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易類
關燈
小
中
大
氏本鈔補,以周本出于盧本也。
崴月侵尋,荒經滋甚,窮年泛覽,終歸無益。
拟自明日冬至始讀易一卦,取兩本互校之。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日 ◎周易述傳(清丁晏) 閱丁儉卿《周易述傳》,共二卷,述程傳而多以史事證之,如楊誠齋先莊簡之比,閑亦采鄭義及諸家說附之。
又《周易訟卦淺說》一卷,其意為淮人好訟者戒,故詞務淺顯易解而己。
光緒丁醜(一八七七)二月二十七日 ◎方氏易學五書(清方申) 夜閱《廣陵》、《思古編》,其中載儀徵方申所作《周易五書》自序文五篇,曰《周易互體詳述》,曰《周易卦變舉要》,曰《虞氏易象彙編》,曰《諸家易象别錄》,曰《周易卦象集證》,皆謹守漢學,專明古法,條分縷析,提要鈎元,其辨證精博,多足裨近儒惠張之義,時亦正其疏舛,蓋近時易學互象名家也。
惜其書未見,不知已刻否?汪氏附傳,言申字端齋,本姓申,為舅氏後,從方姓。
性至孝,年五十,始為諸生,旋卒,時道光二十年也。
是經生之最窮者矣。
同治乙醜(一八六五)二月初五日 ◎周易二闾記(清茹敦和) 以錢二百文于書鋪買得茹三樵先生《周易二間記》三卷。
吾鄉茹氏之《易》,範氏之《詩》,皆不專家法,而說義通博,令人解頤。
其源流所自,則近出毛西河,遠接季彭山,蓋越學之可名者也。
三樵蘅洲兩先生,皆乾隆甲戌進士,是科經儒林立,得人最盛。
顧多力宗漢學,主張許鄭,而先生當時聲華ウ然,抄相稱引,而著述卓卓,皆能成一家言。
範氏《詩渖》及《三家拾遺》,幸得登四庫;茹氏《易學》凡六七種,竟以後出見遺,今鄉人亦鮮有知兩先生姓字者矣。
前日從周乙齋舍人乞得範氏書,今複得茹氏此書,不禁狂喜。
茹氏之《易》,舊時予俱有之,又有《尚書未定稿》及《越諺釋》諸書。
範氏之《詩》,先得而早失。
據府志本傳,範氏自二書外,尚有《易說》二卷,《書義拾遺》七卷,《四書貫約》十卷,《夏小正輯注》四卷,《家語證僞》十卷,《韻學考源》二卷,《今韻津》五卷,《史漢義法》十卷,《史記蒙拾》三卷,《廟制問答》二卷,《刑法表》四卷,《南中日劄》四卷,《文集》二十卷,皆未刻。
同治乙醜(一八六五)十二月初二日 閱茹三樵《周易二闾記》。
茹氏之《易》,以此種為最佳。
其诠象解義,多本漢诂,援據經史,疏證名通。
惟假設荼闆蘊闾山人問答之辭,自相駁難,蓋仿西河毛氏白鹭洲主客說《詩》之例。
然時涉諧谑,近于小說;又往往泛引不根,或存兩可之詞,是其病也。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十二日 ◎易守(清葉佩荪) 閱歸安葉聞市政佩荪《易守》,凡三十二卷。
前有張侍郎師誠、潘文恭太傅兩序。
佩荪字丹穎,聞其别号也。
乾隆十九年進士,官至湖南布政使,以事降知府,遂告歸。
子紹楂,号琴柯,乾隆五十八年進士,官至寅西巡撫。
紹本字紉之,号筠潭,嘉慶六年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左遷鴻胪少卿。
葉氏父子三人俱以文學政績,緻位通顯,朱文正作墓志言之極詳,王述庵亦相稱重。
至道光壬辰,筠潭始刻以行世。
其書依經诠次,彖象各系于卦爻之下,章解句釋。
每卦之終,更标舉大義,參互衆說,以為之證,而不及系辭說卦諸傳。
卷首又别為總論一卷,抉全經之要旨,明諸卦之定位。
其學兼綜象理,而盡去納甲卦氣爻辰卦變太極河洛之說;京費鄭荀虞王程朱,皆所不滿,而駁诘荀虞為尤甚。
于此經之學,頗為樸實簡當,自成一家者矣。
然予謂晚世說經,總以有家法者為貴。
蓋名物之學,漢儒已盡之,後人不過掇拾其散佚;義理之學,宋學亦已盡之,後人不過推演其緒餘。
《易》之講象數者,漢家法也;講理蘊者,宋家法也。
王弼之《易》,僅漢之别子小宗,不足成家。
後世有述者,或漢或宋,皆所不祧,而與其為宋,不若為《漢》。
何則?床儒說《易》之書具在,元明更推闡之,其理已明,無取屋下架屋。
漢儒之書已盡亡,自王厚齋始拾遣舉墜,畸僻單零,容有未盡,區區汲古之士,從而輯綴之,實為古學首功,是所謂笃信謹守者也。
京費所傳,豈無詭雜,鄭虞之義,亦有支離,得失并存,無傷儒術。
近儒若惠氏棟,漢之大宗;張氏惠言,其繼大宗者矣。
若李文貞,宋之嫡子,朱文端其嗣嫡子者矣。
我朝《易》學,有此四家,紹往嬗來,便足以卓立一代。
至于毛氏奇齡,則
崴月侵尋,荒經滋甚,窮年泛覽,終歸無益。
拟自明日冬至始讀易一卦,取兩本互校之。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日 ◎周易述傳(清丁晏) 閱丁儉卿《周易述傳》,共二卷,述程傳而多以史事證之,如楊誠齋先莊簡之比,閑亦采鄭義及諸家說附之。
又《周易訟卦淺說》一卷,其意為淮人好訟者戒,故詞務淺顯易解而己。
光緒丁醜(一八七七)二月二十七日 ◎方氏易學五書(清方申) 夜閱《廣陵》、《思古編》,其中載儀徵方申所作《周易五書》自序文五篇,曰《周易互體詳述》,曰《周易卦變舉要》,曰《虞氏易象彙編》,曰《諸家易象别錄》,曰《周易卦象集證》,皆謹守漢學,專明古法,條分縷析,提要鈎元,其辨證精博,多足裨近儒惠張之義,時亦正其疏舛,蓋近時易學互象名家也。
惜其書未見,不知已刻否?汪氏附傳,言申字端齋,本姓申,為舅氏後,從方姓。
性至孝,年五十,始為諸生,旋卒,時道光二十年也。
是經生之最窮者矣。
同治乙醜(一八六五)二月初五日 ◎周易二闾記(清茹敦和) 以錢二百文于書鋪買得茹三樵先生《周易二間記》三卷。
吾鄉茹氏之《易》,範氏之《詩》,皆不專家法,而說義通博,令人解頤。
其源流所自,則近出毛西河,遠接季彭山,蓋越學之可名者也。
三樵蘅洲兩先生,皆乾隆甲戌進士,是科經儒林立,得人最盛。
顧多力宗漢學,主張許鄭,而先生當時聲華ウ然,抄相稱引,而著述卓卓,皆能成一家言。
範氏《詩渖》及《三家拾遺》,幸得登四庫;茹氏《易學》凡六七種,竟以後出見遺,今鄉人亦鮮有知兩先生姓字者矣。
前日從周乙齋舍人乞得範氏書,今複得茹氏此書,不禁狂喜。
茹氏之《易》,舊時予俱有之,又有《尚書未定稿》及《越諺釋》諸書。
範氏之《詩》,先得而早失。
據府志本傳,範氏自二書外,尚有《易說》二卷,《書義拾遺》七卷,《四書貫約》十卷,《夏小正輯注》四卷,《家語證僞》十卷,《韻學考源》二卷,《今韻津》五卷,《史漢義法》十卷,《史記蒙拾》三卷,《廟制問答》二卷,《刑法表》四卷,《南中日劄》四卷,《文集》二十卷,皆未刻。
同治乙醜(一八六五)十二月初二日 閱茹三樵《周易二闾記》。
茹氏之《易》,以此種為最佳。
其诠象解義,多本漢诂,援據經史,疏證名通。
惟假設荼闆蘊闾山人問答之辭,自相駁難,蓋仿西河毛氏白鹭洲主客說《詩》之例。
然時涉諧谑,近于小說;又往往泛引不根,或存兩可之詞,是其病也。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十二日 ◎易守(清葉佩荪) 閱歸安葉聞市政佩荪《易守》,凡三十二卷。
前有張侍郎師誠、潘文恭太傅兩序。
佩荪字丹穎,聞其别号也。
乾隆十九年進士,官至湖南布政使,以事降知府,遂告歸。
子紹楂,号琴柯,乾隆五十八年進士,官至寅西巡撫。
紹本字紉之,号筠潭,嘉慶六年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左遷鴻胪少卿。
葉氏父子三人俱以文學政績,緻位通顯,朱文正作墓志言之極詳,王述庵亦相稱重。
至道光壬辰,筠潭始刻以行世。
其書依經诠次,彖象各系于卦爻之下,章解句釋。
每卦之終,更标舉大義,參互衆說,以為之證,而不及系辭說卦諸傳。
卷首又别為總論一卷,抉全經之要旨,明諸卦之定位。
其學兼綜象理,而盡去納甲卦氣爻辰卦變太極河洛之說;京費鄭荀虞王程朱,皆所不滿,而駁诘荀虞為尤甚。
于此經之學,頗為樸實簡當,自成一家者矣。
然予謂晚世說經,總以有家法者為貴。
蓋名物之學,漢儒已盡之,後人不過掇拾其散佚;義理之學,宋學亦已盡之,後人不過推演其緒餘。
《易》之講象數者,漢家法也;講理蘊者,宋家法也。
王弼之《易》,僅漢之别子小宗,不足成家。
後世有述者,或漢或宋,皆所不祧,而與其為宋,不若為《漢》。
何則?床儒說《易》之書具在,元明更推闡之,其理已明,無取屋下架屋。
漢儒之書已盡亡,自王厚齋始拾遣舉墜,畸僻單零,容有未盡,區區汲古之士,從而輯綴之,實為古學首功,是所謂笃信謹守者也。
京費所傳,豈無詭雜,鄭虞之義,亦有支離,得失并存,無傷儒術。
近儒若惠氏棟,漢之大宗;張氏惠言,其繼大宗者矣。
若李文貞,宋之嫡子,朱文端其嗣嫡子者矣。
我朝《易》學,有此四家,紹往嬗來,便足以卓立一代。
至于毛氏奇齡,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