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孔子
關燈
小
中
大
共相”即是“名”所表示。
孔子的人生哲學,是和他的正名主義有密切關系的。
古書上說,楚王失了一把寶弓,左右的人請去尋他。
楚王說:“楚人失了,楚人得了,何必去尋呢?”孔子聽人說這話,歎息道:“何不說‘人失了,人得了?’何必說‘楚人’呢?”這個故事很有道理。
凡注重“名”的名學,每每先求那最大的名。
“楚人”不如“人”的大,故孔子要楚王愛“人”。
故“恕”字《說文》訓仁(訓仁之字,古文作恕。
後乃與訓如之恕字混耳)。
《論語》記仲弓問仁,孔子答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可見仁與恕的關系。
孔門說仁雖是愛人(《論語》十三。
《說文》:仁,親也),卻和後來墨家說的“兼愛”不相同。
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孔門的愛,是“有差等”的愛。
故說:“親親之殺”。
看儒家喪服的制度,從三年之喪,一級一級的降到親盡無服,這便是“親親之殺”。
這都由于兩家的根本觀念不同。
墨家重在“兼而愛之”的兼字,儒家重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推字,故同說愛人,而性質截然不同。
仁字不但是愛人,還有一個更廣的義。
今試舉《論語》論仁的幾條為例。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顔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讠刃。
”(以上十二)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十三)以上四條,都不止于愛人。
細看這幾條,可知仁即是做人的道理。
克己複禮;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都隻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故都可說是仁。
《中庸》說:“仁者,人也。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
”(七下)孔子的名學注重名的本義,要把理想中标準的本義來改正現在失了原意的事物。
例如“政者正也”之類。
“仁者人也”,隻是說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
能盡人道,即是仁。
後人如朱熹之流,說“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乃是宋儒的臆說,不是孔子的本意。
蔡孑民《中國倫理學史》說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
這話甚是。
《論語》記子路問成人,孔子答道: 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十四)成人即是盡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
孔子又提出“君子”一個名詞,作為人生的模範。
“君子”,本義為“君之子”,乃是階級社會中貴族一部分的通稱。
古代“君子”與“小人”對稱,君子指士以上的上等社會,小人指士以下的小百姓。
試看《國風》、《小雅》所用“君子”,與後世小說書中所稱“公子”、“相公”有何分别?後來封建制度漸漸破壞,“君子”、“小人”的區别,也漸漸由社會階級的區别,變為個人品格的區别。
孔子所說君子,乃是人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盡一部分人道的人。
故說: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十四)這是說君子雖未必能完全盡人道,但是小人決不是盡人道的人。
又說: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十四)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十二)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十四)凡此皆可見君子是一種模範的人格。
孔子的根本方法,上章已說過,在于指出一種理想的模範,作為個人及社會的标準。
使人“拟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
他平日所說“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準。
上文所說人須盡人道。
由此理推去,可說做父須要盡父道,做兒子須要盡子道,做君須要盡君道,做臣須要盡臣道。
故《論語》說: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十二)又《易經·家人卦》說: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這是孔子正名主義的應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使家庭社會國家的種種階級,種種關系,都能“顧名思義”,做到理想的标準地步。
這個标準地步,就是《大學》上說的“止于至善”。
《大學》說: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這是倫常的人生哲學。
“倫”字《說文》雲:“輩也,一曰道也。
”《曲禮》注:“倫猶類也。
”《論語》“言中倫”,包注:“道也,理也。
”孟子注: “倫,序也。
”人與人之間,有種種天然的,或人為的交互關系。
如父子,如兄弟,是天然的關系。
如夫妻,如朋友,是人造的關系。
每種關系便是一“倫”。
第一倫有一種标準的情誼行為。
如父子之恩,如朋友之信,這便是那一倫的“倫理”。
儒家的人生哲學,認定個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切行為都是人與人交互關系的行為,都是倫理的行為。
故《中庸》說: 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達道”是人所共由的路(參看《論語》十八,子路從而後一章)。
因為儒家認定人生總離不了這五條達道,總逃不出之五個大倫,故儒家的人生哲學,隻要講明如何處置這些倫常的道理。
隻要提出種種倫常的标準倫理。
如《左傳》所舉的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如《禮運》所舉的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如《孟子》所舉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故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倫理的人生哲學。
後來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楊子為我,是無君。
無父無君,即是禽獸。
孟子的意思,其實隻是說墨家和楊氏(老莊各家近于楊氏)的人生哲學,或是極端大同主義,或是極端個人主義,都是非倫理的人生哲學。
我講哲學,不用“倫理學”三個字,卻稱“人生哲學”,也隻是因為“倫理學”隻可用于儒家的人生哲學,而不可用于别家。
孔子的人生哲學,不但注重模範的倫理,又還注重行為的動機。
《論語》說: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二)這一章乃是孔子人生哲學很重要的學說,可惜舊注家多不曾懂得這一章的真義。
“以”字何晏解作“用”,說“言視其所行用”,極無道理。
朱熹解作“為”,說“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也無道理,“以”字當作“因”字解。
《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又老子“衆人皆有以。
”此諸“以”字,皆作因為解。
凡“所以”二字連用,“以”字總作因為解。
孔子說觀察人的行為,須從三個方面下手:第一,看他因為什麼要如此做;第二,看他怎麼樣做,用的什麼方法;第三,看這種行為,在做的人身心上發生何種習慣,何種品行(朱熹說第二步為“意之所從來”是把第二步看作第一步了。
說第三步道:“安所樂也。
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
則亦僞耳,豈能久而不變哉”,卻很不錯)。
第一步是行為的動機,第二步是行為的方法,第三步是行為所發生的品行。
這種三面都到的行為論,是極妥善無弊的。
隻可惜孔子有時把第一步的動機看得很重,所以後來的儒家,便偏向動機一方面,把第二步、第三步都抛棄不顧了。
孔子論動機的話,如下舉諸例: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别乎?(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二)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四)動機不善,一切孝悌禮樂都隻是虛文,沒有道德的價值。
這話本來不錯(即墨子也不能不認“意”的重要。
看《耕柱篇》第四節),但孔子生平,痛恨那班聚斂之臣、鬥筲之人的謀利政策,故把義利兩樁分得太分明了。
他說: 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四)但也卻并不是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的人。
《論語》說: 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 “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四)這豈不是“倉廪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政策嗎?可見他所反對的利,乃是個人自營的私利。
不過他不曾把利字說得明白,《論語》又有“子罕言利”的話,又把義利分作兩個絕對相反的物事,故容易被後人誤解了。
但我以為與其說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動機,不如說他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
後來的儒家隻為不能明白這個區别,所以有極端動機的道德論。
孔子論行為,分動機、方法、品行三層,已如上文所說。
動機與品行都是行為的“内容”。
我們論道德,大概分内容和外表兩部。
譬如我做了一件好事,若單是為了這事結果的利益,或是為了名譽,或是怕懼刑罰笑罵,方才做去,那都是“外表”的道德。
若是因為我覺得理該去做,不得不去做,那便是屬于“内容”的道德。
内容的道德論,又可分兩種:一種偏重動機,認定“天理”(如宋儒中之主張天理人欲論者),或認定“道德的律令”(如康德),有絕對無限的尊嚴,善的理該去做,惡的理該不去做。
一種注重道德的習慣品行,習慣已成,即是品行(習慣,Habit,品行,Character)。
有了道德習慣的人,見了善自然去做,見了惡自然不去做。
例如良善人家的子弟,受了良善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道德的習慣,自然會得善去惡,不用勉強。
孔子的人生哲學,依我看來,可算得是注重道德習慣一方面的。
他論人性道: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十七)“習”即是上文所說的習慣。
孔子說: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九)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十五)這兩章意同而辭小異,可見這是孔子常說的話。
他說不曾見好德如好色的人,可見他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雖不是天然生就的,卻可以培養得成。
培養得純熟了,自然流露。
便如好色之心一般,毫無勉強。
《大學上》說的“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便是道德習慣已成時的狀态。
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六)人能好德惡不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便是到了“好之”的地位。
道德習慣變成了個人的品行,動容周旋,無不合理,如孔子自己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那便是已到“樂之”的地位了。
這種道德的習慣,不是用強迫手段可以造成的。
須是用種種教育涵養的工夫方能造得成。
孔子的正名主義,隻是要寓褒貶,别善惡,使人見了善名,自然生愛;見了惡名,自然生惡。
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離不了名。
故正名是極大的德育利器(參看《荀子·正名篇》及《尹文子·大道篇》)。
此外孔子又極注重禮樂。
他說: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八)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十六)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欤。
(十七)恭而無禮則勞(有子曰,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八)詩與禮樂都是陶融身心,養成道德習慣的利器。
故孔子論政治,也主張用“禮讓為國”。
又主張使弦歌之聲,遍于國中。
此外孔子又極注重模範人格的感化。
《論語》說: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十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二)因此他最反對用刑治國。
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的人生哲學,是和他的正名主義有密切關系的。
古書上說,楚王失了一把寶弓,左右的人請去尋他。
楚王說:“楚人失了,楚人得了,何必去尋呢?”孔子聽人說這話,歎息道:“何不說‘人失了,人得了?’何必說‘楚人’呢?”這個故事很有道理。
凡注重“名”的名學,每每先求那最大的名。
“楚人”不如“人”的大,故孔子要楚王愛“人”。
故“恕”字《說文》訓仁(訓仁之字,古文作恕。
後乃與訓如之恕字混耳)。
《論語》記仲弓問仁,孔子答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可見仁與恕的關系。
孔門說仁雖是愛人(《論語》十三。
《說文》:仁,親也),卻和後來墨家說的“兼愛”不相同。
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孔門的愛,是“有差等”的愛。
故說:“親親之殺”。
看儒家喪服的制度,從三年之喪,一級一級的降到親盡無服,這便是“親親之殺”。
這都由于兩家的根本觀念不同。
墨家重在“兼而愛之”的兼字,儒家重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推字,故同說愛人,而性質截然不同。
仁字不但是愛人,還有一個更廣的義。
今試舉《論語》論仁的幾條為例。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顔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讠刃。
”(以上十二)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十三)以上四條,都不止于愛人。
細看這幾條,可知仁即是做人的道理。
克己複禮;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都隻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故都可說是仁。
《中庸》說:“仁者,人也。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
”(七下)孔子的名學注重名的本義,要把理想中标準的本義來改正現在失了原意的事物。
例如“政者正也”之類。
“仁者人也”,隻是說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
能盡人道,即是仁。
後人如朱熹之流,說“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乃是宋儒的臆說,不是孔子的本意。
蔡孑民《中國倫理學史》說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
這話甚是。
《論語》記子路問成人,孔子答道: 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十四)成人即是盡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
孔子又提出“君子”一個名詞,作為人生的模範。
“君子”,本義為“君之子”,乃是階級社會中貴族一部分的通稱。
古代“君子”與“小人”對稱,君子指士以上的上等社會,小人指士以下的小百姓。
試看《國風》、《小雅》所用“君子”,與後世小說書中所稱“公子”、“相公”有何分别?後來封建制度漸漸破壞,“君子”、“小人”的區别,也漸漸由社會階級的區别,變為個人品格的區别。
孔子所說君子,乃是人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盡一部分人道的人。
故說: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十四)這是說君子雖未必能完全盡人道,但是小人決不是盡人道的人。
又說: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十四)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十二)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十四)凡此皆可見君子是一種模範的人格。
孔子的根本方法,上章已說過,在于指出一種理想的模範,作為個人及社會的标準。
使人“拟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
他平日所說“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準。
上文所說人須盡人道。
由此理推去,可說做父須要盡父道,做兒子須要盡子道,做君須要盡君道,做臣須要盡臣道。
故《論語》說: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十二)又《易經·家人卦》說: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這是孔子正名主義的應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使家庭社會國家的種種階級,種種關系,都能“顧名思義”,做到理想的标準地步。
這個标準地步,就是《大學》上說的“止于至善”。
《大學》說: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這是倫常的人生哲學。
“倫”字《說文》雲:“輩也,一曰道也。
”《曲禮》注:“倫猶類也。
”《論語》“言中倫”,包注:“道也,理也。
”孟子注: “倫,序也。
”人與人之間,有種種天然的,或人為的交互關系。
如父子,如兄弟,是天然的關系。
如夫妻,如朋友,是人造的關系。
每種關系便是一“倫”。
第一倫有一種标準的情誼行為。
如父子之恩,如朋友之信,這便是那一倫的“倫理”。
儒家的人生哲學,認定個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切行為都是人與人交互關系的行為,都是倫理的行為。
故《中庸》說: 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達道”是人所共由的路(參看《論語》十八,子路從而後一章)。
因為儒家認定人生總離不了這五條達道,總逃不出之五個大倫,故儒家的人生哲學,隻要講明如何處置這些倫常的道理。
隻要提出種種倫常的标準倫理。
如《左傳》所舉的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如《禮運》所舉的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如《孟子》所舉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故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倫理的人生哲學。
後來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楊子為我,是無君。
無父無君,即是禽獸。
孟子的意思,其實隻是說墨家和楊氏(老莊各家近于楊氏)的人生哲學,或是極端大同主義,或是極端個人主義,都是非倫理的人生哲學。
我講哲學,不用“倫理學”三個字,卻稱“人生哲學”,也隻是因為“倫理學”隻可用于儒家的人生哲學,而不可用于别家。
孔子的人生哲學,不但注重模範的倫理,又還注重行為的動機。
《論語》說: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二)這一章乃是孔子人生哲學很重要的學說,可惜舊注家多不曾懂得這一章的真義。
“以”字何晏解作“用”,說“言視其所行用”,極無道理。
朱熹解作“為”,說“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也無道理,“以”字當作“因”字解。
《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又老子“衆人皆有以。
”此諸“以”字,皆作因為解。
凡“所以”二字連用,“以”字總作因為解。
孔子說觀察人的行為,須從三個方面下手:第一,看他因為什麼要如此做;第二,看他怎麼樣做,用的什麼方法;第三,看這種行為,在做的人身心上發生何種習慣,何種品行(朱熹說第二步為“意之所從來”是把第二步看作第一步了。
說第三步道:“安所樂也。
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
則亦僞耳,豈能久而不變哉”,卻很不錯)。
第一步是行為的動機,第二步是行為的方法,第三步是行為所發生的品行。
這種三面都到的行為論,是極妥善無弊的。
隻可惜孔子有時把第一步的動機看得很重,所以後來的儒家,便偏向動機一方面,把第二步、第三步都抛棄不顧了。
孔子論動機的話,如下舉諸例: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别乎?(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二)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四)動機不善,一切孝悌禮樂都隻是虛文,沒有道德的價值。
這話本來不錯(即墨子也不能不認“意”的重要。
看《耕柱篇》第四節),但孔子生平,痛恨那班聚斂之臣、鬥筲之人的謀利政策,故把義利兩樁分得太分明了。
他說: 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四)但也卻并不是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的人。
《論語》說: 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 “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四)這豈不是“倉廪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政策嗎?可見他所反對的利,乃是個人自營的私利。
不過他不曾把利字說得明白,《論語》又有“子罕言利”的話,又把義利分作兩個絕對相反的物事,故容易被後人誤解了。
但我以為與其說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動機,不如說他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
後來的儒家隻為不能明白這個區别,所以有極端動機的道德論。
孔子論行為,分動機、方法、品行三層,已如上文所說。
動機與品行都是行為的“内容”。
我們論道德,大概分内容和外表兩部。
譬如我做了一件好事,若單是為了這事結果的利益,或是為了名譽,或是怕懼刑罰笑罵,方才做去,那都是“外表”的道德。
若是因為我覺得理該去做,不得不去做,那便是屬于“内容”的道德。
内容的道德論,又可分兩種:一種偏重動機,認定“天理”(如宋儒中之主張天理人欲論者),或認定“道德的律令”(如康德),有絕對無限的尊嚴,善的理該去做,惡的理該不去做。
一種注重道德的習慣品行,習慣已成,即是品行(習慣,Habit,品行,Character)。
有了道德習慣的人,見了善自然去做,見了惡自然不去做。
例如良善人家的子弟,受了良善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道德的習慣,自然會得善去惡,不用勉強。
孔子的人生哲學,依我看來,可算得是注重道德習慣一方面的。
他論人性道: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十七)“習”即是上文所說的習慣。
孔子說: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九)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十五)這兩章意同而辭小異,可見這是孔子常說的話。
他說不曾見好德如好色的人,可見他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雖不是天然生就的,卻可以培養得成。
培養得純熟了,自然流露。
便如好色之心一般,毫無勉強。
《大學上》說的“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便是道德習慣已成時的狀态。
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六)人能好德惡不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便是到了“好之”的地位。
道德習慣變成了個人的品行,動容周旋,無不合理,如孔子自己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那便是已到“樂之”的地位了。
這種道德的習慣,不是用強迫手段可以造成的。
須是用種種教育涵養的工夫方能造得成。
孔子的正名主義,隻是要寓褒貶,别善惡,使人見了善名,自然生愛;見了惡名,自然生惡。
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離不了名。
故正名是極大的德育利器(參看《荀子·正名篇》及《尹文子·大道篇》)。
此外孔子又極注重禮樂。
他說: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八)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十六)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欤。
(十七)恭而無禮則勞(有子曰,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八)詩與禮樂都是陶融身心,養成道德習慣的利器。
故孔子論政治,也主張用“禮讓為國”。
又主張使弦歌之聲,遍于國中。
此外孔子又極注重模範人格的感化。
《論語》說: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十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二)因此他最反對用刑治國。
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