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記

關燈
客有耽枯寂者,餘語之雲:瘦到梅花應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

     雅樂所以禁氵?,何如溪響松聲,使人清聽自遠;黼黻所以禦暴,何如竹冠蘭佩,使人物色自閑。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隻在氣魄氣骨之分。

     風流無用,榆錢不會買宮腰;筆硯不靈,書帶亦能邀翰墨。

     志要豪華,趣要淡泊。

     萬事皆易滿足,惟讀書終身無盡。

    人何以“不知足”一念加之書。

     情态日變,取法亦觭。

    即如論六院文物,始觀佩俨然,繼取操觚染翰,比則放曠揮霍,遂不女俠。

     夫求校書于女史,床頭捉刀,乃論慷慨于青樓,俠何易言哉! 鄙吝一銷,白雲亦可贈客;渣滓盡化,明月自來照人。

     存心有意無意之妙:微雲何淡河漢;應世不即不離之法:疏雨滴梧桐。

     以看世之青白眼,轉而看書,則聖人之真見識;以論人之雌黃口,轉而論史,則左狐之真是非。

     駱賓王詩雲:“書引藤為架,人将薜作衣。

    ”如此境界,可以讀而忘老。

     眉公雲:閉戶即是溪山。

    嗟呼,應接稍略,遂來帝鬼之譏,剝啄無時,難下葳蕤之鎖。

     言念及此,入山唯恐不深。

     眉公曰:多讀一句書,少說一名話。

    餘曰:讀得一句書,說得一句話。

     賞花須結豪友,觀妓須結淡友,登山須結逸友,泛水須結曠友, 對月須結冷友,待雪須結豔友,飲酒須結韻友。

     山上須泉,徑中須竹,讀史不可無酒,變禅不可無美人。

     夫處世至此時,笑啼俱不敢;論文于我輩,玄白總堪嘲。

     舉世嫉娥眉,不特深宮見妒;随人矜寸舌,猶然列國争長。

     貧賤驕人,傲骨生成難改;英雄欺世,浪語必多不經。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簾影。

     一池荷花,衣無盡,翻驕錦繡纂組;數畝松花,食有餘,絕勝鐘鳴鼎食。

     論啜茗則今人較勝昔人,不作鳳餅、龍團,損自然之清味。

     至于飲,則今人大非夙昔,不解酒趣,但逐羽觞。

    吾思古人,實獲我心。

     幽居雖非絕世,而一切使令供俱,交遊晤對之事,似出世外;花為婢仆,鳥當笑潭,溪蔌澗流代酒烹亨, 書史作師保,竹石資友朋,雨聲雲影、松風蘿月為一時豪興之歌舞。

    情境固然,然亦精華。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開;一味圓融,人我之見不立。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兒。

     讀書霞漪閣上,月之清享有六;溪雲初起,山雨欲來,鴉影帶帆,漁燈照岸,江飛匹練,村結千茅。

     遠景不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畫。

     客問:“海棠無香,昔人何以不緻恨?”餘曰:“《春秋》責備賢者之意。

    ”客曰:“如此,是嬌姿太豔反惹牢騷,更恨海棠有色矣。

    ”聞者謂餘言是花中道學,謂客言為花中語錄。

     南山種豆,東陵種瓜,斂鼎俎于草野;渭濱秋釣,莘野春鋤,托掌故于山川。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一徑數竿,亭亭如畫,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

     峨眉春雪,山頭萬玉生寒;洞庭秋波,風外千秋呈媚,語言無味,臻此佳境,當使聞者神往,見者意傾。

     春鳥秋蛩,悲喜異調,實非變韻于宮商;古樹新花,開落同情,卻似争憐于脂粉。

     問:何為應試之文?曰: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問:何為垂世之文?曰: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放清得。

     詩裡落花,多少風人紅淚,當使子規卷舌,(是+鳥)(夨+鳥)失聲。

     東坡《颍川謝到任表》有雲:“慈母愛子,但憐其無能;明君知臣,騬護其所短。

    ”讀之三歎,臣子當如何用情。

     聲之凄絕,無如衰樹寒蟬,泣露凄風,如扣哀玉。

    回聽高柳雄聲,火雲俱熱,至此易響,時異勢殊,大抵類是。

     劉舍人雲: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任誕,故理侈而辭溢;子雲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仲宣躁銳,故穎出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嗣宗俶傥,故響逸而調遠;叔夜俊來,故興高而采烈;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詞隐。

    今之人文體性,正不相似。

     談鋒煥發,虎皮靴可以沖座。

    倘支離無物,不如枯坐藏拙。

     春雲宜山,夏雲宜樹,秋雲宜水,冬雲宜野。

    着眼總是浮遊,觀化頗領幻趣。

     一葉放春流,束縛人亦覺澹宕;孤燈聽夜雨,豪華輩尚爾凄其。

     清疏暢快,月色最稱風光;潇灑風流,花情何如柳态。

     木食草衣元本性,非關泉石膏肓;綠肥紅瘦漫批評,總是風流罪過。

     趙飛燕歌舞自賞,仙風留于绉裙;韓昭侯嚬笑不輕,儉德昭于敝袴。

    皆以一物著名,而局面相去甚遠。

     萬籁了聲俱直入。

    唯出松間竹裡,曲折抑揚,八音同奏:或如細浪輕吹,棹聲遠度,或如狂濤滂浡,蛟龍夜驚。

    妙音異響,十倍天樂。

     佞佛若可仟罪,則刑官無權;尋仙可以延年,則上帝無主。

    至誠貴于自然。

     樹散一庭之玉,草生千步之香,無問人物琳琅,氣色已見蓊郁。

     人如成心畏懼,則觸處畏途,如滿奮坐琉璃屏内,四布周密,猶有風意。

     龍津一劍,尚作合于風雷,胸中數萬甲兵,甯終老牖下。

     一勺水具滄海味,世味無取盡嘗,道味會有同嗜。

     說法譚經,片石曾聞點頭,山龍尚能出聽。

    至言在耳,大道見前,各具慧心,可無領略。

     以晉人之風流,維以宋人之道學,人品才情合世格。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羮之間。

    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蓬窗夜啟,月白于霜,漁火沙汀,寒星如聚。

    忘卻客子作楚,但欣煙水留人。

     投好太過,醜态畢呈;效颦自憐,真情反掩,。

    試觀廣眉,争為半額,楚宮至今可憎。

     曹倉邺架,墨莊書巢,雖抉秘于琅嬛,實探星于東壁。

    人文固天文相映,擁書豈薄福所能。

     數無終窮,運不長厄,士君子旋轉乾轉坤,則否泰為我轉軸,何必青道士,延将盡之命, 白鹿真人,生已枯之骨也。

     春夜小窗兀坐,月上木蘭,有骨淩冰,懷人如玉,因想高季迪“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二語,此際光景頗似,不獨詠在梅花。

     雅州有虞美人草,聞唱《虞美人曲》,按拍而舞。

    餘曰:“物之聲氣偶爾相應,豈英雄附物使然。

    ”卓左車雲:“虞美人草猶湘竹也,豈非遊魂所托?”餘曰:“但竹聞《湘妃怨》未必無風自舞耳。

    ”及讀吊虞姬詩:“精魂夜逐劍光飛,,英雄化為原上草”,則草為虞妃所化,亦有據雲。

     閉門見拒,不如山鳥解呼人;屈意取憐,争似野花能傲客。

     英風未暢,轉生無聊,幽韻縱揚終歸寥落。

    是以熱血有時成碧,雄心無日可灰。

     色界難憑,情城難固。

    專寵則妝成七寶,弛愛則賦買千金。

    人生時勢俱不可恃如此。

     禦風而行,布帆無恙,蠃他蓮渡杯浮;戴星以往,衣裝有淚,輸卻籃輿山屐。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足敵《秋聲》一賦。

     才懷濟勝,雖布置竹石,具見經綸;骨帶煙霞,即特達珪璋,意近丘壑。

     仲宣才敏,藉中郎而表譽;正平穎悟,賴北海以騰聲。

    風塵無物色之真,齒牙固聲價之地。

     無欲者其言清,無累者其言達。

    口耳巽入,靈竅忽啟。

    故曰不為俗情所染,方能說法度人。

     柳宗元披韓退之詩,以薔薇洗手,古人愛護文才,誠為珍重。

    今多俟以覆瓿。

    何古今人之不相及。

     積學苦無相知,恒緻疑于天眼。

    不知六丁下視,太乙夜燃,從來動天。

    筆墨不靈,何與天事。

     士人寸箋隻字,一經得意,愛惜匪輕。

    況寶軸琅函,千秋鴻秘,安可造次從事,松雪藏書一法,誠當為律。

     浩然苦吟落眉,裴佑深思穿袖,詩賦之工,豈雲偶得?甯取十年兩句,敢雲頃刻千言。

     人生順境難得,獨思從願之漢珠;世間尤物易傾,誰執擊人之如意? 花氣當香,檀片可以不(艹+熱);露華作茗,雲腳何以更煎。

    要知至香至味于何,采真,則不嗅不咀亦然得解。

     仙郎吳允兆曰:“凡花白日如睡,清夜明月之下,才見醒态。

    ”允兆因欲顔其齋為“醒花”。

    餘曰:隻恐夜深花睡去。

    “ 對人者我任他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論遊山水者,必先濟勝之具。

    餘謂情趣與山水相入,登入自覺神王,不則健足善馳,亦奄然請息矣。

     人謂胸中自内丘壑,方可作畫。

    餘曰:方可看山,方可作文。

     青山在門,白雲當戶,明月到窗,涼風拂座。

    勝地皆仙,五城十二樓,轉覺揀擇。

     鑒賞自有真好,知遇豈緣溺情。

    倘所見既偏,則宋客以燕礫為寶,魏氏以夜光為怪石,二者同病。

     生來氣無煙火,不必吸露餐霞;運中際少風雲,也會補天浴日。

     《盜跖篇》曰:“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妄生是非。

    ”故知無事之人,好生是非。

     咳吐成珠玉,何妨旁若無人。

    揮翰走龍蛇,洵是腕中有鬼。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州”,“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秋水動三湘”,二聯可稱詩狂。

     何地無塵,但能不染,則小河大地,盡為清淨道場。

    如必離境求清,安能三千外更立法界。

    偈雲:對色無色相,視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