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自固焉爾。
譬之龍興緻雲、鵬起乘風,吾不以龍鵬不托于風雲之勢也,雲盛而蝤不能飛,風高而鵲不能舉,則蝤鵲之質輕而材薄也。
文辭者,亦子弟之風雲也,奈何教子弟者不為龍鵬而為蝤鵲?沮風雲之勢,而銷天日之光。
是可惜也。
求己 為學者,如山陰王雪湖之畫梅焉,斯可矣。
雪湖畫梅,閉門端坐,内求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豐韻于五指間。
曾畫一株在倪中丞廳壁,期年之後,墨氣尚浮,遊蜂飛蝶往來采食,華蕋皆盡,若是其神也!吾友龍仲房,聞雪湖有梅譜,遊湖涉越而求之,至則雪湖死已久矣。
詢于吳人曰:雪湖畫梅,有譜在乎?吳人誤聽以為畫眉也,對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畫眉,标新出異,為譜十種,三吳所共賞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尋訪李四娘,沿門遍叩,三日不見。
忽見湖上竹門自啟,有妪出迎,曰:妾在是矣。
及入問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娘,有求媒者,即與話媒,不知梅也。
仲房喪志歸家。
歲雲暮矣,悶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抝崛,清古簡傲,橫斜倒側之态宛然如畫。
坐卧其下,忽躍起大呼,伸紙振筆,一揮數幅,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嘗谒予曰:吾學畫梅二十年矣,向者貿貿焉遠而求之雪湖,因梅而失之眉,因眉而失之媒,愈遠愈失。
不知雪湖之梅譜,近在庭樹間也。
予乃歎曰:豈唯畫梅哉,為學亦如是矣!本易也而求諸難,本近也而求諸遠,不知道不離人,如水不離地。
誠反而求之尋常日用之間、庭除幾席之内,随耳之所聞、目之所視、手足之所持行,參于前而倚于衡,瞻在前而忽在後,中邊互見,左右逢原,雖與孔顔觌面一堂,不越于此矣!舍是而他求焉,是猶學雪湖之梅者,不察其神韻之所在,而徒冀蜂蝶之來食,駭世驚衆,以為神也。
豈可得哉?嗟夫,學者之惑也,厭其近且習者,欣其遠且疎者,而不知忽于近者,愈近而愈遠;玩于習者,日習而日疏也。
惟行之而始至,即之而始親耳。
目近于眉,而不能見眉;指近于腕,而不能握腕;鳥習于空,而不能喻于空;魚習于水,而不能喻于水。
又何怪百姓之日用而不知者哉?日用不知,非果不知也,特遺己以逐物,不即物以明己,故不知也。
設令一旦翻然内求諸己,未有不憬然惺、蘧然覺,如獲梅譜于庭樹間也。
失我 嘗聞聖人無我,又雲萬物皆備于我。
以無我之我而備萬物,則盈天地間無非我也。
世人封于有我之私,于是自失其我,而執非我者為我矣。
雖然,既謂盈天地間皆我,又安見非我者之非我哉?猶見獻賊掠禾陽時,禾陽之張翁假僧衲笠,與之同匿。
須臾賊至,踉跄相失,疾呼,僧不應,翁哭,以為僧遇賊死矣。
忽自視其衲笠,皆僧物也,複大哭曰:僧則在是矣,我安在哉?楚湘有豎善睡,其母命之登棚守瓜,盜夜盡竊其瓜,豎睡正酣,盜戲為豎剃發,舁入僧寺。
淩晨母見瓜豎皆失,蹤迹至寺,豎尚鼾呼如雷。
母怒痛撻之,至醒,忽自尋其首無發,訴曰:失瓜者乃寺内沙彌,非我也。
嗚呼,世之所别以為我者,必翁也,必豎也;而所自别以為非我者,必僧也,必沙彌也。
失翁而得僧,失豎而得沙彌,以非我為我者,是惑也,不知我之為我也大矣。
我得其我,則我備萬物,而我與非我者皆我也;我失其我,則我之形骸僅為萬物之一物,而我與非我者皆非我也。
得翁而失僧,得豎而失沙彌,猶之以非我者為我也,胥失也,胥惑也。
雖然,本無别也,本無失也,本無惑也。
昔者莊周嘗夢為蝴蝶矣,當其夢也,栩栩然自以為蝴蝶也;及其覺也,蘧然周也,不自知周之夢為蝴蝶,抑蝴蝶之夢為周也。
信如斯言,則是莊子已先翁與豎而失我矣。
莊子得其天真而失其形骸,莊子之失我,莊子之逍遙遊也;莊子逍遙,與物俱化。
方其化也,覓我且不可得,又安能别我于蝴蝶耶?彼且不能自别矣,吾又安能于千百世之後,别莊子之我非蝴蝶之我、别莊子之逍遙非蝴蝶之逍遙、别莊子之覺非即蝴蝶之夢、别莊子覺時所著之逍遙齊物秋水諸篇,非蝴蝶夢中宣此緣督為經之義耶?其能别者,形骸之我;而其不能别者,天真之我也。
天真圓明,彼此無間,無我也,無非我也,無一物也,備萬物也。
周也,蝴蝶也,翁也,僧也,豎也,沙彌也,一也!本無别也,本無失也,本無惑也! 心性 近世之言心性者多方矣。
或曰心為性情之主,心主獨尊,性情斯屬者。
或曰性肇于天命之始,性在心前,心在性後者。
或以心與性智殊分,或以心在性情中間者,此皆離心性而二之,未嘗合心性而一之也。
蓋嘗自童丱時,側聞先君之教,依考亭注雲:性者心之生理也。
人之初生,有是本心,即有是本性。
體用同本,故曰生理。
既為生理,豈有主客尊卑二塗、前後中間三際,可以方所位置也哉?厥後聞寒山子“吾心如秋月”之偈,而益暢然于先君子之旨矣。
以為心如秋月,則性如秋月之光也。
心本湛寂,性亦湛寂,猶之月本湛寂,光亦湛寂也。
性滿大虛,心亦滿大虛,猶之光滿大虛,月亦滿大虛也。
若夫燭理之明而為智,猶月光燭空之明而成照,而其緣物所感而為情,猶月光随物所映而成影。
情有喜怒哀樂,不違一性,猶影有山川動植,不違一光也。
情且不能違性,而謂性能離心乎?故知性為心光,光為月性,離光非月,離性非心,心性本同,渾淪無間,語大非外、語小非内,收之一掬而彌綸六合,測之無朕而包羅萬有,此其故,蓋有不可思議者矣。
譬如月夜玩月江浦,一舟順流,鼓棹左旋,水月江光與舟俱左;一舟逆流,張帆右轉,水月江光與舟俱右。
人但見月光在天,随舟左右,圓通環應,而不知所以左右者,以其本然者無左右也。
又如月夜待月泉邊,一人鑿泉,取水下注,空中月光與鑿俱下;一人汲泉,取水上升,空中月光與汲俱上。
人但見月光在天,圓通環應,随空上下,而不知所以上下者,以其本然者無上下也。
又如月夜宴坐高秋,一坐月室,開窗放月,月光出窗不見其滅;一坐暗室,開檐納月,月光入檐不見其增。
人但見月光在天,圓通環應,出入檐窗,而不知所以出入者,以其本然者無出入也。
從其本然者觀之,寂而無為,收天下山河林木江泉檐窗百千萬億月光攝于一月之光,常在也而無在也。
自其環應者觀之,渾而無迹,由一月光布為天下山河林木江泉檐窗百千萬億之月光,無所不在也而皆無所在也。
古之聖人,退藏于密,而吉兇與民同患;淵穆無朕,而上下與天地同流。
其圓通環應亦猶是也。
而人乃于此妄分前後,謬列次第,是何異镂空為月,粉飾太虛以為光也哉?心性之學,聖人每微言之,大學言心而不言性,中庸言性而不言心,黃帝堯舜以前皆相傳以心,而不言性。
非不言也,蓋見夫心性無二,言心而性在,言性而心在,猶之月光無二,指月而光在,指光而月在也。
西方之教,諄諄言心而兼言性者,非兼言也,蓋恐人不識心,而以肉團意識有生有滅者為心,故表無相之妙性,以示原明之真心。
猶言月者,恐人不識月,而以七寶台成有修有壞者為月,故指空洞之妙光,以标常淨之真月也。
孟子言存心養性,心存則性養,猶月圓則光滿,未可于圓月之前更求滿光也。
禅門明心見性,性見則心明,猶光見則月明,未可于見光之後别求明月也。
則何也?以其本然者無先後、無同異、無得失、無是非也。
故雖老稚變遷,而本然之真心妙性,即變遷而普現;朏魄代謝,而本然之真月妙光,即代謝而全彰矣。
蓋至寂照兩忘,境智雙泯,則并考亭所謂生理,皆為贅語,又況能強為區别方所也哉?吾故曰,常在也而無在也,無所不在也而皆無所在也。
空明 思之所以不能及遠者,有心者促之使近也;知之所以不能及大者,有心者隘之使小也。
思與知所以遠且大者,以其心之空明無弗屆也。
不空不明,勞心忡忡,而促之而隘之,則非思與知之累其心,有心者自累其心耳。
東陵之徒日夜思為利而不及善,西山之徒日夜思為善而不及兼善,心有所偏,則思有所廢也。
易牙能竭其知以别淄渑,以之辨色則疎于離朱;非子能竭其知以畜骊駒,以之豢龍則绌于劉累,心有所耽,則知有所亡也。
是以凡人有心,聖人無心,惟有心故執而不變,惟無心故虛而能通。
執而不變,故其思有方,而其知有域;虛而能通,故其思無方,而其知無域。
其思有方,故有所思,即有所不及思;其知有域,故有所知,即有所不及知;其思無方,故無所思,而無所不及思;其知無域,故無所知,即無所不及知。
從古聖凡之分,在有心無心辨之而已。
是以無心者常明,譬如葵花無目,而能視日為向背,彼其視不以目也。
即此推之,一鏡空懸,百像悉現;百鏡并懸,一像百現。
亦惟無心于現,故其見不可勝用也。
無心者常聰,譬如芭蕉無耳,而能聽雷以生長,彼其聽不以耳也。
即此推之,謦欬号呼,衆谷皆應;撫琴動操,衆山俱響。
亦惟無心于聽,故其聽不可勝用也。
無心者常辨,譬如龜蔡無言,而能告人以吉兇,彼其辨不以言也。
即此推之,圖書貝葉,默識心通;汲冢秦灰,文匿道存。
亦惟無心于言,故其辨不可勝用也。
然則聖人不出戶而見天下,聖人亦無心于見也。
使有心焉,庭除衽席之間,其掩吾明也多矣;不下堂而聽萬裡,聖人亦無心于聽也。
使有心焉,屬垣同室之間,其蔽吾聰也衆矣;聖人之言,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聖人亦無心于言也。
使有心焉,唯阿之相去無幾,而指馬之相淆已多矣。
孔子曰“視思明,聽思聰,言思忠”,又曰“天下何思何慮”,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子之言非二道也,以為耳目口體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是以不聰不明而不忠,心之官則思,然使有心而不能無心,則心役于思,思役于視聽與言,而心官始勞。
心官勞,則心口耳目僅成四物,思言視聽但成四惑,以物交物,以惑引惑,欲求免于不聰不明不忠,猶辟寒以冰而被重裘以避暄也,安能感通天下之故哉?今試有人玳瑁筵側見冶容焉,心注于冶容,目亦注于冶容,縱賓從如雲、簪绂滿堂,然心目所注,惟有冶容,自冶容而外不複見有餘人,況可觀于無形見所不見耶?又試有人桃花扇後聞嬌歌焉,心逐于嬌歌,耳亦逐于嬌歌,縱鐘鼓在宮、琴瑟在禦,然心耳所逐惟有嬌歌,自嬌歌而外不複聞有餘聲,況可聽于無聲聞所不聞耶?或又有人于稷下遊談之間言堅白與異同焉,心鬥于堅白異同,口與舌亦角于堅白異同,雖終日雕龍談天、炙毂相過,然心與口舌所鬬所角,惟有堅白異同,自堅白異同而外不複舉要該凡,具衆理而應萬事,況能淵默雷聲,行無言之教、示不言之化耶?惟思亦然。
思系于機穽則智慧不開,所以李林甫每陷一人,必熟思于偃月之堂,而不能思祿山之速反;秦桧每興一獄,必熟思于格天之閣,而不能思兀朮之敗盟。
惟知亦然。
知牽于小數則神明不正,所以智伯能察左右之竊瓜,而不能知三國之合謀以圖己;桑田巫能知晉君之不食新,而不能知己身之先見殺者。
何也?以其所思所知者皆妄心之所結,而其所為心者皆妄識之所生。
是以君子貴複其本心。
本心既複,則無心之旨得,而空明見矣。
子翼以諸生累辭征辟,亦明季遺老之一。
四庫總目收其詩觸四卷、水田居集五卷,一題為明人,一題為國朝人,前後自相抵牾,何其疎也。
此書成于晚年,蓋在身經國變以後。
讀其貴因、藏智、定志、傳人諸篇,誠非鑄萬、默齋諸人所及。
書目答問以專氣、止辯時及老莊,遂疑由儒入道,歸之雜家。
實則名法縱橫,無所不有,不僅兼道家言也。
唯文體為排偶所累,不克變東京而返先秦,是其一病。
舊刻每篇各有評論,自序外又有釋智弘、葉擎霄、廖志灏、鄒萬選四序,今俱不取。
内不足而藉外言以增重,世俗往往有之,非可施之豪傑有志之士也。
戊午八月新昌胡思敬跋
譬之龍興緻雲、鵬起乘風,吾不以龍鵬不托于風雲之勢也,雲盛而蝤不能飛,風高而鵲不能舉,則蝤鵲之質輕而材薄也。
文辭者,亦子弟之風雲也,奈何教子弟者不為龍鵬而為蝤鵲?沮風雲之勢,而銷天日之光。
是可惜也。
求己 為學者,如山陰王雪湖之畫梅焉,斯可矣。
雪湖畫梅,閉門端坐,内求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豐韻于五指間。
曾畫一株在倪中丞廳壁,期年之後,墨氣尚浮,遊蜂飛蝶往來采食,華蕋皆盡,若是其神也!吾友龍仲房,聞雪湖有梅譜,遊湖涉越而求之,至則雪湖死已久矣。
詢于吳人曰:雪湖畫梅,有譜在乎?吳人誤聽以為畫眉也,對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畫眉,标新出異,為譜十種,三吳所共賞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尋訪李四娘,沿門遍叩,三日不見。
忽見湖上竹門自啟,有妪出迎,曰:妾在是矣。
及入問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娘,有求媒者,即與話媒,不知梅也。
仲房喪志歸家。
歲雲暮矣,悶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抝崛,清古簡傲,橫斜倒側之态宛然如畫。
坐卧其下,忽躍起大呼,伸紙振筆,一揮數幅,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嘗谒予曰:吾學畫梅二十年矣,向者貿貿焉遠而求之雪湖,因梅而失之眉,因眉而失之媒,愈遠愈失。
不知雪湖之梅譜,近在庭樹間也。
予乃歎曰:豈唯畫梅哉,為學亦如是矣!本易也而求諸難,本近也而求諸遠,不知道不離人,如水不離地。
誠反而求之尋常日用之間、庭除幾席之内,随耳之所聞、目之所視、手足之所持行,參于前而倚于衡,瞻在前而忽在後,中邊互見,左右逢原,雖與孔顔觌面一堂,不越于此矣!舍是而他求焉,是猶學雪湖之梅者,不察其神韻之所在,而徒冀蜂蝶之來食,駭世驚衆,以為神也。
豈可得哉?嗟夫,學者之惑也,厭其近且習者,欣其遠且疎者,而不知忽于近者,愈近而愈遠;玩于習者,日習而日疏也。
惟行之而始至,即之而始親耳。
目近于眉,而不能見眉;指近于腕,而不能握腕;鳥習于空,而不能喻于空;魚習于水,而不能喻于水。
又何怪百姓之日用而不知者哉?日用不知,非果不知也,特遺己以逐物,不即物以明己,故不知也。
設令一旦翻然内求諸己,未有不憬然惺、蘧然覺,如獲梅譜于庭樹間也。
失我 嘗聞聖人無我,又雲萬物皆備于我。
以無我之我而備萬物,則盈天地間無非我也。
世人封于有我之私,于是自失其我,而執非我者為我矣。
雖然,既謂盈天地間皆我,又安見非我者之非我哉?猶見獻賊掠禾陽時,禾陽之張翁假僧衲笠,與之同匿。
須臾賊至,踉跄相失,疾呼,僧不應,翁哭,以為僧遇賊死矣。
忽自視其衲笠,皆僧物也,複大哭曰:僧則在是矣,我安在哉?楚湘有豎善睡,其母命之登棚守瓜,盜夜盡竊其瓜,豎睡正酣,盜戲為豎剃發,舁入僧寺。
淩晨母見瓜豎皆失,蹤迹至寺,豎尚鼾呼如雷。
母怒痛撻之,至醒,忽自尋其首無發,訴曰:失瓜者乃寺内沙彌,非我也。
嗚呼,世之所别以為我者,必翁也,必豎也;而所自别以為非我者,必僧也,必沙彌也。
失翁而得僧,失豎而得沙彌,以非我為我者,是惑也,不知我之為我也大矣。
我得其我,則我備萬物,而我與非我者皆我也;我失其我,則我之形骸僅為萬物之一物,而我與非我者皆非我也。
得翁而失僧,得豎而失沙彌,猶之以非我者為我也,胥失也,胥惑也。
雖然,本無别也,本無失也,本無惑也。
昔者莊周嘗夢為蝴蝶矣,當其夢也,栩栩然自以為蝴蝶也;及其覺也,蘧然周也,不自知周之夢為蝴蝶,抑蝴蝶之夢為周也。
信如斯言,則是莊子已先翁與豎而失我矣。
莊子得其天真而失其形骸,莊子之失我,莊子之逍遙遊也;莊子逍遙,與物俱化。
方其化也,覓我且不可得,又安能别我于蝴蝶耶?彼且不能自别矣,吾又安能于千百世之後,别莊子之我非蝴蝶之我、别莊子之逍遙非蝴蝶之逍遙、别莊子之覺非即蝴蝶之夢、别莊子覺時所著之逍遙齊物秋水諸篇,非蝴蝶夢中宣此緣督為經之義耶?其能别者,形骸之我;而其不能别者,天真之我也。
天真圓明,彼此無間,無我也,無非我也,無一物也,備萬物也。
周也,蝴蝶也,翁也,僧也,豎也,沙彌也,一也!本無别也,本無失也,本無惑也! 心性 近世之言心性者多方矣。
或曰心為性情之主,心主獨尊,性情斯屬者。
或曰性肇于天命之始,性在心前,心在性後者。
或以心與性智殊分,或以心在性情中間者,此皆離心性而二之,未嘗合心性而一之也。
蓋嘗自童丱時,側聞先君之教,依考亭注雲:性者心之生理也。
人之初生,有是本心,即有是本性。
體用同本,故曰生理。
既為生理,豈有主客尊卑二塗、前後中間三際,可以方所位置也哉?厥後聞寒山子“吾心如秋月”之偈,而益暢然于先君子之旨矣。
以為心如秋月,則性如秋月之光也。
心本湛寂,性亦湛寂,猶之月本湛寂,光亦湛寂也。
性滿大虛,心亦滿大虛,猶之光滿大虛,月亦滿大虛也。
若夫燭理之明而為智,猶月光燭空之明而成照,而其緣物所感而為情,猶月光随物所映而成影。
情有喜怒哀樂,不違一性,猶影有山川動植,不違一光也。
情且不能違性,而謂性能離心乎?故知性為心光,光為月性,離光非月,離性非心,心性本同,渾淪無間,語大非外、語小非内,收之一掬而彌綸六合,測之無朕而包羅萬有,此其故,蓋有不可思議者矣。
譬如月夜玩月江浦,一舟順流,鼓棹左旋,水月江光與舟俱左;一舟逆流,張帆右轉,水月江光與舟俱右。
人但見月光在天,随舟左右,圓通環應,而不知所以左右者,以其本然者無左右也。
又如月夜待月泉邊,一人鑿泉,取水下注,空中月光與鑿俱下;一人汲泉,取水上升,空中月光與汲俱上。
人但見月光在天,圓通環應,随空上下,而不知所以上下者,以其本然者無上下也。
又如月夜宴坐高秋,一坐月室,開窗放月,月光出窗不見其滅;一坐暗室,開檐納月,月光入檐不見其增。
人但見月光在天,圓通環應,出入檐窗,而不知所以出入者,以其本然者無出入也。
從其本然者觀之,寂而無為,收天下山河林木江泉檐窗百千萬億月光攝于一月之光,常在也而無在也。
自其環應者觀之,渾而無迹,由一月光布為天下山河林木江泉檐窗百千萬億之月光,無所不在也而皆無所在也。
古之聖人,退藏于密,而吉兇與民同患;淵穆無朕,而上下與天地同流。
其圓通環應亦猶是也。
而人乃于此妄分前後,謬列次第,是何異镂空為月,粉飾太虛以為光也哉?心性之學,聖人每微言之,大學言心而不言性,中庸言性而不言心,黃帝堯舜以前皆相傳以心,而不言性。
非不言也,蓋見夫心性無二,言心而性在,言性而心在,猶之月光無二,指月而光在,指光而月在也。
西方之教,諄諄言心而兼言性者,非兼言也,蓋恐人不識心,而以肉團意識有生有滅者為心,故表無相之妙性,以示原明之真心。
猶言月者,恐人不識月,而以七寶台成有修有壞者為月,故指空洞之妙光,以标常淨之真月也。
孟子言存心養性,心存則性養,猶月圓則光滿,未可于圓月之前更求滿光也。
禅門明心見性,性見則心明,猶光見則月明,未可于見光之後别求明月也。
則何也?以其本然者無先後、無同異、無得失、無是非也。
故雖老稚變遷,而本然之真心妙性,即變遷而普現;朏魄代謝,而本然之真月妙光,即代謝而全彰矣。
蓋至寂照兩忘,境智雙泯,則并考亭所謂生理,皆為贅語,又況能強為區别方所也哉?吾故曰,常在也而無在也,無所不在也而皆無所在也。
空明 思之所以不能及遠者,有心者促之使近也;知之所以不能及大者,有心者隘之使小也。
思與知所以遠且大者,以其心之空明無弗屆也。
不空不明,勞心忡忡,而促之而隘之,則非思與知之累其心,有心者自累其心耳。
東陵之徒日夜思為利而不及善,西山之徒日夜思為善而不及兼善,心有所偏,則思有所廢也。
易牙能竭其知以别淄渑,以之辨色則疎于離朱;非子能竭其知以畜骊駒,以之豢龍則绌于劉累,心有所耽,則知有所亡也。
是以凡人有心,聖人無心,惟有心故執而不變,惟無心故虛而能通。
執而不變,故其思有方,而其知有域;虛而能通,故其思無方,而其知無域。
其思有方,故有所思,即有所不及思;其知有域,故有所知,即有所不及知;其思無方,故無所思,而無所不及思;其知無域,故無所知,即無所不及知。
從古聖凡之分,在有心無心辨之而已。
是以無心者常明,譬如葵花無目,而能視日為向背,彼其視不以目也。
即此推之,一鏡空懸,百像悉現;百鏡并懸,一像百現。
亦惟無心于現,故其見不可勝用也。
無心者常聰,譬如芭蕉無耳,而能聽雷以生長,彼其聽不以耳也。
即此推之,謦欬号呼,衆谷皆應;撫琴動操,衆山俱響。
亦惟無心于聽,故其聽不可勝用也。
無心者常辨,譬如龜蔡無言,而能告人以吉兇,彼其辨不以言也。
即此推之,圖書貝葉,默識心通;汲冢秦灰,文匿道存。
亦惟無心于言,故其辨不可勝用也。
然則聖人不出戶而見天下,聖人亦無心于見也。
使有心焉,庭除衽席之間,其掩吾明也多矣;不下堂而聽萬裡,聖人亦無心于聽也。
使有心焉,屬垣同室之間,其蔽吾聰也衆矣;聖人之言,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聖人亦無心于言也。
使有心焉,唯阿之相去無幾,而指馬之相淆已多矣。
孔子曰“視思明,聽思聰,言思忠”,又曰“天下何思何慮”,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子之言非二道也,以為耳目口體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是以不聰不明而不忠,心之官則思,然使有心而不能無心,則心役于思,思役于視聽與言,而心官始勞。
心官勞,則心口耳目僅成四物,思言視聽但成四惑,以物交物,以惑引惑,欲求免于不聰不明不忠,猶辟寒以冰而被重裘以避暄也,安能感通天下之故哉?今試有人玳瑁筵側見冶容焉,心注于冶容,目亦注于冶容,縱賓從如雲、簪绂滿堂,然心目所注,惟有冶容,自冶容而外不複見有餘人,況可觀于無形見所不見耶?又試有人桃花扇後聞嬌歌焉,心逐于嬌歌,耳亦逐于嬌歌,縱鐘鼓在宮、琴瑟在禦,然心耳所逐惟有嬌歌,自嬌歌而外不複聞有餘聲,況可聽于無聲聞所不聞耶?或又有人于稷下遊談之間言堅白與異同焉,心鬥于堅白異同,口與舌亦角于堅白異同,雖終日雕龍談天、炙毂相過,然心與口舌所鬬所角,惟有堅白異同,自堅白異同而外不複舉要該凡,具衆理而應萬事,況能淵默雷聲,行無言之教、示不言之化耶?惟思亦然。
思系于機穽則智慧不開,所以李林甫每陷一人,必熟思于偃月之堂,而不能思祿山之速反;秦桧每興一獄,必熟思于格天之閣,而不能思兀朮之敗盟。
惟知亦然。
知牽于小數則神明不正,所以智伯能察左右之竊瓜,而不能知三國之合謀以圖己;桑田巫能知晉君之不食新,而不能知己身之先見殺者。
何也?以其所思所知者皆妄心之所結,而其所為心者皆妄識之所生。
是以君子貴複其本心。
本心既複,則無心之旨得,而空明見矣。
子翼以諸生累辭征辟,亦明季遺老之一。
四庫總目收其詩觸四卷、水田居集五卷,一題為明人,一題為國朝人,前後自相抵牾,何其疎也。
此書成于晚年,蓋在身經國變以後。
讀其貴因、藏智、定志、傳人諸篇,誠非鑄萬、默齋諸人所及。
書目答問以專氣、止辯時及老莊,遂疑由儒入道,歸之雜家。
實則名法縱橫,無所不有,不僅兼道家言也。
唯文體為排偶所累,不克變東京而返先秦,是其一病。
舊刻每篇各有評論,自序外又有釋智弘、葉擎霄、廖志灏、鄒萬選四序,今俱不取。
内不足而藉外言以增重,世俗往往有之,非可施之豪傑有志之士也。
戊午八月新昌胡思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