躳從呂也。

    此二部之例也。

    秦誓旅力旣愆。

    小雅:旅力方剛。

    古注皆訓為衆力,不敢曰旅與膂同者,知詩書倘以心膂為義,則其字當從呂矣。

    僞君牙襲國語雲:股肱心膂。

    此未知古文無膂,秦文乃有膂也。

    急就篇:尻寛脊膂要背偻,股腳膝膑胫為柱。

    雲要背偻,曰胫為柱,辭意相對。

    皇象碑本不誤。

    若顔本膂呂重出。

    師古不得不以脊内肉、脊骨分釋之,似史遊早不識字矣。

    膂之訛或為裔。

    華陽國志: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膂水,天為出平石至江中。

    江膂水,謂江心水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呂部 躳ɡōnɡp343下 注解:身也。

    廣雅同。

    從呂從身。

    從呂者,身以呂為柱也。

    矦執信圭,伸圭人形直。

    伯執躳圭,躳圭人形曲。

    鞠躳者,斂曲之皃也。

    居戎切。

    九部。

    躬,俗從弓身。

    弓身者,曲之會意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呂部 文二 重二 穴xué 注解:土室也。

    引伸之凡空竅皆為穴。

    從宀,□其上也。

    八聲。

    胡決切。

    十二部。

    凡穴之屬皆從穴。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mǐnɡ 注解:北方謂地空,因□為土穴為□戶。

    因地之孔為土屋也。

    廣雅□,窟也。

    從穴皿聲,讀若猛。

    武永切。

    古音若芒。

    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窨yìn 注解:地室也。

    今俗語以酒水等埋藏地下曰窨,讀陰去聲。

    從穴音聲。

    于禁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fù 注解:地室也。

    大雅正義引作□于地也四字。

    按詩大雅陶複陶穴箋雲:複者,複于土上。

    □地曰穴,皆如陶然。

    庾蔚之雲:複謂地上累土為之,穴則穿地也。

    鄭、庾之雲與許雲□于地合。

    □于地者,謂旁穿之,則地□于上,穴則正穿之。

    上為中□。

    毛傳雲:陶其土而複之,陶其壤而穴之。

    土謂堅者,堅則不患□壓,故旁穿之,使上有□。

    葢陶其土,旁穿之也。

    壤謂柔者,柔則恐□,故正□之。

    陶其壤謂正□之,直穴之中為中□也。

    鄭注月令雲:中□猶中室也。

    古者複穴,是以名室為□雲。

    連複言之者,文勢使然也。

    毛之陶其土,陶其壤,葢讀陶為掏。

    鄭則雲皆如窯然,特此為異耳。

    漢時陵墓築封土謂之複土,義與此複土小異。

    要亦上□之言耳。

    從穴複聲。

    芳福切。

    三部。

    《詩》曰:“陶□陶穴。

    ”按毛作複。

    三家詩有作□者,如斯幹毛革,韓□之比。

    釋名說中□雲古者寝穴,乃是□穴之誤,語與月令注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zào 注解:炊□也。

    炊者,爨也。

    □者,炊爨之處也。

    《周禮》□□祠祝融。

    各本無此七字,今據史記孝武本紀索隠補。

    賈逵注左傳雲:句芒禮于戶,祝融祀于□,蓐收祀于門,□冥祀于井,(呂氏春秋注曰行或作井,淮南時則訓注曰井或作行。

    )後土祀于中□。

    淮南時則訓:孟夏之月,其祀□。

    高注雲: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于□,是月火旺,故祀竈。

    此皆用古周禮說也。

    五經異義:□神,今禮戴說引禮器燔柴盆瓶之事。

    古周禮說颛顼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神。

    許君謹案同周禮說。

    鄭駁之雲:祝融乃古火宮之長,猶後稷為堯司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陉,一何陋也。

    祝融乃是五帝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陉,于禮乖也。

    按許君說文有此七字,是與五經異義不殊。

    風俗通義亦從異義,用古周禮說。

    從穴,鼀省聲。

    鼀在古音三部,入聲,故□古音亦在三部,今音則到切。

    周禮故書以□為造。

    □,或不省作。

    今人皆作竈。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窯yáop344上 注解:燒瓦窯□也。

    窯似□,故曰窯□。

    韻會本作燒瓦窯也,無□字。

    大徐本作燒瓦□也,非是。

    綿詩鄭箋雲:複穴皆如陶然。

    是謂經之陶卽窯字之叚借也。

    綿正義引說文:陶,瓦器□也。

    葢其所據乃缶部匋下語。

    匋窯葢古今字。

    從穴羔聲。

    餘招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窐wā 注解:空也。

    楚辭曰:圭璋雜于甑窐。

    此甑下空也。

    考工記凫氏為鐘注:隧在鼓中,窐而生光。

    高注淮南曰:靥輔者,頬上窐也。

    然則凡空穴皆謂之窐矣。

    從穴圭聲。

    烏瓜切。

    十六部。

    按廣韻圭攜二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shēn 注解:深也。

    此以今字釋古字也。

    □□古今字,篆作□□,□□作罙深。

    水部□下但雲水名,不言淺之反,是知古深淺字作罙,深行而罙廢矣。

    有穴而後有淺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