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注解:窳也。
阙。
将此切。
十五十六部。
按此非許本文。
史記貨殖傳雲:呰窳偷生,無積聚。
漢地理志:啙窳偷生而無積聚。
應劭曰:啙,弱也。
晉灼曰:啙,病也。
窳,惰也。
徐廣曰:呰窳,苟且惰懶之謂也。
師古曰:呰,短也。
窳,弱也。
言短力弱才不能勤作。
是皆啙窳為雙字,不以窳釋啙。
小顔雲啙短者,本方言。
今說文以窳釋啙,非史、漢文義。
又凡雲阙者,或阙其義,或阙其音,或阙其形。
卽釋為窳,則義非阙也。
其音則如淳音紫,其形則從此從吅,此亦聲。
皆非葢阙無可言者。
許以訾入言部,以呰入口部,惟啙不入吅部,入此部許必審知其說。
今本葢許說亡後淺人補之也。
釋诂曰茲斯咨呰巳此也。
疑呰本作啙,訓此。
故許類諸此止也,而入此部欤。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此部 □zuǐp69上 注解:識也。
從此朿聲。
遵诔切。
古音在十六部。
一曰藏也。
藏,今字也,古作臧。
廣雅:石針謂之□。
與識訓相近。
又□,韏也。
與藏訓相近。
韏同舒卷之卷。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此部 文三 正zhènɡp69下 注解:是也。
從一。
一□止。
江沅曰:一所□止之也。
如乍之止亡,毋之止奸,皆以一止之。
之盛切。
十一部。
凡正之屬皆從正。
□,古文正,從二。
二,古文上字。
此亦同□示辰龍童音章皆比二。
□,古文正,從一足。
足亦止也。
止部曰:止為足。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正部 乏fá 注解:《春秋傳》曰:“反正為乏。
”左傳宣十五年文。
此說字形而義在其中矣。
不正則為匮□,二字相鄉背也。
禮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
以其禦矢謂之□,以獲者所容身謂之容。
房法切。
古音在七部。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正部 是shì 注解:直也。
直部曰:正見也。
從日正。
十目燭隠則曰直,以日為正則曰是。
從日正會意。
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左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
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從曰也,恐非。
承旨切。
旨當作紙。
十六部。
凡是之屬皆從是。
□,籒文是。
從古文正。
按此知籒篆皆從日。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韪wěi 注解:是也。
古文尙書曰:時五者來僃。
今文尙書作五是來僃。
李賢于李雲荀爽傳皆引史記五是來僃可證。
凡史記多用今文尚書也。
荀爽對策曰:五韪鹹僃。
韪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也。
李雲上書曰:五氏來僃。
氏與是音同在十六部,六書之叚借也。
從是韋聲。
于鬼切。
十五部。
《春秋傳》曰:“犯五不韪。
”左傳隐十一年文。
愇,籒文韪。
從心。
玉篇雲:愇,怨恨也。
廣韻引字書:愇,恨也。
皆不雲同韪。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尟xiǎn 注解:是少也。
易□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鄭本作尟,雲少也。
又尟不及矣。
本亦作鮮。
又釋诂:鮮,善也。
本或作尠。
尠者,尟之俗。
是少,俱存也。
是少二字,各本訛作尟字。
此釋上文是少之意。
是,此也。
俱存而獨少此,故曰是少。
從是少。
于其形得其義也。
賈侍中說。
此字說得諸侍中也。
稣典切。
十四部。
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辵chuòp70上 注解:乍行乍止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不拾級而下曰辵。
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曆階。
不拾級下曰辵階也。
廣雅:辵,奔也。
從彳止。
彳者乍行,止者乍止。
醜略切。
古音葢在二部。
讀如超。
凡辵之屬皆從辵。
讀若《春秋傳》曰“辵階而走”。
讀若二字衍。
春秋傳者,公羊宣二年文。
今公羊作躇。
何休曰: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注〗躇字原從足從箸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迹jī 注解:步處也。
莊子雲: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
從辵。
亦聲。
迹本作□,朿聲,故音在十六部。
小篆改為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
李陽冰雲: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
資昔切。
古音在十六部。
迹,或從足責。
責亦朿聲也。
小雅:念彼不迹。
毛傳:不迹,不循道也。
□,籒文迹,從朿。
釋獸:鹿其迹速。
釋文:本又作□,素蔔反。
引字林鹿迹也。
按速正□字之誤。
周時古本雲其□□,□之名不嫌專
阙。
将此切。
十五十六部。
按此非許本文。
史記貨殖傳雲:呰窳偷生,無積聚。
漢地理志:啙窳偷生而無積聚。
應劭曰:啙,弱也。
晉灼曰:啙,病也。
窳,惰也。
徐廣曰:呰窳,苟且惰懶之謂也。
師古曰:呰,短也。
窳,弱也。
言短力弱才不能勤作。
是皆啙窳為雙字,不以窳釋啙。
小顔雲啙短者,本方言。
今說文以窳釋啙,非史、漢文義。
又凡雲阙者,或阙其義,或阙其音,或阙其形。
卽釋為窳,則義非阙也。
其音則如淳音紫,其形則從此從吅,此亦聲。
皆非葢阙無可言者。
許以訾入言部,以呰入口部,惟啙不入吅部,入此部許必審知其說。
今本葢許說亡後淺人補之也。
釋诂曰茲斯咨呰巳此也。
疑呰本作啙,訓此。
故許類諸此止也,而入此部欤。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此部 □zuǐp69上 注解:識也。
從此朿聲。
遵诔切。
古音在十六部。
一曰藏也。
藏,今字也,古作臧。
廣雅:石針謂之□。
與識訓相近。
又□,韏也。
與藏訓相近。
韏同舒卷之卷。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此部 文三 正zhènɡp69下 注解:是也。
從一。
一□止。
江沅曰:一所□止之也。
如乍之止亡,毋之止奸,皆以一止之。
之盛切。
十一部。
凡正之屬皆從正。
□,古文正,從二。
二,古文上字。
此亦同□示辰龍童音章皆比二。
□,古文正,從一足。
足亦止也。
止部曰:止為足。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正部 乏fá 注解:《春秋傳》曰:“反正為乏。
”左傳宣十五年文。
此說字形而義在其中矣。
不正則為匮□,二字相鄉背也。
禮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
以其禦矢謂之□,以獲者所容身謂之容。
房法切。
古音在七部。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正部 是shì 注解:直也。
直部曰:正見也。
從日正。
十目燭隠則曰直,以日為正則曰是。
從日正會意。
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左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
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從曰也,恐非。
承旨切。
旨當作紙。
十六部。
凡是之屬皆從是。
□,籒文是。
從古文正。
按此知籒篆皆從日。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韪wěi 注解:是也。
古文尙書曰:時五者來僃。
今文尙書作五是來僃。
李賢于李雲荀爽傳皆引史記五是來僃可證。
凡史記多用今文尚書也。
荀爽對策曰:五韪鹹僃。
韪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也。
李雲上書曰:五氏來僃。
氏與是音同在十六部,六書之叚借也。
從是韋聲。
于鬼切。
十五部。
《春秋傳》曰:“犯五不韪。
”左傳隐十一年文。
愇,籒文韪。
從心。
玉篇雲:愇,怨恨也。
廣韻引字書:愇,恨也。
皆不雲同韪。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尟xiǎn 注解:是少也。
易□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鄭本作尟,雲少也。
又尟不及矣。
本亦作鮮。
又釋诂:鮮,善也。
本或作尠。
尠者,尟之俗。
是少,俱存也。
是少二字,各本訛作尟字。
此釋上文是少之意。
是,此也。
俱存而獨少此,故曰是少。
從是少。
于其形得其義也。
賈侍中說。
此字說得諸侍中也。
稣典切。
十四部。
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是部 辵chuòp70上 注解:乍行乍止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不拾級而下曰辵。
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曆階。
不拾級下曰辵階也。
廣雅:辵,奔也。
從彳止。
彳者乍行,止者乍止。
醜略切。
古音葢在二部。
讀如超。
凡辵之屬皆從辵。
讀若《春秋傳》曰“辵階而走”。
讀若二字衍。
春秋傳者,公羊宣二年文。
今公羊作躇。
何休曰: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注〗躇字原從足從箸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辵部 迹jī 注解:步處也。
莊子雲: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
從辵。
亦聲。
迹本作□,朿聲,故音在十六部。
小篆改為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
李陽冰雲: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
資昔切。
古音在十六部。
迹,或從足責。
責亦朿聲也。
小雅:念彼不迹。
毛傳:不迹,不循道也。
□,籒文迹,從朿。
釋獸:鹿其迹速。
釋文:本又作□,素蔔反。
引字林鹿迹也。
按速正□字之誤。
周時古本雲其□□,□之名不嫌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