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群經總義類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罔,陷正與阱對。
逝者如夫子之見陽貨,應不狃佛之召,可以一往而不可輕身從之,蓋其人求親于我,或有向善之心,故往以試之,若見其不義,則決然舍去,所謂可欺不可罔也。
經文本甚明白,後儒泥于井字,遂多生異說。
俞蔭甫欲翻漢宋舊注,乃謂井中有仁道,(此據劉氏正義。
俞氏平義駁孔注仁人堕井之說,而解為于井之中而有仁焉,蓋意以井中有為仁之道,而語不分明,劉氏焉添補道字。
)夫井中何以有仁道?更不辭矣。
又雲逝當讀折,謂殺身成仁,夫逝訓往,與從字相應,若摧折則已陷矣;且殺身亦不得謂之折也。
正月初七日 經說小學說廣韻說清吳麥雲撰 閱嘉定吳客槎明經(雲)《經說》三卷、《小學說》一卷、《廣韻說》一卷。
客槎字德青,與錢辛楣氏同時,錢氏《養新錄》中已采其說。
《經說》本名《十三經注疏鈔最》,乃取其文字聲音訓诂之互異者,折衷無阝氏,為之辨,至《爾雅》而小,尚阙《孟子》一經。
《小學說》乃其較皆《說文》之本。
《廣韻說》亦本名《廣韻抄最》,嘉定王叔侯(宗涑)為删節勘定,而海鹽陳偉長(其)刊行之,易以今名,多附王陳兩君按語,皆能有所是正。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正月二十六日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宋嶽珂) 閱嶽倦翁《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識議精當,足為良法。
南宋人學問如此謹慎守古訓者,甚不多見。
邺侯于掌故之學則有《愧郯錄》,于金石之學則有《法書贊》,于詩詞之學則有《玉楮集》,而《金陀粹編》一書,則孝子慈孫,百代興感。
此書及《愧郯錄》,尤著述家眉目也。
大忠之後,生此名儒,自為佳話。
惜其曆官無似,蒙譏史乘,轉有愧于秦氏義烈侯耳。
同治壬戌(一八六二)十月十七日 夜以吳刻嶽氏《九經三傳沿革例》景宋本校知不足齋奉。
吳刻間有誤字,不及鮑刻之精。
倦翁于小學尚疏,而别白謹慎,不敢妄改,南宋中人所僅見。
其書雖僅三十餘葉,而詳載版本源流,經注體例,于音釋一門,尤為咳備。
此讀經者之津筏,尤刻書者之準繩,所當家置一編者也。
同治王申(一八七二)正月二十五日 ◎唐石經校文(清嚴可均) 閱嚴氏《唐石經校文》,此書甚精慎,其抨擊亭林顧氏之誤,幾無完膚。
中一條論吳氏廷華《儀禮章句》雲:餘嘗随手翻之,得卷十一之卅葉,引《通典》吳氏徐整曰,即其書可知矣。
案吳氏此條在喪服夫之姑姊妹之長殇下,其氏字乃誤衍;以整為孫吳時太常,故稱曰吳徐整。
中林于《儀禮》用力頗勤,其《章句》一書,雖未博,亦多有可取,何至不知徐整之為姓名?鐵橋薄之太過矣。
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八月二十三日 ◎經義雜記(清臧琳) 得張問月書,并以武進臧玉林先生(琳)《經義雜記》見借。
閱《經義雜記》,共三十卷。
玉林先生為康熙間諸生,與閻氏百詩為友,所著尚有《尚書集解》一百二十四卷,《大學考異》二卷,《水經注纂》三卷,《困卑鈔》十八卷,《知人編》三卷,顧世無知者。
至嘉慶初,其玄孫在東先生(镛堂)始表章其書,儀徵阮文達公為刻《雜記》于廣東,複收入《學海堂經解》,于是先生之名始大著。
其書精核訓诂文字之學,國朝漢學實開其先,閻氏作序極推重之,顧曆百餘年而後大顯,書之傳不傳固有數也。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三月初九日 ◎經說(清王紹蘭) 閱蕭山王南陔《經說》。
無甚發明,且止三《禮》(附大戴禮)《傳》,共六卷,亦未全之書。
其第一條《周禮天官》太宰贊玉币爵之事雲:贊玉當為贊王,引《小宰》凡祭祀贊王币爵之事、将之事注雲又從太宰助王也,明此玉字亦王之誤,而以鄭注玉币所以禮神為非。
不知《小宰》亦本作贊玉。
(嶽氏九經三傳沿革例雲:諸本皆作玉,惟越注疏及建大字本作王。
)鄭注謂又從太宰助王者,正以經文無王字,故注以明之,謂太宰既贊王,而小宰又贊之,使經文奉作贊王,何煩注乎?其下注裸将之事雲:贊王酌郁鬯以爵屍謂之。
明太宰不贊将,惟小宰贊之,故特雲贊王,以見不同于祀五帝太宰助王也。
嶽倦翁謂《太宰》文先有贊王牲事,故下隻雲贊玉币爵,不必更出王字;小宰職卑,不獲贊王牲事,而與贊币爵之事,故當雲贊王。
不知賈疏明雲贊此三者,如嶽氏之說,則太宰贊玉币爵三者,少宰隻贊币爵,不贊玉,其說亦不可通。
段氏五裁謂經之例,或言王,或省,無庸泥者,是也。
王氏未能體會鄭注,殊失之疏。
然其餘大率實事求是,無意必之談,于禮學尤所用心。
中丞著述大半散佚,此亦可寶也。
光緒丙戌(一八八六)十月初三日
逝者如夫子之見陽貨,應不狃佛之召,可以一往而不可輕身從之,蓋其人求親于我,或有向善之心,故往以試之,若見其不義,則決然舍去,所謂可欺不可罔也。
經文本甚明白,後儒泥于井字,遂多生異說。
俞蔭甫欲翻漢宋舊注,乃謂井中有仁道,(此據劉氏正義。
俞氏平義駁孔注仁人堕井之說,而解為于井之中而有仁焉,蓋意以井中有為仁之道,而語不分明,劉氏焉添補道字。
)夫井中何以有仁道?更不辭矣。
又雲逝當讀折,謂殺身成仁,夫逝訓往,與從字相應,若摧折則已陷矣;且殺身亦不得謂之折也。
正月初七日 經說小學說廣韻說清吳麥雲撰 閱嘉定吳客槎明經(雲)《經說》三卷、《小學說》一卷、《廣韻說》一卷。
客槎字德青,與錢辛楣氏同時,錢氏《養新錄》中已采其說。
《經說》本名《十三經注疏鈔最》,乃取其文字聲音訓诂之互異者,折衷無阝氏,為之辨,至《爾雅》而小,尚阙《孟子》一經。
《小學說》乃其較皆《說文》之本。
《廣韻說》亦本名《廣韻抄最》,嘉定王叔侯(宗涑)為删節勘定,而海鹽陳偉長(其)刊行之,易以今名,多附王陳兩君按語,皆能有所是正。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正月二十六日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宋嶽珂) 閱嶽倦翁《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識議精當,足為良法。
南宋人學問如此謹慎守古訓者,甚不多見。
邺侯于掌故之學則有《愧郯錄》,于金石之學則有《法書贊》,于詩詞之學則有《玉楮集》,而《金陀粹編》一書,則孝子慈孫,百代興感。
此書及《愧郯錄》,尤著述家眉目也。
大忠之後,生此名儒,自為佳話。
惜其曆官無似,蒙譏史乘,轉有愧于秦氏義烈侯耳。
同治壬戌(一八六二)十月十七日 夜以吳刻嶽氏《九經三傳沿革例》景宋本校知不足齋奉。
吳刻間有誤字,不及鮑刻之精。
倦翁于小學尚疏,而别白謹慎,不敢妄改,南宋中人所僅見。
其書雖僅三十餘葉,而詳載版本源流,經注體例,于音釋一門,尤為咳備。
此讀經者之津筏,尤刻書者之準繩,所當家置一編者也。
同治王申(一八七二)正月二十五日 ◎唐石經校文(清嚴可均) 閱嚴氏《唐石經校文》,此書甚精慎,其抨擊亭林顧氏之誤,幾無完膚。
中一條論吳氏廷華《儀禮章句》雲:餘嘗随手翻之,得卷十一之卅葉,引《通典》吳氏徐整曰,即其書可知矣。
案吳氏此條在喪服夫之姑姊妹之長殇下,其氏字乃誤衍;以整為孫吳時太常,故稱曰吳徐整。
中林于《儀禮》用力頗勤,其《章句》一書,雖未博,亦多有可取,何至不知徐整之為姓名?鐵橋薄之太過矣。
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八月二十三日 ◎經義雜記(清臧琳) 得張問月書,并以武進臧玉林先生(琳)《經義雜記》見借。
閱《經義雜記》,共三十卷。
玉林先生為康熙間諸生,與閻氏百詩為友,所著尚有《尚書集解》一百二十四卷,《大學考異》二卷,《水經注纂》三卷,《困卑鈔》十八卷,《知人編》三卷,顧世無知者。
至嘉慶初,其玄孫在東先生(镛堂)始表章其書,儀徵阮文達公為刻《雜記》于廣東,複收入《學海堂經解》,于是先生之名始大著。
其書精核訓诂文字之學,國朝漢學實開其先,閻氏作序極推重之,顧曆百餘年而後大顯,書之傳不傳固有數也。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三月初九日 ◎經說(清王紹蘭) 閱蕭山王南陔《經說》。
無甚發明,且止三《禮》(附大戴禮)《傳》,共六卷,亦未全之書。
其第一條《周禮天官》太宰贊玉币爵之事雲:贊玉當為贊王,引《小宰》凡祭祀贊王币爵之事、将之事注雲又從太宰助王也,明此玉字亦王之誤,而以鄭注玉币所以禮神為非。
不知《小宰》亦本作贊玉。
(嶽氏九經三傳沿革例雲:諸本皆作玉,惟越注疏及建大字本作王。
)鄭注謂又從太宰助王者,正以經文無王字,故注以明之,謂太宰既贊王,而小宰又贊之,使經文奉作贊王,何煩注乎?其下注裸将之事雲:贊王酌郁鬯以爵屍謂之。
明太宰不贊将,惟小宰贊之,故特雲贊王,以見不同于祀五帝太宰助王也。
嶽倦翁謂《太宰》文先有贊王牲事,故下隻雲贊玉币爵,不必更出王字;小宰職卑,不獲贊王牲事,而與贊币爵之事,故當雲贊王。
不知賈疏明雲贊此三者,如嶽氏之說,則太宰贊玉币爵三者,少宰隻贊币爵,不贊玉,其說亦不可通。
段氏五裁謂經之例,或言王,或省,無庸泥者,是也。
王氏未能體會鄭注,殊失之疏。
然其餘大率實事求是,無意必之談,于禮學尤所用心。
中丞著述大半散佚,此亦可寶也。
光緒丙戌(一八八六)十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