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部分

關燈
肓huānɡ 注解:心下鬲上也。

    下、上各本互訛,篇、韻同,今依左傳音義正。

    左傳: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

    賈逵、杜預皆曰:肓,鬲也。

    心下為膏。

    按鄭駁異義雲: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

    賈侍中說肓,鬲也。

    統言之。

    許雲鬲上為肓者,析言之。

    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

    今本作心上鬲下則不可通矣。

    素問曰:肓之原在□下。

    釋名曰:膈,塞也。

    塞上下,使氣與榖不相亂也。

    從肉亡聲。

    呼光切。

    十部。

    按當雲網平聲。

    《春秋傳》曰:“病在肓之上。

    ”左傳成十年文。

    各本上訛下,今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腎shèn 注解:水臧也。

    今尚書、古尚書說同。

    從肉臤聲時忍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肺fèi 注解:金臧也。

    按各本不完,當雲火藏也,博士說以為金藏。

    下文脾下當雲木藏也,博士說以為土藏。

    肝下當雲金藏也,博士說以為木藏。

    乃與心字下土藏也,博士說以為火藏一例。

    □應書兩引說文肺,火藏也。

    其所據當是完本,但未引一曰金藏耳。

    五經異義雲:今尚書歐陽說:肝,木也。

    心,火也。

    脾,土也。

    肺,金也。

    腎,水也。

    古尚書說:脾,木也。

    肺,火也。

    心,土也。

    肝,金也。

    腎,水也。

    許慎謹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

    與古尚書同。

    鄭駁之曰:月令祭四時之位,乃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後,而腎在下。

    夏位在前,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故祭先脾。

    秋位小卻,故祭先肝。

    腎也,脾也,俱在鬲下。

    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

    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不得同五行之義。

    今醫病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

    若反其術,不死為劇。

    鄭注月令,自用其說,從今尚書說。

    楊雄大□木藏脾,金藏肝,火藏肺,水藏腎,土藏心。

    從古尚書說。

    高注呂覽,于春祭先脾曰:春木勝土,先食所勝也。

    一說脾屬木,自用其藏也。

    于夏祭先肺曰:肺,金也。

    祭禮之先進肺,用其勝也。

    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于秋祭先肝曰:肝,木也。

    祭祀之肉,用其勝也,故先進肝。

    一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于冬祭先腎曰:腎屬水,自用其藏也。

    于中央土祭先心曰:祭祀之肉,先進心。

    心,火也,用所勝也。

    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其注淮南時則訓略同,皆兼從今古尚書說,而先今後古。

    許異義從古尚書說。

    說文雖兼用今古尚書說,而先古後今,與鄭不同矣。

    從肉巿聲。

    芳吠切。

    在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脾píp168下 注解:土藏也。

    文有脫誤,說見上。

    從肉卑聲。

    符支切。

    在十六部。

    按古文以脾為髀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肝ɡān 注解:木藏也。

    文有脫誤,說見上。

    從肉幹聲。

    古寒切。

    十四部。

    按禮經正脅謂之幹,少牢古文幹為肝,此與古文髀為脾皆但取同音假借而巳。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膽dǎn 注解:連肝之府也。

    白虎通曰:府者,為藏官府也。

    膽者,肝之府也。

    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

    仁者必有勇也。

    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出焉。

    從肉詹聲。

    都敢切。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胃wèi 注解:谷府也。

    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也。

    脾主禀氣。

    胃者,榖之委也,故脾禀氣于胃也。

    素問: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從肉,□象形。

    雲貴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脬pāo 注解:旁光也。

    各本作膀,非。

    兩膀謂脅也。

    今正。

    白虎通曰:旁光者,肺之府也。

    肺者,□決膽。

    旁光亦常張有勢。

    故先決難也。

    素問曰:旁光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按此所引白虎通本小徐,與禦覽所引元命苞合。

    脬俗作胞。

    旁光俗皆從肉。

    從肉孚聲。

    匹交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腸chánɡ 注解:大小腸也。

    白虎通曰:大腸小腸,心之府也。

    心者,主禮。

    禮者,有分理,腸之大小相承受也。

    腸為胃紀,胃為脾府,心為支體主。

    故有兩府。

    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按所引白虎通,從顔氏急就篇注所引也。

    藏、府古通偁,如周禮注五藏倂胃、旁光、大腸、小腸為九藏是也。

    從肉昜聲。

    直良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膏ɡāop169上 注解:肥也。

    按□當作脂。

    脂字不廁于此者,許嚴人物之别。

    自胙篆已下乃謂人所食者。

    膏謂人脂,在人者可假以名物,如無角者膏是也。

    脂專謂物,在物者不得假以名人也。

    從肉高聲。

    古勞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肪fánɡ 注解:□也。

    □亦當作脂。

    王□正部論說玉符曰:白如豬肪。

    通俗文曰:脂在腰曰肪。

    此假在人者以名物也。

    從肉方聲。

    甫良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膺yīnɡ 注解:匈也。

    勹部曰:匈,膺也。

    魯頌:戎狄是膺。

    釋诂、毛傳曰:膺,當也。

    此引伸之義。

    凡當事以膺,任事以肩。

    從肉□聲。

    于陵切。

    六部。

    〖注〗□,膺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肉部 肊yì 注解:匈骨也。

    宋本、李焘本皆作骨,俗本作肉,非也。

    此如脅為兩膀,幹為脅骨,正名百物,不可紊也。

    從肉乙。

    各本作乙聲,今按聲字淺人所增也。

    胷、臆字古今音皆在職德韻,乙字古今音皆在質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