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地輿部二 各國志
關燈
小
中
大
遣國僧然浮海貢獻太宗賜紫衣厚存撫之其國官皆世祿仍漢制皆稱刺史二千石文字同中國讀以倭音曆代以來不争王而争上将軍故上将軍第宅時更新主而王無易姓立法嚴人少鬥争犯法者辄走山谷自殺呼童仆嗚掌則應日竟不聞人聲好佛敬祖先得香花佳果必供佛或走獻祖墳俗尚潔街衢時時埽滌男女皆大領袖女加長以曳地繪染花卉裈裹帛幅短襪曳絲履男須而薙頂額留髟兵發至腦後寸餘绾為髻發長者翦之女多美發日洗滌熏以楠沈前後挽髻插玳瑁簪其男女眉目肌理髣華土信東方秀氣之所锺也長崎與普陀東西對峙水程四十更六十裡為一更橫洋翦渡風浪極險門至長崎水程七十二更由台灣雞籠山之北渡米糖洋香簟洋北風從五島門進南風從天堂門進前明中葉大西洋之葡萄牙嘗欲據海口又以洋教誘其土人日本與之戰荷蘭以兵船助日本葡萄牙遁去故其國與通商者惟中國與荷蘭而已乾隆間始有英俄輪舶往來其地立約通商今王國号明治崇尚西法機器制造輪路電線悉仿行之近則服式正朔一遵西人制度數千年之舊制為之一變焉
日本疆域考
日本在中國東南去台灣二千裡據四大島及諸小島以為國地勢自西而東首南島次中島西島又次北島當緯線赤道北三十度至三十五六度之間經線 京師偏東十一度至二十七度北接俄羅斯之細比利亞東南枕太平洋西與朝鮮滿洲隔海相望綿三千餘裡寬僅百裡或二三百裡統計面積得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方裡其形如巨鲸矯首橫卧海中搗尾而曝腮所分八道山陰山陽其首也南海為其颔附近之隐歧别出則鬣也周防海口介乎其間猶若口然而紀伊淡路附于中南兩島之旁恰似魚之曝腮畿内東海北陸三道乃其身也熊登佐渡聳出脊間又似鼓翅他若安房側跱伊豆橫伸是非足而何全國舊分一畿七道明治之初攘滅蝦夷乃更為八其間最大者曰中島一畿五道在焉居中者為畿内畿内西北臨北海者為山陰與山陰相表裡而依内海者為山陽又北海上當畿内北者為東山為北陸其與畿内并而濱東海者即為東海是六道者相為聯無間隔者也南島之地突出海中舊名四國今曰南海其地在畿内之西南西島地并中島占号九州島現為西海西海之北是名北海為蝦夷故地即北島也此外小島若小笠原隐岐對馬千島四者尚可郡縣其餘密若繁星小于拳石無關輕重可弗載紀焉傳言倭在東海其國百餘乃閱彼史王居之外畿内一道僅分五國南海道分六國北陸道分七國山陰山陽兩道皆分八國西海道分九國北海道分十一國東山道分十三國東海最多亦祗十五國益以壹岐對馬二島國小笠原桦大琉球三附國總計蓋八十七國雲若夫府縣郡之制則府以五居岩邑通都大城而立縣因政事便宜而劃郡以地理田畝利便而分大小統轄無定在也如東京府轄武藏五國而三國屬于鄰縣大府轄攝津七國京都府轄山城八國而丹波三國乃跨兩道縣之分雖多一國為一縣然亦有一國分二縣數縣者一縣合二三國者郡之境視縣為小每國必有十數若二三郡者不多見也郡之屬有所謂村者每郡數亦不等以境地甚小随意區劃無容心焉故三府六十縣六百三十一郡之下至有村七萬一千二百一十六之多也 注按日本經緯而度雖如上所雲然洲外諸島有遠出其限者如小笠原之北已逾緯線二十六度其東經線亦過三度至桦太千島則更在緯線北五十四度經線東十一度之外矣近夷琉球強入版圖其地在緯線北二十四度經線西一十七度赢縮懸殊萬難折中蓋日本之為國實大小島嶼之攸賴其間或遠或近或有可憑恃或無足重輕不一其地記者祗就其大者要者測之餘可無煩表志故其度數之不勻有如此雲
日本地勢軍實考
日本立國東瀛與我 中國雖有一海之隔然同在亞西亞洲境内故風俗文字間有相同者其全國分度東西自東經線一百二十四度四十五分至一百五十六度三十分南北自北緯二十四度六分至五十度十六分地畿内者五一山城二攝津三大和四河内五河泉分為道者八曰西海道在畿内道迤西大隅薩摩日向肥前肥後豐前豐後築前築後豐岐對馬十一國焉西南曰南海道伊豫土佐阿波贊岐淡路伊紀六國焉西北為山陰dao石見出雲伯耆因幡但馬丹波丹後隐岐八國焉西為山陽道長門周防安藝備前備中備後美作播磨八國焉其東為東海道伊賀伊勢尾張志摩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總下總常陸安房十五國焉北為北陸道若狹越前越中越後加賀能登佐渡七國焉東北曰東山道近江飛彈美濃信濃上野下野岩代盤城羽前羽後陸前陸中陸奧十三國屬焉又東北一大島曰北海道渡島後志膽振石狩十島北見日高勝钏路根室天鹽十一國屬焉總而計之為府者三一東京府一京都府一大阪府為縣者四十一與各國互市之處八為長崎為神戶為大為橫濱為築地為箱館為新潟為夷港此形勢之大略也至于軍實陸軍分設六鎮第一東京鎮統三師分置武藏第二仙台城鎮統二師分置陸前第三名古屋鎮統二師分置尾張第四大鎮統三師分置攝津第五廣島城鎮統二師分置安藝第六熊本城鎮統二師分置肥後共計将校等官三千三百十六員統領官吏一千四十員候補生徒職工十七萬二千九百二十四人傭役二千一百二十四名炮兵二千四百名海軍分為五區第一橫須賀港區分置相模第二吳港區分置安藝第三佐世保港區分置肥前第四第五分設之初未定區地共計将官等校九千九十三員統領官吏六百三十一員候補生徒下士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海軍兵卒六千四百八十二名傭役四百五名以上皆常備兵至臨期征調之兵勇有三十萬八千七百二十三名第一豫備征兵有九千八百五十九名第二豫備征兵有六萬一千七百五十九名此皆不在額兵之内炮台東京府東海道武藏國荏原郡有六座大府畿内攝津國西成郡天保山有一座兵庫縣畿内攝津國武庫郡兵庫港有二座長崎縣西海道肥前國西彼杵郡長崎港有六座鹿兒島縣西海道薩摩國鹿兒島有六座北海道廳北海道渡島道龜田郡函館有六座高知縣南海道土佐國高圖郡野見港有一座和歌山縣南海道伊紀國海部郡和歌港有一座兵庫縣南海道波路國津名郡由良港有一座長崎縣西海道對馬國對馬島長崎縣西海道肥前國南松浦郡五島長崎縣西海道肥前國東彼杵郡以上三處其數未知師船三十四号曰扶桑艦曰金剛艦曰比叡艦曰日進艦曰天城艦曰盤城艦曰孟春艦曰第二丁卯艦曰雷電艦曰龍骧艦曰清輝艦曰迅鲸艦曰淺間艦曰築波艦曰富土山艦曰幹代田形艦曰石川丸艦曰鳳翔艦曰東艦曰青日艦曰巷龍艦曰海門艦曰築紫艦曰天龍艦曰葛城艦曰大和艦曰武藏艦曰浪速艦曰高千穗艦曰高雄艦曰愛宕艦曰摩耶艦曰島海艦曰赤城艦其中扶桑比叡金剛龍骧東五号為鐵甲餘俱木質制成此外又有大雷艇一号小雷艇六号嘗謂日本之改效西法可謂餘力不遺然撮其大要言之不外于商務軍務二者今者彼國水軍陸軍諸學校皆有我 中國奧圖時時指示生徒使之熟習我 中國其可不詳加考核使熟于彼國情形乎惟此篇譯自和文難免不稍有訛且其整頓諸務日異日新苟刻舟膠柱以求之難免贻彼國以笑柄有志者時加詳考則得之矣若謂此篇即可為指南之針則我豈敢
英國緣起
英吉利為歐羅巴強大之國地本三島孤懸大西洋海迤東兩島相連南曰英倫北曰蘇格蘭兩島南北約二千餘裡東西處五六百裡狹處三四百裡迤西别有一島曰阿爾蘭南北約七八百裡東西約五六百裡英倫南境與荷蘭法蘭西皆相近舟行半日可達距法尤近海港狹處止六七十裡兩岸可以相望其地古時為塞爾達土番部落後為北狄峨特族所據漢宣帝時鳳三年五馬大将恺撒略定西北諸番渡海平英倫建為别部意大裡者數百年至今猶有羅馬城遺址前五代時羅馬衰亂俄特族自倫敦人據英倫後為蘇格蘭之斯各多比德斯兩部所攻孤弱不能自立求援于安各羅安各羅者亦峨特種寄居撒遜比利時界用兵素強而偪仄無立國地既為卑勒敦人所邀則大喜悉衆渡海破走蘇格蘭兩部因脅降卑勒敦人陳後主元年據英倫立國共分為七部如列國小侯時相攻伐有厄伯德者娶法蘭西王之女女奉洋教招教師來其國為制禮儀由是其國漸強唐德宗貞元十六年滅六部歸于一是時大尼國方劫掠海上突以兵船入英倫據都城英人以厚賂緩兵尋以計焚其船自是大尼寇抄不已居民逃竄田野荒蕪王子有亞腓烈者智過人幼時嘗兩赴羅馬與文士遊方嗣王位而大尼以大衆來攻王乃僞為樂工抱琴造敵營請奏伎侑酒因得縱觀虛實進兵戰破其連營是時法蘭西已陷北地大尼疊次侵擾王枕甲寝戈五十餘戰而外患平乃墾田勸農招徕商旅開學堂以譯異書立信約以弭盜賊境内大治王卒于唐昭宗年間嗣王孱弱大業遂衰先是英倫以尚洋教興久之教師擅大權王娶後教師禁不令同室王不聽教師劫後以烙毀其容尋斃之王噤不能仇由是王僅守府國勢不振大尼複來侵擾許以歲賂始給銀洋一萬七千斤後增至二萬四千斤而兵不至宋真宗十九年大尼大舉來伐破倫敦都城遂兼英其王曰駕奴特立治粗有條理英人安之其子嗣位苛斂好兵先是英北族有酋曰威廉常仕法蘭西守西北大郡大尼既滅英威廉欲圖興複請于羅馬教王教王以英土封之宋英宗治平年間威廉率舟師伐英大尼王禦之兵敗被殺威廉進攻據倫敦遂王英北族淩英民英民多反側王怒驅英民十萬衆于林中皆凍餓僵死以其田宅賜北族既而悔恨卒王顯理第一嗣宋高宗二十七年王顯理第二立有智謀時洋教魁參預國事王有所拔擢教魁辄阻撓之臣怒殺教魁王懼教王之加罪也自守齋拜其墓乃已附近有伊琳大洲王征服之其世子剛猛好戰欲伐居猶太之回回族先往聘修好歸途為他國所擄以金贖回後戰死
其弟約翰嗣位性強狡好田獵百姓疾之又侮洋教師羅馬教主怒棄絕英民息禮拜閉殿堂廢其婚葬禁飲酒食肉薙須民皆怨恫咎王王不得已納貢教王由是權遂下移民自擇薦紳議政不複關白王憤甚欲誅諸紳諸紳欲招法蘭西世子為王會王殁華義都第三嗣立有權略平内難與法蘭西構兵累年[互](亘)有勝負其子嗣位權複為紳民所侵英有别部之酋忽起兵攻王奪其位明建文帝元帝國人立顯理第四募兵恢複滅僭位者國乃定顯理第五立伐法蘭西勝之顯理第六立年尚幼大臣攝政時王宗分二派一曰紅玫瑰派一曰白玫瑰派兩宗争欲據王位自相屠攻國大亂者數十年藩屬皆叛明憲宗成化年間顯理第七嗣位削平内亂四境又安王性機敏長于吏治稱為賢主顯理第八立性強傲尚豪華喜怒不常娶西班牙王女為後因助西班牙伐法蘭西後無子出之再娶少艾已而失寵殺之再娶又殺之王有佞臣委以大權偶迕意立賜死忠言至計如充耳四國皆稱為無道主先是日耳曼人路得者著書譯解西教旨人多信之王不謂然手着一書駁诘之王殁嗣王崇信西教寬惠愛民教士有法舉國喁喁望治立未幾卒其子馬和嗣位贅西班牙王子為禁西教國人不悅明嘉靖三十六年女主以利撒畢即位賢明知大體勤于政治英民頌之是時荷蘭不肯從洋教為西班牙所攻英女主以兵助荷蘭西班牙因移兵伐英師船泊英港忽大風激浪船觸礁石半沉壞英人以小舟圍而殲之片帆無返者國勢益振先是斯哥西亞别為一國元初英人取之明中葉斯哥西亞人布魯斯複自立為國有女曰馬理姿絕世初嫁法蘭西王為後法王早卒馬理歸母家父卒嗣王位選臣美丈夫為夫夫有别寵馬理之夤夜遣客殺夫焚宮以滅其而贅殺夫者為夫時國人已兢尚西教而馬理仍執洋教又殺夫有邪行國人圍馬理将囚之越城而逃募兵決戰兵敗降于英英女主謂馬理犯倫肇亂下之獄馬理在獄十八年複與獄吏奸因逃去英人捕得之斬于市萬曆三十一年英女主卒無子斯哥西亞王熱給斯者女主之姻也英人奉以嗣王位斯哥西亞複與英合為一國熱給斯辯給有才好講禮制時洋教之徒結黨謀反窖公會殿下藏火藥候王至将轟殺之會發覺悉誅死
萬曆四十二年查理第一立性拗癖好戰狎不恤民隐由是士民怨畔公會皆散稅饷無所出王将與法蘭西戰授甲無有應者師船未戰而退大清順治四年王募兵誅梗命者國人與王戰虜王弒之時有大紳負才望攝王政以定國自稱保護主申明法制以變通英人稱便與西班牙荷蘭戰皆勝之攝政數年倉庫充實乃緻位于先王世子曰查理第二為人淫侈多内寵惰于聽政常與荷蘭戰帥師者國之名将入荷蘭内港毀其戰船王由此愈汰忽倫敦大火焚宮室民居殆盡已而瘟疫盛行死者相枕藉國勢頓衰其弟嗣位素習洋教強民相從民習西教久不肯變慮王之相難也渡海招荷蘭王為主荷蘭王率兵至王奔法蘭西康熙二十七年荷蘭王入倫敦即王位号曰威廉第三雄武有大略法度嚴明百司任職積粟如邱山搜讨軍實悉成勁旅由是威聲大振方欲席卷西土會嬰疾殁無子時日耳曼之漢挪瓦王若耳治第一有賢聲康熙五十二年招若耳治第一來英奉以為王王初莅英不谙其俗後為英故王之女習于英事相助為理民大和前王兩宗苗裔尚存起兵欲圖恢複王夷滅之是時英商船通行四海日益富強與法蘭西交兵屢戰勝王卒子若耳治第二立修法度别等威定親平訟獄國稱大治伐西班牙獲全勝又伐法蘭西割其藩屬之在亞墨利加者乾隆二十三年若耳治第三立舉動好循禮法亦稱賢主先是前明中葉英人泛海覓新地得北亞墨加腴土徙國人寔其地日漸開墾遂成沃壤英人倚為外府後英國軍興連年征稅饷于亞墨利加倍其常額亞墨利加人不能堪有華盛頓者據地起兵英人以大衆攻之八年不克法蘭西與英世仇舉傾國之兵助華盛頓英不能支乾隆四十七年與華盛頓和聽其自立為米利堅國沃土盡為米利堅所割僅餘北境荒寒之土英國由是虛耗已而五印度貿易日盛英富厚過于昔時五印度者一名溫都斯坦乾隆中年東印度之孟加拉國囚虐英商英以大兵攻之滅孟加拉國乘勝脅降東中南印度諸部設四大部麻喇甲息力諸番族皆歸統轄英人遍設埔頭帆樯雲集百貨流通富饒遂為西國之最嘉慶年間法蘭西拿破侖得國侵伐四鄰廢西班牙王而以其弟王西班牙故王求援于英英起兵伐法蘭西血戰累年嘉慶二十一年破法蘭西舟師于海峽以九萬人登陸進攻拿破侖率十萬衆禦之于窩德爾祿約期大戰自昧爽至日暮鎗炮之聲震天地數十裡氣迷漫法兵大潰英人乘勢逐北斬首二萬級擒拿破侖以歸流之荒島西班牙王複其故國由是英國威震西土王晚年得狂疾世子攝政王卒世子嗣位有賢聲早卒道光九年其弟嗣立曰威廉第四初為水師總統以厚德譽下不沽名譽及即位安民和衆不喜兵争論者謂才能不越衆而德量有餘道光十八年四月卒無子有女不慧遺命立兄女維多裡亞為王立時年十八贅日耳曼撒可堡侯世子博雅為即今在位之女也以中國紀年計之已五十七歲矣
論日本新得島嶼
今有人曰吾能不勞不卒不費一帑不折一镞不遺一矢而席卷數百裡或數千裡之地聞者莫不駭然走相斥其妄而笑其愚以土地至重得之甚難古今人争城拓城有提數十萬之衆糜數百萬之饟攻取鬥大一城曠日持久而莫之能克者夫席卷千裡之地而曰卒不勞帑不費有是理乎豈知理之所無固為事之所有獨不聞日本之近事乎日人有須田竹二郎者商于石狩駕海舶遭飓風吹至太平洋止于島間登岸視之樹木蓊翳四無人聲蓋荒壤也入林摘果實食之得不饑将行遂建旗島上歸告政府拟收入版圖前報言之綦詳餘謂此固日人之故智有開必先鼻祖當推徐福何以言之在昔我中國始皇帝既能一海内晚年益驕縱欲求長生得以永保富貴也有徐福者自托于方士以神仙術于祖龍詭言海上有三神山曰蓬萊曰方壺曰圓峤遠隔瀛海舟行三年而可達上有不死藥得之則神仙可成富貴可保也始皇聞之喜從其請選良家子童男女三千人賜黃金錦绮器物鹹備谷萬石而五之畜千頭而六之樓船箫鼓放洋而東遂不複還相傳既至長崎奠厥攸居男女偶焉五谷生焉六畜育焉土地日辟五谷日繁成市成都迄于漢魏列為貢獻之邦矣噫雄才遠略如徐福者何得以方士目之當秦之世不屑臣祖龍而又知中原有人未可與争英雄無用武之地聊從海外而稱王其操心積慮固非流俗所能知也今者日本新開之島嶼以無心得之用情雖異其事則同然竹二郎其小焉者也徐福其遠焉者也獨不聞西班牙之于古巴乎考之古巴一島境袤數千裡物産豐阜西班牙人倚為外府近歲土酋倡亂戕殺富吏鎮兵單弱莫能防剿請兵于國乃刷勁兵十數萬跨海征之轉戰頻年始克勘定其亂夫一島之得失而争以全力若有關于國勢之重輕者以秦西屬地惟此僅存視昔全盛時據有巴西比魯委斯瑞拉烏魯拐諸國之地采金銀以鑄錢設關市以征稅商舶往來利盡四海盛衰強弱固有間矣原夫得地之始僅出于一人之臆度初非勞師縻饷以百戰取之也當有明中葉西班牙國為波旁朝有将軍某揆察地形以為泛海西行必得洲島請于國王舉朝大嘩以為不可曰嘗聞海與天際波外無天安得有地王獨拒衆議而從其請遂載百二十日糧在船人役共一百四十名揚帆取道而進六旬而無所見衆懼海闊天長沈迷不悟也請于将軍曰已半矣盍歸休将軍曰姑為我展三日程乎越三日衆又請将軍曰再為我展三日程乎如是者三而大海茫茫仍無所見衆皆拔刀而前摘冠而請曰即此回帆已須忍十日饑而後生還可望倘鹢首仍西不複能事将軍請先入蛟龍之宮将軍曰嘻何至是耶試盡此一日程如無所見吾亦欲東耳是日晌午見飛鳥一行掠舟而西而西南谛視之翠羽朱喙蓋鹦鹉也将軍指以示衆曰不有陸地安有飛鳥盍尾之而行衆皆色喜急趣之将夕瞥見燈火漸近燦若繁星夜泊澳間黎明視之沿岸多漁家土人導之行裡許市屋宇栉比鱗次所市之物以及草木鳥獸較諸歐羅巴皆似是而非其地即今之古巴附近之小島也距北亞美裡加洲不過一日程倘不随飛鳥改向而偏南則所得尚不止此将軍既得島嶼喜甚與土人言莫能通惟互相會意爰市其土産百貨而歸厥後遂遷民墾辟其地愈推愈廣以緻富強管子曰地者本之政也不其然乎
論印度興衰并英人治理之始
印度又名溫都斯坦系亞細亞洲南境之半島有恒河一道與印度中國分隔自北緯七度二十七分至四十一度四十分 京師西經二十四度六分至四十九度六分其地為三角形銳角在南底線在北其西海邊浸于印度洋中其東海邊為孟加拉國海灣北以雪山為界即希瑪納雅山也自北至南長五千二百餘裡自東至西其最寬處四千三百餘裡其居民二百兆有奇其地可分為四截一為北印度一為南印度其中之地大半系昔時蒙古人所據一為北德幹一為南德幹是為南界盡頭處直至哥麼林角而錫蘭一島亦于南德幹之内此半島之西南海邊俗稱馬拉巴東南海邊俗稱科羅滿秩耳江河之最大者一為恒河二為信地河此二河為其旁之支河彙合而成又有勃拉馬布特拉河其大幾與恒河相埒天時之寒暑依地形之高下而有分别但一離高山無處不熱終年惟有二種氣候幹燥與雨水雨水之時瀉如瀑布江中之水泛濫淹溢風之狂猛能拔老樹天氣大率清淑惟常有疫病最害人者莫如霍亂吐瀉地土之膏沃出産之蕃富非他處所可及礦産五金之類甚多金剛鑽之美麗甲于天下兇惡之獸及有毒之蟲亦聚于其間居民種類甚雜除印度人為土著外又有巫來由人蒙古人中華人該白爾人阿喇伯人土爾其人而近百年以内又增歐洲人其中以英人為最多各種人每各奉其教不相問聞語言之分别有二十種都城名加爾各搭居民四十五萬人其中英人僅有四千如連城外民數總計之有八十三萬人此城系一極佳之海口地土低窪系淤泥所積大炮台一座名福爾脫威廉耶稣教士駐此城統轄印度教務獄訟有平反衙門又有英人喬口五斯所創亞洲博學會以刊布博議著名官私學塾亦皆有之孟加拉國省之總督駐此城内其衙門頗壯觀瞻并有無數高堂大故俗稱之曰宮殿城貿易極大制造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