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蔔貝,會意。
貝,此字今補。
□為贽。
說從貝之意。
一曰鼎省聲。
京房所說。
一說是鼎省聲,非貝字也。
許說從貝,故鼎下曰貞省聲。
京說古文以貝為鼎,故雲從蔔鼎聲也。
陟盈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huì 注解:《易》卦之上體也。
今尚書、左傳皆作悔。
疑□是壁中古文,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易為悔也。
或曰據許則小篆有此字。
玉裁謂不然。
許書以先小篆後古文為正例,以先古文後小篆為變例。
曷為先古文也,于其所從系之也。
如斆者古文,學者小篆,斆從敎則必先之,埶然也。
然則□本古文非小篆,因其從蔔則系之蔔部,亦埶然也。
不曰篆文作悔,亦不于心部悔下列□,雲古文悔者,本非一字也。
小篆無□,而壁中古文有□,不可以不存之于蔔部。
凡其存尚書古文之例如此。
鄭注尚書雲:悔之言晦。
晦猶終也。
《商書》曰:曰字今補。
“曰貞曰□。
”謂洪範也。
按左傳三引洪範,說文五引,皆雲商書。
馬、鄭本皆不如是。
葢今文尚書說與。
許謂堯典唐書、咎繇谟虞書、禹貢夏書皆今文說也。
而三引微子,□雲周書,一雲商書。
疑商系周誤。
葢今文家以微子系周書,以洪範系商書,豈微子歸周故周之,箕子不臣故商之與。
春秋時卿大夫所習洪範皆商書,則今文家說乃古說也。
從蔔每聲。
荒内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占zhān 注解:視兆問也。
周禮占人注曰:占蓍龜之卦兆吉兇。
又占人掌占龜注曰:占人亦占□。
言掌占龜者,□短龜長,主于長者。
此雲視兆問,亦專謂龜蔔。
從蔔口。
職廉切。
七部。
按上文卟字,疑占之變體,後人所竄入。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shào 注解:蔔問也。
疑此卽後人杯珓字,後人所增。
從蔔召聲。
市沼切,廣韻又音照。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zhào 注解:灼龜坼也。
周禮注曰:兆者灼龜發于火,其形可占者,其象似玉瓦原之璺罅,是用名之焉。
按凡曰朕兆者,朕者如舟之縫,兆者如龜之坼,皆引伸假借也。
從蔔兆,象形。
治少切。
二部。
兆,古文□省。
按古文隻為象形之字,小篆加蔔。
非古文滅蔔也。
廣韻曰:□灼龜坼。
出文字指歸。
兆,治小切,引說文分也。
分也之訓見八部□下。
□出說文,則不得雲出文字指歸。
葢古本說文蔔部無□兆字,八部□字卽龜兆字。
今□音兵列切,蔔部兆中多一筆以殊于□,皆非古也。
玉篇蔔部之外,别為兆部,雲兆,事先見也,形也。
□同上。
假令顧氏所據說文早同今本,何為作此紛更乎。
是必說文無兆而增此一部,曉然。
據篇、韻以正說文,可無疑矣。
尋此字之原委,葢由虞翻讀尚書分北三苗為□,雲□,古别字。
由是信之者讀說文八部之□為兵列切,又增竄八亦聲于說解中,而說文乃無龜兆字矣。
說文無龜兆字,梁顧氏作玉篇乃增兆部于蔔部之後。
随曹憲作文字指歸,乃又收□為龜兆字。
而改竄說文者乃于蔔部增□為篆文,兆為古文。
又恐其形之溷于八部也,乃加增一筆以殊之。
纰缪之由,曆曆可見。
前注八部,未能了然,後之學者依此說而□定可也。
○又按集韻、類篇皆引說文□古省或作□。
臣光曰:按□,兵列切,重八也。
□,古當作□。
是則免強區分,葢由司馬公始。
徐锴、徐铉、丁度等皆作□。
司馬公所襲者,夏竦輩之書也。
〖注〗□省作兆。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文八 重二 用yònɡp128上 注解:可施行也。
從蔔中。
衛宏說。
蔔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
餘訟切。
九部。
凡用之屬皆從用。
□,古文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甫fǔ 注解:男子之美偁也。
春秋: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谷梁傳曰:儀,字也。
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
士冠禮:字辭曰: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當。
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甫是太夫之美稱。
按甫者,男子美稱。
某甫者,若言尼甫、嘉甫、孔甫。
謂之且字。
且者,薦也。
五十以伯仲乃謂之字。
以下一字為伯仲叔季之薦,故曰且字也。
甫則非字,凡男子皆得稱之。
以男子始冠之稱,引伸為始也。
又引伸為大也。
從用父,可為人父也。
父亦聲。
锴本無。
方矩切。
五部。
士冠禮甫作父,他經某甫之甫亦通用父,同音假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庸yōnɡ 注解:用也。
疊韻。
從用庚。
會意。
餘封切。
九部。
庚,更事也。
庚、更同音。
說從庚之意。
《易》曰:“先庚三日。
”巽九五爻辭。
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圖更也。
引以證用庚為庸,與□寷引易同意。
說見艹部□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bèi 注解:具也。
具,供置也。
人部曰:僃,愼也。
然則防僃字當作僃,全具字當作□,義同而略有區别。
今則專用僃而□廢矣。
從用茍省。
茍,己力切,自急敕也。
敕,誡也。
此會意。
平秘切。
古音在一部。
茍亦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甯nìnɡp128下 注解:所願也。
此與丂部甯音義皆同。
許意甯為願□,甯為所願,略區别耳。
二字古皆平聲,故公孫甯儀行父,公羊作公孫甯也。
漢郊祀歌:穰穰複正直往甯。
師古曰:言獲福旣多,歸于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甯音甯。
從用,甯省聲。
此不雲寍省聲,雲甯省聲者,以形聲包會
貝,此字今補。
□為贽。
說從貝之意。
一曰鼎省聲。
京房所說。
一說是鼎省聲,非貝字也。
許說從貝,故鼎下曰貞省聲。
京說古文以貝為鼎,故雲從蔔鼎聲也。
陟盈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huì 注解:《易》卦之上體也。
今尚書、左傳皆作悔。
疑□是壁中古文,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易為悔也。
或曰據許則小篆有此字。
玉裁謂不然。
許書以先小篆後古文為正例,以先古文後小篆為變例。
曷為先古文也,于其所從系之也。
如斆者古文,學者小篆,斆從敎則必先之,埶然也。
然則□本古文非小篆,因其從蔔則系之蔔部,亦埶然也。
不曰篆文作悔,亦不于心部悔下列□,雲古文悔者,本非一字也。
小篆無□,而壁中古文有□,不可以不存之于蔔部。
凡其存尚書古文之例如此。
鄭注尚書雲:悔之言晦。
晦猶終也。
《商書》曰:曰字今補。
“曰貞曰□。
”謂洪範也。
按左傳三引洪範,說文五引,皆雲商書。
馬、鄭本皆不如是。
葢今文尚書說與。
許謂堯典唐書、咎繇谟虞書、禹貢夏書皆今文說也。
而三引微子,□雲周書,一雲商書。
疑商系周誤。
葢今文家以微子系周書,以洪範系商書,豈微子歸周故周之,箕子不臣故商之與。
春秋時卿大夫所習洪範皆商書,則今文家說乃古說也。
從蔔每聲。
荒内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占zhān 注解:視兆問也。
周禮占人注曰:占蓍龜之卦兆吉兇。
又占人掌占龜注曰:占人亦占□。
言掌占龜者,□短龜長,主于長者。
此雲視兆問,亦專謂龜蔔。
從蔔口。
職廉切。
七部。
按上文卟字,疑占之變體,後人所竄入。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shào 注解:蔔問也。
疑此卽後人杯珓字,後人所增。
從蔔召聲。
市沼切,廣韻又音照。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zhào 注解:灼龜坼也。
周禮注曰:兆者灼龜發于火,其形可占者,其象似玉瓦原之璺罅,是用名之焉。
按凡曰朕兆者,朕者如舟之縫,兆者如龜之坼,皆引伸假借也。
從蔔兆,象形。
治少切。
二部。
兆,古文□省。
按古文隻為象形之字,小篆加蔔。
非古文滅蔔也。
廣韻曰:□灼龜坼。
出文字指歸。
兆,治小切,引說文分也。
分也之訓見八部□下。
□出說文,則不得雲出文字指歸。
葢古本說文蔔部無□兆字,八部□字卽龜兆字。
今□音兵列切,蔔部兆中多一筆以殊于□,皆非古也。
玉篇蔔部之外,别為兆部,雲兆,事先見也,形也。
□同上。
假令顧氏所據說文早同今本,何為作此紛更乎。
是必說文無兆而增此一部,曉然。
據篇、韻以正說文,可無疑矣。
尋此字之原委,葢由虞翻讀尚書分北三苗為□,雲□,古别字。
由是信之者讀說文八部之□為兵列切,又增竄八亦聲于說解中,而說文乃無龜兆字矣。
說文無龜兆字,梁顧氏作玉篇乃增兆部于蔔部之後。
随曹憲作文字指歸,乃又收□為龜兆字。
而改竄說文者乃于蔔部增□為篆文,兆為古文。
又恐其形之溷于八部也,乃加增一筆以殊之。
纰缪之由,曆曆可見。
前注八部,未能了然,後之學者依此說而□定可也。
○又按集韻、類篇皆引說文□古省或作□。
臣光曰:按□,兵列切,重八也。
□,古當作□。
是則免強區分,葢由司馬公始。
徐锴、徐铉、丁度等皆作□。
司馬公所襲者,夏竦輩之書也。
〖注〗□省作兆。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蔔部 文八 重二 用yònɡp128上 注解:可施行也。
從蔔中。
衛宏說。
蔔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
餘訟切。
九部。
凡用之屬皆從用。
□,古文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甫fǔ 注解:男子之美偁也。
春秋: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谷梁傳曰:儀,字也。
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
士冠禮:字辭曰: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當。
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甫是太夫之美稱。
按甫者,男子美稱。
某甫者,若言尼甫、嘉甫、孔甫。
謂之且字。
且者,薦也。
五十以伯仲乃謂之字。
以下一字為伯仲叔季之薦,故曰且字也。
甫則非字,凡男子皆得稱之。
以男子始冠之稱,引伸為始也。
又引伸為大也。
從用父,可為人父也。
父亦聲。
锴本無。
方矩切。
五部。
士冠禮甫作父,他經某甫之甫亦通用父,同音假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庸yōnɡ 注解:用也。
疊韻。
從用庚。
會意。
餘封切。
九部。
庚,更事也。
庚、更同音。
說從庚之意。
《易》曰:“先庚三日。
”巽九五爻辭。
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圖更也。
引以證用庚為庸,與□寷引易同意。
說見艹部□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bèi 注解:具也。
具,供置也。
人部曰:僃,愼也。
然則防僃字當作僃,全具字當作□,義同而略有區别。
今則專用僃而□廢矣。
從用茍省。
茍,己力切,自急敕也。
敕,誡也。
此會意。
平秘切。
古音在一部。
茍亦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用部 甯nìnɡp128下 注解:所願也。
此與丂部甯音義皆同。
許意甯為願□,甯為所願,略區别耳。
二字古皆平聲,故公孫甯儀行父,公羊作公孫甯也。
漢郊祀歌:穰穰複正直往甯。
師古曰:言獲福旣多,歸于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甯音甯。
從用,甯省聲。
此不雲寍省聲,雲甯省聲者,以形聲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