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部分

關燈
當從不聲,玉篇作□,是也。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稃fū 注解:□也。

    小徐本此篆與秠篆相屬,古本也。

    玉篇次苐正同。

    自淺人不知秠解而改竄之,乃又移易篆之次第矣。

    甫田箋曰:方,房也。

    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古借孚為稃。

    從禾孚聲。

    芳無切。

    古音在三部。

    □,稃或從米付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kuài 注解:穅也。

    從禾會聲,讀若裹。

    苦會切。

    十五部。

    玉篇公卧、公外二切。

    公卧卽讀若裹之雲。

    會聲而讀若裹者,合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穅kānɡ 注解:谷之皮也。

    雲榖者,晐黍稷稻梁麥而言。

    榖猶粟也。

    今人謂已脫于米者為穅,古人不兩。

    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

    凡康甯、康樂皆本義空中之引伸。

    今字分别乃以本義從禾,引伸義不從禾。

    從禾米,庚聲。

    庚毛刻作康,誤,今正。

    苦岡切。

    十部。

    康,穅或省作。

    稃□穅康四篆大徐在秳□二篆之下,今以類移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秨zuóp325上 注解:禾繇皃。

    繇今搖字。

    今俗語說動搖之皃曰秨,卽此字也。

    從禾乍聲,讀若昨。

    在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穮biāo 注解:槈鉏田也。

    各本作耕禾閑也,今正。

    周頌釋文引說文:穮,槈鉏田也。

    表嬌反。

    字林:穮,耕禾閑也。

    方遙反。

    然則今本說文淺人用字林改之。

    穮者,□也,非耕也。

    周頌:綿綿其麃。

    毛傳曰:麃,耘也。

    釋訓曰:綿綿,麃也。

    孫炎雲:綿綿言詳密也。

    郭樸雲:芸不息也。

    左傳:是穮是蔉。

    杜雲:穮,耘也。

    許雲槈鉏田者,槈,薅器也。

    鉏,立薅斫也;薅者,披田艹也。

    或□槈,或鉏其田,皆曰穮。

    今吳下俗語說用鉏曰暴,卽此字也。

    從禾麃聲。

    甫嬌切。

    二部。

    周頌叚麃為之。

    《春秋傳》曰:“是穮是衮。

    ”左傳昭元年文。

    衮之言畎也。

    謂壅禾本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àn 注解:轹禾也。

    轹者,車所踐也。

    此轹讀如勞,卽齊民要術所謂勞也。

    郞到切。

    賈思勰曰:古曰耰,今曰勞。

    說文:櫌,摩田器。

    今人鄙語曰摩勞。

    種榖之法:苗旣出壟,每一經雨白背時,辄以鐵齒□楱縱橫杷而勞之。

    杷法:今人坐上數以手□去艹,如此令地軟,易鉏,省力,中鋒止,苗高一尺,鋒之。

    按賈雲鋒之,謂鉏之也。

    勞之而後鋒之,然則□之而後穮之矣。

    從禾安聲。

    轹禾者,所以安禾也。

    形馨包會意。

    烏旰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秄zǐ 注解:雝禾本。

    雝俗作壅。

    小雅:或耘或耔。

    毛曰:耘,除艹也。

    耔,雝本也,食貨志:後稷始畎田,以二耜為耦。

    廣尺深尺曰畎,長終畝,一畝三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種于畎中。

    苗生三葉以上,稍耨隴艹,因壝其土以附苗根。

    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

    芸,除艹也。

    秄,附根也。

    言苗稍壯,每耨辄附根。

    比盛暑,隴□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

    按班所據詩作芓,古文叚借字。

    說詩作秄,小篆字。

    詩言耘秄。

    左傳言穮衮。

    衮者,畎也,隤壟艹壅于畎中也。

    耔、蔉皆俗字。

    從禾子聲。

    卽裡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穧jì 注解:獲刈也。

    獲刈謂獲而芟之也。

    刈同乂,芟艹也。

    刈之必齊,故從□。

    小雅曰:此有不斂穧。

    謂已刈而遺于田未斂者也。

    上文不獲稺,謂幼禾留于田未刈者也。

    釋诂曰:馘穧,獲也。

    鄭注周禮雲:四秉曰筥。

    謂一穧也。

    一曰撮也。

    撮者,四圭也。

    一曰□指撮也。

    然則穧之别義謂少也。

    從禾□聲。

    上文旣有□字。

    以禾在上,禾在旁别其義。

    在詣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獲huò 注解:刈谷也。

    獲之言獲也。

    刈榖者,以铚以鎌。

    從禾蒦聲。

    胡郭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zīp325下 注解:積禾也。

    □積雙聲。

    廣雅曰:□,積也。

    從禾資聲。

    卽夷切。

    十五部。

    《詩》曰:“□之秩秩。

    ”周頌文。

    今作積之栗栗。

    毛雲:栗栗,衆多也。

    無□積也之文,葢許偁三家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積jī 注解:聚也。

    禾與粟皆得偁積,引伸為凡聚之偁。

    淇奧詩叚箦為積。

    從禾責聲。

    則曆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秩zhì 注解:積皃。

    皃各本作也,今正。

    積之必有次叙成文理,是曰秩。

    詩叚樂傳曰:秩秩,有常也。

    斯幹傳曰:秩秩,流行也。

    巧言傳曰:秩秩,進知也。

    賓之初筵傳曰:秩秩然肅敬也。

    釋訓曰:條條,秩秩,智也。

    又曰:秩秩,清也。

    皆引伸之義也。

    從禾失聲。

    直質切。

    十二部。

    古叚□為秩,如秩秩大猷。

    大部作□□大猷。

    儀禮注雲:秩或為臷。

    皆是也。

    《詩》曰:“□之秩秩。

    ”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稛kǔn 注解:絭束也。

    絭束謂以繩束之。

    國語:垂櫜而入,稇載而歸。

    韋注:稇,絭也。

    古亦叚麇為之,如左傳羅無勇□之,及潞麇之是也。

    方言:稇,就也。

    注:稇稇,成就皃。

    廣韻作成熟。

    葢禾熟而刈之,而絭束之。

    其義相因也。

    從禾囷聲。

    苦本切。

    十三部。

    按本從囷聲,丘吻反,轉入□韻,為苦本切,非從困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稞huà 注解:谷之善者。

    謂凡榖顆粒俱佳者。

    廣韻雲:淨榖。

    從禾果聲。

    胡瓦切。

    古音讀如顆。

    十七部。

    一曰無皮谷。

    謂榖中有去稃者也。

    此義當讀如裸。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秳huó 注解:舂粟不潰也。

    水部曰:潰,漏也。

    舂粟不潰者,謂無散于臼外者也。

    葢舂之用力重則或潰,用力輕則不,是曰□。

    今俗謂輕舂曰桄。

    古曠切,卽□之轉語也。

    從禾□聲。

    戶□切。

    按當古□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hé 注解:□也。

    從禾氣聲。

    居氣切。

    十五部。

    篇、韻皆下□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zhuó 注解:禾皮也。

    禾皮者,禾稿之皮也。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麥,薄□而赤色。

    本謂稿皮,因以評□皮。

    羔聲勺聲古音同在二部,故□音灼。

    下文曰禾若秧穰,曰把取禾若。

    若卽□,今音相近,又改其字耳。

    從禾羙聲。

    之若切。

    古音在二部。

    平聲。

    按春秋經有禚字,齊地名。

    今釋文、五經文字皆作禚,從示。

    惟玉篇禾部□下曰:又齊地名。

    而示部禚字在部末,孫強等所沾。

    然則□馮所據春秋字從禾。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稭jiá 注解:禾稾去其皮,祭天□為席也。

    禮器曰: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

    鄭注:穗去實曰鞂。

    引禹貢三百裡納鞂服。

    禹貢釋文:稭本或作稭,然則稭稭鞂三形同。

    又或作□,亦同謂禾莖旣刈之,上去其穗,外去其皮,存其淨莖,是曰稭。

    鄭雲穗去實,猶雲穎去穗也。

    穎謂莖之近穗者。

    鄭注禹貢雲:铚謂刈穗□去稾也,稭又去其穎也。

    是謂下□為稾,近穗為穎。

    故三百裡納稭者,不惟去稾,又去穎而納穗。

    其注禮器雲:穗去實者,正謂去穗用近穗之穎,與許雲稾去皮者少異。

    許雲稾者,兼穎而言。

    言稾得兼穎,言穎不兼稾也。

    從禾皆聲。

    古黠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稈ɡǎnp326上 注解:禾莖也。

    謂自根之上至貫于穗者是也。

    從禾旱聲。

    古旱切。

    十四部。

    《春秋傳》曰:“或投一秉稈。

    ”昭公卄七年左傳曰:或取一編菅焉,或取一秉稈焉,國人投之。

    此以二句合為一句耳。

    稈,稈或從幹作。

    幹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