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部分

關燈
□quǎn 注解:粉也。

    從米卷聲。

    去阮切。

    十四部。

    玉篇曰:□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米部 □xiè 注解:□□也。

    □□雙聲字,今俗語尚如此。

    言之斂曰□,言之侈曰□,皆單□也,絫□之曰□□。

    從米悉聲。

    私列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米部 □sà 注解:□□,散之也。

    □者複舉字,□者衍字。

    左傳正義兩引說文□,散之也,可證。

    左傳昭元年曰: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

    釋文曰:上蔡字音素葛反,說文作□。

    正義曰:說文□為放散之義,故訓為放。

    隸書改作,已失字體,□字不可複識,寫者全類蔡字。

    至有為一蔡字重點以讀之者,定四年正義同。

    是□本謂散米,引伸之凡放散皆曰□。

    字訛作蔡耳,亦省作殺,齊民要術凡雲殺米者皆□米也。

    孟子曰:殺三苗于三危。

    卽□三苗也。

    從米殺聲。

    桑割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米部 □mí 注解:碎也。

    石部雲:碎,□也。

    二字互訓。

    王逸注離騷瓊爢雲:爢,□也。

    爢卽□字。

    廣雅爢字二見,曰糜,饘也。

    與說文同;曰糜,糏也。

    卽說文之□碎也。

    糜與□音同義少别,凡言粉碎之義當作□。

    從米靡聲。

    此字玉篇、廣韻、集韻皆忙皮切。

    徐鼎臣乃雲莫卧切,而類篇從之,葢誤認為□字耳。

    鼎臣所說不必皆唐韻也。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米部 □qiè 注解:盜自中出曰竊。

    小徐曰:所謂亂在内為宄也。

    按春秋曰:盜竊寳玉大弓。

    盜自中出也。

    虎部曰:竊,淺也。

    此于雙聲疊韻得之。

    從穴米,米自穴出,此盜自中出之象也。

    會意。

    □廿皆聲也。

    一字有以二字,形聲者。

    千結切。

    十五部。

    廿,古文疾。

    童下亦曰廿,古文以為疾。

    雲以為則本訓二十幷,古文叚借以為疾字也,。

    □部疾下列古文,仍與小篆不别,葢轉寫之誤。

    □,偰字也。

    大徐作古文偰。

    按禸部禼,蟲也,讀與偰同,是則音同而義異也。

    此雲偰字者,葢古文叚借以禼為偰,猶見于漢書。

    文三十六 重七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米部 毇huǐp334上 注解:燤米一斛舂為九鬥也。

    九鬥各本訛八鬥,糳下八鬥各本訛九鬥,今皆正。

    九章筭術曰:粝米率三十,粺米二十七,糳米二十四,禦米二十一。

    毛詩鄭箋:米之率,粝十粺九,糳八,侍禦七。

    米部曰:粺,毇也。

    是則毇與粺與粺皆一斛舂為九鬥明甚。

    毇見粲下,謂稻米也。

    稻米之始亦得雲粝。

    此雲粝米者,兼稻米、粟米言也。

    從臼米,依韻會本。

    從殳。

    從臼米者,謂舂也。

    從殳者,殳猶杵也。

    許委切。

    十五部。

    铉本從臼米作從□。

    凡毇之屬皆從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毇部 糳zuò 注解:□米一斛舂為八鬥曰糳。

    此□米亦兼粟米、稻米言也。

    詩生民召旻音義、左傳桓二年音義皆引字林:糳,子沃反,粝米一斛舂為八鬥也。

    與九章筭術、毛詩鄭箋皆合。

    然則許在張蒼之後,鄭呂之前,□無乖異。

    各本八鬥訛九鬥,缪誤顯然。

    經傳多叚□為糳。

    從毇,丵省聲。

    锴有省字,今依之。

    篆體減一畫。

    則各切。

    古音在二部。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毇部 臼jiù 注解:舂臼也。

    各本無臼字,今補。

    杵下雲:舂,杵也。

    則此當雲舂臼也明矣。

    引伸凡凹者曰臼。

    古者掘地為臼,見易□辭傳。

    葢黃帝時雍父初作如此。

    其後穿木石。

    或穿木,或穿石。

    象形。

    凵象木石臼也。

    中象米也。

    所舂也。

    其九切。

    三部。

    凡臼之屬皆從臼。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臼部 舂chōnɡ 注解:搗粟也。

    言粟以晐他榖,亦言粟以晐米。

    小徐本粟作米。

    周禮有舂人。

    廣雅曰:臿□□糳捶□□□舂也。

    從廾持杵□臨臼。

    會意。

    書容切。

    九部。

    杵省。

    此與日部匕合也,會部曾益也,□部允進也同,皆六書之叚借也。

    古者雝父初作舂。

    太平禦覧、世本:雍父作舂杵臼。

    宋衷曰:雍父,黃帝臣也。

    周本紀:楚圍雍氏。

    正義雲:括地志: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裡。

    故老雲:黃帝時雍作杵臼所封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臼部 □pòp334下 注解:齊謂舂曰□。

    按廣雅獨不載此字,疑其臿卽□之誤,而其□卽許之臿也。

    從臼屰聲,讀若膊。

    匹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臼部 臿chā 注解:舂去麥皮也。

    示部□下曰:讀若舂麥為□之□。

    臿□古今字也。

    許于說解中用今字耳。

    周禮廪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接卽臿之叚借,凡榖皆得雲臿也,引伸為凡刺入之偁,如農器刺地者曰鍬臿。

    從臼幹聲。

    一曰幹所□臿之。

    此依韻會所據锴本。

    幹聲在十四部,與十五部冣近。

    臿□字本在十五部,臿又轉入于八部,音楚洽切也。

    一曰幹所以臿之,則為會意,幹猶杵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臼部 □yǎo 注解:抒臼也。

    生民詩曰: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毛雲:揄,抒臼也。

    然則揄者,舀之叚借字也。

    抒,挹也。

    旣舂之,乃于臼中挹出之。

    今人凡酌彼注此皆曰舀,其引伸之語也。

    從爪臼。

    會意。

    以沼切。

    今語也。

    古音讀如由。

    釋文引說文弋紹切,音隐已如此。

    《詩》曰:“或簸或舀。

    ”此偁或舂或揄也。

    簸字系一時筆誤耳。

    舀揄不同,則或許所據毛詩作舀,或許取諸三家詩,如毛作革,韓作□之比,皆不可定。

    抌,舀或從手冘。

    從手冘聲也。

    冘今音在九部,古音當在三部。

    周禮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

    鄭曰:抌,抒臼也。

    引詩或春或抌。

    禮有司徹篇:執挑匕柄以挹湆注于疏匕。

    鄭雲:挑讀如或舂或抌之抌。

    按鄭君注禮,多用韓詩。

    然則韓詩作抌,卽舀也。

    □,舀或從臼冘。

    〖注〗舀,《正字通》同□。

    □,《集韻》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臼部 臽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