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于北,聊取小弱以代辛螫,律以懷遠之道,豈不悖哉?又東越之王初保泉山,後徙居大澤中,去險阻而家平地,于漢何罪?而朱買臣襲取以為功,此又不與負固而抗衡上國者比也。
故先儒之論,漢置安邊都護而西域驚,元設征東行省而高麗懼,皆贻譏後世,非盛德之事。
善撫四夷者,亦靜之而已矣。
魏征曰,中國既安,四夷自服,不易之論也。
通好 安邊之計,無如修好,漢之和親,有五世之利,此從來所共覩也。
但講和既久,不能無反複,要其歸宿,終以此策為便。
文帝為趙佗置守冢人,尊官厚祿,寵其兄弟,然後遣一介之使,慰以溫言,遂得去其帝号,委質稱臣,信乎懷遠之道、駕馭之術皆無如此者。
其後祖逖與石勒通好,不聞于朝,自以己意專行于外,于國體甚尊,邊民亦安,朝廷之上拱手而受其成,但使方隅無事,王心載甯。
以邊事論,方叔之壯猷;以臣道論,則春秋公子結之義也。
然範仲淹曾一行之,舉朝以為大罪,不能如韓昌張猛,猶得見賞于其君而不毀其盟,不緻其辟。
所以境外之事,日見其難,為邊臣不敢自專,必歸其責于人主,人主亦不能獨斷,必取衷于公卿侍從,衆論不同,聚訟多端,而成南宋之局。
若得祖逖在邊,使和議不發于南而發于北,則盡善之舉也。
然而邊臣借款要功,往往受绐于外,勞費于内,必如明之宣宗,每聞請款之奏,即申敕邊臣,防其詐僞,戒嚴倍于他日,故君臣上下皆無惰窳之心,象胥夷使,亦寝僥幸之謀,為得法也。
呼韓邪入朝,此從古未有之事,禮以義起,豈可過于挹損,使在臣僚中乎?丞相禦史引先京師而接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之義自是事理之常。
蕭望之獨謂非正朔所加,宣待以不臣,從羁糜之義,此必斟酌理勢所宜,彼此所安,而後施行,未可于事後鹘突下駁議也。
荀悅起而非之,亦是論理之詞,故悅亦雲,漢之所行為得權時之宜,未嘗全以為非。
宋人有感當時之事,故為尊大中國之說。
今且平心以觀,假令元昊入觐,諒祚詣阙,持廟算者果用荀悅之論,抑姑以望之為成法?爾時夏竦之流,固不足校,即韓範處此,亦恐高論無益,必歸實際耳。
愚謂春秋之義,貴者無後,待之以初。
匈奴為敵國久,原不在三代五服之内,即以亡國之禮待之,亦當不臣寓公而臣其子孫,況慕義尚化而來,豈可無加隆之典?春秋邾儀父來盟,因其接我而裦之;荊人來聘,去州舉之名以獎慰之。
奈何違經義、戾事宜,以慕義之君寘班次之下而曰吾以伸中國之尊?學問不精,襲取嘉名,争小節而誤大事者,或有之矣,惜乎其不講于笃論也。
所可議者,呼韓入朝漢之禮,賜黃龍已浮甘露,竟甯複倍黃龍,至于河平又加厚焉,元壽又加厚焉,幾加厚若此而猶可常繼者,是亦不可不慮耳。
若夫降女之事,司馬公極言其謬矣。
愚考武帝時,江都王建、楚王戊皆漢之罪人。
江都女細君、楚女解憂,大率皆貸死而養于掖庭者,故遣嫁異域,即以此屬當之。
雖有降女之名,未失中國之體,非若唐室徑以人主愛女往遺之也。
此亦不可不辨。
防禦 邊境有必争之地,不可失也。
周之朔方,漢之新秦中,赫連之統萬城,皆西河之南,關右之屏蔽也。
朵顔三衛與漁陽僅隔一山,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亦漁陽之屏蔽也。
此二屏者,中國必争之地,所以唐之邊臣築三城于河外,置烽堠千八百所,據三面之險,當千裡之備,更回纥吐蕃之亂,朔方常為中國所有。
明自英宗以來,舍受降而衛東勝,又辍東勝以就延綏,以一面之險遮千裡之沖,遂以此失朔方。
深山大澤,顧在彼中,而甯夏外險,反備南河,此一失也。
大甯之地,明太祖以甯王鎮之,其重可知。
靖難之初,首劫甯王以成功,成祖以其地與兀良哈,遂使遼東宣府聲援斷絕,而迤北南牧常狙伏此地以伺中國之閑,此又一失也。
漢武帝得朔方而棄造陽以北,論者猶謂失策。
王安石倡欲取故與之說,以筆畫地圖,棄雁門外五百裡,太原之陷無不歸咎焉。
明時兩地并失,所以一代邊事校往皆更難為也。
防禦之策,敵未至而廣征士馬則徒費刍糧,既至而調兵應援則援不及事。
大兵既集,務遠則彼或不來,持久則我師先老。
或王旅纔至,彼已飽歸,假令不歸,則費役更廣。
又且衆論不齊,任議舛錯,平日先事之備,雖有智者善謀,而奉行之人必不甚力,或以虛文誤實事,或以小備易大防,如趙充國請籴邊糧,所需既有成數,司農僅許其半,至于有司奉行,僅供十二。
以十二之備支全事之用,必誤國矣。
夷狄之人不可使居中土,漢武帝得渾邪王衆,分處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所奪匈奴地則徙關東貧民以賞之,蓋處降胡于今河套而徙貧民于今甘肅,處降胡塞下,所以禦外侮。
徙貧民新郡,所以就膏腴,末嘗以遠人居内地,亦未嘗以吾民寘遐荒也。
趙營平、馬新息反遠人天性而居諸内地,欲以旦夕拘錄,制其狼子野心,然而盤結既久,萌芽辄生,辛有伊川之歎,複見于後世,範史所以咎二賢之始事也。
太宗初降突厥,欲徙居内地,既有五胡之覆轍,欲井牧其人,則天地無冠冕百蠻之理,即處之近塞,若漢之南庭,亦非無事之局。
故魏征直請驅諸漠北,顔師古、李百藥鹹欲居之遠方,分其部落。
太宗不從而從溫彥博進熟之說,卒似突厥宿衛,緻結社率之變,知事之不可而後從魏征言,乃知處事自有定理,紛纭異說,皆不足用,徒亂人意耳。
若夫沿邊要害,令土人結砦自保,如有寇盜,詐以撃其後隊,掠其歸路,亦可當前代屬國,猶愈弛刑減死、募戍遠荒者也。
邊關之禁不可不嚴,然以我有餘易彼有用,若以茶易馬之類,可無禁也。
其它物貨,若縱之使來而無程數,則權與利俱在彼而不在此,法宜謹之于始,約束明而号令肅,便互市之中,折沖之計已寓,則制勝之道也。
雜事 以夷攻夷,雖曰中國之利,然兵事甚變,亦未知利害所歸。
為中國計,不可見利辄動,恐招寇生事,未知所終也。
亦不宜有所左右而遣诘責之使,萬一拒命,豈不損?即飾詞應命而我無術以制之,亦為所侮。
閉關謝絕,為好言慰之,是長策也。
更有彼此相攻而以鈔掠所得歸功中國以邀賞賜,此夷人巧計,分怨仇于中國者也,于此尤宜慎重,稍有不當,兩國皆怨,邊境無甯日矣。
離間君臣,非禮義之事,不可以示遠人。
宋人欲離間元昊三大将以分弱其勢,仁宗不之行也。
觀王莽分北邊為十五單于,遂速其畔,分弱之說焉足用乎?通好之後受其朝貢,即不宜納其亡叛,谷永伊邪莫邪之議,謀略之善耳。
若周世宗論江南修守備,在經則顯比之義,在往事亦中行穆子克鼓法也。
邊境之上,雖雲空地,不可輕以假人,其以人者亦不可見利取之。
漢時河西一鎮半入夷中,所以隔絕羌人之路。
義渠安國為羌人請田湟水,朝廷雖未許,羌人竟緣此言抵冒渡湟,郡縣不能禁,卒有先零之叛。
此空地不謹而生釁也。
王根向單于求溫偶駼王之地,貪奇林竹箭鹫羽而示不義于鄰國,至于見拒,乃罷使臣以謝過,朝廷之恥孰大焉?此不講王者無求之義而取辱也。
東晉之時,武昌北岸有邾城,或勸陶侃分兵鎮之。
侃曰,邾城隔在江北,内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民不堪命,必引敵入寇,乃緻禍之由也。
後庾亮戍之,果敗。
此貪慕境外而卒不能有之己事也。
故冒頓不棄瓯脫,武帝不有輪台,皆邊事可鑒者。
夷人入貢,道裡遠近,祖宗皆有微意,不可易迂回而從直捷,恐習熟之後或啟戎心。
至于已閉之道不可輕開,未辟之險不宜鏟削。
一開之後未知利害所锺也,夷人之性主于趨利,利之所在有彌耳而伏者,有張吻以噬者,方其弭耳,不可屬望以道義,即其張吻,亦可劫脅以制其怒心。
最不可受其欺謾以朝貢相縻,而道路不敢诘其剽掠,邊圉不敢禦其寇盜,皆謀國之大失也。
故先儒之論,漢置安邊都護而西域驚,元設征東行省而高麗懼,皆贻譏後世,非盛德之事。
善撫四夷者,亦靜之而已矣。
魏征曰,中國既安,四夷自服,不易之論也。
通好 安邊之計,無如修好,漢之和親,有五世之利,此從來所共覩也。
但講和既久,不能無反複,要其歸宿,終以此策為便。
文帝為趙佗置守冢人,尊官厚祿,寵其兄弟,然後遣一介之使,慰以溫言,遂得去其帝号,委質稱臣,信乎懷遠之道、駕馭之術皆無如此者。
其後祖逖與石勒通好,不聞于朝,自以己意專行于外,于國體甚尊,邊民亦安,朝廷之上拱手而受其成,但使方隅無事,王心載甯。
以邊事論,方叔之壯猷;以臣道論,則春秋公子結之義也。
然範仲淹曾一行之,舉朝以為大罪,不能如韓昌張猛,猶得見賞于其君而不毀其盟,不緻其辟。
所以境外之事,日見其難,為邊臣不敢自專,必歸其責于人主,人主亦不能獨斷,必取衷于公卿侍從,衆論不同,聚訟多端,而成南宋之局。
若得祖逖在邊,使和議不發于南而發于北,則盡善之舉也。
然而邊臣借款要功,往往受绐于外,勞費于内,必如明之宣宗,每聞請款之奏,即申敕邊臣,防其詐僞,戒嚴倍于他日,故君臣上下皆無惰窳之心,象胥夷使,亦寝僥幸之謀,為得法也。
呼韓邪入朝,此從古未有之事,禮以義起,豈可過于挹損,使在臣僚中乎?丞相禦史引先京師而接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之義自是事理之常。
蕭望之獨謂非正朔所加,宣待以不臣,從羁糜之義,此必斟酌理勢所宜,彼此所安,而後施行,未可于事後鹘突下駁議也。
荀悅起而非之,亦是論理之詞,故悅亦雲,漢之所行為得權時之宜,未嘗全以為非。
宋人有感當時之事,故為尊大中國之說。
今且平心以觀,假令元昊入觐,諒祚詣阙,持廟算者果用荀悅之論,抑姑以望之為成法?爾時夏竦之流,固不足校,即韓範處此,亦恐高論無益,必歸實際耳。
愚謂春秋之義,貴者無後,待之以初。
匈奴為敵國久,原不在三代五服之内,即以亡國之禮待之,亦當不臣寓公而臣其子孫,況慕義尚化而來,豈可無加隆之典?春秋邾儀父來盟,因其接我而裦之;荊人來聘,去州舉之名以獎慰之。
奈何違經義、戾事宜,以慕義之君寘班次之下而曰吾以伸中國之尊?學問不精,襲取嘉名,争小節而誤大事者,或有之矣,惜乎其不講于笃論也。
所可議者,呼韓入朝漢之禮,賜黃龍已浮甘露,竟甯複倍黃龍,至于河平又加厚焉,元壽又加厚焉,幾加厚若此而猶可常繼者,是亦不可不慮耳。
若夫降女之事,司馬公極言其謬矣。
愚考武帝時,江都王建、楚王戊皆漢之罪人。
江都女細君、楚女解憂,大率皆貸死而養于掖庭者,故遣嫁異域,即以此屬當之。
雖有降女之名,未失中國之體,非若唐室徑以人主愛女往遺之也。
此亦不可不辨。
防禦 邊境有必争之地,不可失也。
周之朔方,漢之新秦中,赫連之統萬城,皆西河之南,關右之屏蔽也。
朵顔三衛與漁陽僅隔一山,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亦漁陽之屏蔽也。
此二屏者,中國必争之地,所以唐之邊臣築三城于河外,置烽堠千八百所,據三面之險,當千裡之備,更回纥吐蕃之亂,朔方常為中國所有。
明自英宗以來,舍受降而衛東勝,又辍東勝以就延綏,以一面之險遮千裡之沖,遂以此失朔方。
深山大澤,顧在彼中,而甯夏外險,反備南河,此一失也。
大甯之地,明太祖以甯王鎮之,其重可知。
靖難之初,首劫甯王以成功,成祖以其地與兀良哈,遂使遼東宣府聲援斷絕,而迤北南牧常狙伏此地以伺中國之閑,此又一失也。
漢武帝得朔方而棄造陽以北,論者猶謂失策。
王安石倡欲取故與之說,以筆畫地圖,棄雁門外五百裡,太原之陷無不歸咎焉。
明時兩地并失,所以一代邊事校往皆更難為也。
防禦之策,敵未至而廣征士馬則徒費刍糧,既至而調兵應援則援不及事。
大兵既集,務遠則彼或不來,持久則我師先老。
或王旅纔至,彼已飽歸,假令不歸,則費役更廣。
又且衆論不齊,任議舛錯,平日先事之備,雖有智者善謀,而奉行之人必不甚力,或以虛文誤實事,或以小備易大防,如趙充國請籴邊糧,所需既有成數,司農僅許其半,至于有司奉行,僅供十二。
以十二之備支全事之用,必誤國矣。
夷狄之人不可使居中土,漢武帝得渾邪王衆,分處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所奪匈奴地則徙關東貧民以賞之,蓋處降胡于今河套而徙貧民于今甘肅,處降胡塞下,所以禦外侮。
徙貧民新郡,所以就膏腴,末嘗以遠人居内地,亦未嘗以吾民寘遐荒也。
趙營平、馬新息反遠人天性而居諸内地,欲以旦夕拘錄,制其狼子野心,然而盤結既久,萌芽辄生,辛有伊川之歎,複見于後世,範史所以咎二賢之始事也。
太宗初降突厥,欲徙居内地,既有五胡之覆轍,欲井牧其人,則天地無冠冕百蠻之理,即處之近塞,若漢之南庭,亦非無事之局。
故魏征直請驅諸漠北,顔師古、李百藥鹹欲居之遠方,分其部落。
太宗不從而從溫彥博進熟之說,卒似突厥宿衛,緻結社率之變,知事之不可而後從魏征言,乃知處事自有定理,紛纭異說,皆不足用,徒亂人意耳。
若夫沿邊要害,令土人結砦自保,如有寇盜,詐以撃其後隊,掠其歸路,亦可當前代屬國,猶愈弛刑減死、募戍遠荒者也。
邊關之禁不可不嚴,然以我有餘易彼有用,若以茶易馬之類,可無禁也。
其它物貨,若縱之使來而無程數,則權與利俱在彼而不在此,法宜謹之于始,約束明而号令肅,便互市之中,折沖之計已寓,則制勝之道也。
雜事 以夷攻夷,雖曰中國之利,然兵事甚變,亦未知利害所歸。
為中國計,不可見利辄動,恐招寇生事,未知所終也。
亦不宜有所左右而遣诘責之使,萬一拒命,豈不損?即飾詞應命而我無術以制之,亦為所侮。
閉關謝絕,為好言慰之,是長策也。
更有彼此相攻而以鈔掠所得歸功中國以邀賞賜,此夷人巧計,分怨仇于中國者也,于此尤宜慎重,稍有不當,兩國皆怨,邊境無甯日矣。
離間君臣,非禮義之事,不可以示遠人。
宋人欲離間元昊三大将以分弱其勢,仁宗不之行也。
觀王莽分北邊為十五單于,遂速其畔,分弱之說焉足用乎?通好之後受其朝貢,即不宜納其亡叛,谷永伊邪莫邪之議,謀略之善耳。
若周世宗論江南修守備,在經則顯比之義,在往事亦中行穆子克鼓法也。
邊境之上,雖雲空地,不可輕以假人,其以人者亦不可見利取之。
漢時河西一鎮半入夷中,所以隔絕羌人之路。
義渠安國為羌人請田湟水,朝廷雖未許,羌人竟緣此言抵冒渡湟,郡縣不能禁,卒有先零之叛。
此空地不謹而生釁也。
王根向單于求溫偶駼王之地,貪奇林竹箭鹫羽而示不義于鄰國,至于見拒,乃罷使臣以謝過,朝廷之恥孰大焉?此不講王者無求之義而取辱也。
東晉之時,武昌北岸有邾城,或勸陶侃分兵鎮之。
侃曰,邾城隔在江北,内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民不堪命,必引敵入寇,乃緻禍之由也。
後庾亮戍之,果敗。
此貪慕境外而卒不能有之己事也。
故冒頓不棄瓯脫,武帝不有輪台,皆邊事可鑒者。
夷人入貢,道裡遠近,祖宗皆有微意,不可易迂回而從直捷,恐習熟之後或啟戎心。
至于已閉之道不可輕開,未辟之險不宜鏟削。
一開之後未知利害所锺也,夷人之性主于趨利,利之所在有彌耳而伏者,有張吻以噬者,方其弭耳,不可屬望以道義,即其張吻,亦可劫脅以制其怒心。
最不可受其欺謾以朝貢相縻,而道路不敢诘其剽掠,邊圉不敢禦其寇盜,皆謀國之大失也。