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佛教
佛教流入中國,至于今海内崇尚極盛,暫熄複興。
自王公大夫下至庶姓男女,無一不尊之。
嘗謂凡物之盛,必有造物主之,不然不令其無益而叨享生民之奉也。
嘗靜思之,佛說之精者至于明心見性,超出萬化,世間上智豪傑,往往由此以了達性命。
此理吾儒亦有,但聖賢恐于人事不切,反增眩惑,以故略而不言。
其實千聖萬賢,無不知此,無不由此中得力濟事也。
至如稍涉粗迹處,有益世道者不少。
如人知生死事輕脫不甚萦絆,則為國家擔當事任,或臨險難舍身立節,自覺容易一也。
又況世間财貨利欲等事,豈足以動之?足以洗貪廉頑二也。
愚民不知官府号令,刑罰亦不能懲,一聞陰果善惡天堂地獄之說,愧悔心生,暗室自改,此助法度之所不及三也。
世人沉酣聲利,戕害生命,若縱其欲,何所不至?佛說害物受報,雖愚頑者不免動心,足以全生惜福四也。
諸如此者,儒書王政中未嘗不留意勸戒,但不如彼教入人之深,其功大矣,宜其傳之古今不能廢也。
三教 儒釋道三教之分,此後世承訛襲謬為之分别也。
餘謂道家養生一事,于人至切,辟之醫藥蔔筮一般,乃自天子至于庶人所當理會,在儒家範圍中,斯世所不可缺者,安得謂之異端?安得與儒鼎峙?惟釋家與儒不同,儒之定靜安慮,存心養性,釋之止觀寂照,明心見性,不甚争差,但儒者要推出去治天下國家,釋氏要收人到空虛處,至于山河大地,俱不作實相,此之謂異端可也。
近世儒者,不知佛理之精皆吾儒所有,其病痛則吾儒所無,反謂儒書談理不及彼教之透,或乃剽彼說以文吾儒之論,其罪殊有甚于異端矣。
二氏 《莊子》說有夫未始有始者,釋氏無無亦無等語,似乎渺茫不可究诘,大抵是精入語。
今人粗心不能識得,即如自心生出種種見解,而外邊安能計其層數?令收攝此心向内,豈無階級?特心粗窺測不到耳。
論道 嘗靜思茫茫宇宙間,光明為日星,融結為山川,分散為人物,其能隐能見,能峙能流,能貴能賤,能運能動,能知能識,孰主宰是?必有先天太沖太素一團真性為之斡旋,即所謂天,所謂帝,所謂乾元,佛道所謂不二之性。
日星山川,有形者畢竟有毀,物之蠢動,有識者能凝固其神氣,尚能變化奇異。
況人為萬物之靈,能養元神,守正氣,其為仙為神,與三光共敝,無足怪者。
至于佛家道理卻最大,即是吾儒順受全歸之說。
蓋衆庶苟生天地,日為聲色貨利所薰灼,自家真性何曾反照?隻是氣盡神散,與草木同朽腐而已。
若有聖賢大丈夫時時提點,不肯放過,将此本來真性,不斫喪,不昏昧,不放佚,完完全全到末後,歸之天地,此即孟子夭壽不二,事天立命之說佛家所謂與混淪打成一片,金剛不壞者即此理,絕無分别,絕無差異。
但佛家恐愚人不曉,多為新奇幻異,如所謂極樂雲者,以誘世人趨于正法。
吾儒則隻平平言其理,故世之學者,舍吾儒而趨佛,真瞽昧之見也。
道理 此道理究竟歸着處,卻是無聲無臭,至沖至漠,至淡無滋味的,然卻是第一件難事。
非至聖大賢,真正英雄豪傑,從千萬劫來,把俗情世态磨砻洗濯,俱令自然,遇着明師,所言皆契,看着古書,件件合心,擔着脊梁承當,畢竟要了方到此境界。
既至此境界,更何俗情可戀?何名譽可喜?何世态可戀?對人說也不得,也無自家受用處。
今世上人口頭談仙談佛,卻是戀聲色,喜名譽,貪戀在世界中長年受用的心,知此聖賢的心何啻倍萬裡? 南方人才之盛 本朝南方數省,人才之盛者,非地氣輪轉之說,蓋當五胡亂華時,晉元都江左,一時中原文物俱從之南。
宋金之亂,高宗都南,中原文物又複随之南下。
蓋數百年中華衣冠文物之秀氣,锺毓在南者甚久,故發之本朝特甚。
其中原雖系古帝王所立之處,然遭胡虜穢染,腥膻久而入之深,故今雖人才不乏,亦未免減卻分數,不能如古昔之盛耳。
清淨無為 老子無為自化,清淨自正,所謂無為清淨者,畢竟是異端,自了一身事,乃能清淨無為耳。
吾儒道理有多少細微曲折,大而治天下國家,小而治一身,畢竟有小心兢業功夫,乃能成無為之治。
所謂無為者,直居敬行簡不煩擾之謂耳。
儒者雲:帝王必憂勤惕勵,乃能成其端拱無為,此方是正論。
說事 說事不獨受财容私,為士君子醜行,凡人央求,皆是無理者,我為之說,則以曲為直,以直為曲,怨氣所鐘,豈不招天災人禍乎?今人多以和同做好,謂之有情,不知此乃私情,不謂之公。
故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補谥 如福建蔡清,江西解缙、胡俨,浙江豐熙,四川楊慎、楊名、鄒智之類,似宜特予一谥,以表名節。
莫營私 當事者須自持清正,無所私戀營為,則出處之際,始能脫然無累,若少有牽縛則不能矣。
如人住居一空房内,要搬開即時可,若有家眷行李等項在内系心則不能便搬,人須空其心若居空房然後可。
鹽井 川中鹽井之法甚弊,有井方有課。
因舊井塌壞,而上司不肯除其課,故百姓受累,即新井亦不敢開。
宜立為法,凡舊井課悉與除之,新井許其開鑿,開成之日報官,免起三年課,後方征收,則民困可甦,而利亦興矣。
保甲 巡撫之職,以保甲為重,保甲之法行,則盜息民安。
又當留心積谷,谷積貯多,則兇旱無憂,此足食足兵,王政之大端也。
不争 天下有不如意事,不當忿激與争。
昔人謂世龌龊富貴者,止如醉人弄酒風,正可耐渠一饷間,言雖谑而可法。
觀世 山居觀世态紛纭,曆曆如睹,在中朝混揉未必然。
蓋旁觀者明,自古如此。
堯夫曰:遂令高卧人,欹枕看兒戲。
自王公大夫下至庶姓男女,無一不尊之。
嘗謂凡物之盛,必有造物主之,不然不令其無益而叨享生民之奉也。
嘗靜思之,佛說之精者至于明心見性,超出萬化,世間上智豪傑,往往由此以了達性命。
此理吾儒亦有,但聖賢恐于人事不切,反增眩惑,以故略而不言。
其實千聖萬賢,無不知此,無不由此中得力濟事也。
至如稍涉粗迹處,有益世道者不少。
如人知生死事輕脫不甚萦絆,則為國家擔當事任,或臨險難舍身立節,自覺容易一也。
又況世間财貨利欲等事,豈足以動之?足以洗貪廉頑二也。
愚民不知官府号令,刑罰亦不能懲,一聞陰果善惡天堂地獄之說,愧悔心生,暗室自改,此助法度之所不及三也。
世人沉酣聲利,戕害生命,若縱其欲,何所不至?佛說害物受報,雖愚頑者不免動心,足以全生惜福四也。
諸如此者,儒書王政中未嘗不留意勸戒,但不如彼教入人之深,其功大矣,宜其傳之古今不能廢也。
三教 儒釋道三教之分,此後世承訛襲謬為之分别也。
餘謂道家養生一事,于人至切,辟之醫藥蔔筮一般,乃自天子至于庶人所當理會,在儒家範圍中,斯世所不可缺者,安得謂之異端?安得與儒鼎峙?惟釋家與儒不同,儒之定靜安慮,存心養性,釋之止觀寂照,明心見性,不甚争差,但儒者要推出去治天下國家,釋氏要收人到空虛處,至于山河大地,俱不作實相,此之謂異端可也。
近世儒者,不知佛理之精皆吾儒所有,其病痛則吾儒所無,反謂儒書談理不及彼教之透,或乃剽彼說以文吾儒之論,其罪殊有甚于異端矣。
二氏 《莊子》說有夫未始有始者,釋氏無無亦無等語,似乎渺茫不可究诘,大抵是精入語。
今人粗心不能識得,即如自心生出種種見解,而外邊安能計其層數?令收攝此心向内,豈無階級?特心粗窺測不到耳。
論道 嘗靜思茫茫宇宙間,光明為日星,融結為山川,分散為人物,其能隐能見,能峙能流,能貴能賤,能運能動,能知能識,孰主宰是?必有先天太沖太素一團真性為之斡旋,即所謂天,所謂帝,所謂乾元,佛道所謂不二之性。
日星山川,有形者畢竟有毀,物之蠢動,有識者能凝固其神氣,尚能變化奇異。
況人為萬物之靈,能養元神,守正氣,其為仙為神,與三光共敝,無足怪者。
至于佛家道理卻最大,即是吾儒順受全歸之說。
蓋衆庶苟生天地,日為聲色貨利所薰灼,自家真性何曾反照?隻是氣盡神散,與草木同朽腐而已。
若有聖賢大丈夫時時提點,不肯放過,将此本來真性,不斫喪,不昏昧,不放佚,完完全全到末後,歸之天地,此即孟子夭壽不二,事天立命之說佛家所謂與混淪打成一片,金剛不壞者即此理,絕無分别,絕無差異。
但佛家恐愚人不曉,多為新奇幻異,如所謂極樂雲者,以誘世人趨于正法。
吾儒則隻平平言其理,故世之學者,舍吾儒而趨佛,真瞽昧之見也。
道理 此道理究竟歸着處,卻是無聲無臭,至沖至漠,至淡無滋味的,然卻是第一件難事。
非至聖大賢,真正英雄豪傑,從千萬劫來,把俗情世态磨砻洗濯,俱令自然,遇着明師,所言皆契,看着古書,件件合心,擔着脊梁承當,畢竟要了方到此境界。
既至此境界,更何俗情可戀?何名譽可喜?何世态可戀?對人說也不得,也無自家受用處。
今世上人口頭談仙談佛,卻是戀聲色,喜名譽,貪戀在世界中長年受用的心,知此聖賢的心何啻倍萬裡? 南方人才之盛 本朝南方數省,人才之盛者,非地氣輪轉之說,蓋當五胡亂華時,晉元都江左,一時中原文物俱從之南。
宋金之亂,高宗都南,中原文物又複随之南下。
蓋數百年中華衣冠文物之秀氣,锺毓在南者甚久,故發之本朝特甚。
其中原雖系古帝王所立之處,然遭胡虜穢染,腥膻久而入之深,故今雖人才不乏,亦未免減卻分數,不能如古昔之盛耳。
清淨無為 老子無為自化,清淨自正,所謂無為清淨者,畢竟是異端,自了一身事,乃能清淨無為耳。
吾儒道理有多少細微曲折,大而治天下國家,小而治一身,畢竟有小心兢業功夫,乃能成無為之治。
所謂無為者,直居敬行簡不煩擾之謂耳。
儒者雲:帝王必憂勤惕勵,乃能成其端拱無為,此方是正論。
說事 說事不獨受财容私,為士君子醜行,凡人央求,皆是無理者,我為之說,則以曲為直,以直為曲,怨氣所鐘,豈不招天災人禍乎?今人多以和同做好,謂之有情,不知此乃私情,不謂之公。
故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補谥 如福建蔡清,江西解缙、胡俨,浙江豐熙,四川楊慎、楊名、鄒智之類,似宜特予一谥,以表名節。
莫營私 當事者須自持清正,無所私戀營為,則出處之際,始能脫然無累,若少有牽縛則不能矣。
如人住居一空房内,要搬開即時可,若有家眷行李等項在内系心則不能便搬,人須空其心若居空房然後可。
鹽井 川中鹽井之法甚弊,有井方有課。
因舊井塌壞,而上司不肯除其課,故百姓受累,即新井亦不敢開。
宜立為法,凡舊井課悉與除之,新井許其開鑿,開成之日報官,免起三年課,後方征收,則民困可甦,而利亦興矣。
保甲 巡撫之職,以保甲為重,保甲之法行,則盜息民安。
又當留心積谷,谷積貯多,則兇旱無憂,此足食足兵,王政之大端也。
不争 天下有不如意事,不當忿激與争。
昔人謂世龌龊富貴者,止如醉人弄酒風,正可耐渠一饷間,言雖谑而可法。
觀世 山居觀世态紛纭,曆曆如睹,在中朝混揉未必然。
蓋旁觀者明,自古如此。
堯夫曰:遂令高卧人,欹枕看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