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fèi
注解:稻紫莖不粘者也。
者字今補。
從禾□聲,讀若靡。
王氏念孫曰:靡當作黂,字之誤也。
扶沸切。
古音在十三部十五部之閑。
又按此為稻屬,則當廁于與下文稻稌稴秔秏之類,葢轉寫者亂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稷jì 注解:□也。
程氏瑤田九谷考曰:稷,□,大名也。
粘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通謂之秫秫,又謂之蜀黍,高大似蘆。
月令:首種不入。
鄭雲:首種謂稷。
今以北方諸榖播種先後考之,高粱冣先。
管子書:日至七十日,陰凍釋而蓺稷,百日不蓺稷。
日至七十日,今之正月也。
今南北皆以正月蓺高粱是也。
凡經言疏食者,稷食也。
稷形大,故得疏偁。
按程氏九谷考至為精析,學者必讀此而後能正名其言。
漢人皆冒粱為稷。
而稷為秫秫,鄙人能通其語者,士大夫不能舉其字,真可謂撥雲霧而覩靑天矣。
五谷之長。
謂首種也。
月令注:稷,五榖之長。
按稷長五榖,故田正之官曰稷。
五經異義:今孝經說:稷者,五榖之長。
榖衆多不可徧敬,故立稷而祭之。
古左氏說:列山氏之子曰柱,死祀以為稷。
稷是田正。
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許君曰:謹按禮緣生及死,故社稷人事之。
旣祭稷榖,不得但以稷米祭,稷反自食。
同左氏義。
鄭君駁之曰: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獄,社稷之神若是句龍柱棄,不得先五獄而食。
大司徒五地,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
大司樂五變而緻介物及土示。
土示者,五土之總神,卽謂社也。
六樂于五地無原隰而有土隻,則土祇與原隰同用樂也,是以變原隰言土示。
詩信南山雲:畇畇原隰。
下雲:黍稷彧彧。
原隰生百榖,稷為之長。
然則稷者原隰之神,若達此義,不得以稷米祭稷為難。
社者,五土總神,稷者,原隰之神,皆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
句龍以有平水土之功,配社祀之。
稷有播穜之功,配稷祀之。
按許造說文但引今孝經說,則其說社稷當與鄭意同。
玉裁謂:異義早成,說文晚出,為定說。
此亦一端也。
從禾畟聲。
子力切。
一部。
古叚稷為卽。
小雅:旣齊旣卽。
毛雲稷,疾是也。
亦叚為昃字,如榖梁日昃作日稷是也。
□,古文稷。
按〈田下兒〉,葢卽古文畟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zīp322上 注解:稷也。
釋艹曰:秶,稷也。
周禮甸師齍盛注雲:秶者,稷也。
榖者稷為長。
按經作齍,注作秶,此經用古字,注用今字之例。
周禮齍盛字鄭易為秶者三,甸師、肆師、大祝也。
小宗伯齍注雲:齍讀為秶。
六秶謂六榖,黍稷稻粱麥苽。
雲齍讀為秶,此易齍為秶之證也。
秶本謂稷,何以六榖統名秶,則以稷為榖之長,故得□之。
甸師注是其恉也。
米本謂禾,凡榖皆得名米,秶盛之秶猶是矣。
甫田作齊,亦作齍。
毛曰:器實曰齍。
而左傳、禮記皆作秶盛,是可證齍秶之同字。
榖名曰秶,用以祭祀則曰齍。
别之者,貴之也。
今經典秶皆訛粢,而□字且不見于經典矣。
廣韻曰:□,祭飯也。
玉篇曰:黍稷在器曰□。
知舊本經典故作□盛。
從禾□聲。
卽夷切。
十五部。
秶,□或從次作。
鄭注周禮曰:赍資字同。
其字以□次為聲,從貝變易。
此亦以□次為聲,從禾變易。
而今日經典秶盛皆從米作,則又粉餈之或字而誤叚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秫shúp322下 注解:稷之粘者。
九谷考曰:稷,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其粘者黃白二種,所謂秫也。
秫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為秫秫。
而他谷之黏者亦叚借通偁之曰秫,陶淵明使公二頃,五十畝種秫,稻之黏者也。
崔豹古今注所謂秫為黏稻是也。
從禾,術象形。
下象其莖葉,上象其□。
食聿切。
十五部。
锴本作術聲。
朮,秫或省禾。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穄jì 注解:□也。
此謂黍之不粘者也。
黍部曰:□者,穄也。
呂氏春秋:飯之美者,陽山之穄。
高注雲:關西謂之□,冀州謂之□。
廣雅:□,□穄也。
九谷考曰:據說文,禾屬而黏者黍,則禾屬而不黏者□。
對言異,散文則通偁黍。
内則:飯黍稷稻梁,白黍黃梁。
鄭注:黍,黃黍也。
黃黍者,□也,穄也,飯用之。
黏者,釀酒及為餌餈酏粥之屬。
不黏者,□□□穄。
而黏者乃專得黍名矣。
今北方皆□黍子、□子、穄子。
穄與稷雙聲,故俗誤認為稷。
其誤自唐之蘇□始。
從禾祭聲。
子例切。
十五部。
九谷考曰:簠簋實□為之,以供祭祀。
故又異其名曰穄。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稻dào 注解:稌也。
今俗□謂黏者不黏者。
未去穅曰稻,稬稻、籼稻、秔稻皆未去穅之偁也。
旣去穅則曰稬米,曰籼米,曰秔米。
古謂黏者為稻,謂黏米為稻。
九谷考曰:七月詩:十月獲稻,為此春酒。
月令:乃命大酋。
秫稻必齊,内則、雜記并有稻醴。
左傳:進稻醴粱糗,是以為黏者之名,黏者以釀也。
内則:糁酏用稻米。
笾人職之餌餈。
注亦以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
而食醫之職:牛宜稌。
鄭司農說:稌,稉也。
是又以稉釋稻,稉其不黏者也。
孔子曰:食夫稻。
亦不必專指黏者言。
職方氏楊荊諸州亦但雲其榖宜稻,吾是以知稌稻之為大名也。
玉裁謂:稻其渾言之偁,秔與稻對為析言之偁。
稻宜水,故周禮稻人掌稼下地。
從禾舀聲。
徒晧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稌tú 注解:稻也。
釋艹曰:稌,稻。
周頌毛傳同。
許曰:沛國□稬。
而郭樸曰:今沛國呼稌。
然則稌稬本一語,而稍分輕重耳。
從禾餘聲。
徒古切。
五部。
《周禮》曰:“牛宜稌。
”食醫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稬nuò 注解:沛國謂稻曰稬。
襄五年榖梁傳: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
吳謂善,伊。
謂稻,緩。
按謂善為伊者,古合韻也。
謂稻為緩者,卽沛國謂稻曰稬之理也。
緩古亦讀如暖。
昭五年:狄人謂贲泉矢胎。
謂贲為矢者,卽今俗語謂糞為矢也。
今矢胎作失台者,誤。
從禾耎聲。
奴亂切。
十四部。
今語奴卧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稴xiánp323上 注解:稻不黏者。
凡榖皆有黏者有不黏者,秫則稷之□者也,穄則黍之不黏者也。
稻有不黏者,則稴是也。
今俗通謂不黏者為籼米。
集韻、類篇皆雲:方言江南呼稉為籼,亦作籼,作粞。
按說文、玉篇皆有稴無籼,葢籼卽稴字音變而字異耳。
廣雅曰:籼,稉也。
渾言不别也。
從禾兼聲,讀若風廉之廉。
風廉之廉,疑當同食部作風溓。
溓,力兼切,亦胡兼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秔jīnɡ 注解:稻屬。
凡言屬者,以屬見别也。
言别者,以别見屬也。
重其同則言屬,秔為稻屬是也。
重其異則言别,□為禾别是也。
周禮注曰:州黨族闾比鄉之屬别。
介次市亭之屬别。
小者屬别并言,分合并見也。
稻有至黏者,稬是也。
有次黏者,稉是也。
有不黏者,稴是也。
稉比于稬則為不黏,比于稴則尚為黏。
稉與稴為飯。
稬以釀酒,為餌餈。
今與古同矣。
散文稉亦偁稻,對文則别。
魏都賦:水澍稉稌,陸莳稷黍。
蜀都賦: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皆稉稻并舉。
本艹經秔米稻米殊用。
陶貞白乃不能分别,其亦異矣。
從禾亢聲。
古行切。
古音在十部。
稉,俗秔。
更聲也。
陸德明曰:稉與粳皆俗秔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秏hào 注解:稻屬。
漢書曰:訖于孝武後元之年,靡有孑遺秏矣。
孟康曰:秏音毛,無有秏米在者也。
秏米,米名,卽所謂稻屬也。
今本作毛米,誤。
孟意若今言無有一粒存者。
水經注曰:燕人謂無為毛,故有用毛為無者,又有用秏者。
初讀莫報切,旣又讀呼到切,改禾旁為耒旁,罕知其本音本義本形矣。
大雅:秏斁下土。
秏者,乏無之
者字今補。
從禾□聲,讀若靡。
王氏念孫曰:靡當作黂,字之誤也。
扶沸切。
古音在十三部十五部之閑。
又按此為稻屬,則當廁于與下文稻稌稴秔秏之類,葢轉寫者亂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稷jì 注解:□也。
程氏瑤田九谷考曰:稷,□,大名也。
粘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通謂之秫秫,又謂之蜀黍,高大似蘆。
月令:首種不入。
鄭雲:首種謂稷。
今以北方諸榖播種先後考之,高粱冣先。
管子書:日至七十日,陰凍釋而蓺稷,百日不蓺稷。
日至七十日,今之正月也。
今南北皆以正月蓺高粱是也。
凡經言疏食者,稷食也。
稷形大,故得疏偁。
按程氏九谷考至為精析,學者必讀此而後能正名其言。
漢人皆冒粱為稷。
而稷為秫秫,鄙人能通其語者,士大夫不能舉其字,真可謂撥雲霧而覩靑天矣。
五谷之長。
謂首種也。
月令注:稷,五榖之長。
按稷長五榖,故田正之官曰稷。
五經異義:今孝經說:稷者,五榖之長。
榖衆多不可徧敬,故立稷而祭之。
古左氏說:列山氏之子曰柱,死祀以為稷。
稷是田正。
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許君曰:謹按禮緣生及死,故社稷人事之。
旣祭稷榖,不得但以稷米祭,稷反自食。
同左氏義。
鄭君駁之曰: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獄,社稷之神若是句龍柱棄,不得先五獄而食。
大司徒五地,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
大司樂五變而緻介物及土示。
土示者,五土之總神,卽謂社也。
六樂于五地無原隰而有土隻,則土祇與原隰同用樂也,是以變原隰言土示。
詩信南山雲:畇畇原隰。
下雲:黍稷彧彧。
原隰生百榖,稷為之長。
然則稷者原隰之神,若達此義,不得以稷米祭稷為難。
社者,五土總神,稷者,原隰之神,皆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
句龍以有平水土之功,配社祀之。
稷有播穜之功,配稷祀之。
按許造說文但引今孝經說,則其說社稷當與鄭意同。
玉裁謂:異義早成,說文晚出,為定說。
此亦一端也。
從禾畟聲。
子力切。
一部。
古叚稷為卽。
小雅:旣齊旣卽。
毛雲稷,疾是也。
亦叚為昃字,如榖梁日昃作日稷是也。
□,古文稷。
按〈田下兒〉,葢卽古文畟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zīp322上 注解:稷也。
釋艹曰:秶,稷也。
周禮甸師齍盛注雲:秶者,稷也。
榖者稷為長。
按經作齍,注作秶,此經用古字,注用今字之例。
周禮齍盛字鄭易為秶者三,甸師、肆師、大祝也。
小宗伯齍注雲:齍讀為秶。
六秶謂六榖,黍稷稻粱麥苽。
雲齍讀為秶,此易齍為秶之證也。
秶本謂稷,何以六榖統名秶,則以稷為榖之長,故得□之。
甸師注是其恉也。
米本謂禾,凡榖皆得名米,秶盛之秶猶是矣。
甫田作齊,亦作齍。
毛曰:器實曰齍。
而左傳、禮記皆作秶盛,是可證齍秶之同字。
榖名曰秶,用以祭祀則曰齍。
别之者,貴之也。
今經典秶皆訛粢,而□字且不見于經典矣。
廣韻曰:□,祭飯也。
玉篇曰:黍稷在器曰□。
知舊本經典故作□盛。
從禾□聲。
卽夷切。
十五部。
秶,□或從次作。
鄭注周禮曰:赍資字同。
其字以□次為聲,從貝變易。
此亦以□次為聲,從禾變易。
而今日經典秶盛皆從米作,則又粉餈之或字而誤叚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秫shúp322下 注解:稷之粘者。
九谷考曰:稷,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其粘者黃白二種,所謂秫也。
秫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為秫秫。
而他谷之黏者亦叚借通偁之曰秫,陶淵明使公二頃,五十畝種秫,稻之黏者也。
崔豹古今注所謂秫為黏稻是也。
從禾,術象形。
下象其莖葉,上象其□。
食聿切。
十五部。
锴本作術聲。
朮,秫或省禾。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穄jì 注解:□也。
此謂黍之不粘者也。
黍部曰:□者,穄也。
呂氏春秋:飯之美者,陽山之穄。
高注雲:關西謂之□,冀州謂之□。
廣雅:□,□穄也。
九谷考曰:據說文,禾屬而黏者黍,則禾屬而不黏者□。
對言異,散文則通偁黍。
内則:飯黍稷稻梁,白黍黃梁。
鄭注:黍,黃黍也。
黃黍者,□也,穄也,飯用之。
黏者,釀酒及為餌餈酏粥之屬。
不黏者,□□□穄。
而黏者乃專得黍名矣。
今北方皆□黍子、□子、穄子。
穄與稷雙聲,故俗誤認為稷。
其誤自唐之蘇□始。
從禾祭聲。
子例切。
十五部。
九谷考曰:簠簋實□為之,以供祭祀。
故又異其名曰穄。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稻dào 注解:稌也。
今俗□謂黏者不黏者。
未去穅曰稻,稬稻、籼稻、秔稻皆未去穅之偁也。
旣去穅則曰稬米,曰籼米,曰秔米。
古謂黏者為稻,謂黏米為稻。
九谷考曰:七月詩:十月獲稻,為此春酒。
月令:乃命大酋。
秫稻必齊,内則、雜記并有稻醴。
左傳:進稻醴粱糗,是以為黏者之名,黏者以釀也。
内則:糁酏用稻米。
笾人職之餌餈。
注亦以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
而食醫之職:牛宜稌。
鄭司農說:稌,稉也。
是又以稉釋稻,稉其不黏者也。
孔子曰:食夫稻。
亦不必專指黏者言。
職方氏楊荊諸州亦但雲其榖宜稻,吾是以知稌稻之為大名也。
玉裁謂:稻其渾言之偁,秔與稻對為析言之偁。
稻宜水,故周禮稻人掌稼下地。
從禾舀聲。
徒晧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稌tú 注解:稻也。
釋艹曰:稌,稻。
周頌毛傳同。
許曰:沛國□稬。
而郭樸曰:今沛國呼稌。
然則稌稬本一語,而稍分輕重耳。
從禾餘聲。
徒古切。
五部。
《周禮》曰:“牛宜稌。
”食醫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稬nuò 注解:沛國謂稻曰稬。
襄五年榖梁傳: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
吳謂善,伊。
謂稻,緩。
按謂善為伊者,古合韻也。
謂稻為緩者,卽沛國謂稻曰稬之理也。
緩古亦讀如暖。
昭五年:狄人謂贲泉矢胎。
謂贲為矢者,卽今俗語謂糞為矢也。
今矢胎作失台者,誤。
從禾耎聲。
奴亂切。
十四部。
今語奴卧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稴xiánp323上 注解:稻不黏者。
凡榖皆有黏者有不黏者,秫則稷之□者也,穄則黍之不黏者也。
稻有不黏者,則稴是也。
今俗通謂不黏者為籼米。
集韻、類篇皆雲:方言江南呼稉為籼,亦作籼,作粞。
按說文、玉篇皆有稴無籼,葢籼卽稴字音變而字異耳。
廣雅曰:籼,稉也。
渾言不别也。
從禾兼聲,讀若風廉之廉。
風廉之廉,疑當同食部作風溓。
溓,力兼切,亦胡兼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秔jīnɡ 注解:稻屬。
凡言屬者,以屬見别也。
言别者,以别見屬也。
重其同則言屬,秔為稻屬是也。
重其異則言别,□為禾别是也。
周禮注曰:州黨族闾比鄉之屬别。
介次市亭之屬别。
小者屬别并言,分合并見也。
稻有至黏者,稬是也。
有次黏者,稉是也。
有不黏者,稴是也。
稉比于稬則為不黏,比于稴則尚為黏。
稉與稴為飯。
稬以釀酒,為餌餈。
今與古同矣。
散文稉亦偁稻,對文則别。
魏都賦:水澍稉稌,陸莳稷黍。
蜀都賦: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皆稉稻并舉。
本艹經秔米稻米殊用。
陶貞白乃不能分别,其亦異矣。
從禾亢聲。
古行切。
古音在十部。
稉,俗秔。
更聲也。
陸德明曰:稉與粳皆俗秔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禾部 秏hào 注解:稻屬。
漢書曰:訖于孝武後元之年,靡有孑遺秏矣。
孟康曰:秏音毛,無有秏米在者也。
秏米,米名,卽所謂稻屬也。
今本作毛米,誤。
孟意若今言無有一粒存者。
水經注曰:燕人謂無為毛,故有用毛為無者,又有用秏者。
初讀莫報切,旣又讀呼到切,改禾旁為耒旁,罕知其本音本義本形矣。
大雅:秏斁下土。
秏者,乏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