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丁」字,可作印。
〉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
〈此皆似篆書字,因以名焉。
《禮記》曰:「魚去乙。
」然則魚之骨體盡似「丙」「丁」之屬,因形名之。
〉 一曰神龜,〈龜之最神明。
〉二曰靈龜,〈涪陵郡出大龜,甲可以蔔,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靈龜,即今觜蠵龜,一名靈蠵,能鳴。
〉三曰攝龜,〈小龜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張閉,好食蛇。
江東呼爲陵龜。
〉四曰寶龜,〈《書》曰:「遺我大寶龜。
」〉五曰文龜,〈甲有文彩者。
《河圖》曰:「靈龜負書,丹甲青文。
」〉六曰筮龜,〈常在蓍叢下潛伏,見《龜?傳》。
〉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此皆說龜生之處所。
火龜猶火鼠耳。
物有含異氣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無所怪。
〉 校勘記 「鯶」,原作「鱓」,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孑孓」,原作「孑孑」,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蚥」,原作「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苦」,原作「若」,據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山海經》改。
「獼」,原作「獮」,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改。
釋鳥第十七 隹其,鳺鴀。
〈今?鳩。
〉 鶌鳩,鶻鵃。
〈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
今江東亦呼爲鶻鵃。
〉 鳲鳩,鴶鵴。
〈今之布穀也。
江東呼爲穫穀。
〉 鷑鳩,鵧鷑。
〈小黑鳥,鳴自呼。
江東名爲烏?。
〉 鴡鳩,王鴡。
〈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
《毛詩傳》曰:「鳥摯而有别。
」〉 鵅,鵋?。
〈今江東呼鵂鶹爲鵋?,亦謂之鴝鵅,音格。
〉 鶅,鵵軌。
〈未詳。
〉 鴗,天狗。
〈小鳥也,青似翠,食魚。
江東呼爲水狗。
〉 鷚,天鸙。
〈大如鷃雀,色似鶉,好高飛作聲。
今江東名之天鷚,音綢繆。
〉 鵱鷜,鵝。
〈今之野鵝。
〉 鶬,麋鴰。
〈今呼鶬鴰。
〉 鵅,烏??。
〈水鳥也,似鶂而短頸,腹、翅紫白,背上緑色。
江東呼烏??,音駮。
〉 舒鴈,鵝。
〈《禮記》曰:「出如舒鴈。
」今江東呼??,音加。
〉舒鳧,鶩。
〈鴨也。
〉 鳽,鵁鶄。
〈似鳧,腳高,毛冠。
江東人家養之,以厭火災。
〉 輿,鵛鷋。
〈未詳。
〉 鵜,鴮鸅。
〈今之鵜鶘也,好羣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
俗呼之爲淘河。
〉 鶾,天鷄。
〈鶾鷄,赤羽。
《逸周書》曰:文鶾若彩鷄,成王時蜀人獻之。
〉 鷽,山鵲。
〈似鵲而有文彩,長尾,觜、腳赤。
〉 鷣,負雀。
〈鷣,鷂也,江南呼之爲鷣。
善捉雀,因名雲。
音淫。
〉 齧齒艾。
〈未詳。
〉 鶨,?老。
〈鳹鶨也[1],俗呼爲癡鳥。
〉 鳸,鴳。
〈今鴳雀。
〉 桑鳸,竊脂。
〈俗謂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盜脂膏,因名雲。
〉 鳭鷯,剖葦。
〈好剖葦皮,食其中蟲,因名雲。
江東呼蘆虎。
似雀,青班長尾。
〉 桃蟲,鷦。
其雌,鴱。
〈鷦??,桃雀也,俗呼爲巧婦。
〉 鶠,鳳。
其雌,皇。
〈瑞應鳥,鷄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 ?鴒,雝渠。
〈雀屬也,飛則鳴,行則搖。
〉 鸒斯,鵯鶋。
〈雅烏也,小而多羣,腹下白。
江東亦呼爲鵯烏,音匹。
〉 燕,白脰烏。
〈脰,頸。
〉 鴽,鴾母。
〈?也[2],青州呼鴾母。
〉 密肌,繫英。
〈《釋蟲》以有此名,疑誤重。
〉 巂周。
〈子巂鳥,出蜀中。
〉 燕燕,鳦。
〈《詩》雲:「燕燕于飛。
」一名玄鳥。
齊人呼鳦。
〉 鴟鴞,鸋鴂。
〈鴟類。
〉 狂,茅鴟。
〈今??鴟也,似鷹而白。
〉怪鴟。
〈即鴟鵂也,見《廣雅》。
今江東通呼此屬爲怪鳥。
〉梟,鴟。
〈土梟。
〉 鶛,劉疾。
〈未詳。
〉 生哺,鷇。
〈鳥子須母食之。
〉生噣,雛。
〈能自食。
〉 爰居,雜縣。
〈《國語》曰:「海鳥爰居。
」漢元帝時,琅邪有大鳥如馬駒,時人謂之爰居。
〉 春鳸,鳻鶞。
夏鳸,竊玄。
秋鳸,竊藍。
冬鳸,竊黃。
桑鳸,竊脂。
棘鳸,竊丹。
行鳸,唶唶。
宵鳸,嘖嘖。
〈諸鳸皆因其毛色音聲以爲名。
竊藍,青色。
〉 鵖鴔,戴鵀。
〈鵀即頭上勝,今亦呼爲戴勝。
鵖鴔猶??鶝,語聲轉耳。
〉 鶭,澤虞。
〈今婟澤鳥,似水鴞,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雲。
俗呼爲護田鳥。
〉 鶿,鷧。
〈即鸕鶿也,觜頭曲如鈎,食魚。
〉 鷯,鶉。
其雄,鶛。
牝,痺。
〈鶉[3],?屬。
〉 鸍,沈鳧。
〈似鴨而小,長尾,背上有文。
今江東亦呼爲鸍,音施。
〉 鴢,頭鵁。
〈似鳧,腳近尾,略不能行。
江東謂之魚鵁,音髐箭。
〉 鵽鳩,寇雉。
〈鵽,大如鴿,似雌雉。
鼠腳,無後指,岐尾,爲鳥憨急[4],羣飛,出北方沙漠地。
〉 萑,老鵵。
〈木兔也,似鴟鵂而小,兔頭,有角,毛腳,夜飛,好食鷄。
〉 鶟鶦,鳥。
〈似雉,青身白頭。
〉 狂,?鳥。
〈狂鳥,五色,有冠,見《山海經》。
〉 皇,黃鳥。
〈俗呼黃離留,亦名摶黍。
〉 翠,鷸。
〈似燕,紺色,生鬱林。
〉 鸀,山烏。
〈似烏而小,赤觜,穴乳,出西方。
〉 蝙蝠,服翼。
〈齊人呼爲蟙?,或謂之仙鼠。
〉 晨風,鸇。
〈鷂屬。
《詩》曰:「鴪彼晨風。
」〉 鸉,白鷢。
〈似鷹,尾上白。
〉 寇雉,泆泆。
〈即鵽鳩也。
〉 鷏,蟁母。
〈似烏??而大,黃白雜文,鳴如鴿聲。
今江東呼爲蚊母。
俗說此鳥常吐蚊,故以名雲。
〉 鷉,須鸁。
〈鷉,鷿鷉,似鳧而小,膏中瑩刀。
〉 鼯鼠,夷由。
〈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項脅毛紫赤色,背上蒼艾色,腹下黃,喙頷雜白,腳短爪長,尾三尺許,飛且乳。
亦謂之飛生。
聲如人呼,食火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
〉 倉庚,商庚。
〈即鵹黃也。
〉 鴩,餔??[5]。
〈未詳。
〉 鷹,鶆鳩。
〈「鶆」當爲「鷞」,字之誤耳。
《左傳》作「鷞鳩」,是也。
〉 鶼鶼,比翼。
〈說已在上。
〉 鵹黃,楚雀。
〈即倉庚也。
〉 鴷,斵木。
〈口如錐,長數寸。
常斵樹食蟲,因名雲。
〉 鸄,鶶鷵。
〈似烏,蒼白色。
〉 鸕諸雉。
〈未詳。
或雲即今雉。
〉 鷺,舂鉏。
〈白鷺也,頭、翅、背上皆有長翰毛。
今江東人取以爲睫?,名之曰白鷺縗。
〉 鷂雉。
〈青質,五彩。
〉鷮雉。
〈即鷮雞也,長尾,走且鳴。
〉鳪雉。
〈黃色,鳴自呼。
〉鷩雉。
〈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緑,色鮮明。
〉秩秩海雉。
〈如雉而黑,在海中山上。
〉鸐山雉。
〈長尾者。
〉雗雉。
鵫雉。
〈今白鵫也。
江東呼白雗,亦名白雉。
〉雉絶有力,奮。
〈最健鬭。
〉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
〈翬亦雉屬,言其毛色光鮮。
〉江淮而南,青質、五采皆備成章曰鷂。
〈即鷂雉也。
〉南方曰??,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
〈說四方雉之名。
〉 鳥鼠同穴,其鳥爲鵌,其鼠爲鼵。
〈鼵,如人家鼠而短尾。
鵌,似鵽而小,黃黑色。
穴入地三四尺[6],鼠在内,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
孔氏《尚書傳》雲:「共爲雄雌。
」張氏《地理記》雲:「不爲牝牡。
」〉 鸛鷒,鶝鶔,如鵲,短尾。
射之,銜矢射人。
〈或說曰:鸛鷒、鶝鶔,一名??羿。
〉 鵲鶪醜,其飛也翪。
〈竦翅上下。
〉鳶烏醜,其飛也翔。
〈布翅翺翔。
〉鷹隼醜,其飛也翬。
〈鼓翅翬翬然疾。
〉鳧鴈醜,其足蹼,〈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
〉其踵企。
〈飛即伸其腳跟企直[7]。
〉烏鵲醜,其掌縮。
〈飛縮腳腹下。
〉 亢,鳥嚨。
〈嚨謂喉嚨。
亢即咽。
〉其粻,嗉。
〈嗉者,受食之處,別名嗉,今江東呼粻。
〉 鶉子,鳼。
鴽子,鸋。
〈別?、鶉雛之名。
〉雉之暮子爲鷚。
〈晚生者。
今呼少雞爲鷚。
〉 鳥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鳥少美長醜爲鶹鷅。
〈鶹鷅猶留離,《詩》所謂「留離之子」。
〉 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鶪,伯勞也。
〈似鶷??而大,《左傳》曰「伯趙」是。
〉 倉庚,黧黃也。
〈其色黧黑而黃,因以名雲。
〉 校勘記 「鳹」,原作「鴒」。
按《釋文》《音釋》並音巨炎切,則作「鳹」是。
今據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原作「鸙」,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鶉」,原作「鴞」,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憨」,原作「愍」。
按《釋文》引作「憨」,曰:「呼濫反。
《字書》雲『愚也』。
」則作「憨」是。
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原作「敊」,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穴」字原脫,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改。
「即」,原作「卻」。
按單疏本引作「則」,則原注當以作「即」是。
今據顧校本、阮本《注疏》改。
釋獸第十八 麋,牡,麔;牝,麎;其子,?;〈《國語》曰:「獸長麕?。
」〉其跡,躔;〈腳所踐處。
〉絶有力,狄。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跡,速;絶有力,??。
麕,牡,麌;〈《詩》曰:「麀鹿麌麌。
」鄭康成解即謂此也,但重言耳。
〉牝,麜;其子,麆;其跡,解;絶有力,豜。
狼,牡,貛;牝,狼;其子,獥;絶有力,迅。
兔子,嬔;〈俗呼曰??。
〉其跡,迒;絶有力,欣。
豕子,豬。
〈今亦曰彘,江東呼狶,皆通名。
〉?,豶。
〈俗呼小豶豬爲?子。
〉幺,幼。
〈最後生者,俗呼爲幺豚。
〉奏者,豱。
〈今豱豬,短頭,皮理腠蹙。
〉豕生三,豵;二,師;一,特。
〈豬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
〉所寢,橧。
〈橧,其所卧蓐。
〉四豴皆白,豥。
〈《詩》雲:「有豕白蹢。
」蹢,蹄也。
〉其跡,刻。
絶有力,豟。
〈即豕高五尺者。
〉牝,豝。
〈《詩》雲:「一發五豝。
」〉 虎竊毛謂之虦貓。
〈竊,淺也。
《詩》曰:「有貓有虎。
」〉 貘,白豹。
〈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
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辟濕。
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
〉 甝,白虎。
〈漢宣帝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骨爪牙。
〉虪,黑虎。
〈晉永嘉四年,建平秭歸縣檻得之,狀如小虎而黑,毛深者爲班。
《山海經》雲:「幽都山多玄虎、玄豹。
」〉 貀,無前足。
〈晉大康七年,召陵扶夷縣檻得一獸,似狗,豹文,有角,兩腳,即此種類也。
或說:貀似虎而黑,無前兩足。
〉
〉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
〈此皆似篆書字,因以名焉。
《禮記》曰:「魚去乙。
」然則魚之骨體盡似「丙」「丁」之屬,因形名之。
〉 一曰神龜,〈龜之最神明。
〉二曰靈龜,〈涪陵郡出大龜,甲可以蔔,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靈龜,即今觜蠵龜,一名靈蠵,能鳴。
〉三曰攝龜,〈小龜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張閉,好食蛇。
江東呼爲陵龜。
〉四曰寶龜,〈《書》曰:「遺我大寶龜。
」〉五曰文龜,〈甲有文彩者。
《河圖》曰:「靈龜負書,丹甲青文。
」〉六曰筮龜,〈常在蓍叢下潛伏,見《龜?傳》。
〉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此皆說龜生之處所。
火龜猶火鼠耳。
物有含異氣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無所怪。
〉 校勘記 「鯶」,原作「鱓」,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孑孓」,原作「孑孑」,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蚥」,原作「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苦」,原作「若」,據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山海經》改。
「獼」,原作「獮」,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改。
釋鳥第十七 隹其,鳺鴀。
〈今?鳩。
〉 鶌鳩,鶻鵃。
〈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
今江東亦呼爲鶻鵃。
〉 鳲鳩,鴶鵴。
〈今之布穀也。
江東呼爲穫穀。
〉 鷑鳩,鵧鷑。
〈小黑鳥,鳴自呼。
江東名爲烏?。
〉 鴡鳩,王鴡。
〈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
《毛詩傳》曰:「鳥摯而有别。
」〉 鵅,鵋?。
〈今江東呼鵂鶹爲鵋?,亦謂之鴝鵅,音格。
〉 鶅,鵵軌。
〈未詳。
〉 鴗,天狗。
〈小鳥也,青似翠,食魚。
江東呼爲水狗。
〉 鷚,天鸙。
〈大如鷃雀,色似鶉,好高飛作聲。
今江東名之天鷚,音綢繆。
〉 鵱鷜,鵝。
〈今之野鵝。
〉 鶬,麋鴰。
〈今呼鶬鴰。
〉 鵅,烏??。
〈水鳥也,似鶂而短頸,腹、翅紫白,背上緑色。
江東呼烏??,音駮。
〉 舒鴈,鵝。
〈《禮記》曰:「出如舒鴈。
」今江東呼??,音加。
〉舒鳧,鶩。
〈鴨也。
〉 鳽,鵁鶄。
〈似鳧,腳高,毛冠。
江東人家養之,以厭火災。
〉 輿,鵛鷋。
〈未詳。
〉 鵜,鴮鸅。
〈今之鵜鶘也,好羣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
俗呼之爲淘河。
〉 鶾,天鷄。
〈鶾鷄,赤羽。
《逸周書》曰:文鶾若彩鷄,成王時蜀人獻之。
〉 鷽,山鵲。
〈似鵲而有文彩,長尾,觜、腳赤。
〉 鷣,負雀。
〈鷣,鷂也,江南呼之爲鷣。
善捉雀,因名雲。
音淫。
〉 齧齒艾。
〈未詳。
〉 鶨,?老。
〈鳹鶨也[1],俗呼爲癡鳥。
〉 鳸,鴳。
〈今鴳雀。
〉 桑鳸,竊脂。
〈俗謂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盜脂膏,因名雲。
〉 鳭鷯,剖葦。
〈好剖葦皮,食其中蟲,因名雲。
江東呼蘆虎。
似雀,青班長尾。
〉 桃蟲,鷦。
其雌,鴱。
〈鷦??,桃雀也,俗呼爲巧婦。
〉 鶠,鳳。
其雌,皇。
〈瑞應鳥,鷄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 ?鴒,雝渠。
〈雀屬也,飛則鳴,行則搖。
〉 鸒斯,鵯鶋。
〈雅烏也,小而多羣,腹下白。
江東亦呼爲鵯烏,音匹。
〉 燕,白脰烏。
〈脰,頸。
〉 鴽,鴾母。
〈?也[2],青州呼鴾母。
〉 密肌,繫英。
〈《釋蟲》以有此名,疑誤重。
〉 巂周。
〈子巂鳥,出蜀中。
〉 燕燕,鳦。
〈《詩》雲:「燕燕于飛。
」一名玄鳥。
齊人呼鳦。
〉 鴟鴞,鸋鴂。
〈鴟類。
〉 狂,茅鴟。
〈今??鴟也,似鷹而白。
〉怪鴟。
〈即鴟鵂也,見《廣雅》。
今江東通呼此屬爲怪鳥。
〉梟,鴟。
〈土梟。
〉 鶛,劉疾。
〈未詳。
〉 生哺,鷇。
〈鳥子須母食之。
〉生噣,雛。
〈能自食。
〉 爰居,雜縣。
〈《國語》曰:「海鳥爰居。
」漢元帝時,琅邪有大鳥如馬駒,時人謂之爰居。
〉 春鳸,鳻鶞。
夏鳸,竊玄。
秋鳸,竊藍。
冬鳸,竊黃。
桑鳸,竊脂。
棘鳸,竊丹。
行鳸,唶唶。
宵鳸,嘖嘖。
〈諸鳸皆因其毛色音聲以爲名。
竊藍,青色。
〉 鵖鴔,戴鵀。
〈鵀即頭上勝,今亦呼爲戴勝。
鵖鴔猶??鶝,語聲轉耳。
〉 鶭,澤虞。
〈今婟澤鳥,似水鴞,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雲。
俗呼爲護田鳥。
〉 鶿,鷧。
〈即鸕鶿也,觜頭曲如鈎,食魚。
〉 鷯,鶉。
其雄,鶛。
牝,痺。
〈鶉[3],?屬。
〉 鸍,沈鳧。
〈似鴨而小,長尾,背上有文。
今江東亦呼爲鸍,音施。
〉 鴢,頭鵁。
〈似鳧,腳近尾,略不能行。
江東謂之魚鵁,音髐箭。
〉 鵽鳩,寇雉。
〈鵽,大如鴿,似雌雉。
鼠腳,無後指,岐尾,爲鳥憨急[4],羣飛,出北方沙漠地。
〉 萑,老鵵。
〈木兔也,似鴟鵂而小,兔頭,有角,毛腳,夜飛,好食鷄。
〉 鶟鶦,鳥。
〈似雉,青身白頭。
〉 狂,?鳥。
〈狂鳥,五色,有冠,見《山海經》。
〉 皇,黃鳥。
〈俗呼黃離留,亦名摶黍。
〉 翠,鷸。
〈似燕,紺色,生鬱林。
〉 鸀,山烏。
〈似烏而小,赤觜,穴乳,出西方。
〉 蝙蝠,服翼。
〈齊人呼爲蟙?,或謂之仙鼠。
〉 晨風,鸇。
〈鷂屬。
《詩》曰:「鴪彼晨風。
」〉 鸉,白鷢。
〈似鷹,尾上白。
〉 寇雉,泆泆。
〈即鵽鳩也。
〉 鷏,蟁母。
〈似烏??而大,黃白雜文,鳴如鴿聲。
今江東呼爲蚊母。
俗說此鳥常吐蚊,故以名雲。
〉 鷉,須鸁。
〈鷉,鷿鷉,似鳧而小,膏中瑩刀。
〉 鼯鼠,夷由。
〈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項脅毛紫赤色,背上蒼艾色,腹下黃,喙頷雜白,腳短爪長,尾三尺許,飛且乳。
亦謂之飛生。
聲如人呼,食火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
〉 倉庚,商庚。
〈即鵹黃也。
〉 鴩,餔??[5]。
〈未詳。
〉 鷹,鶆鳩。
〈「鶆」當爲「鷞」,字之誤耳。
《左傳》作「鷞鳩」,是也。
〉 鶼鶼,比翼。
〈說已在上。
〉 鵹黃,楚雀。
〈即倉庚也。
〉 鴷,斵木。
〈口如錐,長數寸。
常斵樹食蟲,因名雲。
〉 鸄,鶶鷵。
〈似烏,蒼白色。
〉 鸕諸雉。
〈未詳。
或雲即今雉。
〉 鷺,舂鉏。
〈白鷺也,頭、翅、背上皆有長翰毛。
今江東人取以爲睫?,名之曰白鷺縗。
〉 鷂雉。
〈青質,五彩。
〉鷮雉。
〈即鷮雞也,長尾,走且鳴。
〉鳪雉。
〈黃色,鳴自呼。
〉鷩雉。
〈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緑,色鮮明。
〉秩秩海雉。
〈如雉而黑,在海中山上。
〉鸐山雉。
〈長尾者。
〉雗雉。
鵫雉。
〈今白鵫也。
江東呼白雗,亦名白雉。
〉雉絶有力,奮。
〈最健鬭。
〉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
〈翬亦雉屬,言其毛色光鮮。
〉江淮而南,青質、五采皆備成章曰鷂。
〈即鷂雉也。
〉南方曰??,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
〈說四方雉之名。
〉 鳥鼠同穴,其鳥爲鵌,其鼠爲鼵。
〈鼵,如人家鼠而短尾。
鵌,似鵽而小,黃黑色。
穴入地三四尺[6],鼠在内,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
孔氏《尚書傳》雲:「共爲雄雌。
」張氏《地理記》雲:「不爲牝牡。
」〉 鸛鷒,鶝鶔,如鵲,短尾。
射之,銜矢射人。
〈或說曰:鸛鷒、鶝鶔,一名??羿。
〉 鵲鶪醜,其飛也翪。
〈竦翅上下。
〉鳶烏醜,其飛也翔。
〈布翅翺翔。
〉鷹隼醜,其飛也翬。
〈鼓翅翬翬然疾。
〉鳧鴈醜,其足蹼,〈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
〉其踵企。
〈飛即伸其腳跟企直[7]。
〉烏鵲醜,其掌縮。
〈飛縮腳腹下。
〉 亢,鳥嚨。
〈嚨謂喉嚨。
亢即咽。
〉其粻,嗉。
〈嗉者,受食之處,別名嗉,今江東呼粻。
〉 鶉子,鳼。
鴽子,鸋。
〈別?、鶉雛之名。
〉雉之暮子爲鷚。
〈晚生者。
今呼少雞爲鷚。
〉 鳥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鳥少美長醜爲鶹鷅。
〈鶹鷅猶留離,《詩》所謂「留離之子」。
〉 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鶪,伯勞也。
〈似鶷??而大,《左傳》曰「伯趙」是。
〉 倉庚,黧黃也。
〈其色黧黑而黃,因以名雲。
〉 校勘記 「鳹」,原作「鴒」。
按《釋文》《音釋》並音巨炎切,則作「鳹」是。
今據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原作「鸙」,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鶉」,原作「鴞」,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憨」,原作「愍」。
按《釋文》引作「憨」,曰:「呼濫反。
《字書》雲『愚也』。
」則作「憨」是。
今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原作「敊」,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穴」字原脫,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改。
「即」,原作「卻」。
按單疏本引作「則」,則原注當以作「即」是。
今據顧校本、阮本《注疏》改。
釋獸第十八 麋,牡,麔;牝,麎;其子,?;〈《國語》曰:「獸長麕?。
」〉其跡,躔;〈腳所踐處。
〉絶有力,狄。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跡,速;絶有力,??。
麕,牡,麌;〈《詩》曰:「麀鹿麌麌。
」鄭康成解即謂此也,但重言耳。
〉牝,麜;其子,麆;其跡,解;絶有力,豜。
狼,牡,貛;牝,狼;其子,獥;絶有力,迅。
兔子,嬔;〈俗呼曰??。
〉其跡,迒;絶有力,欣。
豕子,豬。
〈今亦曰彘,江東呼狶,皆通名。
〉?,豶。
〈俗呼小豶豬爲?子。
〉幺,幼。
〈最後生者,俗呼爲幺豚。
〉奏者,豱。
〈今豱豬,短頭,皮理腠蹙。
〉豕生三,豵;二,師;一,特。
〈豬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
〉所寢,橧。
〈橧,其所卧蓐。
〉四豴皆白,豥。
〈《詩》雲:「有豕白蹢。
」蹢,蹄也。
〉其跡,刻。
絶有力,豟。
〈即豕高五尺者。
〉牝,豝。
〈《詩》雲:「一發五豝。
」〉 虎竊毛謂之虦貓。
〈竊,淺也。
《詩》曰:「有貓有虎。
」〉 貘,白豹。
〈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
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辟濕。
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
〉 甝,白虎。
〈漢宣帝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骨爪牙。
〉虪,黑虎。
〈晉永嘉四年,建平秭歸縣檻得之,狀如小虎而黑,毛深者爲班。
《山海經》雲:「幽都山多玄虎、玄豹。
」〉 貀,無前足。
〈晉大康七年,召陵扶夷縣檻得一獸,似狗,豹文,有角,兩腳,即此種類也。
或說:貀似虎而黑,無前兩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