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地輿部二 各國志
關燈
小
中
大
此印度都城之情形也
印度初有之史記全系臆造印人鋪張其來曆言過其寔細推其第一朝約在中華伏羲以前首創律例者名瑪奴其婆羅門教之來源亦古其佛教之始在周定王時當阿力山特王時希臘人始知印度之名自彼時起即有多人往印度遊曆阿力山特王收服本若部一分之地命彼羅司管理之後又有人名賽亂古司進攻印度直至恒河立通商之事隋文帝時有教士遊曆印度帶蠶種回國唐中宗時有回教王之提督名瓜戴倍收服信地河兩岸之地唐德宗時回教人得印度之地于是西人更知印度之情形矣當時印度内有無數土酋分踞其地其中最強者系雷嘎爾之土酋彼等為自王之國曆百有餘年古裡特朝統轄印度以回教攝政嗣古裡特朝以其位讓于阿富汗人西裡斐斯此家初為蒙古王之附庸後又作帖木兒之附庸此朝至明永樂十一年滅絕印度一國竟為帖木兒子孫所得有名勃勃者擊敗阿富汗人立一蒙古之國幾全踞印度而有之但其國政暴虐國王懦弱各省督撫有大權又有僭号稱王者與之為敵所以其國漸衰我 朝乾隆四年波斯人内弟爾屠戮得列部遂令蒙古一朝衰敗至不可救當明末至 國初時有葡萄牙人及荷蘭人考察印度海濱而未嘗至其内地嘉慶初年法國總督蒲爾同餒及其弟潑累乘蒙古人之衰敗而分裂欲為法國開拓疆土但法政府令其辦事而不為之保護于是有英人聽候印度公司調度而有克裡佛與浮倫罕司丁兩人掌握兵權取法王路易第十五所棄之地之事英人始在孟加拉國作為立足之地收烏德之土酋作為附庸後設計取緊要之各城與法人戰伐賣索爾之王而克之至嘉慶二十二年英人幾統轄全印度或作為英國徑治之省或作為英國之附庸鹹豐六年印度總督陶爾西肆其詐謀吞并烏德國加以他項欺壓令人憤怒之事至七年五月遂有印度土兵之變激成大亂占踞德列羅克拿二城為叛黨之根本重地八年英人裁撤印度公司而以治理之權歸于英君主攻戰二年後英人卒能平其亂黨且能開拓疆土其管轄之權格外堅固得未曾有光緒三年春英人尊其君主曰五印度大後帝當是時英人在印度中國已得極大之利益即恒河之上流今之緬甸等處是也嗚呼觀此可知英人之志矣其初通商其繼經營其終蠶食而并吞之以緻數千年之古國卒為英人所有此前車之鑒也可不懼哉
規印度以制英論
今夫五印度為古天竺國一名身毒幅員廣闊地勢三角形每邊六千裡其間大小數十國從古不相統一明初賽馬爾罕王谛母爾本元驸馬鐵木耳之後兼并西域諸回部遂南侵印度歸入版圖号曰大蒙古建都于中印度之德希城其國廣二萬裡歲收賦稅二萬二千四百萬各國皆仰慕焉正德時有葡萄亞人初至西邊海隅貿易未幾荷蘭英吉利法郎機西班牙等國之商兢相往來于其間然蒙古王威德重大人皆畏之其後諸子争權内亂并起各部酋長乘間擾攘分崩離析國勢多衰乾隆二十年孟加拉國土酋與法人密約将境内之英人囚之于獄概行禁锢英人死其大半既而欲複此仇調傾國之師使大将律記利夫将之馳入安額河遂獲全勝于是東印度各酋長望風歸複乘勝進取中南諸部乾隆三十年複叛盡殺英人英遣紮伊爾姑底攻複疆域嘉慶十年盡除法荷兩國之民旋駐印度之兵以據其地自是以後五印度之地歸英者十之七八即蒙古王亦莫不納迄今子孫猶存衣食租稅但徒擁虛名而已其餘各部或置吏設官改為郡縣或輸賦納貢降為藩封英人于沿海立三馬頭控其東者曰孟加拉國扼其南者曰漫打拉薩钤其西北者曰孟買又于亞加拉烏得本若信地諸部及錫蘭島俱以巨酋鎮之重兵戍之命勳戚大臣為之總統以大權以便其行事于每歲冬春則駐孟加拉國夏秋則駐巴勒裡皆所以保其印度也獨是印度之地與三歲密迩為鄰中隔數重大山綿不斷有不知幾千裡者懸崖峭壁道路崎岖一至八月以後則陰雨四布大雪封山往來之道無可尋此殆天之所以界限中外也惟大吉嶺一路最為扼要由江孜南行三站過帕克裡至布魯克巴境又三程至塔西蘇登轉西南至大吉嶺約計五百餘裡為往來周道大吉嶺土酋附降于英吉利其民言語風俗多同于唐古特但土地肥美印度之富商多本物産以賈利英國設領事官一員其統兵副帥皆駐劄于此又修建碉堡數座由大吉嶺乘馬車一日至夕力格裡即登火車一夜可達孟加拉國計鐵路三百餘裡約當華路一千裡之程現在日加修治不久即可直抵大吉嶺竊觀是處并無通都大邑以及商貨荟萃之所乃英人不惜重費開通道路此其注意通商于藏地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蓋印度公司一意經營利之所存無孔不入不必盡出于英國之本意也然彼知藏地為 聖朝所屬不敢輕開邊釁但詭計百端用重賂以重結布魯克巴哲孟雄諸番入其牢籠彼皆弱小不足相抗惟廓爾喀一部較強地形險要民志勁勇仰仗天威僅能自保當撫以恩信藉固藩籬一旦有變逐之先驅昔之濟隴聶拉木絨轄喀達四隘口皆所以防廓虜其它鄰部未嘗滋事故爾疏于設備今時異勢殊彼為輕而此反為重似宜于江孜定日帕克裡等處整頓邊防以防履霜之漸而英庶無能為役矣然是皆自守之謀也至若計在進兵欲取彼之地以奪其氣則有進兵之三道在焉一由和阗南行經毒龍池蹑懸過沙河入罽賓國指為東道一由伊犁西行曆霍罕至賽馬爾罕折而東南踰鐵門渡縛刍河越興都哥士大雪山入克什米耳是為西道一由葉爾羌西南行循徙多河而上陟嶺至塞勒庫兒泊再南逾印度河是為中道其曆曆之所陳寔足以力破英人蓋印度為英人所恃印度既失英即難存誠使我 國家之師攻其前再以廓爾喀乘其後則雖印度之富庶五印度之強大皆在我掌握中矣英曾與俄有隙英欲征阿富汗則俄尼之俄欲攻土魯基則英扼之外雖結好和親而内實相忌此際之遭逢尤為斷然不可失者不然因忍既久而為患益深不獨三藏之地英受之害即中原之區亦且防其橫逆焉豈得以調停之說而使英人久有此土也哉
法國緣起
法蘭西又名佛郎西歐羅巴強大之國也東北界比利時西北與英吉利隔海港相對東界日耳曼瑞士東南界意大裡暨地中海西抵大西洋海西南界西班牙縱約二千二百五十裡橫約二千六十裡其地古名奧土盧又名牙裡亞為塞爾達野番部落漢孝元初元年間羅馬大将凱撤征服之命大臣鎮守墾田播谷漸化其俗由是為意大裡西境後羅馬衰亂南境為北狄維西哥多人所據西境為北狄不爾給農人所據東北境為日耳曼之佛郎哥人所據齊高帝建元三年佛郎哥酋長哥羅味有雄始驅除北狄據其全土改國号曰法蘭西是為法人立國之始傳三百餘年至給爾北裡哥為國人所廢唐天寶十一年立國相北比諾為王北比諾聰敏好學奮起修政法國以康其孫甲利泰甫有文武才于唐德宗六年嗣位東方日耳曼之撒遜部屢犯邊泰甫征之擒其王斬四千五百人因略定日耳曼諸部并兼羅馬羅馬教王為加冠加冠者立為霸主之意羅馬東王約為上交泰甫乃開館第招緻文學之士城邑宮室道路創造闳整規模極一時之盛泰甫傳數世後宗支争權各部亦擅兵相攻國又衰亂宋太宗雍熙四年國人立大酋武額加頒多為王傳數世嗣絕更立瓦羅義斯為王宋理宗二年王路易嗣位長于吏術尤精名法常帥師伐麥西戰已勝矣而三軍染疫不能起乃納賂全軍歸而增修國政簡任賢能号為中興國與英吉利隔一海港世為姻娅當法王嗣絕英吉利王義都亞爾多自以法故王之甥當得分地法人不與英吉利遂起兵相攻兩國從此構釁隔數年或數十年辄交哄稱為勍敵元順帝年間國為英吉利所滅有幼女年十六号召餘燼擊退英軍恢複境土明萬曆二十五年王顯理被弒顯理第四由旁支嗣位發奮自修廣布仁惠百姓歸之時有洋教之魁欲誅鋤異己王不聽魁恨之謀弒王萬曆三十七年王中刺客死百姓哀哭如喪父母嗣子愚孱用小人國政亂傳至路易第十四好武佳兵諸國來朝者偃蹇淩侮之由是皆怨畔乾隆三十八年王路易第十六嗣立時華盛頓據亞墨利加起兵英吉利攻之不克法人以全軍助華盛頓英不能支遂與華盛頓和而法亦由是虛耗王好漁色内寵擅權擾民民不能堪乾隆五十四年國大亂尋廢王弒之立領事官三人攝王政以拿破侖為首拿破侖者法夙将用兵如神征麥西有大功王忌之置散地國人既弒王拿破侖乘勢鼓衆得大權嘉慶八年國人推戴即王位恃其武略欲混一土宇繼羅馬之迹滅荷蘭廢西班牙取葡萄牙兼并意大裡瑞士日耳曼諸小部割普魯士之半奪奧土地利亞屬藩侵嗹國圍其都城戰勝攻取所向無敵諸國畏之如虎嘉慶十六年以大兵伐俄羅斯圍其舊都墨斯科俄人燒之而走法方旋師而天驟寒軍士凍死者十七人諸國乘其敝也合力攻之法兵大潰故所得土全失嘉慶二十年各國遣公使會議于維也納凡拿破侖所侵地各歸故主其間有分析有合并立盟約不相吞噬拿破侖既敗喪而避位複立故王之裔路易仍握兵柄嘉慶二十二年與英吉利戰于北境兵敗被擒英人流之荒島道光二年死路易即位數年死弟查理立愚贛不任事在位九年國人廢之擇支屬賢者路易非立嗣立性寬仁好納谏有賢聲曆數傳至道光三十年衆舉拿破侖第二為法王世其位鹹豐三年以王弟拿破侖第三嗣位十年以事征奧敗之奧人請成同治九年秋因争立西班牙王子一事與普構釁窮兵黩武者八閱月次年兵敗王被擒以地阿士為伯理玺天德遂成民主之國焉
論法拓屬地情形
近數年來法于各屬地事無不毅然然視為當務之急自一千八百八十年至八十五年所有法國各報上下議院通國輿情皆于非洲之突尼集蘇丹馬加達加斯加島越南之北圻四屬地心焉系之如饑如渴且于法人白拉石遊曆非洲及英人史當來遊曆阿洲之公谷地方所增識見無不因利益所系留心體察然前相花利一意拓地徒以越南諒山一挫不洽輿情衆議斥退平心而論最為不公而又非應得之咎一時花利知政幾緻一蹶不複振幸其時歐洲各大國亦各思開拓疆土鹹韪花利之所為而欲割阿非利加亞西亞兩洲之地始悟花利所為蓋非無補也厥後德意比三國争據非洲之地俄建悉畢裡路不遺餘力緻令俄界逼近英屬之印度又于中日兩國北境開拓新宇若無人故智固拟雄長各大洋故亦于地球各處狡焉思逞自伸權力乃割緬甸複于非洲之東西南三境多設公司責令乘機拓土若葡西二國之屬地昔謂其恝焉置之者今又援引舊日條約力抗他國此種舉動凡有化諸國此唱彼和莫不皆然毋謂憑空結想并無實際卒之由懸拟而存實意漸臻寔有關系之事緣歐洲各國制造日新百貨集彼此擁擠漸覺遠國之太狹且目澳斯德拉利印度與需貨諸國皆成極大埔頭後歐洲各國幾乏市集之區昔非洲地大而幽尚難深入且水土惡劣他國多不習慣山林邃密近海江道險阻數百年間卒無過而問者近百年内濱海各處歐人廣行設棧始則販賣黑奴獲利甚厚繼則販運象牙樹膠樹油橡皮各宗出口貨此一千八百年後至今之歐非兩洲交涉情形也故非洲大地昔之深昧不測者今已侵占無餘蓋世運之開非恃其荒遠僻陋所能阻也考其内地物産豐富苟不遇難而怯必獲大益若法則賴水手陸兵及遊曆諸家如費特倍白拉石米重蒙夕衣巴洛諸人之毅然有志與夫相臣剛倍他花利愛梯阿德爾加陜之宣威域外故廣有屬地寔為昔日所無苟能興利定裨工商而為他日不可少之地按法國舊屬諸地如南北美洲中間之法國安的易島非洲之勤于農島印度各屬地南美洲東海濱之幾牙納北美洲之三比也勒島米克隆島此皆法國舊屬寔為拓地始基難能可貴稽諸古史屢屢用兵其得有今日者我法人心焉傷之矣其較新之屬地如太平洋之新加來度尼島阿賽亞尼亞洲之諸屬地印度中國之連地島西迄湄怒江濱之地連越南柬埔寨在内所征财賦出入相抵間有盈餘越南之北圻與暹羅以北之勞士二地礦産物産尚未開采又非洲之塞耐加爾蘇丹以迄法軍據守邊界之事步克多地方法國之幾乃連福他若隆在内尼日江口諸地日牙海邊大美諸屬地皆可因尼日江而達蘇丹與法國之幾乃二地法國之公谷東迄埃及之尼爾江源北至咱德湖又有馬達加斯加大島較法幅尤大近賴法兵用命明屬于法谷摩爾勒于農屋薄克及阿比西尼亞王國與哈拉爾二地之門戶之集步的諸屬地又阿日黎突尼斯二地不在屬地之列尚不在内然二地為非洲最佳之法屬也
德國緣起
德國即德意志國近年來國家多事國名每事紛更以故華人難悉其究竟是否自主之一國抑系各事其事之列國與中國所立條約内之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各國等字樣閱之亦不甚了然至國名之義更無論矣嘗閱地球說略一書原系鹹豐四年刊行複又于同治十年重刊書内所論非但未詳及重刊期内首尾十八年中事故即鹹豐四年以前之事亦間有錯今因德國之制更變既多恐無善譯之書華人未能考核不揣固陋試将德國緣起擇要言之夫德意志三字為現今國之正名凡與各國立約及文件往來皆書為德意志國此三字乃德國方言或稱日耳曼或稱亞利曼者與稱德意志無異也按日耳曼三字系古昔德之鄰近方言載于拉丁書古時羅馬為歐洲文物之邦歐之土人例得誦習其書一如華人所誦之經史其文曰拉丁即今英文所用之字也亞利曼三字與日耳曼同今法文所用之字也惟日耳曼即德之别名亞利曼為德意志内古之一國名亦相沿為德之别名耳布路斯三字者亦系德意志内一國名或稱為德之别名非也又或以德意志外另稱一布路斯國名目亦非也與中國立約即布路斯國約内所謂布國及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各國者彼時之規制即今之德國也總之德意志為國之正名日耳曼亞利曼為德之别名不可日亞等名非德也布路斯為德意志内一國不可布為德也猶之中國人又稱華人漢人唐人寔皆中國人不可華漢唐為另一中國人也亦猶直隸為中國一省名不可直隸省為另一中國也嘗考歐羅巴洲中當唐代中年有一大國即今法德義三國地及奧之西北隅地至文宗末年國主殁有子三人各相戰争越三年始立約和好将其疆域裂為三各主一方其長子所即今德法兩國居中地及義國地嗣長房無後其居中地并于德法矣茲法義等國事不贅姑就德國而言按德國為歐洲中原似中國之嵩雒其分土列爵亦與三代封建之制同其時德之東南地較今大以奧之西北隅地在内也東北之地較今小以今布路斯東隅地猶未入版圖也其略内語言文字風土民情相同且與法義等國不相聯絡雖系皇子分之地固已俨然一國矣故論立國之始當以唐武宗三年為準又越數十年始定國名為德意志也其中諸侯之國興廢不常未能悉數大概以助德王征伐論功受爵者居多初制受封一代後其地仍歸德王自主嗣後諸侯漸強德王僅擁虛位由是各侯國亦漸各事其事世相為國矣此數十年中德王仍系開國主之後裔世相為王兼攝皇帝位至五代梁開平四年後其王始由各侯國選擇為之然後尊為皇帝至宋仁宗時帝位仍尊為帝權較前稍殺因當時天主教之教王勢甚赫國王之權每因教王相格且皇帝尊号教王複能予奪之也當明神宗四十五年奉天主教之邦與奉耶稣教之邦交戰幾三十年國内大亂民不聊生德事不可問而法勢轉大布路斯亦漸有轉機迨布漸強奧複忌之于是布奧又構怨焉
至大清嘉慶十一年法皇那破倫第一興德意志内數國地為法兼并其時德皇系奧王兼攝王因亂退位自為奧王德國始無皇帝列國乃因其地大小自稱王公侯爵不等越九年是為嘉慶二十年法兵敗所侵各國地仍歸故主于是奧之西北列邦及德意志内列國路布斯等互相聯絡設政務公會然國勢既分衆心不一加之布奧不和各生疑忌凡與各國交涉大事公會每格不能行僅同虛設道光十四年布複與德之列國倡立稅務公會曆二十年之久列國始全行入會其仍未入會者僅二小國及沿海三城即三漢謝城此會奧國不預因布屢欲總理列國事而忌奧列己之上公會之設遠之也同治五年布約同各列國稱兵于奧雖為日無幾寔乃德國一大關鍵奧敗而布遠奧之勢已成遂與列國尤為親近也是年布與德之北方列國及三漢謝城重立政務公會南方列國四複不預此為北德意志政務公會前與奧同立之會以是年止明年德複與南四國立約通好凡遇戰事彼此合力恐法國有侵奪之意是此四國雖未入會其意見已相合矣同治九年法果以日斯巴尼亞國立主事與布構釁布于是約同南北列國拒敵血戰九閱月法敗皇為布虜南方四國斯時始入公會南北合而為一此同治十年事也布王威名鼎盛列國之主會議推布王為德意志國皇帝世世以皇長子嗣位将道光十四年所立稅務公會并同治五年之北德意志政務公會等名目統行革除直稱曰德意志國大抵德之列國内惟布路斯國最強大地居過半餘皆小國其王又文德武功遠邁前古故列國推為德皇此現今之制也以各國視之德即一國皇為德皇無所謂列國也而自布視之其地雖較大究為列國之一也盛衰之勢今古懸殊帝權非似昔之孤弱列國亦非昔之強大其疆域視今法國尤廣兵制遇有戰事時可得一百二十萬人平時寓兵于民泰西五大國德國居一焉五大國即今英法美俄德将來與中國改換條約即書德國如現約内所謂布國及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各國并三漢謝等城字樣不再見矣此不過擇要而言俾華人易于考核耳
俄國緣起
俄羅斯國據亞細亞歐羅巴兩土之北境複跨海據亞墨利加之西北隅拱北冰海如玦環長約二萬餘裡外徼第一大國也歐羅土西界瑞典普魯士奧土地利亞南界土耳其波斯東界西域回部其東土南界哈薩克回部喀爾喀蒙古黑龍江綜其全土在亞細亞者十之六在歐羅巴者十之四然其新舊兩都城皆在歐羅巴其富盛之部落雄麗之城邑萃于西偏迤東之地雖廣乃荒塞不毛之土其會盟戰伐亦皆與歐羅巴諸國為緣國勢在西而不在東故隸之歐羅巴其國古稱薩爾馬西亞唐以前為西北散部受役屬于匈奴唐懿宗鹹通年間有酋長祿利哥者招引族類肇造邦土傳至烏拉的米爾訝羅斯訝兩世立國始有規模周世宗顯德年間有王後理國政始崇希臘洋教其嗣位之王有十二子分國為十二部由是兄弟阋牆互相攻伐日就衰亂宋理宗年間元太祖西伐滅阿羅思阿速欽察三部立長子朮赤為汗由是為蒙古别部元衰俄羅斯故王後裔乃稍稍振起明嘉靖初借瑞典兵力驅逐蒙古複其土宇後有國王号以萬者有雄略辟地日廣達于東海之隅性殘忍好殺戮臣民數萬人由是下離心傳至波利斯後國勢寖弱内讧四起時波蘭方強日見侵削國人恟懼思得賢主以靖國康熙四十年立彼得羅為國王彼得羅幼時其姊貪權欲據王位彼得羅避禍隐寺内為僧既為衆所推立卑禮招緻英賢與圖國事躬教士卒騎射兼習火器悉為勁旅由是政令更新國俗為之一變境内既平乃巡行邊界開通海口嘗以俄人不善駛船變姓名走荷蘭投舟師為弟子盡得其術乃歸治舟師與瑞典戰勝之瑞典割芬蘭以講和遂建新都于海濱曰彼得羅堡疏通波羅的海道水陸皆據形勢戰勝攻取疆土愈辟俄羅斯近世之強大寔自彼得羅始也彼得羅殁其後嗣位敏慧有權謀所任大将名震國疆土益廣乾隆二十年王後加他嗣位淫蕩多嬖而精于理事招緻他國百工厚給廪饩教國人以藝事廣延文學兼修武備南之土耳其回部大國與俄構兵數十年後累挫其鋒割其北境又分割波蘭三分之二後死嗣王印位見弒子亞勒山德黎繼立與法蘭西連兵數年講和而罷弟尼□□士嗣立性仁慈臣民悅之後卒于丹格奴遺诏立弟尼果剌鹹豐五年卒子愛力山打第二繼之即今在位之王也
俄國疆域考
大地形勢圓轉如球東半球為亞細亞洲歐羅巴洲阿非利加洲奧大裡亞洲西半球為南阿美利加洲北阿美利加洲其跨有東西球之北界于亞歐及北阿三洲地面者為俄羅斯國古稱薩爾馬西亞疆宇恢廓甲于列邦北拱北冰洋南界瑞典德意志奧斯馬加土耳其波斯哈薩克喀爾喀外蒙古黑龍江及阿美利加之北諸國部東極太平洋又跨太平洋而東至北阿美利加洲之東西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