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部分

關燈
為攴。

    毛曰:擊也。

    音義曰:普蔔反。

    從又蔔聲。

    普木切。

    三部。

    凡攴之屬皆從攴。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啟qǐ 注解:敎也。

    從攴啟聲。

    康禮切。

    十五部。

    《論語》曰:“不憤不啟。

    ”述而篇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徹chè 注解:通也。

    孟子曰:徹者,徹也。

    鄭注論語曰:徹,通也。

    為天下通法也。

    按詩徹彼桑土,傳曰裂也。

    徹我牆屋,曰毀也。

    天命不徹,曰道也。

    徹我疆土,曰治也。

    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栝。

    古有徹無轍。

    從彳從攴從育。

    葢合三字會意。

    攵之,而養育之,而行之,則無不通矣。

    毛傳所謂治也。

    醜列切。

    十五部。

    一曰相臣。

    疑有訛。

    铉本無此四字。

    □,古文徹。

    中從鬲。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敏mǐn 注解:疾也。

    釋诂、毛傳同。

    從攴每聲。

    眉殒切。

    古音在一部。

    生民詩:履帝武敏。

    釋訓:敏,拇也。

    謂敏為拇之假借。

    拇,足大指也。

    古作母。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敃mǐn 注解:強也。

    釋诂:昏暋強也。

    按說文暋作□,冒也。

    則許所據爾雅作敃,強也。

    昏字從氐省,不從民聲。

    自俗寫殽訛,音韻亦亂。

    玉篇謂敃、□同字是也。

    從攴民聲。

    眉殒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敄wù 注解:強也。

    從攴矛聲。

    亡遇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敀pò 注解:迮也。

    迮,起也。

    敀者,起之也。

    與迫音義同。

    從攴白聲。

    博陌切。

    古音在五部。

    《周書》曰:“常敀常任。

    ”立政篇文。

    按漢人所用皆作常伯,今尚書作伯。

    許所據絕異者,壁中古文多假借字也。

    以敀為伯,如洪範以□為好,顧命以□為蔑,牧誓以狟為桓,皆壁中古文假借。

    今尚書作伯、好、蔑、桓者,孔安國以今文字讀古文而易之,而漢世言古文尚書者因之,如杜子春、鄭司農讀周禮故書,往往易其字,而許叔重、鄭康成多因之,其理一也。

    杜子春已改之周禮,其故書古字猶存于鄭注。

    孔安國已改之尚書,其壁中古文之字猶存于說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整zhěnɡp123上 注解:齊也。

    齊者,禾麥吐□上平也。

    引伸為凡齊之偁。

    從攴從束正,正亦聲。

    之郢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效xiào 注解:象也。

    象當作像。

    人部曰:像,似也。

    毛詩:君子是則是效。

    又民胥效矣。

    皆效法字之或體。

    左傳引詩民胥效矣是也。

    彼行之而此效之,故俗雲報效,雲效力,雲效驗。

    廣韻雲:俗字作効。

    今俗分别效力作効,效法效驗作效,尤為鄙俚。

    效法之字亦作爻,□辭爻法之謂坤是。

    亦作殽,禮運殽以降命是。

    亦作詨,儀禮注引詩君子是則是詨是。

    皆假借也。

    從攴交聲。

    胡敎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故ɡù 注解:使為之也。

    今俗雲原故是也。

    凡為之必有使之者。

    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

    引伸之為故舊。

    故曰古,故也。

    墨子經上曰:故,所得而後成也。

    許本之。

    從攴,取使之之意。

    古聲。

    古慕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政zhènɡ 注解:正也。

    論語:孔子曰:政者,正也。

    從攴正,正亦聲。

    之盛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shī 注解:□也。

    今字作施,施行而□廢矣。

    施,旗旖施也。

    經傳多假借。

    從攴也聲。

    讀與施同。

    式支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fū 注解:□也。

    此與寸部尃音義同。

    從攴尃聲。

    芳無切。

    五部。

    俗作敷。

    古寸與方多通用。

    《周書》曰:“用□遺後人。

    ”顧命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敟diǎn 注解:主也。

    廣韻典字下曰:主也,常也,法也,經也。

    按凡典法、典守字皆當作敟。

    經傳多作典,典行而敟廢矣。

    從攴典聲。

    多殄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lǐ 注解:數也。

    大雅:其麗不億。

    毛曰:麗,數也。

    方言作□,亦雲數也。

    葢□是正字,麗是假借字。

    從麗者,麗,□也。

    □而數之也。

    從攴麗聲。

    力米切。

    古音在十六部。

    曹憲引說文李衣反。

    葢本音隐。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數shǔ 注解:計也。

    六藝六曰九數,今九章筭術是也。

    今人謂在物者去聲,在人者上聲。

    昔人不□然。

    又引伸之義、分析之音甚多,大約速與密二義可包之。

    從攴婁聲。

    所矩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liàn 注解:辟□鐵也。

    張協七命:乃煉乃铄,萬辟千灌。

    李注:辟謂疊之。

    灌謂鑄之。

    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剱,又引王□刀銘灌辟以數,質象以呈。

    按辟者,襞之假借也。

    □者,段也。

    □取精□,不計數折疊段之,因名為辟□□也。

    從攴湅。

    從攴者,取段意。

    湅者,□也。

    從湅,取□擇之意。

    湅亦聲。

    郞電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三卷□攴部 孜zīp123下 注解:孜孜,二字今補。

    汲汲也。

    廣雅:孜孜、汲汲,劇也。

    按汲汲與彶彶同,急行也。

    從攴子聲。

    子之切。

    一部。

    《周書》曰:“孜孜無怠。

    ”大誓篇文。

    見詩文王正義引,又見史記周本紀。

    字作孳孳。

    按伏生二十八篇本無大誓,民閑後得大誓,博士習而讀之,合二十八篇為二十九篇。

    司馬遷史記、董仲舒對策、劉向說苑,及終軍、班伯、谷永、匡衡,平當奏對多用之,此今文大誓也。

    孔安國得壁中古文,有大誓三篇。

    古文家馬、鄭、王皆作注,與今文字或異。

    如流為雕,馬曰:雕,鸷鳥。

    此古文大誓作雕之證。

    尚書大傳、鄭所引禮說、周本紀、董仲舒傳皆作烏,此今文大誓作烏之證。

    鄭注雲:雕當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