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鼳,鼠身長須而賊,秦人謂之小驢。
〈鼳,似鼠而馬蹄,一歲千斤,爲物殘賊。
〉 熊虎醜,其子,狗;絶有力,麙。
〈《律》曰:「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
」〉 貍子,??。
〈今或呼豾貍。
〉貈子,貆。
〈其雌者名??。
今江東呼貉爲????。
〉貒子,貗。
〈貒豚也,一名貛。
〉 貔,白狐。
其子,豰。
〈一名執夷,虎豹之屬。
〉 麝父,麕足。
〈腳似麕,有香。
〉 豺,狗足。
〈腳似狗。
〉 貙獌,似貍。
〈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爲貙豻,音岸。
〉 羆如熊,黃白文。
〈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關西呼曰貑羆。
〉 麢,大羊。
〈麢羊,似羊而大,角員銳,好在山崖間。
〉 麠,大麃,牛尾,一角。
〈漢武帝郊雍,得一角獸,若麃然,謂之麟者,此是也。
麃即麞。
〉 ??,大麕,旄毛,狗足。
〈旄毛?長。
〉 魋如小熊,竊毛而黃。
〈今建平山中有此獸,狀如熊而小,毛麆淺,赤黃色,俗呼爲赤熊,即魋也。
〉 ?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
〈迅,疾。
〉 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即師子也,出西域。
漢順帝時,踈勒王來獻犎牛及師子。
《穆天子傳》曰:「狻猊日走五百裡。
」〉 驨如馬,一角。
不角者,騏。
〈元康八年,九真郡獵得一獸,大如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驨也。
今深山中人時或見之,亦有無角者。
〉 羱如羊。
〈羱羊,似吳羊而大角,角橢,出西方。
〉 麐,麕身,牛尾,一角。
〈角頭有肉。
《公羊傳》曰:「有麕而角。
」〉 猶如麂,善登木。
〈健上樹。
〉 貄,脩毫。
〈毫毛長。
〉 貙似貍。
〈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 兕似牛。
〈一角,青色,重千斤。
〉 犀似豕。
〈形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
好食棘。
亦有一角者。
〉 彙,毛刺。
〈今蝟,狀似鼠。
〉 狒狒如人,被髮,迅走,食人。
〈梟羊也。
《山海經》曰:「其狀如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1],見人則笑。
」交廣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長丈許,俗呼之曰山都。
〉 貍狐貒貈醜,其足,蹯;〈皆有掌蹯。
〉其跡,??。
〈??,指頭處。
〉 蒙頌,猱狀。
〈即蒙貴也,狀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勝於貓。
九真、日南皆出之。
猱亦獼猴之類。
〉 猱蝯,善援。
〈便攀援。
〉貜父,善顧。
〈貑貜也,似獼猴而大,色蒼黑,能貜持人,好顧眄[2]。
〉 威夷,長脊而泥。
〈泥,少才力。
〉 麔、麚,短脰。
〈脰,項。
〉 贙,有力。
〈出西海,大秦國有養者。
似狗,多力,獷惡。
〉 豦,迅頭。
〈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獼猴,黃黑色,多髯鬛,好奮迅其頭[3],能舉石擿人,貜類也。
〉 蜼,卬鼻而長尾[4]。
〈蜼似獼猴而大,黃黑色,尾長數尺,似獺,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縣於樹,以尾塞鼻,或以兩指。
江東人亦取養之。
爲物捷健。
〉 時,善椉領。
〈好登山峯。
〉 猩猩,小而好啼。
〈《山海經》曰:「人面豕身,能言語。
」今交阯封谿縣出猩猩,狀貛?,聲似小兒啼。
〉 闕洩,多狃。
〈說者雲腳饒指,未詳。
〉 寓屬 鼢鼠。
〈地中行者。
〉鼸鼠。
〈以頰裏藏食。
〉鼷鼠。
〈有螫毒者。
〉鼶鼠。
〈《夏小正》曰:「鼶鼬則穴。
」〉鼬鼠。
〈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
江東呼爲鼪,音牲。
〉鼩鼠。
〈小鼱鼩也,亦名??鼩。
〉鼭鼠。
〈未詳。
〉鼣鼠。
〈《山海經》說獸雲「狀如鼣鼠」,然形則未詳。
〉鼫鼠。
〈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
關西呼爲?鼠,見《廣雅》,音雀[5]。
〉鼤鼠。
鼨鼠。
〈皆未詳。
〉 豹文,鼮鼠。
〈鼠文彩如豹者。
漢武帝時得此鼠,孝廉郎終軍知之,賜絹百匹。
〉 鼳鼠。
〈今江東山中有鼳鼠,狀如鼠而大,蒼色,在樹木上。
音巫覡。
〉 鼠屬 牛曰齝。
〈食之已久,復出嚼之。
〉羊曰齥。
〈今江東呼齝爲齥,音漏洩。
〉麋鹿曰齸。
〈江東名咽爲齸。
齸者,?食之所在,依名雲。
〉鳥曰嗉。
〈咽中裹食處。
〉寓鼠曰嗛。
〈頰裏貯食處。
寓,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
〉 齸屬 獸曰釁。
〈自奮釁。
〉人曰撟。
〈頻伸夭撟。
〉魚曰須。
〈鼓鰓須息。
〉鳥曰狊。
〈張兩翅。
皆氣體所須。
〉 須屬 校勘記 「反」,原作「及」,據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阮本《注疏》、《山海經》改。
「眄」,原作「盼」。
按《釋文》曰「亡見反」,則作「眄」是。
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好」,原作「如」,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卬」,原作「卭」,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原作「鼩」,「雀」原作「瞿」。
按《釋文》曰:「郭音雀,將畧反。
郭注本雀字或誤為瞿字,沈旋因雲『郭以為鼩鼠,音求于反』,非也。
」然則作「?」「雀」者是。
今據單疏本所引、邵晉涵《正義》改。
釋畜第十九 騊駼馬。
〈《山海經》雲:「北海内有獸,狀如馬,名騊駼。
」色青。
〉 野馬。
〈如馬而小,出塞外。
〉 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山海經》雲:「有獸名駮,如白馬,黑尾,倨牙,音如鼓,食虎豹。
」〉 騉蹄,趼,善陞甗。
〈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
騉蹄,蹄如趼而健上山。
秦時有騉蹄苑。
〉 騉駼,枝蹄趼,善陞甗。
〈騉駼,亦似馬而牛蹄。
〉 小領,盜驪。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駿,盜驪、緑耳。
」又曰:「右服盜驪。
」盜驪,千裡馬。
領,頸。
〉 絶有力,駥。
〈即馬高八尺。
〉 膝上皆白,惟馵。
四骹皆白,驓。
〈骹,膝下也。
〉四蹢皆白,首。
〈俗呼爲踏雪馬。
〉前足皆白,騱。
後足皆白,翑。
前右足白,啓;〈《左傳》:「曰啓服。
」〉左白,踦。
〈前左腳白。
〉後右足白,驤;左白,馵。
〈後左腳白。
《易》曰:「震爲馵足。
」〉 駵馬白腹,騵。
〈駵,赤色黑鬛。
〉驪馬白跨,驈。
〈驪,黑色。
跨,髀閒。
〉白州,驠。
〈州,竅。
〉尾本白,騴。
〈尾株白[1]。
〉尾白,駺。
〈但尾毛白[2]。
〉馰顙,白顛。
〈戴星馬也。
〉白達素,縣。
〈素,鼻莖也,俗所謂漫髗徹齒。
〉面顙皆白,惟駹。
〈顙,額。
〉 回毛在膺,宜乘;〈樊光雲:「俗呼之官府馬。
」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裡馬。
」〉在肘後,減陽;在幹,茀方;〈幹,脅。
〉在背,闋廣。
〈皆别旋毛所在之名。
〉 逆毛,居馻。
〈馬毛逆刺。
〉 騋,牝;驪,牡。
〈《詩》雲:「騋牝三千。
」馬七尺已上爲騋,見《周禮》。
〉玄駒,褭驂。
〈玄駒,小馬,別名褭驂耳。
或曰:此即騕褭,古之良馬名。
〉 牡曰騭,〈今江東呼?馬爲騭,音質。
〉牝曰騇。
〈草馬名。
〉 駵白,駁。
黃白,騜。
〈《詩》曰:「騜駁其馬。
」〉駵馬黃脊,騝。
驪馬黃脊,騽。
〈皆背脊毛黃。
〉青驪,駽。
〈今之鐵騘。
〉青驪驎,驒。
〈色有深淺,班駁隱粼,今之連錢騘。
〉青驪繁鬣,騥。
〈《禮記》曰:「周人黃馬繁鬣。
」繁鬣,兩被毛,或雲美髦鬣。
〉驪白雜毛,駂。
〈今之烏騘。
〉黃白雜毛,駓。
〈今之桃華馬。
〉陰白雜毛,駰。
〈陰,淺黑。
今之泥騘。
〉蒼白雜毛,騅。
〈《詩》曰:「有騅有駓。
」〉彤白雜毛,騢。
〈即今之赭白馬。
彤,赤。
〉白馬黑鬣,駱。
〈《禮記》曰:「夏後氏駱馬黑鬣。
」〉白馬黑脣,駩;黑喙,騧。
〈今之淺黃色者爲騧馬。
〉一目白,瞯;二目白,魚。
〈似魚目也。
《詩》曰:「有驔有魚。
」〉 既差我馬,差,擇也。
宗廟齊毫,〈尚純。
〉戎事齊力,〈尚強。
〉田獵齊足。
〈尚疾。
〉 馬屬 犘牛。
〈出巴中,重千斤。
〉??牛。
〈即犎牛也,領上肉??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裡。
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
〉犤牛。
〈犤牛,庳小,今之?牛也,又呼果下牛。
出廣州高涼郡。
〉魏牛。
〈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
《山海經》曰:「岷山多犪牛。
」〉犣牛。
〈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
〉犝牛。
〈今無角牛。
〉犑牛。
〈未詳。
〉 角一俯一仰,觭。
〈牛角低仰。
〉皆踴,觢。
〈今竪角牛。
〉 黑脣,犉。
〈《毛詩傳》曰:「黃牛黑脣。
」此宜通謂黑脣牛。
〉黑眥,牰。
〈眼眥黑。
〉黑耳,犚。
黑腹,牧。
黑腳,犈。
〈皆别牛黑所在之名。
〉 其子,犢。
〈今青州呼犢爲??。
〉 體長,?[3]。
〈長身者。
〉 絶有力,欣犌。
牛屬 羊,牡,羒;〈謂吳羊白羝。
〉牝,牂。
〈《詩》曰:「牂羊墳首。
」〉 夏羊,〈黑羖?。
〉牡,羭;〈黑羝也。
《歸藏》曰:「兩壺兩羭。
」〉牝,羖。
〈今人便以牂羖爲白黑羊名。
〉 角不齊,觤。
〈一短一長。
〉角三觠,羷。
〈觠角三匝。
〉 羳羊,黃腹。
〈腹下黃。
〉 未成羊,羜。
〈俗呼五月羔爲羜。
〉 絶有力,奮。
羊屬 犬生三,猣;二,師;一,玂。
〈此與豬生子義同,名亦相出入。
〉 未成毫,狗。
〈狗子未生?毛者。
〉 長喙,獫。
短喙,猲獢。
〈《詩》曰:「載獫猲獢。
」〉 絶有力,狣。
尨,狗也。
〈《詩》曰:「無使尨也吠。
」〉 狗屬 雞,大者蜀。
〈今蜀雞。
〉蜀子,雓。
〈雛子名。
〉 未成雞,僆。
〈今江東呼雞少者曰僆,音練也。
〉 絶有力,奮。
〈諸物有氣力多者,無不健,自奮迅,故皆以名雲。
〉 雞屬 馬八尺爲駥。
〈《周禮》雲:「馬八尺已上爲駥。
」〉 牛七尺爲犉。
〈《詩》曰:「九十其犉。
」亦見《屍子》。
〉 羊六尺爲羬。
〈《屍子》曰:「大羊爲羬,六尺。
」〉 彘五尺爲豟。
〈《屍子》曰:「大豕爲豟,五尺。
」今漁陽呼豬大者爲豟。
〉 狗四尺爲獒。
〈《公羊傳》曰:「靈公有害狗,謂之獒也。
」《尚書》孔氏傳曰:「犬高四尺曰獒。
」即此義。
〉 雞三尺爲鶤。
〈陽溝巨鶤,古之名雞。
〉 六畜 校勘記 「株」,原作「枺」,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但」,原作「俱」,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原作「牬」。
按《釋文》音傅蓋反,《音釋》音貝,則當從巿聲,作「?」是。
今據鄭樵本、羽澤山房本、古逸叢書本、阮本《注疏》校勘記改。
〈鼳,似鼠而馬蹄,一歲千斤,爲物殘賊。
〉 熊虎醜,其子,狗;絶有力,麙。
〈《律》曰:「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
」〉 貍子,??。
〈今或呼豾貍。
〉貈子,貆。
〈其雌者名??。
今江東呼貉爲????。
〉貒子,貗。
〈貒豚也,一名貛。
〉 貔,白狐。
其子,豰。
〈一名執夷,虎豹之屬。
〉 麝父,麕足。
〈腳似麕,有香。
〉 豺,狗足。
〈腳似狗。
〉 貙獌,似貍。
〈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爲貙豻,音岸。
〉 羆如熊,黃白文。
〈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關西呼曰貑羆。
〉 麢,大羊。
〈麢羊,似羊而大,角員銳,好在山崖間。
〉 麠,大麃,牛尾,一角。
〈漢武帝郊雍,得一角獸,若麃然,謂之麟者,此是也。
麃即麞。
〉 ??,大麕,旄毛,狗足。
〈旄毛?長。
〉 魋如小熊,竊毛而黃。
〈今建平山中有此獸,狀如熊而小,毛麆淺,赤黃色,俗呼爲赤熊,即魋也。
〉 ?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
〈迅,疾。
〉 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即師子也,出西域。
漢順帝時,踈勒王來獻犎牛及師子。
《穆天子傳》曰:「狻猊日走五百裡。
」〉 驨如馬,一角。
不角者,騏。
〈元康八年,九真郡獵得一獸,大如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驨也。
今深山中人時或見之,亦有無角者。
〉 羱如羊。
〈羱羊,似吳羊而大角,角橢,出西方。
〉 麐,麕身,牛尾,一角。
〈角頭有肉。
《公羊傳》曰:「有麕而角。
」〉 猶如麂,善登木。
〈健上樹。
〉 貄,脩毫。
〈毫毛長。
〉 貙似貍。
〈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 兕似牛。
〈一角,青色,重千斤。
〉 犀似豕。
〈形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
好食棘。
亦有一角者。
〉 彙,毛刺。
〈今蝟,狀似鼠。
〉 狒狒如人,被髮,迅走,食人。
〈梟羊也。
《山海經》曰:「其狀如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1],見人則笑。
」交廣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長丈許,俗呼之曰山都。
〉 貍狐貒貈醜,其足,蹯;〈皆有掌蹯。
〉其跡,??。
〈??,指頭處。
〉 蒙頌,猱狀。
〈即蒙貴也,狀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勝於貓。
九真、日南皆出之。
猱亦獼猴之類。
〉 猱蝯,善援。
〈便攀援。
〉貜父,善顧。
〈貑貜也,似獼猴而大,色蒼黑,能貜持人,好顧眄[2]。
〉 威夷,長脊而泥。
〈泥,少才力。
〉 麔、麚,短脰。
〈脰,項。
〉 贙,有力。
〈出西海,大秦國有養者。
似狗,多力,獷惡。
〉 豦,迅頭。
〈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獼猴,黃黑色,多髯鬛,好奮迅其頭[3],能舉石擿人,貜類也。
〉 蜼,卬鼻而長尾[4]。
〈蜼似獼猴而大,黃黑色,尾長數尺,似獺,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縣於樹,以尾塞鼻,或以兩指。
江東人亦取養之。
爲物捷健。
〉 時,善椉領。
〈好登山峯。
〉 猩猩,小而好啼。
〈《山海經》曰:「人面豕身,能言語。
」今交阯封谿縣出猩猩,狀貛?,聲似小兒啼。
〉 闕洩,多狃。
〈說者雲腳饒指,未詳。
〉 寓屬 鼢鼠。
〈地中行者。
〉鼸鼠。
〈以頰裏藏食。
〉鼷鼠。
〈有螫毒者。
〉鼶鼠。
〈《夏小正》曰:「鼶鼬則穴。
」〉鼬鼠。
〈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
江東呼爲鼪,音牲。
〉鼩鼠。
〈小鼱鼩也,亦名??鼩。
〉鼭鼠。
〈未詳。
〉鼣鼠。
〈《山海經》說獸雲「狀如鼣鼠」,然形則未詳。
〉鼫鼠。
〈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
關西呼爲?鼠,見《廣雅》,音雀[5]。
〉鼤鼠。
鼨鼠。
〈皆未詳。
〉 豹文,鼮鼠。
〈鼠文彩如豹者。
漢武帝時得此鼠,孝廉郎終軍知之,賜絹百匹。
〉 鼳鼠。
〈今江東山中有鼳鼠,狀如鼠而大,蒼色,在樹木上。
音巫覡。
〉 鼠屬 牛曰齝。
〈食之已久,復出嚼之。
〉羊曰齥。
〈今江東呼齝爲齥,音漏洩。
〉麋鹿曰齸。
〈江東名咽爲齸。
齸者,?食之所在,依名雲。
〉鳥曰嗉。
〈咽中裹食處。
〉寓鼠曰嗛。
〈頰裏貯食處。
寓,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
〉 齸屬 獸曰釁。
〈自奮釁。
〉人曰撟。
〈頻伸夭撟。
〉魚曰須。
〈鼓鰓須息。
〉鳥曰狊。
〈張兩翅。
皆氣體所須。
〉 須屬 校勘記 「反」,原作「及」,據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阮本《注疏》、《山海經》改。
「眄」,原作「盼」。
按《釋文》曰「亡見反」,則作「眄」是。
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好」,原作「如」,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卬」,原作「卭」,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原作「鼩」,「雀」原作「瞿」。
按《釋文》曰:「郭音雀,將畧反。
郭注本雀字或誤為瞿字,沈旋因雲『郭以為鼩鼠,音求于反』,非也。
」然則作「?」「雀」者是。
今據單疏本所引、邵晉涵《正義》改。
釋畜第十九 騊駼馬。
〈《山海經》雲:「北海内有獸,狀如馬,名騊駼。
」色青。
〉 野馬。
〈如馬而小,出塞外。
〉 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山海經》雲:「有獸名駮,如白馬,黑尾,倨牙,音如鼓,食虎豹。
」〉 騉蹄,趼,善陞甗。
〈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
騉蹄,蹄如趼而健上山。
秦時有騉蹄苑。
〉 騉駼,枝蹄趼,善陞甗。
〈騉駼,亦似馬而牛蹄。
〉 小領,盜驪。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駿,盜驪、緑耳。
」又曰:「右服盜驪。
」盜驪,千裡馬。
領,頸。
〉 絶有力,駥。
〈即馬高八尺。
〉 膝上皆白,惟馵。
四骹皆白,驓。
〈骹,膝下也。
〉四蹢皆白,首。
〈俗呼爲踏雪馬。
〉前足皆白,騱。
後足皆白,翑。
前右足白,啓;〈《左傳》:「曰啓服。
」〉左白,踦。
〈前左腳白。
〉後右足白,驤;左白,馵。
〈後左腳白。
《易》曰:「震爲馵足。
」〉 駵馬白腹,騵。
〈駵,赤色黑鬛。
〉驪馬白跨,驈。
〈驪,黑色。
跨,髀閒。
〉白州,驠。
〈州,竅。
〉尾本白,騴。
〈尾株白[1]。
〉尾白,駺。
〈但尾毛白[2]。
〉馰顙,白顛。
〈戴星馬也。
〉白達素,縣。
〈素,鼻莖也,俗所謂漫髗徹齒。
〉面顙皆白,惟駹。
〈顙,額。
〉 回毛在膺,宜乘;〈樊光雲:「俗呼之官府馬。
」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裡馬。
」〉在肘後,減陽;在幹,茀方;〈幹,脅。
〉在背,闋廣。
〈皆别旋毛所在之名。
〉 逆毛,居馻。
〈馬毛逆刺。
〉 騋,牝;驪,牡。
〈《詩》雲:「騋牝三千。
」馬七尺已上爲騋,見《周禮》。
〉玄駒,褭驂。
〈玄駒,小馬,別名褭驂耳。
或曰:此即騕褭,古之良馬名。
〉 牡曰騭,〈今江東呼?馬爲騭,音質。
〉牝曰騇。
〈草馬名。
〉 駵白,駁。
黃白,騜。
〈《詩》曰:「騜駁其馬。
」〉駵馬黃脊,騝。
驪馬黃脊,騽。
〈皆背脊毛黃。
〉青驪,駽。
〈今之鐵騘。
〉青驪驎,驒。
〈色有深淺,班駁隱粼,今之連錢騘。
〉青驪繁鬣,騥。
〈《禮記》曰:「周人黃馬繁鬣。
」繁鬣,兩被毛,或雲美髦鬣。
〉驪白雜毛,駂。
〈今之烏騘。
〉黃白雜毛,駓。
〈今之桃華馬。
〉陰白雜毛,駰。
〈陰,淺黑。
今之泥騘。
〉蒼白雜毛,騅。
〈《詩》曰:「有騅有駓。
」〉彤白雜毛,騢。
〈即今之赭白馬。
彤,赤。
〉白馬黑鬣,駱。
〈《禮記》曰:「夏後氏駱馬黑鬣。
」〉白馬黑脣,駩;黑喙,騧。
〈今之淺黃色者爲騧馬。
〉一目白,瞯;二目白,魚。
〈似魚目也。
《詩》曰:「有驔有魚。
」〉 既差我馬,差,擇也。
宗廟齊毫,〈尚純。
〉戎事齊力,〈尚強。
〉田獵齊足。
〈尚疾。
〉 馬屬 犘牛。
〈出巴中,重千斤。
〉??牛。
〈即犎牛也,領上肉??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裡。
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
〉犤牛。
〈犤牛,庳小,今之?牛也,又呼果下牛。
出廣州高涼郡。
〉魏牛。
〈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
《山海經》曰:「岷山多犪牛。
」〉犣牛。
〈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
〉犝牛。
〈今無角牛。
〉犑牛。
〈未詳。
〉 角一俯一仰,觭。
〈牛角低仰。
〉皆踴,觢。
〈今竪角牛。
〉 黑脣,犉。
〈《毛詩傳》曰:「黃牛黑脣。
」此宜通謂黑脣牛。
〉黑眥,牰。
〈眼眥黑。
〉黑耳,犚。
黑腹,牧。
黑腳,犈。
〈皆别牛黑所在之名。
〉 其子,犢。
〈今青州呼犢爲??。
〉 體長,?[3]。
〈長身者。
〉 絶有力,欣犌。
牛屬 羊,牡,羒;〈謂吳羊白羝。
〉牝,牂。
〈《詩》曰:「牂羊墳首。
」〉 夏羊,〈黑羖?。
〉牡,羭;〈黑羝也。
《歸藏》曰:「兩壺兩羭。
」〉牝,羖。
〈今人便以牂羖爲白黑羊名。
〉 角不齊,觤。
〈一短一長。
〉角三觠,羷。
〈觠角三匝。
〉 羳羊,黃腹。
〈腹下黃。
〉 未成羊,羜。
〈俗呼五月羔爲羜。
〉 絶有力,奮。
羊屬 犬生三,猣;二,師;一,玂。
〈此與豬生子義同,名亦相出入。
〉 未成毫,狗。
〈狗子未生?毛者。
〉 長喙,獫。
短喙,猲獢。
〈《詩》曰:「載獫猲獢。
」〉 絶有力,狣。
尨,狗也。
〈《詩》曰:「無使尨也吠。
」〉 狗屬 雞,大者蜀。
〈今蜀雞。
〉蜀子,雓。
〈雛子名。
〉 未成雞,僆。
〈今江東呼雞少者曰僆,音練也。
〉 絶有力,奮。
〈諸物有氣力多者,無不健,自奮迅,故皆以名雲。
〉 雞屬 馬八尺爲駥。
〈《周禮》雲:「馬八尺已上爲駥。
」〉 牛七尺爲犉。
〈《詩》曰:「九十其犉。
」亦見《屍子》。
〉 羊六尺爲羬。
〈《屍子》曰:「大羊爲羬,六尺。
」〉 彘五尺爲豟。
〈《屍子》曰:「大豕爲豟,五尺。
」今漁陽呼豬大者爲豟。
〉 狗四尺爲獒。
〈《公羊傳》曰:「靈公有害狗,謂之獒也。
」《尚書》孔氏傳曰:「犬高四尺曰獒。
」即此義。
〉 雞三尺爲鶤。
〈陽溝巨鶤,古之名雞。
〉 六畜 校勘記 「株」,原作「枺」,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但」,原作「俱」,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原作「牬」。
按《釋文》音傅蓋反,《音釋》音貝,則當從巿聲,作「?」是。
今據鄭樵本、羽澤山房本、古逸叢書本、阮本《注疏》校勘記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