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一、老子略傳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
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曾子問》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作“姓李氏,名耳。
字伯陽,谥曰聃”,乃是後人據《列仙傳》妄改的。
《索隐》雲:“許慎雲,聃,耳曼也。
故名耳,字聃。
有本字伯陽,非正也。
老子号伯陽父,此傳不稱也。
”王念孫《讀書雜志》三之四引《索隐》此節,又《經典釋文序錄》、《文選注》、《後漢書·桓帝紀》注,并引《史記》雲老子字聃。
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後人僞造的。
後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後人要合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了250歲了)。
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
《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
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适周。
又據《左傳》,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公七年)。
孟亻喜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
清人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恒,日有食之。
”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
閻氏因斷定孔子适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34歲(《四書釋地續》)。
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适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
但無論如何,孔子适周,總在他34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518年以後。
太概孔子見老子在34歲(西曆前518年,日食)與41歲(定五年,西曆前511年,日食)之間。
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20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570年左右。
老子死時,不知在于何時。
《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
《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并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餘歲”、“二百餘歲”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
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90多歲罷了。
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出《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書為《老子》”(《高士傳》)也不足信。
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一)“老”或是字。
《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
《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
”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
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聘(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诂》及《讀書雜志》俱依《索隐》說,據《說文》: “聃,耳曼也。
”《釋名》耳字聃之意。
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
”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号也。
”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
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
此與人稱叔梁纥、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
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
這是一種說法。
(二)“老”或是姓。
古代有氏姓的區别。
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
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
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
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
這也可備一說。
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二、老子考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
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
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
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
讀者當删去某章某章等字,全成不分章的書,然後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出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合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
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三十、三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
又此書中有許多重複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
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诒讓諸家校語(章太炎極推崇《朝非子·解老》、《喻老》兩篇。
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
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
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三、革命家之老子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候,和那種時勢所發生
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曾子問》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作“姓李氏,名耳。
字伯陽,谥曰聃”,乃是後人據《列仙傳》妄改的。
《索隐》雲:“許慎雲,聃,耳曼也。
故名耳,字聃。
有本字伯陽,非正也。
老子号伯陽父,此傳不稱也。
”王念孫《讀書雜志》三之四引《索隐》此節,又《經典釋文序錄》、《文選注》、《後漢書·桓帝紀》注,并引《史記》雲老子字聃。
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後人僞造的。
後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後人要合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了250歲了)。
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
《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
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适周。
又據《左傳》,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公七年)。
孟亻喜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
清人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恒,日有食之。
”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
閻氏因斷定孔子适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34歲(《四書釋地續》)。
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适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
但無論如何,孔子适周,總在他34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518年以後。
太概孔子見老子在34歲(西曆前518年,日食)與41歲(定五年,西曆前511年,日食)之間。
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20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570年左右。
老子死時,不知在于何時。
《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
《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并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餘歲”、“二百餘歲”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
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90多歲罷了。
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出《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書為《老子》”(《高士傳》)也不足信。
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一)“老”或是字。
《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
《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
”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
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聘(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诂》及《讀書雜志》俱依《索隐》說,據《說文》: “聃,耳曼也。
”《釋名》耳字聃之意。
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
”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号也。
”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
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
此與人稱叔梁纥、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
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
這是一種說法。
(二)“老”或是姓。
古代有氏姓的區别。
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
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
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
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
這也可備一說。
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二、老子考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
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
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
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
讀者當删去某章某章等字,全成不分章的書,然後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出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合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
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三十、三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
又此書中有許多重複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
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诒讓諸家校語(章太炎極推崇《朝非子·解老》、《喻老》兩篇。
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
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
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三、革命家之老子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候,和那種時勢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