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分

關燈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逖tì 注解:遠也。

    釋诂:逷,遠也。

    按集韻雲:說文引詩舍爾介逖,王伯厚詩考因之。

    考大雅作介狄,毛訓遠也。

    葢謂狄同逖,言叚借也。

    用逷蠻方。

    雲逷,遠也。

    則言轉注也。

    集韻所據不足信。

    從辵狄聲。

    他曆切。

    十六部。

    逷,古文逖。

    大雅:用逷蠻方。

    牧誓:逷矣西土之人。

    郭樸注爾雅、顔之推觀我生賦、李善文選注引書皆作逷,衛包始改為逖也。

    左傳古字後人多妄改,如襄十四年豈敢離逷用古文,僖卄八年糾逖王慝則用小篆,豈非改之不畫一乎。

    易狄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迥jiǒnɡ 注解:遠也。

    見釋诂。

    大雅:泂酌彼行潦。

    毛曰:泂,遠也。

    謂泂為迥之叚借也。

    從辵冋聲。

    戶穎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逴chuò 注解:遠也。

    哀時命曰:處逴逴而日遠。

    九章曰:道逴遠而日忘。

    從辵卓聲。

    敕角切。

    古音在二部。

    一曰蹇也。

    此别一義。

    蹇,□也。

    莊子:□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

    謂腳長短也。

    踔卽逴字。

    今莊子作趻卓。

    讀若掉苕之掉。

    掉苕未聞。

    或曰:苕者末也。

    禽獸之趠于木杪曰掉茗。

    葢漢時語。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迂yū 注解:避也。

    迂曲回避,其義一也。

    從辵于聲。

    憶俱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jiān 注解:自進極也。

    □進疊韻。

    埤倉雲:□,至也。

    從辵□聲。

    子僊切。

    古音在十二部。

    廣韻則前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邍yuán 注解:高平曰邍,此依韻會。

    各本作高平之野,非也。

    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邍隰。

    鄭雲: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濕曰隰。

    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

    此及鄭注皆以高平釋原者,謂大野廣平偁原,高而廣平亦偁原。

    下文所謂可食者曰原也。

    凡陸□陵阿皆高地,其可種谷給食之處皆曰原,是之謂高平曰原也。

    序官邍師注雲:邍,地之廣平者。

    與大司徒注不同者,單言原則為廣平。

    墳衍原隰并言則衍為廣平,原為高平也。

    邍字後人以水泉本之原代之,惟見周禮。

    人所登。

    從辵備錄。

    阙。

    此八字疑有脫誤。

    當作從辵,從略省,從彔,人所登也,故從辵十四字。

    今本淺人所亂耳。

    人所登,蒙高解從辵之意也。

    略者,土地可經略也。

    彔者,土地如刻木彔彔然。

    西都賦溝塍刻镂是也。

    葢從三字會意。

    愚袁切。

    十四部。

    〖注〗今原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道dàop75下 注解:所行道也。

    毛傳每雲行道也。

    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

    道之引伸為道理,亦為引道。

    從辵首,首者,行所達也。

    道亦聲。

    徒晧切。

    古音在三部。

    一達謂之道。

    釋宮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馗。

    按許三偁當是一例。

    當作一達謂之道。

    從辵首。

    道人所行也,故從辵。

    此猶上文邍人所登故從辵也。

    自邍以下字皆不系于人,故發其例如此。

    許書多經淺人改竄,遂不可讀矣。

    □,古文道,從首寸。

    從寸者如九軌七軌五軌。

    〖注〗衟、□,亦古文道。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遽jù 注解:傳也。

    釋言:驲遽傳也。

    孫炎曰:傳車,驿馬也。

    左傳僖卅三年:使遽吿于鄭。

    遽興姜戎。

    昭二年:乘遽而至。

    傳中戀反。

    一曰窘也。

    窘迫也。

    從辵豦聲。

    其倨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迒hánɡ 注解:獸迹也。

    釋獸:兔迹迒。

    按序曰: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

    是凡獸迹皆偁迒,不專謂兔也。

    從辵亢聲。

    胡郞切。

    十部。

    □,迒或從足更。

    亦形聲。

    更亢同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dì 注解:至也。

    從辵吊聲。

    都曆切。

    古音在二部。

    小雅、盤庚皆作吊。

    釋诂、毛傳皆雲:吊,至也。

    至者,吊中引伸之義。

    加辵乃後人為之。

    許葢本無此字,如本有之,則不當與邍道遽迒為伍。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biān 注解:行垂崖也。

    釋诂曰:邊,垂也。

    土部曰:垂,遠邊也。

    廠部曰:厓,山邊也。

    屵部曰:崖,高邊也。

    行于垂崖曰邊,因而垂崖謂之邊,然則邊不當廁于此。

    從辵□聲。

    布賢切。

    十二部。

    〖注〗□,古文邊。

    文一百一十八 重三十張次立注小徐本曰:重二十七。

    補遺蟡僯二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